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慢性闌尾炎是指闌尾急性炎症消退後而遺留的闌尾慢性炎症病變,諸如管壁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管腔狹窄或閉塞、闌尾扭曲,與周圍組織粘連等。
盲腸扭轉是指回盲部腸襻的扭轉。正常盲腸附著於後腹壁,不會發生扭轉。盲腸扭轉僅繼發於移動盲腸。隨著盲腸扭轉其附近的回腸和升結腸同時扭轉,是腸梗阻的罕見原因,約占腸梗阻的1%。盲腸扭轉屬閉襻性腸梗阻,可致較早的發生腸管血循環障礙,故危險性較大,未經手術的急性扭轉幾乎100%死亡。
毛石腸梗阻綜合征即Rapunzel綜合征。本征罕見,早在1812年Jacob和Grimm首先報道1例少女患者,該患者名叫Rapunzel而得名。我國亦有胃腸毛糞石報道。
盲襻綜合征即小腸細菌過度生長(enteric bacterial overgrowth syndrome,EBOS),主要因為小腸淤滯,細菌在小腸過度繁殖從而造成吸收不良,又稱為小腸淤積綜合征、小腸汙染綜合征或盲襻綜合征。
小腸突入回盲部隱窩內所導致的內疝,稱盲腸旁疝(paracecal hernias)。是後腹膜疝的一種,大約占後腹膜疝的5%。
急性膿胸病程在6周以上,膿液中的纖維素物沉積於髒、壁層胸膜,並逐漸機化增厚,形成堅厚的纖維板,使肺不能擴張,膿腔不能縮小,導致慢性膿胸的開成。隨時間的推移,增厚機化的纖維板層因瘢痕組織收縮可導致胸廓脊柱畸形、縱隔移位及呼吸功能障礙。
胸膜間皮瘤有預後較好的良性纖維性間皮瘤和彌漫型惡性胸膜間皮瘤,後者被認為是胸部預後最壞的腫瘤,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
彌漫性食管壁內憩室是非常少見的良性病變。Mendl等(1960)首次描述此病。本病特征是食管壁多發的呈彌散性分布的大小為1~3mm外突性小囊,該病變同時伴有食管炎症、纖維化及管壁增厚。
門靜脈高壓(portal hypertension)是一組由門靜脈壓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症候群。絕大多數病人由肝硬化引起,少數病人繼發於門靜脈主幹或肝靜脈梗阻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因素。
門靜脈血栓形成(portal thrombosis,PT)可發生於門靜脈的任何一段,是指在門靜脈主幹、腸係膜上靜脈、腸係膜下靜脈或脾靜脈的血栓形成。門靜脈血栓可造成門靜脈阻塞,引起門靜脈壓力增高、腸管淤血,是導致肝外型門靜脈高壓症的主要疾病。臨床較為少見。近年來隨著彩色多普勒的廣泛應用和診斷水平的提高,病例報告數日漸增多,病因可能與全身或局部感染及門靜脈淤血有關,還可見於肝膽術後和脾切除術後,臨床
正常門靜脈壓力為110~180毫米水柱,由於各種原因使門靜血流受阻,血液瘀滯時,則門靜脈壓力升高,從而出現一係列門靜脈壓力增高的症狀和體征,叫做門靜脈高壓症。
門靜脈海綿樣變(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肝門部或肝內門靜脈分支慢性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後,導致門靜脈血流受阻,引起門靜脈壓力增高,為減輕門靜脈高壓,在門靜脈周圍形成側支循環或阻塞後的再通。
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管退化不全所形成的回腸遠端憩室。臨床上多無症狀,往往因憩室出現並發症表現才就診而獲診斷。1808年Meckel首先發現憩室來源於卵黃管的殘留,1812年他又對其胚胎學和臨床表現及其並發症做了完整的描述,故該病得名梅克爾憩室。本病也偶有並發其他畸形,如臍膨出、腸旋轉不良、腸重複畸形、異位胰腺及先天性心髒病等。Ehrensp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係外傷後3周以後出現症狀,位於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具有包膜的血腫。多數頭部外傷輕微,部分外傷史缺乏,起病緩慢,無特征性臨床表現,早期臨床表現症狀輕微,血腫達到一定量後症狀迅速加重,臨床上在經影像檢查確診之前,易誤診為顱內腫瘤、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腦血管病。從受傷到發病的時間,一般在1個月,文獻中報道有長達34年之久者。
