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種表現。由於胃液酸性物的刺激,可導致食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疾病。當胃液吸入氣道可引起哮喘發作。動物試驗結果表明,即使吸入少量胃液也可刺激氣道受體而誘發哮喘。在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狀的發生率為45%~60%;胃燒灼熱感症狀約77%,反酸感覺者約55%。任何可致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降低的因素均可加重反流。但約23%的患者無症狀,亦稱“沉默反流”。
外源性變應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EAA),也稱作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HP),是由反複吸入有機粉塵或化學活性物質所引起的免疫介導的肺部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和全身肌肉及關節酸痛,其基本的病理組織學改變是早期肺間質、肺泡和終末細支氣管的彌漫性單核細胞浸潤,其後常出現肉芽腫,晚期
衛氏並殖吸蟲病(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又稱衛氏肺吸蟲病,由衛氏並殖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致,一般症狀表現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咳嗽、咳鐵鏽色痰、如果蟲體寄生在其他部位也會產生相應症狀。在我國,衛氏並殖吸蟲病流行區有2種類型,即以蝲蛄為傳播媒介的東北部流行區和以溪蟹為傳播媒介的東南部流行區,其中流行最嚴重的有浙江、黑龍江和吉林省。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在我國其發病率居消化道腫瘤的首位,每年約有17萬人死於胃癌,是一種嚴重威脅人民身體健康的疾病。胃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40~60歲多見,男多於女,約為3:1。癌變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見於胃竇部,尤其是胃小彎側。未經治療者平均壽命約為13個月。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即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潰瘍的形成有各種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酸性胃液接觸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腸吻合術後吻合口、空腸以及具有異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絕大多數的潰瘍發生於十二指腸和胃,故又稱胃/十二指腸潰瘍。其中胃排空延緩和膽汁反流、胃腸肽的異常作用、遺傳因素、藥物因素(如阿司匹林,很多消炎止痛藥等
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指各種病因引起胃黏膜變薄、固有腺體的減少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發病可能是一個多病因綜合作用的、漫長的、多階段、多基因的變異積累過程。慢性胃炎反複發作引起的胃黏膜腺體的萎縮和腸上皮化生,部分可出現腺體的不典型增生或發展為癌變。該病多見於老年人。雖然萎縮性胃炎屬於一種癌前病變,但由於癌變與異型增生密切相關,因此,不伴有明顯異型增生的萎縮,則無明顯的癌變傾向
胃炎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胃黏膜發生炎症性改變。在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的人群尤為高發。根據病程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慢性比較常見。包括急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手術後反流性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電冰箱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等。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脊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本病的發生多是由於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鬆馳,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馳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構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本症是內髒下垂的一部分,多見於瘦長無力體型者、久病體弱者、經產婦、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疝者和長期臥床少動者。
