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腫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腸膜上皮細胞增生的真性腫瘤,其單發者統稱為腺瘤,根據其組織學特征和生物學行為的不同又可分為腺管狀、絨毛狀和混合性3類。多發性者常見為家族性腺瘤病,其他尚有非家族性腺瘤病及伴有消化道外腫瘤的Gardner氏綜合征、 Turcot氏綜合征等,它們多有不同的惡變率、被視為癌前病變,因此腺瘤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造瘺(口)術是為了轉流腸內容物或尿液而使腸道或輸尿管旁的人造通道中突出而形成的疝,稱為造口旁疝(artificial fistula-induced hernia)。造口旁疝經常發生於造瘺通道與穿出腹壁的內髒之間未完全愈合的患者,是造瘺術後的晚期並發症。
Gardner綜合征,又稱為魏納-加德娜綜合征、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骨瘤-軟組織瘤綜合征、家族性結腸息肉症。係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為單一基因的多方麵表現。1905年由Gardner報道結腸息肉病並家族性骨瘤、軟組織瘤和結腸癌者機會較多,其後於1958年Smith提出結腸息肉、軟組織腫瘤和骨瘤三聯征為Gardner綜合征。本征發病機理未明,結腸息肉均為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達50%,骨瘤均為良性。男女
足穿通性損害(perforating lesion of the foot)又稱足穿通性潰瘍、足穿通病等。是發生於足部的一種慢性潰瘍性疾病。
自發性腹膜後出血(spontaneous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非常罕見,最早見於Barber(1909)報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可與腹腔內出血同時存在。發病因素複雜,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斷比較困難,需詳細追蹤病史。
縱隔位於兩側肺之間,以胸骨和胸椎為其前後界。內有許多重要器官,有大血管、氣管、主支氣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經和淋巴管等組織,因先天發育過程異常或後天性囊腫或腫瘤形成,就成為縱隔腫瘤。縱隔內腫瘤種類繁多,有原發的、有轉移的,原發腫瘤中以良性多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為惡性。為標明病變在縱隔所在部位,可將縱隔劃分為若幹部分,以胸骨與第4胸椎下緣水平分為上、下兩部,將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縱隔間隙稱
胸壁、肺、支氣管或食管上的創口呈單向活瓣,與胸膜腔相交通,吸氣時活瓣開放,空氣進入胸膜腔,呼氣時活瓣關閉,空氣不能從胸膜腔排出,因此隨著呼吸,傷側胸膜腔內壓力不斷增高,以致超過大氣壓,形成張力性氣胸,又稱壓力性氣胸或活瓣性氣胸。
縱隔炎指縱隔內的細菌感染,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縱隔炎多形成膿腫,病情嚴重。
縱隔也是小兒胸內腫瘤最常見的部位。縱隔上至第一肋骨,下達橫膈,前有胸骨,後有椎體,而周圍有縱隔胸膜環繞。其內容可有二大組:①即心、大血管、食管、氣管及其主支;②以胸腺及縱隔淋巴組織為主。
轉移性胸膜腫瘤常引起滲出性惡性胸水,提示病人已有全身轉移性疾病,預後極差。
縱隔感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縱隔感染在臨床上是一種不十分確切的診斷,少數病例由急性縱隔感染治療後轉變而來。繼發性縱隔感染一般由葡萄球菌引起。
支氣管源性囊腫(bronchogenic cysts)罕見。病因還不很明確。可能與胚胎發育控製相關。胚胎發育期間,呼吸道上皮與氣管支氣管樹分離,從支氣管發育部位移行到其他部位。囊腫通常位於皮下,偶可通過竇道向皮膚外引流。手術切除是其治療的唯一方法。
幾乎所有間葉源性腫瘤均可在縱隔內見到。間葉組織包括纖維、脂肪、平滑肌、骨骼肌、間皮、滑膜、血管、組織細胞以及原始間葉細胞等(骨、軟骨和淋巴造血係統),它們是一大類在胚胎學上有共同起源的組織的總稱。
