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腰腿痛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組症候群,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腰痛為多發病,常與腿痛同時存在,在體力勞動者中發生率較高,如搬運工、井下礦工、木工和汽車司機等。在部隊,腰腿痛也是指戰員最易患的病症之一,工程兵、坦克兵和步兵等兵種發生率尤高;值得注意的是,從事機關工作、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員中,腰腿痛也是常見病。
分假性囊腫與真性囊腫兩類。前者係外傷、炎症後胰液外滲被鄰近組織包裹而成,囊壁內無胰腺上皮細胞,後者由胰腺組織發生,囊壁內層為胰腺上皮細胞。按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囊腫,滯留性囊腫,退行性囊腫,贅生性囊腫與寄生蟲性囊腫。
自臍部突出的疝稱臍疝。臨床上分嬰兒臍疝和成人臍疝兩種。
腸管自臍環脫出稱為臍疝(umbilical hernia)。嬰幼兒臍疝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缺陷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該病逐漸減少。大多數可在2歲內自愈。
胰腺位於上腹部腹膜後器官,受到良好的保護,故損傷機會較少,僅占腹部損傷的2~5%,近期有增加趨勢,並發症為19~55%,死亡率約為20~35%。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係指來自腹膜後間隙的各種軟組織腫瘤,但不包括腹膜後髒器的腫瘤,可分良性和惡性兩種類型。惡性腫瘤據國外報道約占80%,國內為56%。腹膜後腫瘤有膨脹性生長、有完整的包膜、不易轉移、局部易複發等生物學特征。由於腫瘤部位深在,又有一定的擴展餘地,發病初期無症狀,因此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隨著腫瘤的增大、壓迫或侵及周圍髒器及組織時
硬纖維瘤也稱韌帶樣瘤,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肌腱膜過度增生,據估計每年在百萬人口中發生3.7例新病例。它發生於肌肉、腱膜和深筋膜等處,十分堅硬。本病可發生於全身各處,多見於腹壁,也可發生於腹內及骨骼肌內。硬纖維瘤多發生於30~50歲,以女性多見。也可見於青少年。
原發性甲狀腺惡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malignant lymphoma,PTML)是指原發於甲狀腺的淋巴瘤,為少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原發性腹膜炎即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指患者腹腔內無髒器穿孔而腹膜發生的急性細菌性感染,多見於各種病因所致的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炎後活動性肝硬化和亞急性重型或慢性重型肝炎。
在12肋及髂脊之間,腹腔內髒經腹壁或後腹膜突出,稱為腰疝(1umbar hernia),亦稱背疝。1672年Barbotte首先報道本病,Budgen(1728)首次報告了先天性腰疝,Garangeot(1731)在屍檢中發現第1例腰疝嵌頓者,而第一例腰疝修補手術是由Ravanton(1750)醫生完成的。1783年Petit詳細描述了下腰三角的解剖界限並報道了1例腰疝嵌頓病人,因此下腰三角又被命
結腸襻以其係膜為固定點沿係膜的長軸旋轉所致的腸腔部分或完全閉塞,稱為腸扭轉。扭轉一般呈順時針方向,扭轉在180度以上時即可發生梗阻。輕度扭轉可以不到1周(360度),重者可達2~3周。發病後一方麵可以出現腸腔狹窄和梗阻,另外可因係膜血管受壓而發生絞窄。乙狀結腸扭轉屬閉袢性腸梗阻,扭轉之腸襻常呈高度擴張膨脹,當腸壁膨脹過度時,亦可發生斑點狀張力性壞死或穿孔。
脾髒不在正常解剖位置而在腹腔其他部位者,稱異位脾。如在體位改變而脾髒有大幅度移位者,則稱遊走脾。此症甚為少見,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為多見。
