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外陰瘙癢是外陰各種不同病變所引起的一種症狀,但也可發生於外陰完全正常者,一般多見於中年婦女,當瘙癢加重時,患者多坐臥不安,以致影響生活和工作。
正常情況下,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宮頸管內粘液則呈堿性),因而能抑製致病菌的活動、繁殖和上行,炎症一般不易出現。當陰道分泌物酸堿度發生改變,或有特殊病原體侵入時,即可引起炎症反應。
外陰潰瘍(Ulceration of vulva)是發生在女性外陰的一種急性皮膚疾患,多見於大、小陰唇,表現為外陰部有1個或多個潰瘍,伴發熱、疼痛。往往繼發於外陰陰道的炎症性、惡性疾病,有時也可以是全身疾病在外陰和陰道的反映。
外陰白色病變又叫外陰白色病損、外陰白斑或外陰營養不良,既往認為是血管營養失調,但是隨著對該病的進一步認識,並未發現上述改變,而是外陰皮膚和黏膜組織發生色素改變和變性的病變,屬於外陰上皮內瘤變的範疇,包括硬化性苔蘚和鱗狀上皮增生。前者是以外陰、肛周皮膚萎縮變薄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最常見的外陰白色病變,見於任何年齡,40歲左右多見,其次為幼女,國外絕經後女性多見,很少進展到浸潤癌。後者曾稱為增生性營養
外陰毛囊炎以毛囊或毛囊周圍感染為主。外陰為皮膚組織,有豐富的毛囊,當機體抵抗力低下、外陰皮膚受損,表淺的毛囊及其周圍組織受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的感染,即可引發急性、亞急性、慢性的外陰毛囊炎。
外陰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外陰皮膚病,有明顯的滲出傾向,一般認為是由Ⅳ型變態反應引發。其主要特征是多形性皮膚損害、反複發作、對稱發生、瘙癢劇烈。濕疹有結痂,當病情好轉痊愈後,皮膚不留任何瘢痕。
外陰惡性腫瘤以原發性的為主,約占女性生殖器腫瘤的4%,占婦女全身腫瘤的1%~2%。絕大多數外陰癌是鱗狀上皮癌,約占外陰惡性腫瘤的95%,平均發病年齡為50~60歲,40歲以前也可能發病。腺癌較少。有時外陰癌局限於上皮內,在上皮內蔓延稱原位癌,亦稱外陰上皮癌,上皮癌有二種:①鱗狀上皮原位癌(又稱波文氏病);②濕疹樣上皮內癌(又稱派傑氏病)。此外尚有基底細胞癌及惡性黑色素瘤。
無排卵性不孕症是指由於卵巢無法正常排卵而導致的女性不孕症。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荷爾蒙失調、卵巢病變、內分泌失調等等。無排卵性不孕症的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律、月經量過多或過少、痛經等。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多毛、痤瘡、肥胖、乳房發育不良等症狀。
外陰痛是以灼痛、刺痛、觸痛或刺激為特征的慢性外陰不適。雖然目前將具有這組症狀者統稱為外陰痛而不管其病因,但一般認為外陰痛僅指原因不明者。無明顯感染或器質性病變的外陰痛稱為外陰痛綜合征(VPS),包括外陰前庭炎(VV)、環狀外陰炎、感覺異常性外陰痛。
外陰白斑是指女性外陰皮膚及黏膜組織發生色素改變和變性的一種病變,多發於絕經期前後的女性。外陰白斑表現為病變區域出現大小、數目、形態不一的肥厚性斑片或斑塊,多累及陰蒂、小陰唇和大陰唇內側,有時發生在陰道口、前庭等處。外陰白斑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局部慢性刺激等有關。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圍絕經期功血,圍絕經期指婦女絕經前後的一段時期,也就是卵巢功能開始衰退一直持續到最後一次月經後一年。此期主要以無排卵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為主。圍絕經期婦女在經曆一段月經不規則的絕經過渡期後月經終止。
