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一種由各種肺內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導致的急性彌漫性肺損傷和進而發展的急性呼吸衰竭。主要病理特征是炎症反應導致的肺微血管內皮和肺泡上皮受損,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腔滲出富含蛋白質的液體,進而導致肺水腫及透明膜形成。臨床表現為呼吸窘迫及難治性低氧血症,肺部影像學表現為雙肺彌漫滲出性改變。
喘息樣支氣管炎是一臨床綜合征,泛指一組有喘息表現的嬰幼兒急性支氣管炎。這種病的症狀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可能會產生暫時性的喘息、發熱、流涕、鼻塞、咽痛、咳嗽等。部分病兒可能發展為支氣管哮喘。喘息樣支氣管炎的主要病因是患兒氣管和支氣管狹小、過敏體質等因素導致的氣道慢性炎症、氣道反應性增高所致,好發於嬰幼兒。感染、食入或吸入性過敏原、空氣寒冷、幹燥、強烈氣味的化學製劑等因素均可誘發喘息樣支氣管炎。
喘證古稱上氣、喘息。一般通稱氣喘。指以呼吸急促為特征的一種病症。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張口聳肩,鼻翼煽動為主要特征.現代醫學的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等
石棉肺(asbestosis)是長期吸入石棉粉塵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不可逆肺間質纖維化、胸膜斑形成和胸膜肥厚,嚴重損害患者的肺功能,並可使肺、胸膜惡性腫瘤的發生率顯著增高。
塵蟎是誘發支氣管哮喘的重要變應原。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塵蟎與支氣管哮喘關係密切,最近新西蘭的一項對哮喘兒童進行了13年的追蹤調查證實了塵蟎作為一種獨立的危險致敏因素嚴重影響著哮喘的發病率,近年來美國的3項調查也相繼證實了塵蟎和貓毛、蟑螂是誘發支氣管哮喘的重要誘發因素。目前已有幾百項研究證實了塵蟎與支氣管哮喘發作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近年來有人提出了塵蟎過敏性哮喘的診斷名稱和概念。自1987年以來,已經
與超敏反應有關的疾病包括特應性疾病變應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特應性皮炎和過敏性哮喘(外源性和一些蕁麻疹、胃腸道食物反應和全身性過敏反應。
產堿杆菌肺炎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細菌所致肺炎。
腸杆菌肺炎(enterobacter pneumonia)過去極為罕見。近幾十年。隨著廣譜抗生素和呼吸醫療器械應用的增多,腸杆菌肺炎已占院內獲得性肺炎的9.4%,其中以陰溝腸杆菌和產氣腸杆菌所致者多見。臨床上,腸杆菌肺炎多發生於衰弱或免疫抑製者,易由汙染的醫療器械引起暴發流行,常伴菌血症和對多種抗生素治療反應差等特征。
腸球菌肺炎係腸球菌(enterococcus)引起的急性肺化膿性炎症,在細菌性肺炎中占少數,多為院內感染,近年來逐漸受到人們注意及重視。
楚爾蓋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zulgai)是1972年由Marks證實為人類致病菌,屬暗產色分枝杆菌。25℃培養為光產氣,37℃培養為暗產色,42℃不生長。菌落為橙色,生長緩慢。發病機製還不很清楚。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皮膚損害為播散性無痛性炎性結節。皮損組織分枝杆菌培養陽性即可診斷。乙硫異煙胺、異煙肼和利福平三種藥物聯合治療有效。
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指腸內容物在腸道中通過受阻。為常見急腹症,可因多種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腸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變,繼則發生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腸壁循環障礙、壞死和繼發感染,最後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當然,如能及時診斷、積極治療大多能逆轉病情的發展,以致治愈。常見的有膽石性腸梗阻、腸石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小兒蛔蟲性腸梗阻、小兒胃腸道異物及異物性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胃腸炎、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稀水便或粘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裏急後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腸炎極為普 遍,全世界每年發病約30~50億人次,尤以發展中國家發病率和病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為一種與胃腸功能改變有關,以慢性或複發性腹痛、腹瀉、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症狀而又缺乏胃腸道結構或生化異常的綜合征,常與胃腸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同時存在。