在第六周的胚胎,中腸遠側支對係膜緣出現一個錐形盲囊,即盲腸和闌尾的原基。盲囊的尖端漸成長為闌尾。於第十周,臍帶內的中腸返回腹腔,並開始逆時針方向旋轉。至出生時共旋轉270°,原左下方的盲腸和闌尾旋轉到右髂部。如中腸不旋轉或旋轉不全,盲腸和闌尾則位於左下腹原位或轉位途中的某一部位,即形成異位闌尾。異位闌尾的另一原因是中腸固定不完全致盲腸和闌尾處於遊離狀態。異位闌尾有以下幾種:①不轉位畸形:小腸位於右
本病多見於中年以後肥胖的婦女,絕大部分有生產史,另有部分患者可合並有下肢靜脈曲張、子宮脫垂、股疝等疾病。
異物肉芽腫(foregin body granuloma)由非機體組織的各種物質進入人體皮膚組織引起機體的組織反應(皮膚異物反應),其結構為肉芽腫性炎症反應。
由急性胰腺炎的壞死組織或並發假性囊腫繼發感染所致,可發生在胰腺任何部位,主要致病菌為腸道杆菌。膿腫潰破腐蝕鄰近髒器,可引起腸瘺或出血。
咽部及頸部食管閉合性損傷(closed injury of pharynx and cervical esophagus)少見,常因外力擠壓咽腔及頸段食管或被強力牽拉而致其撕裂。因無特征性表現,臨床較難早期診斷,常因並發頸深部感染或縱隔感染才引起注意。X線攝片和食管造影有助於判斷損傷部位。
胰腺腦病綜合征是指急性或反複發作的慢性胰腺炎伴發腦病表現者稱為胰腺腦病綜合征。
胰腺分裂(pancreatic division,PD)是一種胰腺在發育過程中主、副胰管完全未融合或僅為細的分支胰管的吻合為特征的先天畸形,又稱為胰腺分隔,胰腺分離、胰管未融合、胰管融合異常等,由於胰液引流不暢而易導致胰腺炎。無症狀者無需特殊治療。 胰腺的發生出現在人胚胎發育的第4周,最初從前腸的尾端背腹兩側各伸一個芽突,分別稱為腹胰(ventral pancreas)和背胰(dorsal pan
嬰兒纖維瘤(fibroma)是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因纖維瘤內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種類,因纖維結締組織在人體內分布極廣,構成各器官的間隙,所以纖維瘤可以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膚和皮下組織最為常見,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處粘膜組織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腎髒等均可發生。大小不等,生長緩慢。
胰腺是一個具有內、外分泌功能的腺體,其位置深在,前有肋弓後有脊椎的保護,因而受傷機會較少,故常易誤診。直至1952年對胰腺損傷才有全麵的報道。胰腺損傷占人群的0.4/10萬,占腹部外傷的0.2~0.6%。戰時胰腺損傷多為穿透傷,往往因伴有大出血死亡率甚高。平均多由於腹部嚴重的閉合傷所致。有時為手術的誤傷。胰腺穿透傷與閉合傷之比約3:1。在一組1984例胰腺外傷中,穿透傷占73%,閉合傷占27%。
1972年Walker等人首先提出炎症性腹主動脈瘤(inflammatory abdominal aneurysm)的概念,其特征是伴有動脈瘤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和明顯纖維化,常與十二指腸、輸尿管、左腎靜脈、下腔靜脈等緊密粘連。
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primary malignal lymphoma of esophagus)屬於淋巴結外淋巴瘤,較為少見,在全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不到4%。淋巴結外淋巴瘤在惡性淋巴瘤中的比例為24%~25%,其中15%見於扁桃體或發生於咽淋巴環(由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舌扁桃體和齶扁桃體共同圍成的Waldeyer環)。