膿腫(abscess)是指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組織或血管內使組織壞死、液化,形成膿液積聚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縱隔膿腫則指病變部位在縱隔的膿腫。
縱隔霍奇金病好發於青壯年期,表現為淺表淋巴結腫大,組織學特點為出現典型的Reed-Sternberg細胞。
畸胎瘤是一種真實性腫瘤,有2個或3個胚層的幾種不同類型的組織構成,這些組織可由成熟的、非成熟的或混合型成分所組成,在縱隔部位的畸胎瘤大部分為良性腫瘤,占兒童畸胎瘤的70%,成人為60%。
植物神經係統腫瘤即自主(自律)神經係統的腫瘤,通常分3種特殊的組織類型:①神經節細胞瘤;②神經節母細胞瘤;③神經母細胞瘤。通常無症狀,它是兒童最常見良性神經源性腫瘤。
Nozelof綜合征(Nozelof’s syndrome)又稱胸腺發育不全綜合征,是由法國病理學家Nozelof(1964)首先報道,係T淋巴細胞免疫缺陷伴胸腺發育不全,免疫球蛋白值可正常或升高,有的伴有一種或多種免疫球蛋白選擇性缺陷,即使免疫球蛋白濃度正常,特異性抗體反應常受累及。
非霍奇金淋巴瘤不是單純的一個疾病整體,從形態學和免疫學特征來看,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單克隆擴展的結果,其組成上的優勢惡性細胞可來源於淋巴細胞整個分化進展的不同階段,保持有與其分化位點相應的正常細胞極其相似的形態、功能特征和遷移形式。
有關本病的命名尚不統一,因僅有個案報道,有的學者歸於心髒黏液瘤惡變,有的學者稱之為心髒惡性黏液瘤。
神經源性腫瘤是成人和兒童最常見的縱隔腫瘤,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如神經鞘瘤、黑色素沉著施萬瘤、顆粒細胞瘤及神經纖維瘤,其中惡性腫瘤有惡性施萬細胞瘤和神經源性肉瘤。
惡性施萬瘤又稱神經源性肉瘤、惡性神經膜瘤或神經纖維肉瘤。多發生於四肢,如原發於左心室,暫稱左心室惡性施萬瘤。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均屬於APUD係統腫瘤,分為兩類即:有生物活性的腫瘤和無生物活性的腫瘤。無生物活性的腫瘤為非嗜鉻副神經節細胞瘤(也稱化學感受器瘤),有生物活性者為嗜鉻細胞瘤,二者均可以惡變。
惡性淋巴瘤除霍奇金淋巴瘤外都為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不是單純的一個疾病整體,從形態學和免疫學特征來看,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單克隆擴展的結果,其組成上的優勢惡性細胞可來源於淋巴細胞整個分化進展的不同階段,保持有與其分化位點相應的正常細胞極其相似的形態、功能特征和遷移形式,這就決定了不同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所表現在生物學、組織學、免疫學及臨床表現和自然轉歸方麵廣泛的差異性。
轉移性肝癌(metastatic hepatic carcinoma)是由全身其他部位原發的惡性腫瘤轉移至肝髒,並在肝髒形成單個或多個的癌灶。大多數病人原發癌的臨床表現先於轉移性肝癌,但有部分病人的原發病灶起源不明確或同時發現包括肝髒在內的兩處或兩處以上的髒器發生腫瘤。
Mirizzi綜合征(Mirizzi syndrome)作為膽囊頸或膽囊管結石及其炎症所引起的膽管梗阻性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常見。
紫紺-杵狀指-肝病綜合征(Cynosis-Digital Elubbing -Hepatopathy Syndrome)。又名為Fluckiger綜合征。於1984年首先由Fluckiger報道了肝硬化伴有紫紺和杵狀的病例。我國1990年陸慰萱亦有研究報告。
腹腔髒器或組織經坐骨大孔、小孔脫出的,稱坐骨疝(sciatic hernia)。亦稱臀疝(gluteal hernia)或坐骨孔疝(ischiatic hernia)。坐骨疝臨床極為罕見,多發生在中年以後的婦女,尤以經產婦女為主。男性雖有發生,但更為少見。疝出途徑以坐骨大孔脫出者為多。
轉移性小腸腫瘤臨床罕見,常發生於惡性腫瘤晚期或廣泛轉移者,尤其是來源於其他消化道惡性腫瘤者。
主動脈腸道瘺(aortoenteric fistula,AEF)是指主動脈與鄰近腸道發生的病理性溝通。根據發病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AEF即無主動脈手術病史,而是由於主動脈本身的病變致動脈壁侵蝕直接穿破至鄰近腸腔,臨床多見於十二指腸;繼發性AEF則是由於主動脈手術後,移植血管吻合口處形成假性動脈瘤等,繼而破裂穿入腸道,故繼發性AEF又稱移植物(人工血管)-腸瘺。繼發性的AEF較之原
