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大腸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
成人型臍疝(umbilical hernia in adult)是臍環關閉後,瘢痕組織在腹內壓增加和腹腔髒器頂推下逐漸膨出而形成的疝,是後天性臍疝,以中、老年女性多見,常繼發於長時間的腹內壓增高和腹壁過度牽張。成人型臍疝的特點是不能自愈,且不斷增大,易發生嵌頓或絞窄;其次是是疝內容物易和臍瘢痕皮膚粘連,通常不能還納,須手術治療。
腸係膜上動脈栓塞是指他處脫落的各種栓子經血液循環至腸係膜上動脈並滯留其末端,導致該動脈供血障礙,供血腸管發生急性缺血性壞死。腸係膜上動脈主幹口徑較大,與腹主動脈呈傾斜夾角,栓子易於進入,故臨床上本病較多見,約占急性腸係膜血管缺血的40%~50%。栓子一般來自心髒的附壁血栓,故多見於風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來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偶見的細菌栓子。這些栓子自發或在導管檢查
是外科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為瘡瘍興雜症兩大類,瘡瘍包括所有的腫瘍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痰,流注,瘰鬁等。好發於夏秋季,四季皆可發病。此類病是中醫外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迅速,部分病情較重等特點,在麵部可引起疔瘡走黃(兩醫稱為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在手、足易引起傷筋損骨的嚴重後果。
腹股溝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與小兒腹股溝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溝斜疝(adult inguinal hernia)是在腹膜鞘狀突已經完全閉塞以後,因內環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進入腹股溝管是通過其後壁上的薄弱點而不是在精索之內,是後天獲得性疝,故亦稱後天性腹股溝斜疝。成人腹股溝斜疝有時不易與直疝鑒別,特別是在一些病史較長、疝孔較大的情況之下。
血栓形成常繼發於:①肝硬變或肝外壓迫引起門靜脈充血和血流鬱滯;②腹腔內化膿性感染,如壞疽性闌尾炎、潰瘍性結腸炎、絞窄性疝等;③某些血液異常,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口服避孕藥造成的高凝狀態;④外傷或手術造成的損傷,如腸係膜血腫、脾切除、右半結腸切除等。約1/4的病人無明顯誘因,稱為原發性腸係膜靜脈血栓形成。
腸道氣囊腫症是指在腸道粘膜下或漿膜上存在很多氣囊的一種少見疾病。氣囊腫最多見於小腸,特別是回腸,其次是結腸以及身體其他部位。
充血性脾腫大是由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高壓,門靜脈或脾靜脈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的表現,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靜脈曲張,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時伴有脾功能亢進,表現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均減少的“三少”現象;同時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腸係膜裂孔疝(mesenteric hiatal hernia)由腸襻穿過腸係膜裂孔而發病。Rokitansky(1826)屍檢時首次發現盲腸疝入回腸、結腸附近的腸係膜裂孔內。Loebl(1844)報道了第一例橫結腸係膜裂孔疝。Turel(1932)首次報道了1例乙狀結腸係膜裂孔疝。Marsh(1888)和Ackerman(1902)手術治療腸係膜裂孔疝病人並取得成功。本病臨床少見,多以腸梗阻為其