結腸造口是結直腸惡性腫瘤、外傷和新生兒肛門、直腸畸形等疾患的一種治療手段,做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後,腹腔內可形成了兩個孔隙:造口腸管與左側腹壁間的孔隙和盆底腹膜縫合不當或腹脹致盆底腹膜裂開形成的縫隙。小腸滑入此兩孔隙即形成乙狀結腸造口旁溝疝(postsigmoidostomic hernia)。乙狀結腸造口旁溝疝是結腸造口術後的一種並發症,可發生於術後早期,亦可在若幹年後發生。
原發性氣管、支氣管腫瘤起源於黏膜上皮的有鱗狀上皮細胞癌、腺癌、乳頭狀瘤;起源於黏膜腺體或黏膜下腺體的有腺樣囊性癌、黏液表皮樣癌;起源於黏膜上皮嗜銀的Kulchitsky 細胞的有分化不良型癌和類癌;起源於間質組織的有平滑肌瘤、血管瘤、軟骨瘤、神經纖維瘤、錯構瘤、癌肉瘤等。
原發性縱隔腫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包括位於縱隔內各種組織和結構所產生的腫瘤和囊腫。原發性縱隔腫瘤以胸腺瘤最為常見,其次為神經源性腫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腫,胸內甲狀腺,支氣管囊腫相對少見。這些腫瘤多數為良性,但有惡變可能。
原發性食管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esophagus)是存在於食管內的黑色素母細胞的惡性腫瘤,臨床極為罕見,占食管惡性腫瘤的0.1%~0.3%。
食管壁的黏膜層或全層從食管腔內向外突出,形成與食管腔相通的囊狀突起,稱為食管憩室。食管憩室多為後天性疾病,常見於成人。亦有先天性食管憩室形成者。
本病較常見,多見於樂器吹奏人員和老年人。
原發性心髒腫瘤中約有70%為良性腫瘤,且大多數病例可手術治愈。良性心髒腫瘤中,近一半以上為心腔粘液瘤,其他良性心髒腫瘤尚有脂肪瘤、血管瘤、纖維瘤、錯構瘤和畸胎瘤等。粘液瘤最常見於左心房腔,約占心髒粘液瘤總數的75%左右,其次為右心房粘液瘤,占20%左右,心室粘液瘤和多發性心腔粘液瘤則甚為少見。
右心房與下腔靜脈平滑肌瘤(leiomyoma)係指原發於該處的平滑肌瘤,十分少見,其表現與心髒下腔靜脈其他良性腫瘤相同。
原發性心髒淋巴瘤是一個罕見的淋巴瘤。世界文選報道1949~1996年共40餘年間僅76例,有些屍體解剖資料表明,屍體解剖材料中播散型淋巴瘤累及心髒的百分率高達20%。
食管異物造成的食管穿孔可由異物的性質及存在的時間而發生不同的並發症,亦可在取出異物時發生。
右心室雙出口的涵義為主動脈和肺動脈均起源於右心室,或一根大動脈和另一根大動脈的大部分起源於右心室,室間隔缺損為左心室的唯一出口。心室間隔缺損通常比主動脈口徑大,僅10%的病例心室間隔缺損的口徑比主動脈開口小,心室間隔缺損約60%位於主動脈瓣下方,30%位於肺動脈瓣下方,少數病例心室間隔缺損的位置在主動脈和肺動脈開口下方的中間部位,極少數病例心室間隔缺損位於心室間隔的中下部與大動脈開口相距較遠。
原發性心髒橫紋肌肉瘤(primary rhabdomyosarcoma of heart)是自心肌組織發生除血管肉瘤外最好發的心髒惡性腫瘤。心髒橫紋肌肉瘤被認為是發育上異常,可能由原始間葉細胞分化而來,多屬先天性,從病理學上看,橫紋肌肉瘤是較常見而惡性程度很高的間葉組織腫瘤,多發生於四肢,並多位於肌肉內或其鄰近,呈結節狀或分葉狀,切麵呈魚肉狀,灰白或灰紅色,常可見出血及壞死灶,鏡下觀,腫瘤主要由各
原發性縱隔感染在臨床上是一種不十分確切的診斷少數病例由急性縱隔感染治療後轉變而來。原發性縱隔感染因真菌、組織漿細胞病嗾線菌病、結核等病因所造成。縱隔淋巴結核曾被認為是一種特定病因,臨床上出現淋巴結腫大,在急性炎症消退之後,淋巴結纖維化,收縮而轉為慢性感染狀態。所謂原發性縱隔纖維組織感染,常指原因不明之非特異性、彌漫致密性結締組織纖維化之過程,亦名特發纖維性縱隔感染(idiopathic fibro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是常見的胰腺腫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於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5年生存率
胰腺腫瘤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多發生於胰頭部。