外陰乳頭狀瘤為上皮來源的腫瘤。該病比較少見。腫瘤多見於中老年婦女,發病年齡大多在40~70歲。有時臨床上所見的大多數不是真正的乳頭狀瘤,隻是有乳頭形成而已。真性乳頭狀瘤係良性上皮性腫瘤。病變位置:病變多發生在大陰唇,也可見於陰阜、陰蒂和肛門周圍。分類:外陰乳頭狀瘤分為兩類,即乳頭狀瘤與疣狀乳頭狀瘤。此外還有一種以上皮增生為主的纖維乳頭狀瘤,可視為外陰乳頭狀瘤的一種亞型。外陰纖維乳頭狀瘤也比較少見。
萎縮紋(striae atrophicae)又稱膨脹紋(striae distensae)、白線(lineae albicantens),發生於妊娠時期稱妊娠紋(striae gravidarum),係真皮彈力纖維斷裂變性,皮膚過伸而出現的萎縮變化。中醫認為本病是先天稟賦不足或氣血失和致皮膚失養所致。
外陰神經性皮炎,也被稱為外陰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這個病名是因為其通常以外陰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表現。
外陰色素痣分為黑痣和藍痣。色素痣還有淺棕、深褐色至黑色,直徑1mm~2cm。有的在皮內,有的隆起於皮膚,亦有呈乳頭狀或疣狀凸出於皮膚者,其上可有毛發或無毛發。外陰黑痣的重要性在於它有發展成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其病死率較高,有40%的惡性黑色素瘤起源於黑痣。藍痣多發生於臉、前臂,長在手背部最多見,外陰極少見。
外陰腫瘤是指女性陰阜、陰唇、陰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陰道口和處女膜)等處的皮膚、粘膜、腺體和結締組織發生的良性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較少見。外陰惡性腫瘤,包括外陰鱗狀細胞癌(至少占外陰癌的85%)、外陰惡性黑色素瘤(約占5%)、巴氏腺癌、外陰肉瘤和未分化的外陰惡性腫瘤等。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定義是非全身及生殖係統的各種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可表現為經期出血量過多及持續時間過長、和間隔時間時長時短,不可預計、或出血量不多但淋漓不止。重者甚至需切除子宮。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分為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及有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外陰表皮樣囊腫生長部位多見於大陰唇及會陰部,發生於外陰皮膚或黏膜表皮下深部組織內。囊腫為單發性,也可以是多發性。但常被誤診為皮脂腺囊腫,實際上外陰的皮脂腺囊腫很少見,而多數是表皮囊腫,其內容為角質蛋白。外陰表皮樣囊腫是較多見的外陰部囊腫,多發生於中年以上婦女。生長緩慢,一般無特殊症狀。
外陰癤病為外陰皮膚毛囊或汗腺被侵入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等病菌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癤,又稱疔。多個癤同時或反複發生感染,經久不愈,稱為癤病。外陰癤及外陰癤病與外陰毛囊炎病原菌相同。
外陰硬化性苔蘚是以外陰、肛周皮膚萎縮變薄為主的皮膚疾病。由於皮膚萎縮為此病特征,故至今皮膚科醫師仍稱此病為硬化萎縮性苔蘚。病變主要侵犯陰蒂及其包皮、小陰唇、陰唇後聯合及肛周,是最常見的外陰白色病變。
外陰前庭炎是一種慢性持續性臨床綜合征。其特點為外陰前庭部呈現不同程度的紅斑。觸摸或壓迫前庭時以及試圖進入陰道口時,局部劇痛。患者常因性交時外陰疼痛而來就診。
