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脾髒是一個血供豐富而質脆的實質性器官。它被與其包膜相連的諸韌帶固定在左上腹的後方,盡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護,但外傷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內出血。
肛竇炎(anal sinusitis)又稱肛隱窩炎,是肛竇及肛門腺內的炎症性病變。它是一種重要的潛在感染病灶,約有85%肛門直腸病變與肛竇感染有關。肛乳頭炎(anal papilla)又稱肛乳頭肥大症,是肛門乳頭慢性纖維化的炎性增生性病變。常與肛竇炎並發,是肛裂、肛瘺病等的常見並發症,肛乳頭重度纖維化增殖,又稱肛乳頭纖維瘤。中醫雖無此病名,但對其臨床表現早有記述,列入痔門之中,稱為葡萄痔
脾膿腫(abscess of spleen)是一種少見疾病。脾髒是血液中微生物的高選過濾器和吞噬活動中心,具有抵抗局部感染的免疫能力,一般不易發生感染。自從抗生素應用以來,脾膿腫更為罕見。最常見的病原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厭氧菌和需氧革蘭氏陰性杆菌,包括沙門菌屬;念珠菌屬常可感染免疫受損的宿主。
膀胱是腹膜外髒器,前與恥骨聯合相鄰,其間為恥骨後間隙(retropubic space)亦稱膀胱前間隙,隙內充滿疏鬆結締組織和陰部靜脈叢。膀胱後方,男性與直腸相鄰,女性與子宮及陰道前壁相鄰,其間為膀胱後間隙。男性內有精囊、輸精管壺腹等組織。膀胱上麵覆蓋腹膜,並與腸襻相鄰。若腸襻及腹膜凸入恥骨後間隙和膀胱後間隙,即稱為膀胱上內疝。恥骨後間隙發生的內疝亦稱為前膀胱上內疝,膀胱後間隙發生的內疝又稱為後膀
盆腔腹膜及腹腔髒器或組織,突入直腸生殖陷凹(直腸與陰道之間,或直腸與前列腺之間),稱為盆底腹膜疝(peritoneocele hernia) ,亦可稱Douglas陷凹疝,或盆底腹膜膨出。疝內容物多為小腸、乙狀結腸,有時子宮甚至大網膜,可壓迫直腸並導致排空障礙,成為功能性出口處梗阻型慢性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女性較男性多見,且多伴有會陰下降、直腸黏膜內套疊、直腸前膨出症等。
脾-肝綜合征(Splenic-Liver Syndrome)是指具有脾大、貧血、肝硬化的一組病征,也稱血栓靜脈炎性脾大綜合征、脾性貧血、充血性脾大綜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腫大、肝脾纖維化、纖維化充血性脾腫大綜合征。1883年首年由Banti描述,故又稱Banti綜合征。當時認為脾髒是疾病的原發部位,並根據臨床症狀將本征分成貧血期、移行期及終肝硬化期。其後許多學者反對將Banti病作為一個獨立疾病。目前
脾動脈瘤是內髒動脈中最常見的動脈瘤,占腹腔內髒動脈瘤的50%以上。盡管其實質上並非腫瘤,但臨床上仍主張將其歸類於脾髒良性腫瘤。脾動脈瘤發病率較低,不易診斷,故大多未被引起注意,僅僅在手術過程中或病理解剖時才發現。脾動脈瘤雖屬少見,但實際發病率要比目前所知的要高。
脾髒原發性惡性腫瘤臨床上較脾髒良性腫瘤更為少見。Krumbhar統計脾髒原發性惡性腫瘤僅占全部惡性腫瘤的0.64%。脾髒原發性惡性腫瘤均為肉瘤,如淋巴瘤、血管肉瘤等。根據起源組織的不同,目前國內文獻多將其分為3大類,即脾原發性惡性淋巴瘤、脾血管肉瘤及脾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脾良性腫瘤主要包括脾錯構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纖維瘤、脂肪瘤等。脾良性腫瘤多為單發。瘤體體積較小時可無臨床症狀和體征,偶然在切除脾髒時或在屍檢時發現。
脾轉移性腫瘤是指起源於上皮係統的惡性腫瘤,不包括起源於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脾髒轉移性腫瘤大多數係癌轉移,而Harmann等人認為腫瘤的直接侵犯不應包括在轉移性脾腫瘤之內。但多數人傾向前者,因為惡性腫瘤的轉移途徑通常認為是上述3個方麵。脾轉移癌的轉移途徑以淋巴逆行途徑為主,但對有全身廣泛血行轉移的患者,脾可作為轉移髒器之一。轉移性癌灶肉眼常表現為多數結節或單個結節,亦可表現為多數微小結節和彌漫性浸潤
膀胱癌是泌尿係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居泌尿係統惡性腫瘤的首位。其發病原因還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經常接觸致癌物如萘胺、聯苯胺等有關,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染料,橡膠、塑料製品,油漆、洗滌劑等也有潛在的致癌危險。吸煙不僅僅對呼吸係統有害,還是會引起膀胱癌。另外,某些疾病如膀胱白斑、腺性膀胱炎、尿道結石、尿瀦留等也可能會誘發膀胱癌。 男女的膀胱癌發生率約為5:2,美國每年(1997年估算)約有54500新病