脈絡叢組織由特異性的腦室神經上皮分化而來,有作者認為是某段腦室壁的室管膜細胞衍化形成,其主要的功能為分泌腦脊液。脈絡叢乳頭狀瘤可發生於脈絡叢上皮或腦室壁膠質細胞,多具有分泌腦脊液的特性,一般生長緩慢,極少發生惡變。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較少見,係指傷後2~3周以上出現血腫者。一般而言,傷後13天以上,血腫開始有鈣化現象即可作為慢性血腫的診斷依據。本病以青年男性為多,可能是因為硬腦膜在顱骨上的附著沒有婦女、兒童及老人緊密,而易於剝離之故。好發部位與急性硬膜外血腫正好相反,即位於額、頂、枕等處為多,而顳部較少,究其原因,多係顳部血腫易致腦疝,故而病程發展較速。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是由一種或數種病原菌引起的前列腺非急性感染。可因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不及時治療轉變成。
慢性膀胱炎(chronic cystitis)是以革蘭陰性杆菌(如大腸埃希杆菌)為主的非特異性感染引起的膀胱壁慢性炎症性疾病。部分為急性膀胱炎未徹底治療轉為慢性。大多數繼發於尿道膀胱原發病變或上尿路慢性炎症。對慢性膀胱炎需係統檢查尋找原發病並治療。
慢性前列腺炎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慢性炎症,是一種泌尿外科最常見疾病。根據分類,它包括細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兩部分,其中後者的發病率最高,占90%以上。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排尿燒灼感、排尿困難,以及尿道、肛門、會陰區墜脹不適等。慢性前列腺炎病情容易拖延、反複不好,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困擾。
黴菌性龜頭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男性生殖器常見病。多好發於20~50歲之間的青壯年,由於青壯年皮脂腺分泌旺盛,外陰潮濕,加之穿較厚的內褲或外陰清潔不夠,極易使散落在空氣中或寄生在此處黴菌生根發芽,生出禍端,並可能傳給配偶。許多中青年女性由於自身體質的變化,或服用了抗生素等藥物,或過度潔癖,經常衝洗陰道,造成陰道內酸堿環境發生變化,正常相互牽製的寄生細菌失調,寄生在此處的真菌(黴菌)便乘虛而入
尿道腫瘤包括男性尿道癌及女性尿道癌。男性尿道癌原發性的部位而有不同,大多見的為移行上皮癌及鱗狀細胞癌。發病的原因與尿道炎、尿道狹窄及反複尿道擴張有關。,但是當腫瘤侵犯陰莖及會陰時則可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尿道癌很少發生血行轉移。到晚期轉移較遠部位最多為肺、其次是肝、胃轉移。
馬蹄形腎是最常見的融合腎畸形,兩腎下極由橫越中線的實質性峽部或纖維性峽部連接所致。此症首先由Decarpi在1521年屍檢中發現,Botallo(1564)做了全麵描述並示以圖解,Morgagni(1820)報道了第1例有並發症的馬蹄形腎病人。馬蹄形腎的發病率很低,大約400名新生兒中可有1例且多為男性。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0.5%,男女比例為2∶1,臨床上各年齡階段均有,但在屍檢中以小兒多見
泌尿生殖係阿米巴病是由溶組織阿米巴感染引起的疾病,臨床上較少見。主要發生在同性戀(肛交)和異性戀(口交)者中,表現為陰莖阿米巴病。另外,阿米巴病還可累及腎、膀胱、睾丸、附睾和精囊等部位,引起局部炎症。腎阿米巴病是一般通過阿米巴肝膿腫穿破至右腎周形成腎周圍阿米巴膿腫,再穿透腎盂而引起的;也可隨血液循環或淋巴係統感染到腎髒。
腰背痛是指背、腰、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有時伴有下肢感應痛或放射痛。因腰背痛絕大多數表現在下腰椎和腰骶、骶髂部。腰背痛是人類脊柱最常見的疾患,被說成是人類由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所付出的代價。該症內科、外科、婦科和神經科較常見,腰背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韌帶、脊椎、肋骨、脊髓和脊髓膜之中的任何的一種組織的病變均可引起腰背痛。