胃腸炎是胃腸粘膜及其深層組織的出血性或壞死性炎症。其臨床表現以嚴重的胃腸功能障礙和不同程度自體中毒為特征。胃腸炎可分為慢性胃腸炎和急性胃腸炎兩種。
腸結核為消化係統結核中最常見者。絕大多數繼發於腸外結核病,特別是空洞型肺結核。據統計,25%~50%的肺結核病人可並發腸結核。腸結核的來源主要是食入性的,由於咽下含結核杆菌的痰液而引起,偶爾可以來自被結核杆菌汙染的食物,亦可來源於血源性或腹腔、盆腔其他髒器結核的直接蔓延。發病年齡多為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約為1.85:1。病理上分為潰瘍型、增生型及混合型三型。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嬰幼兒,繼發性腸套疊則多見於成人。絕大數腸套疊是近端腸管向遠端腸管內套入,逆性套疊較罕見,不及總例數的10%。
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間互相製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特點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敏感腸菌被抑製,未被抑製的細菌而乘機繁殖,從而引起菌群失調,其正常生理組合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引起臨床症狀就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 flora)。本症的發
腸鬱屬於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指的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粘液便,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而又缺乏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改變可資解釋的症候群。
原發性結核性腸係膜淋巴結炎,是結核杆菌通過血行播散或腸粘膜進入相應的淋巴結,或者是腸壁的原有病變已完全愈合而未留痕跡。繼發性的也是繼發於肺結核或腸結核。通常受累淋巴結數目多少不一、大小不等;呈淡黃色、灰白色或粉紅色,且易融合在一起呈團塊狀,與腸管、腹膜、大網膜粘連,幾乎均有幹酪樣變;有時可壞死液化潰破至腹腔、腸腔,或通過腹壁向外排出。病痊愈後可見散在或廣泛的鈣化現象。
以便血為主證的疾病。該證由風從經脈而入,客於腸胃,或外淫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所致。在便前時時便血,隨感隨發,血清而色鮮,四射如濺。
腸子宮內膜異位是指有活動功能的子宮內膜侵及腸管,並在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影響下,產生的一種非癌性病化的臨床症狀,由於病變通常侵犯結腸和直腸,又稱大腸子宮內膜異位(colorectal endometriosis)。可能為多因素引起,如經血逆流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良性轉移學說、基因學說、細胞免疫學說等。
腸扭轉是一段腸袢沿腸係膜長軸旋轉或兩段腸袢扭纏成結而造成閉袢性腸梗阻,前者常見。常常是因為腸袢及其係膜過長,腸扭轉後腸腔受壓而變窄,引起梗阻、扭轉與壓迫影響腸管的血液供應,因此,腸扭轉所引起的腸梗阻多為絞窄性。
腸氣囊腫(pneumatosis cystoids intestinalis,PCI)又稱為囊樣腸積氣,是胃腸道的黏膜下或漿膜下出現氣性囊腫,它可累及從食管至直腸的全部或部分胃腸道,但臨床主要發病在小腸和結腸,亦可發生於腸係膜、大網膜、肝胃韌帶和其他部位。
腸係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SuperiorMesentericArtery Compression Syndrome)又稱Wilkie病、壓迫性腸梗阻,係指由於腸係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腸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現的一係列症狀。
腸氣腫(Duvernoy)綜合征是指腸道粘膜下或漿膜下有多數大小不等、外觀似息肉的小氣囊。因此又稱為腸氣囊腫病、腸囊樣積氣征、囊性淋巴氣腫、腹膜氣腫等。