胰腺囊腫(pancreatic cyst)包括真性囊腫、假性囊腫和囊性腫瘤。真性囊腫有先天性單純囊腫、多囊病、皮樣囊腫、瀦留囊腫等,囊腫內壁覆有上皮。囊性腫瘤有囊性腺瘤和囊性癌。假性囊腫的囊壁為纖維組織構成,不覆有上皮組織,臨床上胰腺囊腫以假性囊腫最多見。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亦稱狹窄性或閉塞性膽管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病程緩慢、較為罕見的膽道病變。其特點是肝內、外膽道的廣泛纖維化,其管壁明顯增厚而管腔則顯著狹窄,臨床表現除阻塞性黃疸以外,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時的診治,最終可導致膽汁性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症,並因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發病年齡多數為30~50歲,男性多於女性。目
胰瘺(pancreatic fistula)是急、慢性胰腺炎,腹部外科手術後特別是胰腺手術和外傷後嚴重的並發症之一。克氏外科學中Yeo和Cameron的定義為:各種原因致胰管破裂,胰液從胰管漏出7天以上即為胰瘺。胰瘺分為胰外瘺和胰內瘺。胰液經腹腔引流管或切口流出體表為胰外瘺;胰內瘺包括胰腺假性囊腫、胰性胸腹水及胰管與其他髒器之間的瘺,如胰氣管瘺。如果胰液流入腹腔但又為周圍髒器組織所包裹,則形成胰內
用藥過程中導致的肝髒損害可致藥物性肝硬化。
胰腺囊性腫瘤包括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比較少見。1830年,Becourt首次報告了囊腺瘤,1911年,Kaufman報告了囊腺癌。近年來,由於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提高和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廣泛開展,特別是腹部B超和CT的廣泛采用,使胰腺疾病的診斷水平有很大提高,胰腺囊性腫瘤的報告也逐漸增多。
膽總管結石的來源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為原發性膽管結石的組成部分,它可在膽總管中形成,或原發於肝內膽管的結石下降落入膽總管。
胰腺假囊腫(pseudocyst of the pancreas)是在胰腺炎、胰腺壞死、外傷、胰管近端梗阻等致胰腺實質或胰管破裂的基礎上,由外漏的胰液、血液和壞死組織等包裹而形成的囊腫,囊壁由肉芽組織或纖維組織構成,無上皮細胞內襯。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GCGN)是胰島A(α2)細胞瘤,分泌過量的胰高血糖素,主要表現為皮膚遊走性、壞死溶解性紅斑,糖尿病,貧血,舌及口角炎、外陰陰道炎、低氨基酸血症等,又稱為高血糖皮膚病綜合征。多惡性,常早期轉移。腫瘤直徑一般為1.5~3厘米,有時整個胰腺均為腫瘤。早期手術切除腫瘤後,皮膚損害和糖尿病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見於40~70歲中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見,絕大多數為絕經期的女
胰膽汁綜合征(Pancreas Bile Syndrome)亦稱胰腺惡性病變綜合征、胰頭癌梗阻性黃疸綜合征。1888年,由Bard和Pic首先描述本征,故又稱Bard-Pic綜合征。
胰腺肉瘤指來源於胰腺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原發性胰腺肉瘤有平滑肌肉瘤、軟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惡性神經鞘瘤、血管肉瘤、惡性血管外皮瘤等,均為個案報道。文獻報道的胰腺肉瘤以平滑肌肉瘤最多見。檢索國內文獻CBM 1994~2000年共13篇文獻,其中原發性胰腺肉瘤個案報道8篇,均為平滑肌肉瘤(共6例),胰腺轉移性肉瘤5篇。