大腳骨是指拇趾向外傾斜大於生理角度15度的一種畸形症狀,突出骨的外側也容易形成厚皮及滑囊,造成腳趾永久變形,疼痛也就伴隨而來。是一種複雜的解剖畸形,並且在治療上極具挑戰性。多見於中老年婦女,最常發生在有遺傳傾向加上長時間穿不合適的鞋子的人,不合適的鞋子會對拇趾施加異常壓力。
慢性勞損性腰背痛又名慢性腰背肌勞損,是臨床上常見的疾患之一。從症狀上觀察,它與胸背或腰骶部纖維織炎完全相似,盡管其發生機轉屬另一原因,更多見於潮濕、寒冷條件下的工作者,但在臨床上常常難以區分,除非依據病史上的特點。作者以為:能區分則區分,因二者在防治上各有側重;而對無法分別者,則可統稱之為腰肌勞損。勞損一詞,係指無明顯外傷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既往多稱為過勞。發生在腰部的勞損稱為腰勞損;發生在背部者,
除慢性外傷性因素外,凡因某種原因(寒冷、潮濕、慢性勞損等)致頸背部筋膜及肌組織出現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並伴有一係列臨床症狀者稱為頸背筋膜纖維織炎。此種不易被重視的疾患在我國東北、西北及華北等寒冷地區及沿海氣候潮濕地區較為多見,尤其是在長期野外作業的各類人員中,其發病率隨著滯留時間的延長和慢性勞損等而成倍增長,因此必須加以重視。預防本病的發生,降低發病率。對穩定群體工作情緒、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具有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延續,往往全身症狀大多消失,隻有在局部引流不暢時,才有全身症狀表現,一般症狀限於局部,往往頑固難治,甚至數年或十數年仍不能痊愈。目前,對大多數病案,通過妥善的計劃治療,短期內可以治愈。
1914年意大利外科醫生Monteggia最早報道了這種類型骨折,故稱孟氏骨折。係指尺骨上1/3 骨折合並橈骨頭向前脫位的一種聯合損傷。後來許多學者對這種損傷做了進一步觀察和機理研究,使該損傷概念的範圍逐漸擴大,將橈骨頭各方向脫位合並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橈骨雙骨折都列入在內。該損傷可見於各年齡組,但以兒童和少年多見。
慢性損傷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的損傷。因此,長期低頭工作,頭經常處於前屈的姿勢,使頸椎間盤前方受壓,髓核後移,刺激纖維環及後縱韌帶,從而產生不適症狀。
手部最常見的韌帶損傷是拇指掌指關節尺側側副韌帶損傷,常造成拇指對指力和精細指捏能力喪失。1961年Weller就確認這是滑雪運動中特別常見的一種損傷,Cantero、Reill和Karutz的資料分別有53%和57%係滑雪所致,因此,這種損傷又稱為滑雪拇指。拇指掌指關節是單一的鉸鏈式關節,平均屈伸活動為10º~60º關節旋轉軸為偏心性,關節囊兩側各有2個強有力的側副韌帶加強,即固有側副韌帶和副側副
梅毒性關節炎(syphilitic srthritis)一般發病於20~40歲。有的患者在感染梅毒後,經過10年以上潛伏期後才出現關節症狀。還有的潛伏性梅毒,在外傷、分娩、感染等誘因下,引起關節梅毒發病。先天性梅毒性關節炎發病於6~10歲為主,20歲以後發病罕見。
梅毒的病原菌為梅毒螺旋體,其中60%的患者可有骨與關節損害。其屬於性病的一種,新中國成立後此病已被消滅,但近年來又有死灰複燃之勢。
慢性單純外傷性脊椎病性腰腿痛,除由急性外傷性腰背疼或脊柱骨折後遺者外,多由於異常體位連續彎腰或過度疲勞,腰骶或骶髂關節的韌帶或骨質產生一種慢性累積性勞損,造成韌帶慢性破裂、磨損或水腫,嚴重者關節突發生疲勞骨折以致引起慢性腰腿痛。這些病人多無明顯的外傷史,僅由於長期體位不適或過勞,使腰背肌及韌帶處於被牽拉狀態所引起。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延續,一般症狀限於局部,往往頑固難治,甚至數年或十數年仍不能痊愈。