胸膜腔內積氣稱為氣胸。創傷性氣胸的發生率在鈍性傷中約占15%~50%,在穿透性傷中約占30%~87.6%。氣胸中空氣在絕大多數病例來源於肺被肋骨骨折斷端刺破(表淺者稱肺破裂,深達細支氣管者稱肺裂傷),亦可由於暴力作用引起的支氣管或肺組織挫裂傷,或因氣道內壓力急劇升高而引起的支氣管或肺破裂。銳器傷或火器傷穿通胸壁,傷及肺、支氣管和氣管或食管,亦可引起氣胸,且多為血氣胸或膿氣胸。偶爾在閉合性或穿透性膈
創傷性窒息由嚴重胸部擠壓傷所致,其發生率約占胸部傷的2%~8%。在胸部擠壓瞬息間受傷者聲門突然緊閉,氣道和肺內空氣不能外溢,而胸腔內壓力驟升,迫使靜脈血流擠回上半身,引起頭、肩部、上胸組織毛細血管破裂,血液外溢,造成點狀出血。患者多伴有其他胸部損傷:如多發性肋骨骨折、氣胸、血胸或心髒挫傷等。
創傷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是胸部和腹部外傷導致膈肌破裂,腹腔內髒器經膈肌裂口突入胸腔形成的一種疝。
創傷性氣管、支氣管損傷這裏指由直接作用在頸部或氣管的外力引起,亦可由胸部閉合性創傷所致的間接外力引起,常合並其他較嚴重創傷,使氣管、支氣管創傷的診斷被延誤,往往造成患者即刻和早期死亡。
穿透性心髒外傷是由一類強力、高速、銳利的異物穿透胸壁或它處進入心髒所致,少數因胸骨或肋骨骨折斷端猛烈移位穿刺心髒引起。心髒穿透傷均有心包破損,有時心髒傷口有多處,這在刺入傷和槍彈傷中尤為多見。
胸膜腔內積血謂之血胸。創傷性血胸的發生率在胸部鈍性傷中占25%~75%,在穿透性傷中占60%~80%。創傷性血胸的治療旨在防治休克,及早清除胸膜腔積血以解除肺與縱隔受壓和防止感染。創傷性血胸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出血量和速度,以及伴發損傷的嚴重程度。急性失血可引起循環血容量減少,心排出量降低。多量積血可壓迫肺和縱隔,引起呼吸和循環功能障礙。小量血胸指胸腔積血量在500毫升以下,病人無明顯症狀和體征。
創傷窒息綜合征(traumatic asphyxia syndrome)是指胸、上腹部突然受到嚴重擠壓損傷時,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停止,麵頸部、上胸部皮膚出現紅紫或藍紫色改變的一組病征。
腸癌(carcinomaofrectum)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和食管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占60%左右)。絕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占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 。腸癌應以積極預防為主。
腸係膜淋巴結炎一般認為因鏈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認為與腸道炎症和寄生蟲病有關。多見於回腸末端。淋巴結呈多發性充血、腫大。腹腔內可有少量炎性滲液。鏡下可見淋巴竇擴張,中性粒細胞由小血管進入淋巴竇內,吞噬細菌。有的白細胞可因此而發生變性崩潰,形成細胞碎片或變性的物質。淋巴結內的血管也擴張充血,生發中心增生,竇細胞和免疫母細胞增生。該病多見於7歲以下的小兒。
小腸腺瘤是發生於小腸黏膜上皮或腸腺體上皮的良性腫瘤,好發於十二指腸和回腸,體積小、帶蒂,呈息肉樣生長,是一組由纖維血管為核心覆蓋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息肉樣突出物所構成,故又稱腸息肉。
殘胃癌(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亦稱胃手術後胃癌。因其既可發生於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內,亦可發生於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內。一般認為應限於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作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的0.4%~5.5%。殘胃癌的發生率與首次手術方式有關。胃次全切除術後作畢氏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氏Ⅰ式