外陰軟纖維瘤是一種以纖維血管為核心、角化的鱗狀上皮所覆蓋的良性息肉腫塊。多生長於大陰唇等皮膚部分。常常較小且軟,是一種有蒂的良性腫瘤,狀如芝麻粒或米粒大小、淡褐色或深褐色,一般為多發。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多見於大陰唇,其次為小陰唇、陰蒂和會陰部。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是指癌灶的最大徑不超過2cm,浸潤深度≤1mm的早期外陰浸潤性癌。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vulva)主要發生於絕經後的婦女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呈對數形式增加,Al-Ghamdi(2001)報道在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患者中,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約占5%
外陰-陰道-牙齦綜合征(vulvo-vaginal-gingival syndrome,VVGS)是一種新型的多發性黏膜糜爛性扁平苔蘚,由慢性疼痛性糜爛性外陰炎,糜爛性或去角化性陰道炎和糜爛性前庭牙齦炎的三聯征所組成的綜合征。
外陰表皮內瘤變(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a,VIN)是一組外陰病變,是外陰癌的前期病變。年輕患者的VIN常自然消退,但60歲以上或伴有免疫抑製的年輕患者可能轉變為浸潤癌。病灶表現為表皮增生,可出現皮膚增厚斑塊、乳頭或小的贅疣;表麵可呈灰白色、黑色素沉著或暗紅色,腫瘤表麵幹燥、脫屑,邊界不清楚。瘤灶常可多發,並可相互融合。
外陰卡波西肉瘤是外陰生長緩慢伴有外陰瘙癢和燒灼感的腫塊,有外陰疼痛和陰道排液、表麵皮膚破潰並伴發下肢淋巴水腫等症狀的惡性腫瘤。外陰卡波西肉瘤較為罕見,以男性多見,在女性中的發病率僅占6%~10%,在艾滋病病人中發病率高。通常Kaposi肉瘤分為經典型或歐洲型Kaposi肉瘤、非洲型或地區性Kaposi肉瘤、免疫抑製劑誘發型和AIDS相關型和移植有關的Kaposi肉瘤。
外陰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或黏膜接觸外源性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發生的炎症性反應,表現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甚至大皰。根據病因,發病機製可分為原發性刺激性皮炎(irritant contant dermatitis,ICD)和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兩大類。
外陰蟯蟲病是由於蟯蟲寄生於人體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蟯蟲本身極少引起外陰炎,但蟯蟲病常有外陰部症狀,其特點是外陰、會陰及肛門附近瘙癢,有輕微消化道症狀,易在集體兒童機構中流行。屬中醫蟲證的範疇。
外陰白化病(vulvar albinism)為先天性、隱性遺傳性疾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為先天性色素缺乏、毛囊黑素合成障礙的遺傳性疾病。是以全身皮膚、毛發色素的減少或缺乏為表現,也可能僅在外陰局部發病。本病患者累及三種結構者為眼皮膚白化病(OCA)、主要累及眼者為眼白化病(OA)。外陰白化病無自覺症狀。
外陰疣狀癌(verucous carcinoma of the vulva)係一種特殊的低度惡性鱗狀細胞癌,屬鱗狀細胞癌的特殊亞型,其組織學分化良好,局部呈浸潤性生長。多為發生於浸漬部位(如口腔、外生殖器、肛門和蹠部)的原發腫瘤,也可發生於慢性潰瘍、化膿性汗腺炎引流竇道等原發病基礎上。腫瘤分化好,惡性度低,慢慢地發展成巨大的腫塊,甚至可以阻塞外陰。盡管腫瘤肉眼觀很可怕,但較少轉移到區域淋巴結。