滑囊又稱滑液囊、滑膜囊或黏液囊,與腱鞘同是肌肉和肌腱的附屬結構,為一結締組織扁囊。滑囊多數獨立存在,少數與關節腔相通。人體凡是摩擦頻繁或壓力較大的部位,都有滑囊,多存在於人體堅韌結構的兩個摩擦麵之間,如骨突、肌肉、肌腱、韌帶或皮膚等相互之間。滑囊壁分兩層,外層為薄而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但並不形成包膜;內層為滑膜內皮細胞,起源於原始的間葉組織,有分泌滑液的功能。正常滑囊呈裂隙狀,僅含少量滑液。滑囊有
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主要累及脊柱尤其是頸椎,特征是大量而表淺的不規則椎體前和側緣骨質增生,相互間融合形成椎體前廣泛肥厚骨塊,又稱為強直性骨肥厚(ankylosing hyperostosis)或Forestier病。本病為動物包括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疾病,恐龍、史前爬行動物和現代的鯨類均可累及,但最常累及的動
慢性骨髓炎的致病菌常為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但金黃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體。此外,革蘭陰性杆菌也占很大比例,Gentry於1990年在一篇題為“骨髓炎的抗生素治療”中指出50%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其致病菌為革蘭陽性杆菌。由骶部褥瘡引起者多為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及奇異變形杆菌等多種細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在人工關節置換或其他異物存留引起的慢性骨髓炎者,其致病菌多為陰性凝固酶葡萄球菌(coagulas
血栓性靜脈炎簡稱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發炎,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靜脈炎可分為淺靜脈炎和深靜脈炎。其病理變理化血管內膜增生,管腔變窄,血流緩慢。周圍皮膚可呈現充血性紅斑,有時伴有水腫。以後逐漸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著代替,紅斑轉變成棕褐色。少數病人可引起反應, 如發冷、發熱、白細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陳訴疼痛腫脹。
毛細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通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它由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形成,多見於皮膚表麵,以枕、頭麵、四肢及背部為多見,亦可發生在口腔頜麵部。臨床表現為鮮紅色或紫紅色的斑塊樣腫物,大小不等,形狀不同,高出皮膚表麵,呈毛細血管擴張、迂回、曲折的形態,有時會伴有草莓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可影響美觀,有破裂出血的危險,故大多數患者需要治療。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激光、冷凍、藥物治療等,
蔓狀血管瘤是一種較少見的血管瘤,通常發生在皮下和肌肉組織中,也可能侵入骨組織,範圍較大,甚至可超過一個肢體。外觀上,蔓狀血管瘤的血管呈蜿蜒狀,有明顯的壓縮性和膨脹性。該腫瘤主要由較粗的迂曲血管構成,除了發生在皮下和肌肉,還常侵入骨組織,範圍較大,甚至可超過一個肢體。
毛細血管或靜脈血栓形成(thrombosed capillary or vein)又稱毛細血管動脈瘤。好發於麵部,本病的重要性主要為臨床上類似惡性黑色素瘤。
毛細淋巴管瘤(capillary lymphangioma)是由原始淋巴管發育增生形成的腫物,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畸形,屬於錯構瘤性質,是腫瘤和畸形之間交界性病變。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