胃腸道功能紊亂,一組胃腸綜合征的總稱,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麵無器質性病變基礎,因此也不包括其他係統疾病引起的胃腸道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在胃腸道涉及進食和排泄等方麵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狀。胃腸道功能紊亂相當常見,目前國內尚缺乏有關發病率的精確統計。在各種髒器的神經官能症中,胃腸道的發病數最高,多見於青壯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種食管胃動力性疾病。下食管擴約肌(LES)鬆弛期間,胃內容物反流人食管稱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兩種。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發性鬆弛引起,有利於胃內氣體排出,食管會出現推動性蠕動將胃液推進到胃裏,正常情況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損傷。病理性反流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種病理現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人食管
胃、十二指腸潰瘍合並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出血是由於血管受到潰瘍的侵蝕、破裂等所致。毛細血管受損時,僅在大便檢查時發現隱血;較大血管受損時,出現黑便、嘔血。一般出血前症狀加重,出血後上腹部疼痛減輕或消失。
胃竇炎多發於30歲以上的男性,表現為上腹部飽脹,隱痛或劇痛,常呈周期性發作,可伴有噯氣、反酸、嘔吐、納差、消瘦等,慢性胃竇炎還可表現為厭食,持續性腹痛,失血性貧血等。胃竇炎的治療一般應采用飲食控製、鎮靜、抗酸、解痙、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對症治療。
所謂胃病,是與胃相關的許多疾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部不適、疼痛、暖氣、返酸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瀦留、胃潰瘍、急性胃擴張、胃息肉和胃癌等。
胃瀦留(gastric retention)或稱胃排空延遲(delayed gastric emptying)是指胃內容物積貯而未及時排空。凡嘔吐出4~6小時以前攝入的食物,或空腹8小時以上,胃內殘留量>200ml者,表示有胃瀦留存在。本病分為器質性與功能性兩種,前者包括消化性潰瘍所致的幽門梗阻,及胃竇部及其鄰近器官的原發或繼發的癌瘤壓迫、阻塞所致的幽門梗阻。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也是潰瘍病常見並發症。小量出血往往沒有臨床症狀。僅在大便隱血試驗時發現。出血量大於500ml時,即為大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貧血。在潰瘍病住院病人當中,有大約10%是因為大出血而住院。雖然出血在所有並發症中所占比例最大,但近來出血在消化性潰瘍並發症中所占比例更有所上升。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物質,多數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雖然機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缺乏時,可引起維生素缺乏症。
偽膜性腸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是主要發生於結腸的急性粘膜壞死性炎症,並覆有偽膜。此病常見於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後,故為醫源性並發症。現已證實是由難辨梭狀芽孢杆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毒素引起。病情嚴重者可以致死。
胃泌素瘤即卓-艾綜合征,是以難治性或非尋常性消化性潰瘍、高胃酸分泌、非β胰島細胞瘤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胃泌素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來源於胰腺的α1細胞。由於胃泌素瘤多見於胰腺組織,少見於胰腺外其他組織,且腫瘤較小,故有時腫瘤的準確定位較為困難,但近年來隨著B超、CT或MRI診斷技術的提高,為腫瘤的定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腫瘤無遠處轉移,腫瘤切除後可達到治愈。