外陰銀屑病(又稱外陰牛皮癬)的皮損通常與頭皮、軀幹、四肢伸側等處病損同時存在,僅少數患者單獨發生。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紅斑鱗屑性、具有特征性皮損的皮膚疾患,病程長、易複發,少數病人治愈後可不複發。
外陰上皮樣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陰阜、陰蒂軟組織惡性腫瘤,發病年齡較其他外陰惡性腫瘤患者年齡為輕。近年來,年輕患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外陰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of vulva)為不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惡性度較低。病變多呈局部浸潤,易複發,生長緩慢,很少轉移,占外陰惡性腫瘤的2%~3%。常見部位為大陰唇,也可在小陰唇、陰蒂和陰唇係帶出現。
外陰皮膚脂溢性皮炎是發生於皮脂溢出基礎上的一種淺表性、慢性炎症性皮膚病,通常從頭部開始向下蔓延至其他皮脂腺豐富的部位,表現為暗紅色或黃紅色斑片上覆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伴程度不同的瘙癢。
外陰惡性黑色素瘤與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生物學行為方麵顯著不同,預後也顯著差於後者。黑色素瘤是來自於神經脊黑色素細胞且較少見的惡性腫瘤。黑色素細胞主要位於皮膚表皮,鑲嵌於基底細胞之間,因此惡性黑色素瘤好發於皮膚及近皮膚的黏膜。
圍絕經期前後由於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到卵巢功能停止,產生雌激素功能逐漸喪失致使外生殖器發生一係列生理變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萎縮性改變。通常40歲左右皮膚出現老化特征,絕經後5~10年改變明顯。外陰白色病變,係指一組女陰皮膚、黏膜營養障礙而致的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以外陰奇癢,破潰,劇痛,皮膚變化為特征,治療困難,易複發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此病為慢性病變過程,病程長短不一,長者可達數十年。由於病因
外陰纖維瘤(vulvar fibroma)是來源於外陰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外陰纖維瘤並非常見的腫瘤,但是在外陰良性實體腫瘤中為常見的腫瘤。腫瘤一般帶蒂,為小或中等大小,偶爾也可長得很大。腫瘤常為單發性,呈球形或卵圓形,表麵分葉,光滑,質硬;如發生退行性變,腫瘤可變軟。
外陰脂肪瘤(vulyar lipoma)是由成熟脂肪細胞構成的良性腫瘤,生長於陰阜、陰唇或外陰其他脂肪組織處,腫瘤大小不一,大多呈小息肉狀,最大有時可達10~12cm直徑。並在其皮下隆起,大多無蒂、較軟、有的為分葉狀。
晚期產後出血指分娩24h後,在產褥期內發生的子宮大量出血,出血量超過500ml。產後1~2周發病最常見亦有遲至產後6周發病。又稱產褥期出血。晚期產後出血發生率的高低與各地產前保健及產科質量水平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各地剖宮產率的升高,晚期產後出血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北京、上海大醫院的統計在0.17%~0.4%。
外陰假上皮瘤樣增生,英文名:pseudoepitheliosis,是以外陰鱗狀上皮細胞良性增生為主的外陰疾病,多見於中年或絕經後的老年婦女。