脂肪肉瘤是起源於原始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常發生於大腿及腹膜後,亦可見於臀部、胭窩,其他部位的軟組織亦可偶見,極少原發於肝髒。 肝髒原發性脂肪肉瘤與其他部位脂肪肉瘤的病理形態有很大的相似性,瘤體呈橢球形或不規則形,質軟,體積往往至較大時才被發現,瘤體切麵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常見壞死區域,壞死區易軟化,易碎,瘤體周圍組織受壓,可形成不完整的薄層假包膜,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可出現完整的包膜,鏡下觀察發現,脂
醫源性膽管損傷是指外科手術時意外的造成膽管損傷,通常是肝外膽管的損傷。主要見於膽道手術,尤其是膽囊切除術,此外胃大部切除術、肝破裂修補術、肝切除術時也可發生。肝移植術後膽管狹窄的發生亦時有報告。
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由胰腺PP細胞(或F細胞)分泌,PP細胞分布於胰島組織中,也可散在分布於胰腺外分泌腺中。胰多肽瘤(pancreatic polypeptidoma,PPoma)是一種胰腺分泌PP細胞增多的內分泌腫瘤。
原發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rcinoma,PPC)是指原發於腹膜間皮的惡性腫瘤,呈多灶性生長,臨床少見。組織學特征與原發於卵巢的分化程度相同的同類型腫瘤相一致,而卵巢正常或僅淺表受累。該病由Swerdlow在1959年以“盆腹膜間皮細胞瘤酷似卵巢乳頭狀囊腺癌”首次報道,但未引起人們關注。1977年Kannerstein報道15例,首先命名為“原發性腹膜乳頭漿液性癌”,
腸管經乙狀結腸係膜根部與後腹膜之間突入乙狀結腸間隱窩而導致的內疝,稱乙狀結腸間疝(intersigmoid hernia)。較為罕見。
原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primary enteric lymphangiectasis)的特征是小腸黏膜淋巴管結構缺陷,從而導致淋巴管擴張和功能性阻塞,不能正常地接受乳糜微粒和淋巴回流。
原發性十二指腸惡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duodenum),是指原發於十二指腸腸壁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這有別於全身惡性淋巴瘤侵及腸道的繼發性病變。Dawson提出原性小腸惡性淋巴瘤的5項診斷標準:①未發現體表淋巴結腫大;②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正常;③X線胸片無縱隔淋巴結腫大;④手術時未發現受累小腸及腸係膜區域淋巴結以外的病灶;⑤肝、脾無侵犯。
原發性腸係膜腫瘤(primary mesenteric tumor)十分罕見,以囊性為多。囊性、實性腫瘤的比例為2∶1,囊性大多為良性,罕見的例外是淋巴管肉瘤及惡性畸胎瘤。實性腫瘤在手術前難以區分其良惡性。
先天性腦積水是指顱內腦脊液產生過多或(和)吸收回流障礙,則腦室係統或(和)蛛網膜下腔將積聚大量腦脊液而擴大,形成腦積水。
硬腦膜下血腫是指顱內出血積聚於硬腦膜下腔。是顱內血腫中最常見者。
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種僅發生於腦和脊髓,而沒有全身其他淋巴結或淋巴組織浸潤的淋巴瘤。
硬腦膜外血腫是位於顱骨內板與硬腦膜之間的血腫,好發於幕上半球凸麵,十分常見,約占外傷性顱內血腫的30 %左右。分為慢性與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外傷第4天至3周內出現臨床症狀及體征的硬膜外血腫為亞急性硬膜外血腫,CT應用以後亞急性硬膜外血腫的發現率明顯增加,但應與遲發性硬膜外血腫的概念結合起來進行診斷。
硬腦膜動靜脈畸形(du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DAVM)是硬腦膜內的動靜脈溝通或動靜脈瘺,由硬腦膜動脈或顱內動脈的硬腦膜支供血,並回流至靜脈竇或動脈化腦膜靜脈。本質上DAVM是基於硬腦膜的一處或多處動靜脈瘺,故以往也稱之為硬腦膜動靜脈瘺。但動靜脈瘺絕大部分屬於獲得性病變,采用“硬腦膜動靜脈畸形”這一名稱更能體現部分病變的先天來源的特征。