攝入某種植物成分或吞入毛發或某些礦物質如碳酸鈣、鋇劑、鉍劑等在胃內凝結而形成的異物,稱為胃石症(gastric bezoar)。
急性穿孔是胃潰瘍最常見的嚴重的並發症之一,因潰瘍穿孔而住院治療的病例占潰瘍病住院治療的20%左右。有報道,胃潰瘍穿孔的病死率為27%,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超過80歲病死率可迅速上升。病死率與穿孔後手術治療的時間長短有關,據報道穿孔6h後才行手術者,則術後病死率迅速增加。
胃脂肪瘤(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胃良性間質性腫瘤,發病率低,進展緩慢,惡變極少,預後良好。胃脂肪瘤多見於中年人,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
一、概述胃心綜合征(Gastrocardiac Syndrome)也稱Roemheld綜合征,是指由於胃部疾病反射性引起心血管係統的功能紊亂。多見於青年,男女發病相似。
胃腸食物不耐受症是一種對攝入某些特異性食物而出現的超敏反應,在進食後1h即可發生症狀。
胃納呆滯是指胃的受納功能障礙,食欲下降,進食減少的病理變化。
胃結核是人體各器官結核感染中最罕見的一種。Benjamin(1933)僅能從世界文獻中搜集得225例,而Good在7416例胃手術中僅有3例胃結核病,可見該病是非常罕見的。晚期結核病人患腸結核者頗多而患胃結核者如此之少,其機製不明,或者與胃的殺菌力和胃壁缺乏淋巴濾泡有關。
胃輕癱綜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是指以胃排空延緩為特征的臨床症狀群。而有關檢查未發現上消化道或上腹部有器質性病變。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原發性又稱特發性胃輕癱,多發於年輕女性。根據起病緩急及病程長短可將胃輕癱分為急慢性兩種。臨床上慢性多見,症狀持續或反複發作常達數月甚至10餘年。
胃節律紊亂(Gastric Dysrhythmia)綜合征,係指胃蠕動節律紊亂或過快所致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的一組症候群。本征多發生於腹部手術後,如膽囊切除術、食管裂孔疝修複術或幽門成形術,以及重度糖尿病自主神經廣泛受損。另有研究認為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如乙酰膽堿、胃動素和胃泌素)與抑製性神經傳遞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舒血管腸肽、腦啡肽等)之間的精細比例失調,可導致胃節律紊亂。
胃梅毒(syphilis of stomach)是由於梅毒螺旋體侵犯胃壁所致,是一種罕見的胃疾病。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表麵長出突起的乳頭狀肉,早期可無明顯症狀,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術時意外發現的。息肉這一名稱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組織學構造,隻表示肉眼觀察到的隆起物。
胃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of stomach)是起源於胃平滑肌組織的惡性腫瘤。在胃非上皮性惡性腫瘤中,僅次於非霍奇金淋巴瘤而居第二位,其臨床表現X線鋇餐及胃鏡等檢查缺乏特異性,易與胃癌、胃平滑肌瘤及其他胃原發性腫瘤相混淆,術前診斷及鑒別診斷皆較困難。臨床上胃平滑肌肉瘤不易完整切除,加之化療效果不佳,患者預後較差。胃平滑肌肉瘤多從胃固有肌層發生,較為少見,僅占胃內瘤的20%,性別
胃憩室(gastric diverticulum)是指胃壁的局限性袋狀擴張或囊樣突出。在鋇餐造影中檢出率0.04%~0.1%,胃鏡檢出率0.03%~0.3%。絕大部分為單發。
本病在5~10月較多,7~9月尤易發生,此與夏季氣溫高、細菌易於大量繁殖密切相關。常因食物采購疏忽(食物不新鮮、或病死性畜肉)、保存不好(各類食品混毀存放、或貯條件差)、烹調不當、生熟刀板不分或剩餘物處理不當而引起。節日會餐時、飲食衛生監督不嚴,尤易發生食物中毒。
胃切除後膽汁返流性胃炎由於膽汁、胰液等逆流入殘胃,刺激粘膜造成胃炎。畢II式手術較畢式I手術發病率高。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係指由於消化係的某些癌瘤所伴發的一些症候群。它不包括腫瘤的一般全身性影響, 如黃疸、發熱、消瘦等, 也不指經典的消化道內分泌腫瘤的胃腸外表現。
胃內異物(foreign body in stomach)分為外源性、內源性以及在胃內形成的異物即胃石症。
胃反應性淋巴增生(gastric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是胃黏膜局限性或彌漫性淋巴細胞明顯增生的良性疾病,臨床上較為少見,病因尚不明確。此病又稱為胃假性淋巴瘤、胃良性淋巴組織增生、胃局限性淋巴組織增生、慢性淋巴細胞性胃炎。
胃神經纖維瘤屬神經源性腫瘤,臨床少見,占胃良性腫瘤的10%,惡變率高。患者多見於中年人,男女性別無明顯差異。胃神經纖維瘤大多單發,也可為全身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的一部分。約10%的胃神經纖維瘤會發生惡性變。以胃遠端小彎側多見。