膀胱結石是指在膀胱內形成的結石。它可以分為原發性膀胱結石和繼發性膀胱結石。前者是指在膀胱內形成的結石,多由於營養不良引起,多發於兒童,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兒童膀胱結石現已呈下降趨勢;後者則是指來源於上尿路或繼發於下尿路梗阻、感染、膀胱異物或神經源性膀胱等因素而形成的膀胱結石。在經濟發達地區,膀胱結石主要發生於老年男性,且多患前列腺增生症或尿道狹窄;而在貧困地區,則多見於兒童,女性少見。
膀胱腫瘤是泌尿係最常見腫瘤,也是全身比較常見的腫瘤之一,大部分發生在三角區、兩側壁及頸部。
膀胱炎是一種常見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約占尿路感染總數的50%~70%。因細菌感染而引起。其致病菌多數為大腸杆菌。通常多發生於女性,因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門,大腸杆菌易侵人。膀胱炎最典型的症狀是即尿頻、尿急、尿痛甚至有急迫性尿失禁,可以有血尿和膿尿。
膀胱輸尿管反流是指由於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原因而使輸尿管膀胱壁段失去了抗反流的作用,當尿流積聚或逼尿肌收縮而膀胱內壓力增高時,尿流從膀胱內倒流入輸尿管甚至腎盂內。這些原因包括膀胱輸尿管連接部活瓣作用先天性不全或繼發於尿路梗阻及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
膀胱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尿道外口脫出稱為膀胱脫垂,正常膀胱受三角韌帶,側韌帶以及周圍組織的固定,不易脫垂,尿道在內外括約肌的作用下處於關閉狀態,膀胱無法經此脫出,但是,如果上述結構及其功能遭受破壞和削弱,就有發生膀胱脫垂的可能。膀胱脫垂罕見,幾乎全部發生於女性,以10歲以下及50歲以上者多見。
泌尿係結石是中醫稱其為“石淋”或“砂淋”。膀胱及尿道結石屬於下尿路結石,大部分是由繼發性因素引起。
膀胱憩室分先天性和繼發性,先天性膀胱憩室壁含有肌纖維。後天性多繼發於下尿路梗阻。膀胱憩室患者多在10歲前及50~60歲間死亡。
膀胱是貯存、排泄尿液的器官。成人膀胱在排空時一般不易受到損傷;充盈時失去了骨盆的保護作用,同時因充盈膀胱體積增大、膀胱壁變得薄而緊張,故而容易受到損傷,尤其是患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造成膀胱瀦留者。兒童膀胱更易於損傷。
泌尿生殖係結核係繼發於肺及肺外器官(胃、小腸、淋巴結)的結核病灶,腎結核占肺外結核大約20%。而膀胱結核(tuberculosis of bladder)是泌尿係結核的一部分,多由腎結核尿汙染以及從黏膜上沿輸尿管蔓延繼發所致,故膀胱結核與泌尿生殖係結核同時存在,病變輕重關係到泌尿係結核的預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治療淺表性膀胱癌是最常見的醫源性
膀胱白斑病為少見的膀胱內病變,好發年齡40歲左右,女性多見。該病表現為膀胱黏膜出現白色斑塊,一般位於膀胱三角及頸部,偶爾可侵及整個膀胱黏膜。主要症狀為尿頻,尿急、尿痛,不易與慢性膀胱炎鑒別,據認為,膀胱白斑是正常尿路上皮對毒性刺激的一種反應,為癌前疾病或預示著在膀胱其他區域存在惡性病變,因此,應重視對該病的診斷、監察和治療。長期留置導尿管可引起本病。
膀胱外翻畸形,係生後即發現在下腹壁正中有程度不同的腹壁缺損,致使膀胱自內翻出。嚴重者膀胱全部外翻,兩側輸尿管口外露,恥骨聯合缺損,並有嚴重的尿道上裂形成。
膀胱腺癌是指在整個腫瘤內有腺體樣結構。膀胱腺癌又稱膀胱膠樣癌、膀胱黏液腺癌或膀胱印戒細胞癌。包括原發性膀胱腺癌、臍尿管腺癌和轉移性腺癌,其中主要為原發性膀胱腺癌,占膀胱癌的0.9%~2%。
膀胱腫瘤(tumor of bladder)是泌尿係統最常見的腫瘤,占男性腫瘤的6%,死亡率的2.5%,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與環境、吸煙及遺傳因素有關,許多學者對P53基因對膀胱癌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十分關注,在國外已成為常規檢查項目。膀胱腫瘤高發年齡為40歲以上,表淺的乳頭狀腫瘤約占80%,30%為多發腫瘤。分化不良的浸潤性膀胱癌常發生在高齡病例。移行上皮細胞癌(transitional cell