由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紀40年代認識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為流行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臨床上曾稱之為消化不良;1983年全國腹瀉經驗交流座談會決定,將EPEC引起之腹瀉,一律稱之為EPEC腸炎,而不稱作消化不良。
又稱餐後遲發型傾倒綜合征。是指胃切除後胃排空過速,葡萄糖迅速被腸粘膜吸收,致血糖驟然增高,刺激胰島過多分泌胰島素而出現的一係列低血糖症。
腸病性肢皮炎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慢性皮膚病,1936年首先由Brandt報告,故稱Brandt綜合征,1942年Danbolt和Closs二氏又加以詳細描述,故又稱Danbolt-Closs綜合征。本病的主要特點是皮膚糜爛、禿發、指甲營養不良及甲溝炎、胃腸道功能紊亂,常發生於3周到18個月嬰兒。
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埃可病毒(entero 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 virus),以及近年來新發現的新腸道病毒68~71型。這裏主要敘述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和新腸道病毒與人類疾病的關係,這些病毒在世界各地廣泛地引起散發或流行性發病,波及全身各個係統,日益為人們所重視,在兒童時期尤為多見。臨床表現
由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HEC為出血性腸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腸埃希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發現的一種致腹瀉大腸埃希杆菌。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國目前尚未見有正式報道。
人毛滴蟲是寄生於腸道的鞭毛蟲,多見於盲腸與結腸,可引起腹瀉等臨床症狀,故又稱為腸滴蟲病。
腸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大腸錯構瘤,屬於血管瘤病變。大多數血管瘤比較小,一般為單發,少數情況下為多發。顯微鏡下可分為毛細血管樣血管瘤及海綿樣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鏡下觀察瘤體由纖細的緊密連接的新生毛細血管形成,其間有少量間質成分。 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腸血管瘤可能就已經存在,但它通常是良性的,生長緩慢,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影響。如果血管瘤較大,可能會出現腸道出血、腸梗阻、腸套疊、腸扭轉等,這時可
腸間膿腫(interbowel abscess)是指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係膜與網膜之間的膿腫。膿腫可能是單發的,也可能為多個大小不等的膿腫。如膿腫周圍廣泛粘連,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粘連性腸梗阻。病人出現化膿感染的症狀,並有腹脹、腹痛、腹部壓痛或捫及包塊。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於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為菌痢。
腸係膜上動脈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thrombosis)多發生於老年人,其形成是在嚴重動脈硬化性閉塞的基礎上逐漸發生的,故起病隱匿。因長期慢性腸係膜動脈缺血導致側支循環的建立,所以臨床上急性缺血症狀較輕。但隨病情惡化可逐漸出現少尿和代謝性酸中毒。當出現腹膜炎症狀和體征時,患者多已發生腸壞死和穿孔。
腸傷寒穿孔(intestinal typhoid with perforation)是傷寒病的一種嚴重並發症,其發生率為2%~6%。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即使在穿孔後得到及時的手術治療,但因正處於疾病發展的高峰期,機體十分虛弱、抵抗力低下、一般情況較差,加之手術創傷,術後傷寒病繼續存在,致使死亡率仍然較高(20%~30%)因此仍需對本病有所認識和警惕。
腸道病毒71型首先於1969~1970年在美國加州的二次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的暴發流行中分離出來,1970年以後向世界各地傳播;1972年在澳大利亞引起以腦膜炎為主的流行;1973年在日本引起以手、足、口腔病和(或)無菌性腦膜炎為主的流行,在瑞典引起以無菌性腦膜炎為主的流行,伴有少數手、足、口腔病的流行;EV 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