腸瘺(fistula of intestine)是指腸管之間、腸管與其他髒器或者體外出現病理性通道,造成腸內容物流出腸腔,引起感染、體液丟失、營養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礙等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
原發性腸係膜腫瘤是發生於腸係膜組織的少見病,國內有限的資料表明多見於男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本病發病隱匿,早期常無特異性表現,臨床誤診率高,約2/3患者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或擬診為不能定論的腹部包塊。
腸係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 culitis)是以腹部包塊及腹痛為主要表現的腸係膜疾病,臨床少見。
腸係膜囊腫係腸係膜淋巴管膨大、囊腫化,故亦稱為腸係膜乳糜囊腫。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的淋巴管壁發育不良使淋巴管呈瘤樣改變。也可因腹部外傷、炎症、手術等因素致淋巴管粘連、阻塞、淋巴液流動不暢、淤滯、逐漸形成囊腫。也有認為淋巴管與淋巴管間,淋巴管和靜脈間的側支閉塞,以致豐富的側支也未能使淋巴液暢流,導致囊腫形成。囊腫可以是單發或多發,內含乳糜液,或混有少量血液和纖維素,多量漿液性,囊腫壁由上皮細胞和結締組
良性胃十二指腸潰瘍,初次胃部分切除術後5~10年以上發生的惡性腫瘤,稱為殘胃癌,惡性淋巴瘤原發於殘胃,亦屬殘胃癌的一類型,但臨床發生殘胃淋巴瘤極為罕見。
腸係膜動脈瘤(mesenteric aneurysm)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腸係膜上動脈主幹、分支動脈及腸係膜下動脈瘤,占內髒動脈瘤的5.5%,男女發生比率相等,剖檢發現率為1/1200。腸係膜動脈破裂發生率為13%。
成人肥大性幽門狹窄症(adult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是因幽門環形肌肥厚所致的幽門管狹窄,多與先天性肥厚幽門狹窄症相關。
殘胃平滑肌肉瘤是殘胃癌的一種病理類型,是指因胃的良性或惡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術若幹年後,殘胃內又發生的癌腫。大多數學者認為,胃良性疾病術後5年,惡性疾病術後10年於殘胃發生的癌腫統稱為殘胃癌。
胃腸道的營養動脈主要是腹腔動脈、腸係膜上動脈和腸係膜下動脈3支。當其發生慢性閉塞時,可能產生3種後果:建立充分的側支循環;發生腸梗死;發生腸缺血而無梗死。後者是由於側支循環足以維持腸管活力,但不足以維持進食時的生理功能需要,故而出現餐後腸管疼痛。因其臨床狀況類似心絞痛和間歇性跛行而得名腸絞痛(intestinal colic)。
腦垂體瘤(Pituitary adenoma)係良性腺瘤,相當常見,約10萬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來有 增多趨勢,特別是育齡婦女。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報告腦垂體瘤占顱內腫瘤的12.2%。垂體位於顱底蝶鞍窩內上方為鞍隔,分開視交叉和第三腦室底部,下方為蝶竇。垂體柄穿過鞍隔,連接下丘腦和垂體,垂體柄由血管和神經組成,垂體兩側為靜脈海綿竇,其內有頸內動脈、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和三叉神經第一交通過。
側腦室左右各有一個,形狀不規則,位於額葉、頂葉、枕葉及顳葉內。分為前角、下角、後角、體部和三角區5個部分,內含腦脊液,是由側腦室內的脈絡膜組織所分泌側腦室內腫瘤是指來源於側腦室壁、脈絡膜組織及異位組織的腫瘤。常見者有腦膜瘤、室管膜瘤、脈絡膜乳頭狀瘤及上皮樣囊腫,其中以腦膜瘤為最多。根據大量病例的統計側腦室的前部以膠質瘤為多見,後部多發生腦膜瘤,脈絡膜乳頭狀瘤則多發生於三角區,並可向腦室的其它部位延