外陰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由無數毛細血管或海綿狀血管構成。這種病症大多數是先天性的,也就是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在嬰兒期,腫瘤生長迅速,之後會逐漸降低發展速度。在外陰血管瘤的早期,患者可能會出現紅色、暗紅色、藍色、紫色或正常膚色的腫塊,質地柔軟,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隨著病情的發展,腫瘤可能會凸起,表麵不平似草莓狀,有時可能伴有潰瘍和出血。
女性外陰部良性腫瘤比較少見,通常分為兩類,一是由上皮來源的腫瘤,有乳頭狀瘤、色素病和汗腺瘤;二是中胚葉來源的腫瘤,有纖維瘤、脂肪瘤、平滑肌瘤、顆粒細胞肌母細胞瘤、血管瘤與淋巴管瘤等。由於腫瘤的來源不同,其病因病理亦不相同。
外陰天皰瘡是一種由抗表皮細胞間物質抗體介導的、慢性、複發性、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皮膚病。其特征為正常皮膚或黏膜上出現鬆弛性水皰,尼氏症陽性。
汗腺癌是比較少見的皮膚附件惡性腫瘤,占皮膚惡性腫瘤的2.2%~8.4%。汗腺腫瘤大多為良性腫瘤,Tulenko報道的109例汗腺腫瘤中,汗腺瘤占88%,汗腺癌僅占12%。外陰汗腺腺癌十分罕見,僅占外陰惡性腫瘤的0.5%。發病年齡30~67歲,女性較男性為多見。
外陰象皮腫是由於絲蟲、梅毒或結核而引起的疾病。病變常累及下肢和腹股溝淋巴係統,致使外陰皮膚局限性或彌漫性腫大,增厚,質地堅韌,形如象皮,故名之。
外陰平滑肌瘤(vulvar leiomyoma)是由平滑肌細胞組成的皮膚良性腫瘤。來源於外陰平滑肌、毛囊立毛肌或血管平滑肌。多發生在生育年齡,主要發生在大陰唇、陰蒂及小陰唇。如肌瘤小,可無任何症狀,如腫瘤過大,則產生外陰下墜感,甚至影響活動與性生活。
外陰汗管瘤多發於外陰部,是一種表皮內小汗腺導管分化的良性腫瘤。病程緩慢,可長達數十年。
外陰顆粒性肌細胞瘤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為質地較韌,直徑小於1cm的小包塊,偶有多發性結節,表麵皮膚有時有色素減退。多見於陰唇處,偶見於陰蒂。也可侵犯舌、皮膚和其他部位包括上呼吸道、消化道和骨骼肌等。可能來源於神經組織,較為罕見。
惡性淋巴瘤累及生殖道通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但原發性的外陰惡性淋巴瘤也有報道。發病年齡在21~89 歲,平均58 歲。惡性淋巴瘤根據臨床和病理分兩大類:霍奇金淋巴瘤(HD)和非霍奇金病淋巴瘤(NHL)。
外陰丹毒由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偶由C型或G型鏈球菌引起的外陰皮膚黏膜中表淺淋巴管網的急、慢性炎症。外陰皮膚黏膜受損,細菌侵入誘發外陰丹毒;也可由血行感染引發該病。因此丹毒發病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易感性及免疫力相關。發病後病灶局部皮色鮮紅,與周圍健康組織界限清楚,一般不化膿。
外陰平滑肌肉瘤少見,但在外陰肉瘤中平滑肌肉瘤是最常見的。外陰平滑肌肉瘤占外陰肉瘤的33%~68%。多見於30~50 歲的婦女,但也有發生於幼女者。年齡14~84 歲,中位年齡54 歲,高峰為40~60 歲。兒童外陰肉瘤多為葡萄狀肉瘤。本病為起源於平滑肌的低度惡性腫瘤,該腫瘤生長快,核分裂象多見。淋巴轉移少見。
外陰佩吉特病是一種緩慢逐漸發展的癌,含典型的有空泡形成的Paget細胞,約有半數的患者有汗腺的累及。多發生於大陰唇和肛周,外陰瘙癢和燒灼感是常見症狀,檢查發現外陰病灶高出皮膚,局部增厚,有硬結及皮膚表麵有脫屑,常有色素減退類似白斑。一些外陰佩吉特病的患者患有潛在腺癌。
外陰鱗狀細胞浸潤癌一般認為是由上皮內腫瘤(VIN)經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的進一步發展。根據病因不同,外陰鱗狀細胞癌可分為二種:一種較常見,為角化鱗狀上皮癌。另一種較少見,為HPV相關的疣性癌和基底細胞樣癌,
外陰結核非常罕見,偶爾可繼發於嚴重的肺、消化道、胸腹膜或內生殖器官的結核。病人常無典型症狀,需依靠輔助診斷方法確診和進行鑒別診斷。