蒼耳(xanthium sibiricum)又叫菜耳、蒼子棵或地葵子,是一種野生植物,全株有毒,幼芽和果實的毒性最大,其中毒機理尚未完全清楚。種仁和子葉含毒蛋白、毒甙等可能是主要的有毒成分,可損害心、肝、腎及引起出血。中毒原因主要是誤食蒼耳果實或幼苗(誤為豆芽)。
腸毒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是由腸毒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TEC是近來人類霍亂樣病人大便中新發現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杆菌,是發展中國家嬰幼兒及旅遊者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輪狀病毒。在孟加拉國,ETEC所致腹瀉占全部腹瀉的30%~60%,形成區域性流行。1982年國內首次發現本病。
腸石是由不溶水和消化液的鋇鹽、鈣鹽等沉澱物、吞入物或正常存在於腸內的物質生成的膽酸結石。由該結石堵塞腸腔狹窄處所引起的梗阻稱為腸石性腸梗阻。
痢下多血指大便是同時有大量的血液出現,即血痢,又稱赤痢,是中醫叫法,即泄下物為血色粘液,赤痢:中醫稱大便中帶血不帶膿的痢疾。痢下多血或下純血者。《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熱乘於血,則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痢。”
腸梨形鞭毛蟲病(giardiasis),是由梨形鞭毛蟲 (Giardia lamblia)所致的腹瀉、消瘦、營養吸收不良性疾病,遍及世界各地,溫暖潮濕地區尤為普遍,全世界感染率1%~30%,兒童感染率更高,達50%~70%,在我國分布亦甚廣泛,多數是散在發病,但在特殊情況下,常因旅遊而感染賈第蟲病造成暴發流行,故有“旅遊者腹瀉”之稱。
腸扭轉綜合征(volvulus syndrome)係指末端回腸與乙狀結腸互相纏繞、扭結而產生的一組腸梗阻症候群。它可致腸道循環受阻以及腸腔的部分或完全性閉合以產生閉襻性腸梗阻。本征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45歲以上的人最常見,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盲腸扭轉和橫結腸扭轉則極少見。
殘竇綜合征(Residue Sinus Syndrome)是指BillrochⅡ式手術時,胃竇切除不全,殘留胃竇所致的吻合口潰瘍症候群。殘留胃竇複發性潰瘍的發病率為40%。
常現絲蟲病(filariasis perstans)係由常現絲蟲寄生於體腔(胸腔、腹腔和心包)、腸係膜、腎周圍或腹膜後組織所致的寄生蟲病。本病通過庫蠓叮咬傳播。
棉子含棉子色素腺體,以棉子酚類色素為主,可引起神經、血液、肝、腎等髒器組織細胞的損害。誤服棉子、棉子餅、大量或長期食用未加精製的棉子油(內含棉酚高於國家標準多倍)均可致棉酚中毒(gossypolpoisoning),患者多見於產棉區。
椎動脈型頸椎病較之脊髓型頸椎病略為多見,因其中大多係由於椎節不穩所致,易經非手術療法治愈或好轉,故住院及需手術者較少。本型主要引起頭痛症狀,故又稱之為上行性頸椎病,並易與多種引起頭痛的疾患相混淆,在椎動脈影像學檢查前常難以確診。因此,其診斷問題常成為各有關科室之間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CH)以往又稱組織胺性頭痛、睫狀神經痛、蝶齶神經痛、偏頭痛性神經痛、Horton綜合征。是一種多見於中年男性的、周期性叢集性發作的、部位固定於一側眼眶及其周圍的頭痛。
抽動障礙是一種起病於兒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發、重複、非節律性、刻板、單一或多部位肌肉運動抽動或(和)發聲抽動為特點的一種複雜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根據發病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和是否伴有發聲抽動,抽動障礙主要分為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Tourette綜合征三種臨床類型。該症多數起病於學齡期,男性學齡兒童患病危險性最高,男女患病比率為3:1~4:1。
癡呆(dementia)是指在意識清醒狀態下,出現的已獲得的職業和社會活動技能減退和障礙,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和喪失,視空間技能損害,定向力、計算力、判斷力等喪失,並相繼出現人格、情感和行為改變等障礙,且呈進行性加重過程。皮克病(Pick disease)的病因也不清楚,可能是一種多基因異常的顯性遺傳病。皮克病的病理與阿爾茨海默病完全不同,以局限性皮質萎縮為主,並可發現皮克細胞和皮克小體。本病
癡呆綜合征(dementia syndrome) 是慢性全麵性的精神功能紊亂,以緩慢出現的智能減退為主要臨床特征,包括記憶、思維、理解、判斷、計算等功能的減退和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而沒有意識障礙。多見於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的腦器質性疾病,故又稱為慢性腦病綜合征(chronic brain syndrome)。