真菌的存在極為廣泛。空氣、水及食物中常有無數真菌,人類的口腔、胃及腸道中也常有其蹤跡。平時僅為一種無害的寄生,但在胃黏膜局部血循環障礙或免疫力減退時,可引起胃炎或潰瘍,甚至有穿孔及竇道形成。
先天性胃隔膜(stomach diaphragm)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畸形。其發病率約為1/10萬,約占消化道閉鎖的1%。有關本病的現有資料多為單個病例報道。據統計,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彎曲菌腸炎是由彎曲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常見者為空腸彎曲菌腸炎,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腹痛、腹瀉、黏液便或膿血便等。某些菌株可以引起全身病變,如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肺炎、膿胸、腹膜炎、心包炎和血栓性靜脈炎等。
大多數胃切除病人恢複較好,但胃切除後病人吸收不良、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常見,出現胃切除後吸收不良綜合征(postgastrectomy malabsorption syndrome)。
彎曲菌性腸炎是由彎曲菌感染引起的胃腸道疾病。彎曲菌有內毒素能侵襲小腸和大腸粘膜引起急性腸炎,亦可引起腹瀉的暴發流行或集體食物中毒。潛伏期一般為3~5天,對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腸、回腸及結腸。主要症狀為腹瀉和腹痛,有時發熱,偶有嘔吐和脫水。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是1973年Butzler等自腹瀉病人糞便中分離出現,目前已認識其為人類腹瀉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空腸彎曲菌腸炎的發病率在發達國家
胃腸型感冒是感冒的一種,表現為胃腸道的不舒服,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胃腸感冒”就是指胃腸的不舒服。胃腸感冒的發病誘因主要是來自外部刺激等因素,天氣冷暖變化時發生較多。這是由於冷空氣對腸胃刺激,再加上生活習慣不正常,不良飲食等。對於這樣的患者主要還是及時地補充水分和丟失的電解質,同時應用抗病毒藥。
磷的用途甚廣,在製造火柴、焰火、爆竹、信號彈、某些合成染料、人造磷肥、殺蟲劑、滅鼠藥及醫療用藥中,均應用磷。舊式火柴頭藥含有黃磷,劇毒。目前生產的日用火柴頭藥內無磷,但在有些火柴盒的邊藥中含赤磷40%左右。任何地方都可擦燃的硫化磷火柴的頭藥內含有三硫化四磷(P4S3)10%左右,有毒。無機磷中毒多由於誤服含磷的滅鼠藥如磷化鋅(zincphosphide)所致,患者的嘔吐物和糞便帶血,甚至大量嘔血,
五氯酚鈉(sodium pentachlorophenate)是目前用於消滅釘螺的藥物,並對螞蟥、蟛蜞、果樹害蟲、真菌、細菌等亦有殺滅功能,還可作為木材防腐和農業除草劑,用途甚廣。同時對人、畜的毒性也大,大鼠口服本品急性中毒半數致死量為78mg/kg,成人由各種途徑進入的急性致死量均為2g上下。
病證名。見《張氏醫通·大小府門》。即五更泄,又名雞鳴泄,腎泄。病因是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陰寒內盛所致。中醫認為,此病主要由於脾腎陽虛所致。患者除應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適當食療亦可收到滿意效果。病久漸虛,脾病損腎,則見脾腎陽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未複,脾腎陽虛者,胃關不固,隱痛而作,腸鳴即瀉,又稱“五更泄 ”、“雞鳴泄”;瀉後腑氣通則安;腎虧則腰膝酸
胃空腸吻合術後輸入袢擴張及內容物瀦留造成一係列症狀。
胃源性腹瀉主要表現為腐敗性消化不良,大便每日多次,多在晨起或餐後,常無腸絞痛,大便深褐色,帶泡沫,糊狀便多於水樣便,具有刺鼻的惡臭,含氨量增加,呈堿性反應,鏡檢可見仍具橫紋的肌纖維,尿中尿藍母試驗呈陽性,排氣量較少,但有惡臭,有時病人噯出臭蛋樣臭氣。
位置性眩暈是指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所誘發的旋轉性眩暈,持續時間約30秒—2分鍾。
外傷性癲癇是指繼發於顱腦損傷後的局限性或全身性痙攣。根據受傷後出現癲癇的時間,可分為早期癲癇(傷後1周內)和晚期癲癇(傷後1周到數年)。早期癲癇中於傷後24小時內發作者稱為即刻發作,傷後2~7天發作者稱為近期發作或延遲發作。 早期癲癇多與腦挫裂傷、凹陷性骨折、急性腦水腫、蛛網膜下腔出血和顱內血腫等有關,屬於暫時性發作;晚期癲癇多由腦-腦膜瘢痕、陳舊性凹陷性骨折壓迫、腦膿腫、顱內異物、慢性硬膜下血腫
無汗症(Anhidrosis)是指皮膚表麵少汗或完全無汗。亦稱汗閉,可分為限局性汗閉或全身汗閉,屬中醫“癃閉”範圍。
外傷後頭痛是指各類頭顱外傷後出現的頭痛,它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症狀,也可以和其他症狀同時存在,例如短時記憶力喪失等。