外陰中腎管囊腫一般發生於子宮旁或陰道旁。特殊情況:1、有時可在陰道口側壁凸出,或在前庭尿道口下方隆出,被稱為加特內囊腫(Gartner cyst)。2、在前庭尿道口下方鼓出,稱為前庭囊腫(vestibular cyst)。
卵巢轉移性腫瘤以胃癌轉移至卵巢最多見,占卵巢轉移性腫瘤的67%,占卵巢惡性腫瘤的5.4%。占全部卵巢腫瘤的1.3%。
外陰纖維肉瘤是一種罕見的軟組織肉瘤,是由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形成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可發生局部侵襲性生長及複發。外陰纖維肉瘤在晚期才發生轉移。易複發,治療以早期手術大塊廣泛切除為主,輔以放療和化療。
外陰黑色棘皮症是好發於外陰皺褶部位,是以外陰皮膚色素沉著、乳頭瘤樣增生、角化過度、對稱分布為特征的少見外陰皮膚病。
外陰疣狀黃瘤是一種好發於口腔黏膜、外生殖器官部位的良性腫瘤。
外陰汗腺瘤來源於外陰汗腺,由於汗腺上皮增生發生腫瘤,一般為良性,極少數為惡性。大汗腺瘤較少見,80%發生於50歲以上的婦女。由於大汗腺瘤發生於成年之後,生長部位主要在大陰唇,那是因為大汗腺在性發育成熟後才有功能。
脂肪肉瘤常見於軀幹、肢體和腹部,發生於外陰的脂肪肉瘤罕見。主要表現為皮下緩慢生長的無痛性塊物,有呈息肉樣,可伴有波動感。偶爾表現為外陰疼痛、不適,進行性消瘦。多發生於大陰唇,陰蒂和其他部位較少。在報道病例中,術前均誤診為良性脂肪瘤或巴氏腺囊腫。
外陰急性蜂窩組織炎是溶血性鏈球菌或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侵入外陰皮下或深部疏鬆結締組織後發生的急性、化膿性、彌漫性炎症。發病後迅速向四周擴散,與正常組織無明顯界限。本病有時也可因厭氧菌感染或化學物質刺激等引發。
外陰卵黃囊瘤是發生於卵巢的生殖細胞惡性度高的腫瘤,為外陰罕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1~26歲,中位年齡18歲。為外陰部發生質地硬、活動的無痛性腫塊,腫塊大小不一,有的僅僅是外陰腫脹,表麵出現潰瘍或蜂窩組織炎時有觸痛。
外陰淋巴管瘤(vulvar lymphangioma)係由淋巴管擴張增生而成,實質並非真正的腫瘤。表現為局限性群集體積小而壁薄的囊泡狀腫物,腫瘤為單個或多個,呈灰紅色或灰白色囊性結節。外陰淋巴管瘤較罕見。大多數在出生時或1 歲以內發病,但也有遲發者或老年發病。可分為單純性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及囊性淋巴管瘤。
外陰阿米巴病是由溶組織阿米巴侵犯外陰皮膚黏膜而引起的病變,多繼發於腸道阿米巴病,由腸道內阿米巴滋養體直接感染、侵入外陰、陰道後,造成外陰黏膜壞死,形成潰瘍。
滑膜肉瘤是在1934年Sabrazes最先命名使用的。外陰滑膜肉瘤的預後相對較好。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為低度~中度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具有病程長、生長緩慢、病變局限、局部切除後易複發、轉移罕見等特點。外陰發病較少,好發於成人的軀幹和肢體近端。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根據其組織來源有學者認為應該稱之為惡性顆粒細胞施萬細胞瘤,但習慣仍稱之為惡性顆粒細胞瘤。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好發於青春期,是一種罕見的高度惡性的腫瘤,以四肢的深部軟組織為主,主要經血行性轉移至肺。
外陰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較為少見,神經纖維瘤是神經鞘瘤,為孤立的腫塊,常位於大陰唇。外陰神經纖維瘤常為全身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的一部分,大約18%神經纖維瘤累及外陰。其生長緩慢,發生在青春期後通常沒有疼痛。很少惡變,但在妊娠時有明顯增大。