遲發性運動障礙(tardive dyskinesia,TD)又稱遲發性多動症、持續性運動障礙,由抗精神病藥物誘發,為一種持久的刻板重複的不自主運動。Crane(1968)首先提出,是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引起的最嚴重和棘手的錐體外係反應,發生率相當高。最常見者為由吩噻嗪類及丁酰苯類(butyrophenones)藥物所引起。口服普通抗精神病藥發生率為20%~40%,使用長效抗精神病藥發生率約50%。
抽動穢語綜合征,又稱Tourette綜合征,是一種發生於青少年期的以頭部、肢體和軀幹等多部位肌肉的突發性不自主多發抽動,同時伴有爆發性喉音、或罵人詞句為特征的錐體外係疾病。典型表現為多發性抽動、不自主發聲、言語及行為障礙,可伴有強迫觀念、人格障礙,也可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該病症起病於2-15歲之間,男孩的發病率高於女孩,病程遷延,部分患者伴有智力低下和學業表現不佳。
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形式的椎管、神經根管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包括軟組織(如黃韌帶肥厚、後韌帶鈣化等)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
出血性腦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在腦梗死期間,由於缺血區血管重新恢複血流灌注,導致的梗死區內出現繼發性出血,腦CT掃描或腦MRI檢查顯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區內出現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這種現象稱之為出血性腦梗死或腦梗死後腦出血。出血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一個特殊類型,1951年Fisher和Adams首先提出出血性腦梗死這一名稱,近年來由於抗凝與溶栓治療的廣泛應用,及
純植物神經功能衰竭(PAF)為孤立的植物神經功能廣泛的減失,主要損害交感神經節後神經元。
顫證又稱振掉、顫振、震顫,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輕者僅有頭搖或手足微顫,重者頭部震搖大動,甚至有痙攣扭轉樣動作,兩手及上下肢顫動不止,或兼有項強,四肢拘急。西醫的某些椎體外係疾病所致的不隨意運動如震顫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緩動症等。
持續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是Jennett和Plum首先於1972年提出的,意指人嚴重腦損傷經過一段時間後仍缺乏意識活動,喪失語言,而僅保留無意識的姿態調整和運動功能的狀態。植物狀態(vegetative state)是指機體能生存和發展,但無意識和思維,缺乏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的感知能力的生存狀態。患者有睡眠-覺醒周期,部分或全部保存下丘腦和腦幹
蒼白球黑質紅核色素變性也稱Hallervorden-Spatz病,為兒童晚期和青少年期遺傳代謝性疾病。主要累及錐體外係統,也是罕見的與鐵元素代謝障礙有關的神經變性病,國內已有少數屍檢的報道。本病由Hallervorden和Spatz(1922)首先報道,以後就以兩人名命此病。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由於鐵鹽沉積於雙側蒼白球、黑質網狀部,或甚至紅核,導致神經變性,伴有神經元脫失和膠質化。主要臨床表現
唇舌水腫及麵癱綜合征又稱Melkersson-Rosenthel綜合征,發病較迅速,麵舌腫脹並伴腫脹側麵肌癱瘓,常可見舌麵腫起或有較深縱向裂溝的舌體,為本綜合征的特征性表現。本綜合征由Melkersson(1928)首先描述,之後Rosenthel(1930)發現除麵、唇部腫脹伴麵肌麻痹外,尚有舌麵縱向裂溝,似陰囊皮膚皺紋。
CARASIL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腦動脈病及動脈硬化伴皮質下梗死及白質腦病(cerebral autosomal recessive arteriopathy/arteriosclorosis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RASIL)的簡稱,也稱青年發病的Binswanger樣白質腦病伴禿頭和腰痛(福武,1998)。福武(
腸道革蘭陰性杆菌腦膜炎是由腸杆菌科的細菌,包括大腸杆菌、沙門菌屬、枸櫞酸杆菌、產氣或陰溝腸杆菌、克雷伯菌、變形杆菌、愛德華菌屬等多種革蘭陰性杆菌。該類細菌在腸道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僅在某些條件下,進入其他髒器時才具有致病性,故稱條件致病菌。