韋尼克腦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或Wernicke-Korsakoff綜合征是慢性酒中毒常見的代謝性腦病,是硫胺缺乏導致的急症。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中,WE歸類於酒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礙,但目前缺乏明確的診斷標準。及時診斷和治療的患者可完全恢複,WE的病死率為10%~20%。
過去一般認為外傷性腦室內出血是由於鄰近腦室的腦內血腫破入腦室,或腦穿通傷經過腦室係統,傷道的血流入腦室,並且很少見,而來自腦室壁的出血就更為少見。CT掃描應用於臨床診斷後,改變了以前的觀點,發現外傷性腦室出血並非少見,而且常出現在非危重的患者中。
無症狀腦梗死又稱靜止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一種特殊類型。一般認為高齡患者既往無腦梗死病史,臨床上無自覺神經係統症狀,神經係統查體無神經係統定位體征,腦CT掃描、腦MRI檢查發現有腦梗死病灶,臨床上稱為無症狀腦梗死。有學者認為本病也包括屍檢發現的腦梗死,其症狀可能未被認識,或被患者遺忘,或隻有短暫缺血症狀。
維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神經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營養缺乏性疾病引起的神經係統損害,在嬰兒和兒童尤易發生。以鈣、磷代謝失常和骨骼發育障礙為特點,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當甲狀旁腺反應遲鈍時,血中遊離鈣明顯減低,以致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發生手足搐搦或驚厥,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維生素D缺乏的神經係統表現。
維生素E在人體內的主要活性成分為α-生育酚(tocopherol),是體內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E包括8種生育酚,其中作用最強的是D(右旋)α-生育酚(α-tocopherol)。當各種原因引起血漿D(右旋)α-生育酚水平低於正常時就引起維生素E缺乏病。維生素E缺乏可導致神經元軸突膜損傷,從而造成周圍神經、脊神經節、後根和脊髓後柱的軸突變性。
臨床上多見,尤其好發於臀部著地跌倒後,女性中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由骶5、尾1及部分骶3、4神經前支所組成的尾叢神經多與椎旁交感神經幹下方纖維相吻合。其分支如下:1.肌支 分布至肛提肌處。2.感覺支 有3~5支細小的肛尾神經分布於尾骨區及肛周皮膚。
外傷性硬腦膜下積液是因顱腦損傷時,腦組織在顱腔內強烈移動,致使蛛網膜被撕破,腦脊液經裂孔流至硬腦膜下與蛛網膜之間的硬腦膜下間隙聚集而成。發生率為顱腦損傷的1.16%,約占外傷性顱內血腫的10%左右。
外傷後顱內積氣又稱外傷性氣顱,幾乎均因顱底骨折累及鼻旁竇或乳突氣房而致,故常合並腦脊液漏。
維生素B1(即硫胺素)缺乏症臨床上曾稱為“腳氣病”,是因食物中維生素B1攝入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臨床主要累及消化、神經和循環係統。本病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在我國以穀類為主食的地區仍經常發生。
外傷性腦脊液漏是由於開放性顱腦損傷所致。顱底部腦脊液漏可分為鼻漏、耳漏、眼漏三種,前二者多見。1.鼻漏 多由於篩板骨折、額竇後壁骨折引起,少數由於蝶竇骨折引起。偶有岩骨骨折,鼓膜未破,腦脊液經耳咽管流入鼻腔。2.耳漏 多見於岩骨鼓室蓋部骨折所致。硬腦膜裂口可在顱中窩底或顱後窩,前者多見。多伴鼓膜破裂,腦脊液經中耳自外耳道流出。3.眼漏 見於眶頂的穿通傷或眶頂粉碎骨折刺破硬腦膜伴有眶內及眼瞼裂傷者。
外傷後低顱壓綜合征是指病人側臥腰穿壓力在7.84kPa以下所產生的綜合征。
外傷後腦膨出是指開放性顱腦損傷特別是穿透性火器傷之後,由於頭皮、顱骨及硬腦膜均已開放,甚至,伴有頭皮、顱骨及硬腦膜的缺損,如果傷後早期曾有顱內出血、腦水腫腦腫脹而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則很易造成腦組織從顱骨缺損口向外膨出猶如蕈狀。
維生素A缺乏(vitamine A deficiency)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世界四大營養缺乏病之一。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神經係統損害。嚴重患者可有腦發育遲滯和肌病、多發性神經病或嗜睡等,嬰兒維生素A缺乏可產生良性顱內壓增高。
外傷性頸內動脈海綿竇瘺是指位於海綿竇內的頸內動脈或其分支,因外傷破裂直接與靜脈交通,形成動、靜脈瘺,其原因常為顱底骨折而致,在顱腦損傷中的發生率約為2.5%。