解剖學上認為岩骨斜坡區是指由蝶骨、顳骨和枕骨所圍成的區域,這些骨構成了顱底的中、後顱窩。發生於此區的腦膜瘤,不同的作者又將其細分為海綿竇腦膜瘤、中顱窩腦膜瘤、腦橋小腦角腦膜瘤、岩骨尖腦膜瘤、斜坡腦膜瘤、枕大孔區腦膜瘤等。而位於後顱窩上2/3斜坡和內聽道以內岩骨脊的腫瘤,由於其位置深在,常累積多條腦神經及血管結構,手術難度大,近年來愈引起更多學者的重視。因此,有學者根據腫瘤的發生部位、生長方向、臨床
分為硬腦膜外膿腫和硬腦膜下膿腫兩種。硬腦膜外膿腫(extradural abscess)是硬腦膜與顳骨之間或乙狀竇與乙狀竇骨板之間感染化膿,後者又稱乙狀竇周圍膿腫。硬腦膜下膿腫是由於中耳炎感染侵入硬腦膜下,使一部分蛛網膜和軟腦膜壞死形成膿腫。此症不易局限化,很易擴散為彌漫腦膜炎而死亡,故臨床上比較少見。
可分為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膿腫兩種。膿腫硬脊膜外膿腫,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常因誤診而造成對病人的損害。容易產生硬脊膜外膿腫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缺陷、酗酒、惡性腫瘤、靜脈內藥物濫用、脊柱手術和外傷等。硬脊膜下膿腫是一種發生於硬脊膜下間隙的感染性疾病。
陰莖異常勃起(priapism)是指與性欲無關的陰莖持續勃起狀態。陰莖持續勃起超過6小時已屬於異常勃起。傳統上陰莖異常勃起分為原發性(特異性)和繼發性。按血流動力學分為低血流量型(缺血性)和高血流量型(非缺血性)。陰莖異常勃起還分為急性、間斷性(複發或間歇,如鐮狀細胞貧血)和慢性(通常為高血流量型)。陰莖異常勃起初期,均為生理性陰莖勃起,以後發展為高血流量型。
隱睾是指男嬰出生後單側或雙側睾丸未降至陰囊而停留在其正常下降過程中的任何一處。也就是說陰囊內沒有睾丸或僅有一側有睾丸。
陰莖纖維性海綿體炎(下稱Peyronie病)為陰莖海綿體與白膜間的纖維化病變,在陰莖海綿體上出現單個或數個病損斑塊。Francois de La Peyronie 1743年在他的論文中描述了纖維性陰莖海綿體炎特征,並因此被命名為Peyronie病。Peyronie病也被稱為陰莖非自然硬結、陰莖纖維瘤病和陰莖硬結症等。本病的特點是陰莖海綿體白膜的損害,在勃起過程中,陰莖向受損側彎曲,可能與陰莖多次
陰莖折斷是指陰莖在勃起狀態下,外在暴力招致陰莖海綿體的白膜破裂而言。陰莖海綿體白膜正常厚度約2mm,陰莖勃起時,血管竇充血,內壓增加,白膜變薄僅為0.2~0.25mm,極易發生破裂。破口常為橫行,一般不超過海綿體周徑的1/2,多數位於遠1/3處。這種損傷較為少見,因為具有難言之隱,故而不少病例未被報道。
隱匿陰莖是一種常見的先天發育異常和畸形性疾病。陰莖隱匿者,其陰莖體縮藏於體內,凸出外麵的隻有尖尖的小包皮。如果用手將陰莖皮膚向內擠壓,陰莖體就會顯露出來,但手稍一放開,陰莖體又回縮了。因此,有人把它叫做埋藏式陰莖。隱匿陰莖盡管其外形酷似包皮過長,然而它們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原發性早泄是指男性從有性生活開始,始終有早泄的發生。原發性早泄的發病機製十分複雜,目前目前尚不明確。
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提出的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定義為:腹壓的突然增加導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收縮壓或膀胱壁對尿液的張力壓引起的。其特點是正常狀態下無遺尿,而腹壓突然增高時尿液自動流出。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跳躍、搬重物時,尿液不自主地從尿道口漏出的現象。
陰囊炎常因陰囊損傷、尿外滲、糖尿病等病理因素而引起。致病菌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杆菌)、厭氣鏈球菌。陰囊炎有三種類型1、紅斑型對稱分布於陰囊二側,約3×4cm大小,邊緣鮮明的紅斑,覆以灰色或棕褐色薄痂,表麵粗糙。將痂剝去後,露出微紅的皮膚,無顯著浸潤。損害擴大時可在陰莖根處融合。 2、丘疹型開始在陰囊一側有幾個散在的黃豆大小的丘疹,顯著高出皮膚,扁平形,上覆棕褐色薄痂,以後增多擴大
泌尿及生殖道衣原體感染稱為衣原體尿路感染。衣原體所致的非淋球菌性尿路感染主要由性交傳播,潛伏期1~3周。感染特點為男性常感尿道刺癢及排尿微痛,可有尿頻、尿急、尿道口紅腫和少量黏性分泌物溢出。