成神經細胞瘤曾稱神經母細胞瘤,起源於原始的神經脊細胞。成神經細胞瘤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可發生於交感神經鏈的任何部位,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腎上腺髓質,占50%左右,其次是腹部交感神經節。頸、胸、骨盆部位的交感神經嗜鉻細胞也會發生。在兒童中,是第3位常見的惡性腫瘤,僅次於白血病、腦腫瘤。本腫瘤約50%發生在2歲以前的兒童,約2/3的患兒在5歲前獲得診斷。隨著B超診斷技術的提高,甚至在產前即可獲得診斷。偶爾
煙酸缺乏(nicohric acid deficiency)又名尼克酸缺乏病、癩皮病、粗皮病或陪拉格病(pellagra),因人體缺乏尼克酸而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消化係統及神經係統症狀。
垂體性侏儒症係指青春期以前垂體前葉生長激素缺乏所致的生長發育障礙。目前對此病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進行人生長激素(hGH)替代療法。
產後甲狀腺炎(postpartum thyroiditis,PPT)是產後一年所發生的甲狀腺功能異常綜合征,可以為暫時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其病理基礎是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炎症,是最常見而又最具有特征的產後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妊娠5~20周流產後也可發生該病。產後甲狀腺炎與產後甲狀腺綜合征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後者指原有或正在發生甲狀腺疾病而在產後出現的甲狀腺功能紊亂。
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又稱西蒙氏症(Simmond disease),指垂體前葉分泌的促激素不能滿足人體基礎或生理、應激等情況的需要而出現的綜合症群。
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缺乏,機體應激能力下降,在感染、嘔吐、腹瀉、脫水、寒冷、饑餓等情況下及應用安眠藥或麻醉劑而誘發危象。垂體腫瘤突發瘤內出血、梗塞、壞死,致瘤體膨大,引起的急性神經內分泌病變稱垂體卒中。
由於部分或完全前葉垂體功能喪失的內分泌缺陷綜合征。
出血性膀胱炎是指某些藥物或化學製劑在尿中產生對膀胱的急性或慢性的損傷,導致膀胱廣泛的炎症性出血。本病是一種多病因的並發症,常見於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多因抗腫瘤藥物的毒性或過敏反應,盆腔高劑量照射引起的放射損傷所致。另外還見於某些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感染等。
成人多囊腎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幾乎都是雙側性的(占總病例數的95%)。盡管文獻中曾報道過嬰兒患成人多囊腎,但此病發生在嬰兒不同於成人。嬰兒型多囊腎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預防存活期短,而成人多囊腎通常40歲前不出現症狀,肝髒、脾髒、胰腺也可見到相同形態的多發囊腫。多囊腎體積比正常腎大,其表麵滿布大小不等的囊腫。
發病率約為1/1000,其外顯率近乎完全,這使得所有活到80歲以上的攜帶者均顯示出本病的某些征象。約5%~10%終末期腎衰是由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ADPKD)導致。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變的小兒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生首次報道。由於本病可發生嚴重心血管病變,所以引起人們的重視。近年發病增多,1990年北京兒童醫院風濕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風濕熱27例;外省市11所醫院相
成人still病是一組病因不明的弛張熱、一過性多形性皮疹,關節炎或關節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有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周圍血白細胞增高的一種臨床綜合征,稱為成人Still病。既往命名為亞敗血症、變應性亞敗血症。本病多見於年輕人,18—25歲,男女罹患率基本相等。