紋狀體黑質變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ND)由Adams等在1961年首次報道。作者在1961年和1964年先後報道3例錐體外係損害、自主神經功能衰竭和小腦性共濟失調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衰竭的症狀比Shy-Drager綜合征的患者輕,橄欖腦橋小腦雖然也有病理改變,但生前小腦性共濟失調症狀沒有OPCA患者嚴重。本病屬於神經係統變性疾病,歸類於多係統萎縮。
外傷性腦膜炎多見於開放性顱腦損傷、火器傷及顱底骨折患者。常與傷口處理過晚、清創不徹底有關。多為彌漫性化膿性腦膜炎,為細菌侵入蛛網膜下腔所致。致病菌常為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腦脂肪栓塞多見於顱腦損傷合並肢體長骨骨折,或有大麵積擠壓傷的肥胖傷員,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脈竇而達血液循環,造成體內多個器官的脂肪栓塞,其中栓子通過肺一支氣管前毛細血管交通支或經右心房未閉的卵圓孔逸入體循環,雖有肺部濾過,但仍有一些從血流進入腦血管,形成腦脂肪栓塞。
委內瑞拉馬腦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是由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引起的,經蚊媒介的、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38年在委內瑞拉馬群中流行本病,並首次從其病馬死後組織中分離到病毒而得此名。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屬蟲媒病毒A組病毒,抗原分6個亞型,引起人和馬流行的主要致病性的是亞型IA、IB和IC,引起人類散發和獸類地方流行的是亞型Ⅱ。
無痛性甲狀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PT)又稱為靜息型甲狀腺炎(silent thyroiditis,ST),是甲狀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1971年Hamburger首先描述1例稱為“潛在型亞急性甲狀腺炎”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相繼報道此類病例,並承認這是一種獨立的疾病。ST具有亞急性甲狀腺炎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的共同特點,但又不完全相同。近年有人將其歸為亞急性甲狀腺炎,稱
絕大多數垂體腺瘤具有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並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但也有一些垂體腺瘤並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無激素過多症狀,稱為臨床無功能垂體腺瘤,簡稱無功能垂體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亦稱臨床無活性垂體腺瘤(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CIPA)、無內分泌活性腺瘤(endocrinei
由於淋巴管增生和擴張而成的淋巴管瘤(lymph-vessel tumor)是一種良性腫瘤。主要由內皮細胞排列的管腔構成,而其中充滿淋巴液。因組織結構不同臨床上又分為毛細淋巴管瘤、海棉狀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三種類型。兒童發病多見,據臨床觀察作者發現成人發病也常見,腫瘤生長緩慢,自行消退極罕見。
維生素B6包括六種可以互相變換的吡哆醇(pyridoxine)、吡哆胺(pyridoxamine)、吡哆醛(pyridoxal)和它們各自的5-磷酸化物。吡哆醛5-磷酸鹽是這一組中的重要部分,在脫羧作用及氨基轉移作用中作為酶係統的輔酶參與體內氨基酸、蛋白、脂類、核酸及糖原的代謝。如果缺乏可致抽搐及末梢神經疾患。因此,維生素B6缺乏可致生化及生理方麵的異常。維生素B6依賴綜合征(vitamin B6
無功能性甲狀旁腺囊腫不同於甲狀旁腺腺瘤囊性變,曾有報告把二者混為一談,但無功能性甲狀旁腺囊腫無論在臨床表現,還是在治療方法上均與甲狀旁腺腺瘤囊性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無功能性甲狀旁腺囊腫臨床上甚為少見,但據屍體解剖資料,在青春期以前,40%~50%的人有顯微鏡下可見的微小囊腫,而20歲以後,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顯微鏡下可見的微小囊腫,因此,無功能性甲狀旁腺囊腫的臨床發病率遠低於其實際發生率。
微小病變型腎病(minimal change nephrosis,MCN),既往稱為類脂性腎病(lipoid nephrosis)。本病是一組以光鏡下腎小球基本正常,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脂肪變性,電鏡下腎小球上皮足突細胞突起融合和消失。無係膜細胞增生、基質增寬和免疫沉積為特點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