垂體卒中(pituitary apoplexy)一詞在文獻中的含義是相當混亂的。有些學者認為,隻要垂體內出現梗死或出血壞死,不論臨床上是否有症狀,都應歸入垂體卒中;另一些學者則主張,隻有在垂體腺瘤的基礎上發生急性梗死或出血壞死,產生垂體功能減退並伴有頭痛及神經眼科症狀方可稱為垂體卒中。
椎動脈創傷性栓塞(traumatic embolism of vertebral artery)是頸部挫傷的嚴重並發症狀。因頸椎位置改變而使椎動脈迂曲、痙攣、受壓,出現短暫性症狀。亦可因椎動脈受強烈牽拉或撕裂導致繼發性血栓形成。椎動脈是腦組織的主要供血動脈之一,栓塞後常出現一係列神經係統症狀。必須及時采取頭部牽引、製動和抗凝血等措施。
遲發性外傷性腦內血腫在文獻中雖早有報道,但自CT掃描應用以後,才較多地被發現,並引起人們重視。自從CT問世之後,對遲發性外傷性腦內血腫的概念已較明確,即頭部外傷後,首次CT檢查未發現腦內血腫,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次檢查始出現腦內血腫者;或於清除顱內血腫一段時間後又在腦內不同部位發現血腫者。本病的臨床特點可以概括為中、老年病人,減速性暴力所致中至重型顱腦損傷,傷後3~6天內症狀和體征漸次加重,或有局限性
產後泌尿道感染是產後常見的並發症。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由各種病原體入侵泌尿係統引起的疾病。根據病原體種類可分為細菌性UTI、真菌性UTI及病毒性UTI等;根據感染部位可分為上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輸尿管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根據臨床有無症狀可分為有症狀UTI和無症狀UTI;根據有無尿路異常(如梗阻、結石、畸形、膀胱輸尿管反流等)又分為複
重複尿道(duplication of urethra)是指除正常尿道外,在其背側或腹側還有一與膀胱相通或不通的副尿道,是極為少見的先天性尿道畸形。兩個尿道可分別與膀胱相連,也可於膀胱下方彙合。可合並重複陰莖及重複膀胱。
重複膀胱有各種類型。完全性重複膀胱,每一膀胱均有發育好的肌層和黏膜,各有一側輸尿管及完全性重複尿道,經各自尿道排尿。不完全性重複膀胱,則僅有一尿道共同排尿。還有膀胱內矢狀位或額狀位分隔,以及多房性膀胱或葫蘆狀膀胱。
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組成部分(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側)方或椎管內,從而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和脊髓等受到刺激或壓迫,產生頸、肩、腰腿痛,麻木等一係列臨床症狀。
椎管狹窄症(vertebral canal stenosis)從總體概念上來講是指因組成椎管的骨性或纖維性組織異常,引起椎管內的有效容量減小,以致位於管道中的神經組織受壓或刺激而產生功能障礙及一係列症狀。
創傷性關節炎又稱外傷性關節炎、損傷性骨關節炎,它是由創傷引起的以關節軟骨的退化變性和繼發的軟骨增生、骨化為主要病理變化,以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在腕部,尺神經易受切割傷。在手指及掌部,指神經易被割傷或挫傷。尺神經深支為運動支,有時可受刺傷或貫穿傷。在肘部,尺神經常受直接外傷或骨折脫臼合並損傷。嚴重肘外翻畸形及尺神經滑脫所引起的尺神經損傷,又稱肘管綜合征或慢性尺神經炎。全身麻醉時如不注意保護,使手懸垂於手術台邊,可因壓迫過久而引起癱瘓。頸肋或前斜角肌綜合征時,以尺神經受損為最多。
恥骨聯合由兩側的恥骨和中間的纖維軟骨盤三者結合而成,在此聯合的上方及下方均有韌帶增強。軟骨盤常有一矢狀位的裂隙樣腔,但沒有滑膜,因此,恥骨聯合具有一定的可動性。此對女性分娩時擴大盆腔有一定的意義。恥骨聯合構造上的特點使其在受到暴力衝擊時,常引起恥骨骨折,而不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但在外力未能產生骨盆骨折的情況下,包括骶髂關節移位,則必然同時引起恥骨聯合移位而易引起本病。恥骨炎(pubic ostit