斯蒂爾病是一種血清陰性的多關節炎,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最早由斯蒂爾(1897)報道,其臨床特征有長期不規則發熱,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貧血,白細胞增多,多發性大、中、小關節炎,肌肉病變等。本病在臨床表現和病理上都與成人類風濕關節炎不同。其全身症狀較突出,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且與HLA-B27相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組織慢性炎症性病變為主要表現的多係統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損害關節外組織,如眼、皮膚、肺、心和末梢神經等。
重疊綜合征(Overlap syndrome)指的是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結締組織病間病情的重疊,亦稱為重疊結締組織病。這種重疊可同時發生,好病人在同一時間符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結締組織病的診斷;亦可在不同時期先後發生另一種結締組織病;或先有某一種結締組織病,以後移行轉變為另一種CTD。這種轉變可呈連續性或間隔一定時間後進行。OS通常發生於6個彌漫性CTD,即SLE、RA、DM/PM、PSS、結節性多動脈
遲發性低丙球血症疾病是包括一組丙種球蛋白失衡的病症。其特點是患者血中某些Ig含量極低或缺乏,而另一種Ig可能增高;或Ig含量正常而功能不正常等多種病症。患者的Ig缺陷內容亦可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其共同免疫缺陷是B細胞不能合成某些Ig,或隻能合成功能不正常的Ig。患者外周血中B細胞數量減少或正常,但B細胞的成熟、分化有內髒在缺陷或T細胞免疫調節失常。
當人體的止血機能發生障礙時,可引起皮膚、粘膜和內髒的自發性出血或輕微損傷後即出血不止,凡是具有這種出血傾向的疾病均可稱之為出血性疾病。
1845年以脾大、貧血和粒細胞增多為特征的CML被臨床醫師所認識。CML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在兒童CML可以表現為兩種類型:成人型CML(ACML)和JMML,JMML隻限於兒童,有獨特的臨床、實驗室和細胞遺傳學特征。
化膿性脊椎炎比較少見,臨床上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椎體化膿性骨髓炎,另一種為椎間隙感染。
本病又稱出血性紫癜(purpura hemorrhagica),壞死性紫癜(purpura necrotica),壞疽性紫癜(purpura gangrenosa)。本病是一種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突然發生的對稱性大麵積觸痛性瘀斑為特征。病因未明,病情險惡,常易致死,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嚴重並發症。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pure red-cell anemia,PRCA)是指因骨髓中紅係細胞顯著減少或缺如所致的一種貧血。
成人T細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是一種與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Ⅰ(HTLV-Ⅰ)感染直接相關、發生於成人的特殊類型淋巴係統惡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病變主要發生在外周血淋巴細胞,亦可侵及骨髓。
心髒或大血管疾病的矯正手術治療後所造成的創麵、血流動力學異常或安置的異物摩擦、衝擊紅細胞,使之產生機械性損傷,從而發生溶血性貧血,屬於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
猝死係一臨床綜合征。指平素看來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複或穩定者,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非人為死亡。大多數發生在急性發病後即刻至一小時內,最長不超過6小時者,主要由於原發性心室顫動,心室停搏或電機械分離,導致心髒突然停止有效收縮功能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係指在有適量靜脈血回流的情況下,由於心髒收縮和(或)舒張功能障礙,心排血量不足以維持組織代謝需要的一種病理狀態。
蠶豆病是一種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乏所導致的疾病,表現為在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的情況下,食用新鮮蠶豆後突然發生的急性血管內溶血。
持續性交接區折返性心動過速(permanent junctional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PJRT)又名持續性交接性反複性心動過速、持續性交接性心動過速,屬無休止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