近年來,未分化結締組織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本病具有某些結締組織病的臨床表現,但又不符合任何一種特定疾病的診斷標準。它可能屬於某一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早期階段或頓挫型,在部分患者也可能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到目前為止,未發現UCTD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特異性的實驗室指標。UCTD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本
韋格納(Wegener granulomatosis,WG)肉芽腫是一種臨床表現複雜、預後不良的係統性壞死性血管炎疾病,其特征為全呼吸道都發生肉芽腫性病變,有係統性壞死性血管炎和腎小球-腎炎。Klinger(1931)首次報告一例,解剖為結節性多動脈炎的界限型。Wegner於1936年報告3例,1939年又報告18例,並根據活檢和屍檢資料將本病命名為鼻源性肉芽腫,主要累及動脈和腎髒,命名為韋格納肉
網狀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livedoreticularis and livedo vasculitis) 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皮膚呈青紫色的網狀變化的血管性疾病,受冷後可加重。持久的功能性血管改變發展成器質性病變時則成為青斑性血管炎。
微病毒B19(parvovirus B19)是一種晚近被人們逐漸認識的新病毒。最早由Yvonne Cossart等於1975年在標記B19號HBsAg對照的血清中首次鑒定出一種微病毒顆粒,發現其為一種與HBsAg不同的抗原。後經電鏡檢查,含有這種抗原認得血清中有一種球形顆粒和典型的病毒酶空殼。這種新病毒最初在健康供血者血清中發現,其抗原在氯化銫梯度電泳時懸浮密度為1.36~1.40,係典型的微病毒
維生素B12缺乏所致貧血是指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機體內維生素B12缺乏所導致的貧血。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常用的代名詞是惡性貧血,經典的惡性貧血指內因子分泌喪失導致B12缺乏所引起的。
維生素K缺乏病是由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全身相關係統臨床症狀的一種疾病。
人細小病毒(HPV)是目前發現的含DNA的最小病毒之一,而人類微小病毒感染是近20多年逐漸認識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可有病毒血症的一般感染症狀,以及有特殊表現的傳染性紅斑、血管性紫癜、關節病、指趾麻木刺痛症,孕婦感染後可引起宮內感染,導致胎兒貧血、水腫和死亡,對已患溶血性貧血的患者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危象(再障危象)等。本組疾病多呈急性自限性過程,預後良好,但免疫缺損者則可呈慢性遷延過程,近年來有數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是一種嚴重的彌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減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損害(如腎髒、中樞神經係統等)為特征。是微小血管病變引起紅細胞破碎而發生的溶血性貧血綜合征。
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與紅細胞的最適反應溫度為35~40℃的自身抗體稱為溫抗體,它又可分為不完全性溫性抗體及溫性自身溶血素。
維斯科特-奧爾德裏奇綜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即伴濕疹和血小板減少的免疫缺陷病。
無症狀心肌缺血又叫無痛性心肌缺血或隱匿性心肌缺血(SMI),是指確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心電活動、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謝等異常),但缺乏胸痛或與心肌缺血相關的主觀症狀。 無症狀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非常普遍,且心肌缺血可造成心肌可逆性或永久性損傷,並引起心絞痛、心律失常、泵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因此,它作為冠心病的一個獨立類型,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穩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絞痛。它是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1979年WHO規定病程穩定1個月以上)病情比較穩定,心絞痛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誘因及緩解方式均相當固定。