腦中風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包括顱內和顱外動脈、靜脈及靜脈竇的疾病,但以動脈疾病為多見。
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包括原發中樞神經係統的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侵入中樞神經係統的繼發性淋巴瘤。該病發病率低,占中樞神經係統腫瘤的1%~3%。隨著免疫抑製劑的應用,近年來該病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原發於中樞神經係統的淋巴瘤約占8%,約50%的顱內淋巴瘤病例伴有全身淋巴瘤。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多數文獻報道其好發年齡40~60歲;男女性別間無明顯差異,艾滋病淋巴瘤患者多為男性。
中樞神經細胞瘤是生長於側腦室和第三腦室的小細胞神經元腫瘤。在1982年首先由Hassoun等報道,其主要發生部位在透明隔近室間孔處(Monro孔),引起臨床症狀時,腫瘤均長得很大,其主要症狀是頭痛和梗阻性腦積水所產生的顱內壓增高症狀。近來報道逐漸增多,Bailey和Cushing腦膜組織學分類屬於來源於原始髓上皮的神經細胞瘤;按Kernohan腫瘤分類歸於神經星形細胞瘤Ⅰ級;世界衛生組織(WH0)
自發性腦室內出血是指非外傷性因素所致的顱內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腦室係統。自發性腦室內出血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腦室內出血係指出血來源於腦室脈絡叢、腦室內及腦室壁和腦室旁區的血管。繼發性腦室內出血是指腦室內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血腫破入或逆流入腦室內。
枕骨大孔腦膜瘤亦稱為枕骨大孔區腦膜瘤,係指發生於枕骨大孔四周的腦膜瘤,其中一半發生於枕骨大孔前緣,可向顱內生長,亦可向頸椎管內生長,常造成延髓的壓迫。枕骨大孔腦膜瘤亦稱為枕骨大孔區腦膜瘤,係指發生於枕骨大孔四周的腦膜瘤,其中一半發生於枕骨大孔前緣,可向顱內生長,亦可向頸椎管內生長,常造成延髓的壓迫。一般將枕骨大孔腦膜瘤按解剖位置分為顱脊髓型和脊髓顱型。
直接型頸動脈海綿竇瘺多見於外傷。少數直接型頸動脈海綿竇瘺是自發性的,多為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的動脈瘤破裂所致,在血管造影片上與外傷性可無區別。各種原因引起頸內動脈主幹或分支破損,形成頸內動脈與海綿竇間高壓、高流量的瘺管,而產生一係列複雜的臨床表現。
泌尿及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稱為支原體尿路感染。支原體(Mycoplasma)是一群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目前所知能獨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近來,生殖器支原體(M.genitalium,MG)的致病性引起了重視。
坐骨神經由腰4,5和骶1~3神經根組成,為全身最粗大的神經,其起始處直徑為15mm左右。經坐骨大孔穿出骨盆,坐骨神經一般自梨狀肌下孔穿至臀部,亦有少數情況(36.21%)坐骨神經分成2股,一股穿梨狀肌,一股出梨狀肌下孔;也有分成多股出骨盆者。進入臀部後,位於閉孔內肌、上下孖肌和股方肌的表麵,為臀大肌覆蓋,此處為臀部坐骨神經最淺表部位,此段無較粗分支、周圍組織疏鬆、緊鄰髖關節,肌內注射、髖關節脫位、
肘管綜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是指尺神經在肘部被卡壓引起的症狀和體征。1957年,Osborne首先報告了此病並稱之為遲發性尺神經炎。1958年,Feined和Stratford稱此病為肘管綜合征。
蹠骨、趾骨骨折是常見骨折,多因重物打擊足背、輾壓、足內翻扭傷或誤踢硬物引起。
一、概述:蹠趾關節疼痛是累及蹠趾關節的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幾乎全部是由於關節麵異常引起半脫位和關節囊與滑膜的撞擊,最終導致關節軟骨的破壞(退行性關節病)。