臨床上膀胱瘺患者較常見,其可與皮膚、腸道、女性生殖器官相通,原發病往往是泌尿係統外疾病。
膀胱鱗狀細胞癌又稱表皮樣癌、角化性癌、棘細胞癌等,比較少見,占膀胱腫瘤的1.6%~7%。在血吸蟲病流行區的埃及和非洲較常見,它們被特稱為“血吸蟲性膀胱癌”。非血吸蟲性膀胱鱗癌通常由膀胱結石、長期留置尿管或膀胱憩室所引起的慢性刺激所致。
泌尿係統上尿路異物較少,下尿路較多見。下尿路異物又可分為膀胱異物和尿道異物。一般為槍傷及其他穿透傷後遺留的金屬或木質異物,也可人為因素造成,如手術後遺留的不吸收縫線,從尿道外口插入的電線、塑料絲、圓珠筆芯、發夾等。異物在膀胱內停留的時間可長可短,最長可達數年,常繼發感染及膀胱結石。
指咳嗽時有小便溢出,不能自控。《素問·咳論》:“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用茯苓甘草湯、加味茯菟湯等方治療。
平滑肌瘤好發於子宮、胃腸道、皮膚及皮下軟組織,發生於尿路的平滑肌瘤罕見,1974年Farman總結7784例平滑肌瘤,95%發生在女性生殖係統,僅5例發生在膀胱。腎盂、輸尿管、尿道平滑肌瘤也都有臨床病例報道,其中以膀胱平滑肌瘤報道最多,其次發生於尿道,而發生於腎盂或輸尿管的僅有數例報道。發生在尿路的平滑肌瘤均以女性患者較為常見。
平滑肌肉瘤(LMS)是一種由平滑肌細胞或平滑肌分化間細胞所構成的惡性腫瘤。起源於泌尿生殖係統的肉瘤少見。其中成年人的平滑肌肉瘤為多,而小兒以橫紋肌肉瘤最為常見,至今發生於輸尿管、膀胱、尿道的平滑肌肉瘤文獻上都有報道,其中以膀胱平滑肌肉瘤報道最多,其次是發生於尿道,其來源可能是泌尿道平滑肌組織或血管平滑肌組織。
葡萄狀肉瘤又稱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種由不同分化階段的骨骼肌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好發於頭頸部,其次是膀胱。起源於泌尿生殖係統的橫紋肌肉瘤占20%~25%,其主要累及前列腺、膀胱、陰道及睾丸、附睾區域。易於播散,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肺、骨、骨髓和淋巴結等。
膀胱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of bladder)為膀胱非上皮性腫瘤,起源於胚胎期遺留在膀胱壁的嗜鉻細胞。腫瘤起源於膀胱壁的副交感神經節,約83%的膀胱嗜鉻細胞瘤可產生激素,在膀胱逼尿肌收縮時因為腫瘤受到擠壓出現分泌作用。
膀胱不發育(agenesis of bladder)由尿道生殖發育反常所致,罕見。常伴有上尿路及其他全身髒器畸形,可伴有腎不發育。男性患兒可伴有前列腺、精囊缺如,男女均可存在嚴重的輸尿管開口異位,出生後即使存活亦常因上尿路感染而死亡。小膀胱可以是發育異常或發育不全。發育異常見於重複膀胱外翻或半膀胱外翻,膀胱小、纖維化及不易擴張。發育不全的膀胱可有潛力擴大,見於嚴重尿失禁、完全性尿道上裂及雙側單一異
平滑骨肉瘤好發於40~60歲,發生於四肢,一般病程較長,局部切除後易複發,可經血行轉移至肺、肝及其他器官,少數轉移至局部淋巴結。小兒軟組織平滑肌肉瘤惡性度低,預後較好。根據發生部位的不同,分為三個類型:①皮膚,皮下型②後腹膜,腸係膜型③血管型。
匍行性血管瘤是一種血管瘤,特點是沿著皮膚表麵匍匐生長,多數不會侵犯到真皮深層,隻在真皮淺層呈匍匐狀生長。這種血管瘤多發生於兒童,特別是十六歲以下的女孩。 匍行性血管瘤的皮損表現為微小的深紅色到鮮紅色的斑點或間有小丘疹,這些斑點或丘疹的大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通常隻有幾毫米大小。在施加壓力時,這些皮損可能會褪色。 這種血管瘤的病程通常是慢性的,新的皮疹可能會不斷出現。盡管中心皮損可能會逐漸消退,但並不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侵入人體傷口後,在厭氧環境下生長繁殖,產生嗜神經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為特點的急性傳染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痙攣或繼發嚴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新生兒破傷風由臍帶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積極推行了全球免疫計劃,據估計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萬破傷風病例,數十萬新生兒死於破傷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