外陰血管外皮細胞瘤特點是瘤細胞在基底膜外增殖,可表現為良性,也可表現為惡性。惡性者可稱為血管外皮肉瘤,也可統稱為血管外皮瘤。
外陰梅克爾細胞癌是皮膚原發小細胞癌,類似肺燕麥細胞癌。為外陰大陰唇、小陰唇、前庭大腺、陰蒂、後陰唇係帶的活動的無痛性腫塊,有的可出現局部接觸性出血和潰瘍。轉移部位可以較廣。
外陰血吸蟲病是血吸蟲病全身病變的一部分。寄生在人和動物的門靜脈和腸係膜動脈引起血吸蟲病,俗稱大肚子病。表現為肝脾腫大、痢疾症狀及晚期肝硬化。
外陰尤文肉瘤較少見,發病在年齡10~45歲,中位年齡為23歲。經近年來從免疫組化、電鏡、細胞培養、分子生物學多角度研究,發現尤文肉瘤是原始神經外胚層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tumor)的一種。所以又被稱為外周型原始神經外胚層瘤。
外陰腺鱗癌有人稱之為假腺鱗癌,為雙向分化的上皮性癌,電鏡檢查可見到鱗形細胞癌和腺癌成分及中間形成分,其預後似比一般鱗癌差。
Crohn病又稱局限性腸炎,發生於女陰外陰部的為多發性潰瘍,是病因未明的胃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從口腔至肛門各段消化道的節段性特異性病變。臨床上以腹痛、腹瀉、腹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為特點,可伴有發熱、貧血、營養障礙及關節、皮膚、眼、口腔黏膜、肝髒等腸外表現。
外陰轉移性癌多來自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陰道癌和絨毛膜癌,經陰道累及外陰,或經淋巴、血行轉移而來。轉移性外陰癌很少見,占外陰惡性腫瘤的8.3%~12.5%。據統計外陰皮膚轉移癌約占全身皮膚轉移癌的2.06%。外陰轉移性癌發病年齡最小為30歲,最大80歲,中位數年齡為55~56歲,60歲發病者占35.9%。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ur of the vulva)首先以預後不良的橫紋肌肉瘤樣Wilm瘤於1978年報道,雖然形態上酷似橫紋肌母細胞,但電鏡和免疫組化未發現橫紋肌分化的證據。
外陰神經鞘瘤(vulua neurolemmoma)又稱施旺細胞瘤,多數認為是由周圍神經的雪旺鞘所形成的腫瘤,可以原發,也可因外傷或其他刺激所引起,多與神經纖維瘤伴發。發生在外陰部比較少見。發生於外陰部的神經鞘瘤常常為圓形,生長緩慢,有陣發性疼痛的特點。
橫紋肌肉瘤是高度惡性腫瘤,是發生於兒童的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20%發生於盆腔及生殖道。國外研究發現女性生殖道橫紋肌肉瘤約占3.5%。其中外陰橫紋肌肉瘤(占13%)。易發生在大陰唇、陰蒂及尿道周圍。該腫瘤生長快,轉移早。
外陰惡性神經鞘瘤是來源於施萬細胞、神經細胞或神經元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易局部複發和遠處轉移。發生於外陰極少見,常見於四肢。
外陰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為中老年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是一種多形性肉瘤,大多見於老年人肢體,原發於外陰的罕見。有的病例以前診斷為多形性脂肪肉瘤、纖維肉瘤或橫紋肌肉瘤,現在均屬於本病。腫瘤大小,特別是腫瘤深度,與存活率關係很大。
在婦科常見腫瘤中外陰腫瘤合並妊娠較為罕見。由於該病同時涉及兩個生命,因此,在妊娠期外陰腫瘤的診斷和處理上均須審慎。
外陰鱗狀上皮細胞增生是以外陰瘙癢為主要症狀但病因不明的外陰疾病,以往稱之為增生性營養不良。中醫古醫籍無此病名,但本病主症瘙癢可見於“陰癢”疾病的描述中。而本病病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外陰皮膚增厚、腫痛、潰爛等可參考“陰腫”、“陰痛”、“陰蝕”等疾病。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