肘關節脫位占全身四大關節脫位總數的一半。構成肘關節的肱骨下端呈內外寬厚,前後薄扁。側方有堅強的韌帶保護,關節囊前後部相當薄弱。肘關節的運動,主要為屈伸。尺骨冠狀突較鷹嘴突小。因此對抗尺骨向後移動的能力要比對抗向前移動的能力差。所以肱關節後脫位遠比其它方向的脫位較為常見。新鮮脫位經早期正確診斷及適當處理後,不會遺有明顯的功能障礙。如早期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則可能導致晚期嚴重的功能障礙。此時無論何
蹠骨與趾骨骨折在臨床上十分多見,約占全身骨折的7%,其中2/3為趾骨骨折,1/3為蹠骨骨折,籽骨骨折則極為少見。
又稱舟骨無菌性壞死,是指生長發育中的足舟骨硬化、扁平和碎裂。常累及4~8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正常肘關節完全伸直時有一輕度外翻男性約10°,女性約15°,這個外翻角稱為攜帶角。若這個角度增大,即前臂過於外展,稱為肘外翻畸形。肘外翻最常見的原因是未經複位或複位不良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和肱骨遠端骨折。兒童肱骨內外髁骨折未能及時複位或複位不良、肱骨外髁骨骺早閉或缺血性壞死及未經複位或複位不良的肘關節脫位均可致肘外翻。
腰椎是富有代償能力的脊柱部分,它能補償下肢畸形,也能補償脊柱本身畸形,所以它的韌帶和關節容易受到勞損,引起腰腿痛。
指骨骨折在手部最為常見,多為開放性骨折。且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可於手指的任何部位導致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指骨骨折由於部位不同,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肌腱的牽拉作用,產生不同方向的移位,如近節指骨中段骨折,受骨間肌和蚓狀肌的牽拉,而致向掌側成角;中節指骨在指淺屈肌腱止點遠側骨折,由於其牽拉亦產生向掌側成角;如在指淺屈肌腱止點近端骨折,則受伸肌腱牽拉造成向背側成角(圖1)。近節指骨基底部關節內骨折可分為副韌
臨床上多見的增生性骨關節病可有多個名稱,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及肥大性關節炎等。本病是由於關節退行性變,以致關節軟骨被破壞而引起的慢性關節病。
創傷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肘關節部急性損傷的繼發症。其發生多為肘關節骨折, 脫位及關節囊、肌腱、韌帶等損傷, 關節部位血腫機化及損傷後人為的強力被動牽拉, 創傷性滲出反複出現, 形成骨膜下骨化所致。
蹠管綜合征(metatarsal tunnel syndrome)亦稱為跗管綜合征或踝管綜合征,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係列臨床症狀和體征,由Keck於1962年首先報道。此病多發於青壯年、從事強體力勞動者或長跑運動員。
舟狀骨骨折(fractures of scaphoid)占腕骨骨折的71.2%,多在舟狀骨腰部發生,占舟狀骨骨折的70%,舟骨結節及舟骨近端骨折各占10%~15%。骨折線先自掌、尺側開始,後達背外側。多見於年輕人,兒童罕見。舟狀骨骨折同時有其他腕骨骨折及脫位時,預後不佳。舟骨大部分為關節軟骨覆蓋,隻有舟骨結節和腰的背外側部有骨質裸露,滋養血管由此進入骨內並向四周分支供血。舟骨近側2/3~3/4的血
由足舟骨、楔骨和骰骨所參與構成的中跗關節,又稱之跗橫關節,易因外傷而引起脫位。上述骨骼單純骨折者雖非多發,但亦非罕見。在全身骨折中約占0.3%,仍應引起注意。
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尺骨軸線向內側偏移,攜物角
長骨造釉細胞瘤(adamantinoma of long bone)是骨的原發低度惡性腫瘤。其病理組織學與頜骨的造釉細胞瘤相似,好發於長骨的骨幹和幹骺端,特別好發於脛骨。該病極罕見,是繼骨的神經和脂肪源性腫瘤之後的少見腫瘤。
是指各種原因造成肘關節活動喪失,固定於某一特定位置,稱肘關節強直,常可分為纖維性僵硬和骨性強直兩種。
肘關節結核在上肢三大關節中居首位,占全身骨關節結核的0.92%,患者以青壯年最多,男女病人和左右側大致相等。有報告同一病人雙側肘關節均受累。多數病人合並其他器官結核。肘關節結核的發病率雖不高,僅占全身骨與關節結核的5.63%,但卻是上肢骨與關節中結核發病率最高的部位。