陰囊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scrotum),又稱陰囊癌(carcinoma of scrotum)。病因不明,多有煤煙、瀝青、酚油等物質長期接觸史,因此與職業因素有關。多見於50~70歲。多經淋巴途徑轉移。
陰莖損傷並非常見,可依其損傷部位、程度以及解剖病理學進行分類。一般按有無皮膚損傷,分為閉合性損傷和開放性損傷。所謂陰莖離斷傷是指包括陰莖皮膚、皮下組織、陰莖海綿體和尿道海綿體的離斷,分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兩種。
陰囊炎性癌又稱陰囊Paget病(Paget’s disease)、濕疹樣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易被誤診為濕疹、皮炎或股癬。一般多在50~60歲以後發病。進展緩慢,病程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以上,惡性程度低於鱗癌,預後相對較佳。
陰莖結核的發生率占泌尿生殖道結核發生率的4%,發病可以在陰莖皮膚表麵,也可以在陰莖海綿體內,或者在陰莖尿道內。結核杆菌可由泌尿道結核傳播而來,也可通過性交或接觸汙染的衣褲傳染,是否因血源傳播尚有爭論。發病後,陰莖頭、陰莖係帶或尿道外口處出現略帶紅色的結核小結節,以後結節中央潰爛凹陷成為潰瘍,周圍組織發硬,潰瘍底部出現幹酪樣壞死組織,隨著潰瘍的不斷增大,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陰囊壞疽(gangrene of scrotum)是一種極嚴重、少見的急性陰囊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發展快,病情重。由於細菌侵入而引起感染暴發,並導致陰囊血管栓塞,在2天內甚至10h內即可發生陰囊壞疽。若診斷不及時,處理不當,可危及患者生命。
陰囊損傷多見於戰時的槍傷和銳器傷,運動場上或工農業勞動中的撞傷,以及玩耍、鬥毆時的踢傷和抓傷。有時也可由於陰囊部手術的操作不當所致。損傷類型包括:挫傷、銳器傷、牲畜咬傷、皮膚撕脫傷等。
陰莖陰囊象皮腫是晚期絲蟲病最突出的表現,大多由班氏絲蟲所引起。由於淋巴管炎症、阻塞、破裂,皮膚、皮下組織增生變厚而形成象皮腫。當繼發鏈球菌感染時,可使病變進一步加重。
移植後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作為器官和細胞移植後發生的最嚴重的並發症之一,在30多年前已被認識,但是當時提出的有關問題至今仍不能完全回答。
腰椎間盤突出可以分為:膨出、突出、脫出三種。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西醫的診斷,中醫沒有此病名。而是把該症統歸於“腰痛”、“腰腿痛”這一範疇內。本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
慢性腰肌勞損,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因素較多,主要症狀是腰部酸痛,日間勞累加重,休息後可減輕,日積月累,可使肌纖維變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疤痕或纖維索條或粘連,遺留長期慢性腰背痛。治療上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如各種非手術療法無效者,可施行手術治療。
腰肌勞損實為腰部肌及其附著點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症,為腰痛常見原因。
隱性脊柱裂是隱性椎管閉合不全中最為多見的一種,多見於腰骶部,有一個或數個椎骨的椎板未全閉合,而椎管內容物並無膨出。絕大多數的隱性脊柱裂終身不產生症狀,也沒有任何外部表現。
眼眶骨折可單獨發生,或與其他頜麵骨骨折同是雪生,如顴骨骨折、額骨骨折或上頜骨Le FortⅡ、Ⅲ型骨折等。臨床上遇到的眶骨骨折有眶底骨折、眶上緣骨折、眶頂骨折和眶內、外側壁骨折等,其中眶底骨折在診斷和治療方麵有某些特點。