創傷性肘關節炎是肘關節創傷後的繼發性病變,主要表現為肘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其改變主要表現在關節軟骨軟化、脫落,軟骨下骨質增生、硬化,最後關節麵大部分消失,關節間隙狹窄。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骨骼發育障礙性疾病,又稱脆骨病或脆骨-藍鞏膜-耳聾綜合征。其特征為骨質脆弱、藍鞏膜、耳聾、關節鬆弛,是一種由於間充質組織發育不全,膠原形成障礙而造成的先天性遺傳性疼痛。其病變不僅限於骨骼,還常常累及其他結締組織如眼、耳、皮膚、牙齒等。本病具有遺傳性和家族性,但也有少數為單發病例。
橈尺骨雙骨折甚常見,多發生青少年。尺橈骨雙骨折可發生重迭、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四種畸形:橈骨幹單骨折較少見,因有尺骨支持,骨折端重迭,移位較少,主要發生旋轉移位。尺骨幹單骨折極少見,因有橈骨支持移位不明顯,除非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
尺骨鷹嘴骨折是肘部常見損傷,成人多見。除少數尺骨鷹嘴尖端撕脫骨折外,大多數病例骨折線波及半月狀關節麵的關節內骨折。由於肘關節伸、屈肌的收縮作用,骨折很容易發生分離移位。因此,在治療時,恢複其關節麵的正常解剖對位和牢固固定早期活動關節是獲得良好功能的重要措施。如果關節麵對合不整齊,以後可能引起創傷性關節炎,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受限。
從總體上看,骨壞死(osteonecrosis)可分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兩大類,前者屬於炎性病變的結果與表現,歸專節內容,本節不闡述。而非感染性骨壞死,又稱為無菌性骨壞死,這一名詞為大家所公認。
神經鞘瘤起源於背側脊神經根,呈向心性生長時亦可產生軟膜下浸潤,這種情形在菱形神經纖維瘤病例中更為常見。臂叢或腰叢神經纖維瘤可以沿著多個神經根向中央硬膜內侵犯生長。相反的,椎旁的施萬細胞瘤向椎管內擴展時通常均位於硬膜外。大約2.5%硬膜內脊神經鞘瘤為惡性,這些情況至少有一半發生在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患者中。
脊柱椎節椎間盤鈣化症在臨床上並非少見,以腰椎及胸椎較多發;而見於頸椎者相對為少,且好發於兒童,因此在對兒童做頸椎X線檢查時,應注意此症。由於本病多可自愈,且發病周期短,痊愈後X線平片上可不遺留任何痕跡,因此,其實際發病者較之臨床診斷者為多,自20世紀70年代起,作者已有百餘例的診治經驗。
成軟骨細胞瘤(良性軟骨母細胞瘤)是並不太少見的骨骺軟骨性腫瘤,發生於軟骨內成骨終止以前。多數發生在長骨的骨骺中心,特別是骨端骨骺以外的另一些骨骺內各大轉子、大結節骨骺等處。股骨上下端、脛骨上下端等長骨是其好發部位,膝關節附近的發病率幾乎占該腫瘤總數的一半。發生於肱骨上端的因係Codman首次報道,故又稱為Codman腫瘤。
引起手部掌麵尺側疼痛的因素很多。當人們摔倒時,多以手腕過伸、手掌尺側著地為主,可致掌部尺側損傷。使用重錘或氣鑽的工人易發生手掌小魚際區損傷。這些損傷可致鉤骨鉤或豌豆骨骨折,豌豆骨、三角骨脫位,月三角韌帶撕裂,尺動脈瘤和動脈血栓形成,以及尺神經的損傷,這些損傷是腕部尺神經卡壓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占位性病變、瘢痕攣縮、異常肌肉和神經瘤等也可引起尺神經卡壓。
此種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僅次於橈骨遠端骨折而居第2位,且治療較為複雜,預後差;為臨床上的難題之一,應加以重視。
反應性關節炎是關節外感染誘發的關節炎症,並不是病原體直接感染關節所致。腸道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是腸道感染後發生關節炎。Aho於1973年首次提出反應性關節炎這一概念。反應性關節炎包括瑞特綜合征和風濕熱兩種疾病。相比之下腸道感染後關節炎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證據,其受累關節內沒有病原體。反應性關節炎和感染後關節炎之間可能並無實質性差別。