Morton蹠頭痛亦稱Morton病,是指位於兩蹠骨頭之間的趾底總神經被卡壓所引起的臨床症狀和體征。1845年,Durfacher首先對趾底總神經神經瘤的臨床表現作了描述,但當時未能被大家接受。直到1867年,Morton報道了15個病例並提出了產生這一臨床表現的原因和手術治療的方法,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將趾底總神經瘤稱為Morton蹠頭痛。此病最多發生於第3、4趾間隙,其次為第2、3趾間隙,其
長骨骨幹結核(tuberculosis of long bone shaft)很少見,其發病順序為股骨、脛骨、橈尺骨幹、肱骨幹和腓骨幹。10歲以下的兒童最多,且常為多發。30歲以上的則很少見。
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與梨狀肌症候群,是發生在坐骨神經自骶叢神經分開後,在走經骨纖維管道離開骨盆達臀部之前,因局部病變所引起的嵌壓綜合征。前者病變主要位於盆腔出口周圍,而後者主要是梨狀肌本身病變所致。
掌指關節是由近節指骨基底、掌骨頭、掌板、側副韌帶、副側副韌帶及關節囊所組成的雙軸關節,具有屈-伸、內收-外展和一定量的環繞回旋運動。其中,屈-伸運動幅度最大。掌指關節脫位多見於拇指和食指,發生於其他手指者少見。且多為掌側脫位,背側脫位者罕見。通常是手指於過度伸展位,受到縱向而來的暴力,致使掌指關節的掌側關節囊破裂,掌側纖維板從膜部撕裂。掌骨頭通過破裂的關節囊,並從屈指肌腱的一側,脫至手部掌側皮下,
一、概述:田徑運動員在奔跑時蹠骨頭會產生很大的應力,特別是第1,第2蹠骨頭。而第2,第3,第4蹠骨頭由於其幹骺端較薄弱,容易造成骨折。危險因素包括弓形足,穿減振質量差的鞋和骨質疏鬆。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肘關節活動喪失並呈骨性融合狀固定於某一特定位置者,稱為肘關節強直。纖維性僵硬不同於骨性強直,前者由於關節間隙尚未完全骨化,因而仍保留少許活動度。
真菌性關節炎又稱黴菌性關節炎。真菌感染所致肌肉骨骼病變罕見,但致病性和機遇性真菌感染的發生以及新種真菌感染的出現則在增多,特別是免疫抑製病人。慢性演變和診斷遲延都是常有的事。真菌是慢性肉芽腫性關節炎的常見致病因子。各種真菌都可以引起骨關節病變。侵害筋骨係統的最常見真菌是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 immitis)、莢膜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皮炎芽生菌(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發生無菌性炎症所致。最常見症狀是腳跟的疼痛與不適,壓痛點常在足底近足跟處,有時壓痛較劇烈,且持續存在。晨起時疼痛感覺明顯,行走過度時疼痛感加劇,嚴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時也有疼痛感。足底筋膜炎是運動引起的慢性損傷,過度訓練也可導致跟骨疼痛,有時放射到足掌前麵,這種疾病可影響所有年齡段的成人。
指骨結核與掌骨結核共稱短骨的骨幹結核,發病率占上肢骨與關節結核的次位,僅低於肘關節結核,占全身骨與關節結核的4.88%。患者以兒童居多,成人發病少見。
Maffucci綜合征是指多發性內生軟骨瘤合並多發性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而非遺傳性疾病。無地區及人種易發傾向,多見於男性,多自青春期前後發病,病史長,通常無痛性,但由於腫瘤的存在可能影響肢體的功能。Maffucci於1881年首先描寫。
周圍性軟骨肉瘤是起源於骨外,種植於骨上的軟骨肉瘤。發病率較中心性軟骨肉瘤少。好發於男性,男女之比為2∶1。成人期發病,一般見於20歲以後,青春期前無發病。
本病亦稱Köhler-Freiberg病,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病與慢性損傷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是年幼時蹠骨頭創傷性骨骺骨折所致。好發部位依次為第2蹠骨頭、第3蹠骨頭,偶見於第4蹠骨。
這種損傷在臨床上十分罕見,1981年以前全世界的文獻報道僅有8例。枕頸(寰)關節損傷後幾乎沒有存活者。因為,其中大多數患者在現場立即死亡,少數患者於數天內死亡,存活者多屬幸運者骨折(損傷)類型。治療主要是輕重量(1~1.5kg)骨牽引,目的是維持其位置,並警示大家小心:這是重型頸椎損傷。常伴隨的神經損傷包括腦損傷、腦幹損傷或高位頸髓損傷。上述神經損傷時常伴有意識喪失和自主呼吸消失,需要永久的人工呼