腰椎小關節(facet joint of lumbar)不穩症指因外傷、退行性改變及先天發育等因素造成腰椎小關節不穩(又稱為小關節半脫位或小關節錯位),並引起腰痛、活動受限及其他一係列症狀者;此時大多合並滑膜嵌頓。臥床休息可改善症狀,一般多可治愈。
過去將脊椎崩裂的原因統歸至先天性與外傷性兩類;但實際上,真正最為多見的乃是由於退行性變所致者,約占全部脊椎崩裂者的60%以上。從解剖上來看,腰椎峽部係指上、下關節突之間的狹窄部分,此處骨質結構相對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後凸,腰、骶椎交界處成為轉折點。上方腰椎向前傾斜,下方的骶骨則向後傾斜,因此,腰骶椎的負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傾向。但正常情況下,由於受到腰5下關節
乙型肝炎病毒是雙鏈環狀DNA病毒,該病毒有3個重要的抗原,包括表麵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除了引起肝炎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還可引起多種風濕性疾病,包括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及多肌炎、雷諾症等,但最常見的為血清病樣關節炎皮炎綜合征。
月狀骨形狀特殊,掌側寬背側窄。近端與橈骨形成關節,遠端與頭狀骨、一小部分鉤骨形成關節,橈側與舟骨、尺骨與三角骨形成關節。脫位後完全移向掌側,月狀骨的血運,來自前韌帶和後韌帶。
眼眶鄰近組織炎症的蔓延,特別是鼻竇方麵的病灶感染都可引起眼眶骨膜炎,急性者多為細菌性感染,慢性者多屬結核性、梅毒性或損傷等原因所致。
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稱嬰兒性手足搐搦症,絕大多數見於嬰兒時期,主要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以致血清鈣低落,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強,出現驚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狀。近年來發病已逐年減少。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係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占95%。
所謂移行脊椎係指頸、胸、腰、骶等各段脊椎於交界處相互移行成另一椎骨的形態者,或稱之為“過渡脊椎”。此種情況雖可見於頸、胸各段,但絕大多數病例發生在腰骶部,因此本節主要闡述腰骶部的移行脊椎。
幼年型關節強硬性脊椎炎即幼年強直性脊柱炎(juvenile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S)是指16歲以前起病,以骶髂和脊柱等關節的慢性炎症為特征的結締組織病。
胸背與腰背痛是青壯年以上人群中的常見疾患,尤其是在工業高度發展的國家,其發生率可高達20%以上。在涉及胸背與腰背痛的評估、預防和治療之前,首要的重點應放在弄清楚造成症狀的原因上。前麵幾節已對其他原因的肩、頸、腰背部疼痛進行了全麵闡述。但對運動員來講,其病因常與多種因素相關。除一般性因素,例如不良的睡眠體位、缺乏身體鍛煉、吸煙、長時間坐位工作和生活等,對包括體格狀態、急於康複的心態和可能再次遭遇損傷
遺傳性多發性骨軟骨瘤亦稱為多發性外生骨疣、骨幹端連續症、遺傳性畸形性軟骨發育異常症等。目前國內外多數學者采用遺傳性多發性骨軟骨瘤這一名稱。
硬化性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yelitis)因首先由瑞士醫生所描述,故又名骨髓炎(osteomyelitis)。
椎管內腫瘤指生長於脊髓本身及椎管內與脊髓相鄰近的組織結構(如神經根、硬脊膜、椎管內脂肪組織、血管等)的原發性腫瘤及轉移性腫瘤的統稱。臨床上根據腫瘤與脊髓、硬脊膜的位置關係,一般將椎管內腫瘤分為髓內、髓外硬膜內和硬膜外三類。髓外硬膜內腫瘤最多見,其次是硬脊膜外腫瘤,最少見為脊髓內腫瘤。髓內腫瘤占9%~18%,髓外硬膜內腫瘤占55%左右,硬膜外腫瘤占25%左右,啞鈴形椎管內腫瘤約占8.5%。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