較相對少見,在診治方麵一般多無難題,經及時恰當處理,多數病人能恢複原來的功能,少數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椎管內轉移瘤壓迫脊髓較為常見,因絕大多數患者一旦診斷為椎管內轉移瘤後往往接受單純的放療或手術加放療,或放棄治療。因此,確定轉移瘤的準確來源亦較為困難。椎管內轉移瘤原發病灶有時難以確定,癌細胞轉移途徑類似於腦轉移,主要經動脈,靜脈,淋巴係統及蛛網膜下腔腦脊液播散,全身各處的惡性腫瘤均可轉移到椎管內,肺癌,肝癌,乳腺癌,甲狀腺癌,消化道癌及其前列腺癌均可經動靜脈係統轉移至椎管,淋巴係統腫瘤如淋巴肉瘤,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是一種以纖維性、軟骨或骨性化生為特征的局部反應性病變。常發生於靠近骨或骨膜的軟組織。骨化性肌炎一詞不恰當,因為骨骼肌並不受累也無炎症改變。病因不同可分為創傷性骨化性肌炎與進行性骨化性肌炎。
脊膜瘤起源於蛛網膜內皮細胞或硬脊膜的纖維細胞,是一種良性脊髓腫瘤。
恥骨結核較少見,在一項研究中,4140例中僅有18例(0.43%)。恥骨靠近恥骨聯合的部分稱之恥骨體,由恥骨體分出上枝和下枝,上枝遠端構成髖臼的一部分,下枝遠端與坐骨枝相連。兩側恥骨相接稱恥骨聯合,恥骨體的前麵即會陰麵,其後麵即盆腔麵。
尺橈骨為前臂的兩根長骨,尺骨位於前臂內側,是較長骨,可分為一體兩端。位於小手指的一側,較易骨折。尺橈骨幹雙骨折可發生側方移位、重疊、旋轉、成角畸形,治療較為複雜。不同形式的暴力所致骨折的類型亦不同,發生尺橈骨螺旋型雙骨折。骨折線方向一致,多有尺骨內上斜向橈骨外下。
腸道短路手術(空腸回腸吻合術)是一種對病態肥胖症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可能引發關節炎-皮炎綜合征,有時並發腎髒、肝髒和血液係統的疾病。20%~80%的病例在術後2~30個月出現關節炎症狀。這種關節炎呈多關節對稱性和遊走性,既可影響上肢也可累及下肢關節。1/4的患者為慢性受累,不能預測關節炎的持續時間。關節症狀和異常腸蠕動之間無相關性。見不到放射學上的畸形或糜爛;骶髂關節和脊柱受累不常見。66%~80%
椎間盤膨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椎間盤膨出是指椎間盤退變鬆弛,外周纖維環勻稱超出椎體終板邊緣,在MRI矢狀麵上椎間盤向後膨隆高起,CT及MRI橫斷麵上顯示較椎體周邊影大出2~3mm。按發病部位分為頸椎間盤突出症、胸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
創傷性骨髓炎主要指因火器傷、開放性骨折或切開複位內固定等對骨折斷端或顯露處的直接汙染、感染而造成的骨髓炎。其特點是感染主要局限於骨折處,附近軟組織亦同時呈現急性化膿性炎症狀態。骨骼一旦汙染及其後發展形成的感染,大多為慢性過程。受感染的骨端因無骨膜及血供而易壞死,由於皮膚缺損及肢體腫脹,軟組織可能難以遮敷而致使骨外露,以致加重壞死進程。軟組織對骨骼包被好的部分,局部可漸被爬行代替,並且死骨與活骨相連
椎體爆裂骨折又稱為垂直型壓縮性骨折,較少見,多屬不穩定型。由於本型骨折的骨折片易侵入椎管,故截癱的發生率高,應引起注意。
肩關節後脫位較少見,原因之一是肩關節後方有堅強的肌群保護,難以向後脫出;即便出現後脫位,亦易因後方肌群的張應力而還納,因而臨床上極少見。
肩關節前脫位,是創傷性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的類型。根據脫位後肱骨頭所在的位置,前脫位又可分為盂下脫位、喙突下脫位和鎖骨下脫位;少數可有肋骨骨折,形成胸腔內脫位。
1929年法國人稱之為反孟氏骨折。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了這種損傷,此後即稱為蓋氏骨折。這種損傷的發生率較孟氏骨折高6倍。