中心性軟骨肉瘤是肉瘤,其細胞傾向於向軟骨分化。分為:中心性軟骨肉瘤;周圍性軟骨肉瘤;骨膜性軟骨肉瘤。治療僅是手術治療,有相當高的治愈率,放療、化療對軟骨肉瘤無效。由於軟骨肉瘤生長緩慢,在原發腫瘤切除10多年以後仍可發生局部複發和轉移。
肢骨紋狀肥大(melorheostosis)又稱骨熔燭樣病,單肢型燭淚樣骨質增生症,及Leri骨質硬化症蠟燭骨(candle bone)等。為一種少見的形狀特殊的局限性骨質增生,從X線片上看,猶似熔蠟沿骨幹流下。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多見於經常站立者和久坐者。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粘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內壓力反複升高,靜脈就會腫大。婦女在妊娠期,由於盆腔靜脈受壓迫,妨礙血液循環常會發生痔瘡,許多肥胖的人也會罹患痔瘡。如果患有痔瘡,肛門內腫大扭曲的靜脈
在女性直腸與陰道後壁鄰接的長度約有9cm,因此在創傷、炎症等病變時該段直腸陰道隔膜上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直腸陰道瘺,它是婦產科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糞瘺。分類:低位直腸瘺,即修補可以從會陰部途徑進行;高位直腸陰道瘺,則從經腹手術較安全。多數病例的瘺孔較小,約
子宮內膜異位症(rectal endometriosis)指具有生長活力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腔以外部位的異常生長。在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覆蓋於子宮體腔麵,如因某種因素,使子宮內膜在身體其他部位生長,即可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身體的任何部位均有可能發生,但絕大數病變局限於盆腔,子宮內膜組織離開子宮,侵犯直腸所致的病理狀態,即為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該症生長緩慢,容易蔓延。
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稱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其特點是自行破潰,或在手術切開引流後常形成肛瘺。是常見的肛管直腸疾病,也是肛管、直腸炎症病理過程的急性期,肛瘺是慢性期。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杆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杆菌,常是多種病菌混合感染。坐骨直腸窩較常見,多由肛腺感染經外括約肌向外擴散到坐骨直腸間隙而成。
無直腸與直腸閉鎖為先天性直腸發育畸形,先天性肛門直腸發育畸形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女性別的發病率大致相等,其中男性稍多,在新生兒中,發病率1:1500-1:5000。
咽下的異物包括導管,雞骨和魚刺;膽石或者糞石可停留在肛門直腸交界處;尿路結石,陰道環或手術的海綿或器械可能侵蝕入直腸;某些奇特的或與性表演有關的異物被人為地插入,並無意識地嵌頓了;有些物質嵌入直腸壁,有些異物嵌粘在肛門括約肌上麵等這些異物進入並相應一些症狀稱為直腸內異物。
直腸重複畸形的診斷有腸梗阻征象,直腸指檢可觸及包塊。腸鏡及鋇灌X線檢查可發現雙腔直腸。治療手術關閉多餘直腸的近端。
早期乳腺癌(early mammary cancer,EBC)是多年來乳腺腫瘤學家積極關注的問題之一。其意義在於早期乳腺癌的長期治愈率可達90%以上;早期乳腺癌診斷率的提高將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年限,降低病死率。
掌側化膿性腱鞘炎、滑囊炎、深間隙感染都是金黃葡萄球菌引起的手掌深部的化膿性感染。手的掌麵皮膚皮層厚,角化明顯,皮下有很致密的垂直纖維組織束。纖維組織束一端連接真皮層,另一端固定在指骨的骨膜(在未節手指部位)、腱鞘(在近節、中節手指部位)或掌筋膜(在掌心部位)。纖維將掌麵皮下組織分成許多堅韌密閉的小腔。感染化膿後炎症很難向四周擴散,故而常常引起腱鞘炎,繼續向深部組織蔓延,導致滑液囊和手間隙的感染。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