網狀青斑(livedo reticularis)是一種由於皮膚局部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致使細小動脈痙攣和細小靜脈擴張,血液淤滯而出現的皮膚局限性紫藍色網狀青斑。根據其發病特點,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為一種生理現象,多見於正常兒童及成年女性;後者為一些疾病的皮膚表現。
無痛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時病人缺乏典型的心絞痛症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胸悶。糖尿病、閉塞性腦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現無痛性心肌梗死,容易漏診。
19世紀末,人們發現既往身體健康的妊娠婦女陸續出現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她們大多是以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或出現擴張型心肌病樣改變,發病時間局限在妊娠最後3個月或產後5個月內,既往無心血管係統疾病史,這種特殊的心髒疾病被稱為圍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1849年Ritchie首先報道了與妊娠有關的心力衰竭;1870年Virchow特別描述了與妊娠晚期及產褥
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回流是指全部肺靜脈不進入左心房,而直接進入右心房或體循環的靜脈係統。它常與房間隔缺損同時存在。發病率在先天性心髒病中占1.5~2%。
頸部或頸椎受到直接或間接外傷後,造成頸內動脈或椎動脈內膜損傷,在此基礎上發生炎症及滲血,進而局部形成血栓,並向遠端蔓延,引起相應供血的腦梗死。外傷後頸內動脈閉塞可向上蔓延累及眼動脈、脈絡膜前動脈,直至willis環前部,甚至大腦前、中動脈。輕者出現局限性神經功能障礙,重者可引起大塊腦梗死而深昏迷,其中1/3的病人常因此危及生命。
完全性大動脈錯位的涵義是兩根大動脈位置錯換,主動脈接受來自從右心室的體循環靜脈血,而肺動脈接受來自左心室的肺靜脈氧合血液,因而形成兩個隔絕的循環係統,即右心房 →右心室 →主動脈 →全身 →體靜脈 →右心房為一個循環;左心房 →左心室 →肺動脈 →肺 →肺靜脈 →左心房為另一個循環係統。心室位置正常而主動脈開口位於肺動脈的右側,稱為右襻型大動脈錯位(D-TGA)。D-TGA為臨床常見類型,常伴有房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類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占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間質瘤作為一個較新的概念,應該涵蓋了以前所謂的“胃腸道平滑肌瘤”或“胃腸道平滑肌肉瘤”。但作為間葉組織發生的腫瘤,胃腸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的概念並未被排除,隻不過在目前的臨床病理診斷中,這類腫瘤隻占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的少部分。
正常胃的下端被十二指腸固定,其形態由胃脾韌帶、胃十二指腸韌帶、胃膈韌帶和胃肝韌帶所維持,故不能作180°的轉動。胃扭轉(volvulus of stomach)為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機製障礙或其鄰近器官病變導致胃移位,使胃本身沿不同軸向發生全胃或部分異常扭轉。它可以是一過性的,幾乎沒有症狀,也可以導致梗阻甚至缺血壞死。
具有一定強度的各種致傷因素都可以引起胃損傷。然而,由於胃在腹腔內處於受保護的解剖位置,胃腔又多處於排空狀態,並能在腹腔中一定範圍內移動,所以因外界暴力而致傷的機會不多。即便受傷,亦常伴有腹內其他髒器損傷。
網膜炎(Omentits)絕大多數是由腹腔內各種炎症引起。常見者如結核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盆腔炎、憩室炎以及各種性質的腹膜炎均可引起大網膜的炎症,嚴重者後期可形成粘連。這種急性炎症一般隨著原發病灶的治愈而逐漸消退。除此之外,尚有原因不明的非特異性壞死性脂肪炎,又稱非特異性脂膜炎。
外傷性脾破裂,在戰時和平時均較常見,可發生在腹部閉合性損傷(腹部皮膚完整,腹腔未經傷口與外界相溝通),也可發生在腹部開放性損傷(腹部皮膚喪失完整性,腹腔經傷口與外界相溝通)。
網膜囊腫(omental cyst)是罕見病,僅占網膜疾病的5%左右,其發病率遠較腸係膜囊腫為低,二者之比約為1∶5。大網膜囊腫位於網膜的兩層膜之間,分為真性囊腫和假性囊腫,前者多是由於先天的異位淋巴組織異常發育或淋巴管梗阻所致,其囊壁薄,壁內被覆單層內皮細胞,可為單房或多房,內容物多是淡黃色漿液和乳糜樣液,伴有出血、感染的病例,囊內液呈血性、草綠色、橙紅色或咖啡色,囊壁肥厚充血、水腫,內膜多消失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