大腸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
成人型臍疝(umbilical hernia in adult)是臍環關閉後,瘢痕組織在腹內壓增加和腹腔髒器頂推下逐漸膨出而形成的疝,是後天性臍疝,以中、老年女性多見,常繼發於長時間的腹內壓增高和腹壁過度牽張。成人型臍疝的特點是不能自愈,且不斷增大,易發生嵌頓或絞窄;其次是是疝內容物易和臍瘢痕皮膚粘連,通常不能還納,須手術治療。
腸係膜上動脈栓塞是指他處脫落的各種栓子經血液循環至腸係膜上動脈並滯留其末端,導致該動脈供血障礙,供血腸管發生急性缺血性壞死。腸係膜上動脈主幹口徑較大,與腹主動脈呈傾斜夾角,栓子易於進入,故臨床上本病較多見,約占急性腸係膜血管缺血的40%~50%。栓子一般來自心髒的附壁血栓,故多見於風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來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偶見的細菌栓子。這些栓子自發或在導管檢查
是外科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為瘡瘍興雜症兩大類,瘡瘍包括所有的腫瘍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痰,流注,瘰鬁等。好發於夏秋季,四季皆可發病。此類病是中醫外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迅速,部分病情較重等特點,在麵部可引起疔瘡走黃(兩醫稱為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在手、足易引起傷筋損骨的嚴重後果。
腹股溝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與小兒腹股溝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溝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是在腹膜鞘狀突已經完全閉塞以後,因內環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進入腹股溝管是通過其後壁上的薄弱點而不是在精索之內,是後天獲得性疝,故亦稱後天性腹股溝斜疝。成人腹股溝斜疝有時不易與直疝鑒別,特別是在一些病史較長、疝孔較大的情況之下。
血栓形成常繼發於:①肝硬變或肝外壓迫引起門靜脈充血和血流鬱滯;②腹腔內化膿性感染,如壞疽性闌尾炎、潰瘍性結腸炎、絞窄性疝等;③某些血液異常,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口服避孕藥造成的高凝狀態;④外傷或手術造成的損傷,如腸係膜血腫、脾切除、右半結腸切除等。約1/4的病人無明顯誘因,稱為原發性腸係膜靜脈血栓形成。
腸道氣囊腫症是指在腸道粘膜下或漿膜上存在很多氣囊的一種少見疾病。氣囊腫最多見於小腸,特別是回腸,其次是結腸以及身體其他部位。
充血性脾腫大是由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高壓,門靜脈或脾靜脈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的表現,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靜脈曲張,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時伴有脾功能亢進,表現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均減少的“三少”現象;同時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腸係膜裂孔疝(mesenteric hiatal hernia)由腸襻穿過腸係膜裂孔而發病。Rokitansky(1826)屍檢時首次發現盲腸疝入回腸、結腸附近的腸係膜裂孔內。Loebl(1844)報道了第一例橫結腸係膜裂孔疝。Turel(1932)首次報道了1例乙狀結腸係膜裂孔疝。Marsh(1888)和Ackerman(1902)手術治療腸係膜裂孔疝病人並取得成功。本病臨床少見,多以腸梗阻為其
胸膜腔內積氣稱為氣胸。創傷性氣胸的發生率在鈍性傷中約占15%~50%,在穿透性傷中約占30%~87.6%。氣胸中空氣在絕大多數病例來源於肺被肋骨骨折斷端刺破(表淺者稱肺破裂,深達細支氣管者稱肺裂傷),亦可由於暴力作用引起的支氣管或肺組織挫裂傷,或因氣道內壓力急劇升高而引起的支氣管或肺破裂。銳器傷或火器傷穿通胸壁,傷及肺、支氣管和氣管或食管,亦可引起氣胸,且多為血氣胸或膿氣胸。偶爾在閉合性或穿透性膈
創傷性窒息由嚴重胸部擠壓傷所致,其發生率約占胸部傷的2%~8%。在胸部擠壓瞬息間受傷者聲門突然緊閉,氣道和肺內空氣不能外溢,而胸腔內壓力驟升,迫使靜脈血流擠回上半身,引起頭、肩部、上胸組織毛細血管破裂,血液外溢,造成點狀出血。患者多伴有其他胸部損傷:如多發性肋骨骨折、氣胸、血胸或心髒挫傷等。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