椎管內結核係指結核性肉芽腫位於在硬膜外或硬膜下,引起脊髓功能障礙,臨床基本特點漸進性脊髓受壓症狀和體征。有學者稱之非典型脊椎結核(atypical spinal tuborcolosis)。椎管內結核性肉芽腫可見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男女性發病率無明顯差別。硬臘外肉芽腫比硬膜下肉芽腫多見,兩者比例約為10:1。
此型又名屈曲(旋轉)型骨折脫位,亦為臨床上較為嚴重的類型。易伴有脊髓損傷,但較前者為輕。但本型的發生率較低,在屈曲暴力所致的楔形骨折病例中,約占7%~9%。
脆弱性骨硬化(osteopoikilosis)又稱骨斑點症,播散型凝集性骨病(osteopathia condensens disseminata)及點狀骨(spotted bone)。全身多數骨骼上出現廣泛散播的緻密斑點,一般不產生臨床症狀,大多數因其他原因作X線檢查時偶然發現。
傷性樞椎前滑脫是指樞椎雙側椎弓根骨折,伴或不伴前滑脫。
椎弓結核係指病變限於椎弓根、椎板、棘突或橫突,而不是繼發於椎體結核擴展到椎弓根、橫突或上下關節突的病變。本病較為少見,占脊椎結核0.8%~1%,另一組10531例脊椎結核中有45例,占2.3%。北京結核病防治所脊椎結核3139例中,僅有17例,占0.4%。發病率很少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椎弓小動脈吻合豐富,不易產生栓塞,不負重,局部鬆質骨少以及其周圍肌肉豐富等因素有關。
恥骨直腸肌綜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是一種以恥骨直腸肌痙攣性肥大,致使盆底出口處梗阻為特征的排便障礙性疾病。組織學改變以恥骨直腸肌肌纖維肥大為特征。
藏毛性疾病又稱藏毛竇(pilonidal sinus)是一種少見的皮膚上含有毛發的竇道。這類竇道最常見於肛門後部尾骨處背側,故亦尾部藏毛竇(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早在1847年Anderson就曾報道過這一疾患。1880年Hodges正式采用現在的名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英軍人中本病發病率顯著增高。這些患者都有長時間乘坐吉普車的經曆,人們推想這種屈腿距坐、長期顛簸
腸係膜上動脈綜合征(superior mesentery artery syndrome)亦稱良性十二指腸淤滯症,是腸係膜上動脈或其分支壓迫十二指腸水平部或升部引起十二指腸間歇性發作慢性腸梗阻。
叢狀血管瘤是一種罕見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通常大小為2~5cm,好發於嬰兒及幼兒,多見於頸及軀幹上部。該病又稱為成血管細胞瘤,Wilsonjones和Orkin於1989年首次報告,觀點認為它是一種病情較輕的淺表型kaposi樣血管內皮瘤。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有相關症狀請及時就醫,接受專業醫生的檢查和治療。
腸道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intestine)包括動靜脈畸形、血管擴張、血管瘤、血管發育不良等,是引起急性或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常是血管本身異常,也可是某一係統性病症或某一綜合征的表現之一。
電擊傷(electrical)俗稱觸電,通常是指人體直接觸及電源或高壓電經過空氣或其他導電介質傳遞電流通過人體時引起的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重者發生心跳和呼吸驟停。超過1000V(伏)的高壓電還可引起灼傷。閃電損傷(雷擊)屬於高壓電損傷範疇。
創傷性口炎(traumatic stomatitis)是由機械性、化學性、物理性等因素造成口腔粘膜損傷所致的非特異性急、慢性炎症。
創傷性鼻出血是因各種外力因素引起的鼻出血,是一種常見的鼻部疾病。
創傷性鼻中隔穿孔多由外傷或鼻中隔矯正手術後遺症引起的,其臨床表現與大小部位有關,多有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帶血等症狀。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