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疝囊經過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突出,向內、向下、向前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並可進入陰囊,稱為腹股溝斜疝,約占腹股溝疝的90%,是最常見的腹外疝。
腹股溝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是指腹髒內髒自腹壁下動脈內側的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 直接脫出形成的疝。腹股溝直疝好發於中老年人和體弱者,與直疝三角區的肌肉和筋膜發育不全、肌肉萎縮退化以及腹內壓力升高等諸多因素有關。巨大斜疝使腹股溝管後壁強度明顯減弱或缺如也可並發直疝。
腹壁硬纖維瘤(desmoid of abdominal wall)是好發於腹壁肌層和筋膜鞘的纖維瘤,故又稱腹壁韌帶樣纖維瘤、帶狀瘤、纖維瘤病。因該瘤生長具有侵襲性、易複發性和局部破壞性,亦稱侵襲性纖維瘤病、纖維組織瘤樣增生、腹壁複發性纖維樣瘤和腹壁成纖維瘤等。該瘤在組織形態學上沒有惡性征象,無淋巴和血液轉移現象,但具有侵襲性、易複發性和局部破壞性,與良性和惡性腫瘤存在一定的區別,故Wills(19
腹繭症(abdominal cocoon) 以小腸被繭狀包裹在一層異常的纖維膜內為其特征,故又名先天性小腸禁錮症、小腸繭狀包裹症、包膜內粘連性腸梗阻和小腸節段性纖維包裹症群、腹腔繭狀包裹症等。本病為一種少見的、原因不明的特殊類型的腸梗阻。1978年由Foo首先報道並命名。臨床上缺乏對其認識,診斷時常較困難。
腹壁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of abdomal wall)是發生在腹壁的一種壞死性軟組織感染。致病細菌有多種,感染主要累及腹壁深、淺筋膜,亦可侵及皮膚,但早期不累及肌肉。本病可發生於腹壁的任何部位(如腹前壁、側腹壁、腹股溝區及腹後壁等區域),尤其多發生於腹部創傷或手術切(創)口及鄰近區域,也可為臀部、會陰部的感染擴散而至,有時發生在小刺傷或蟲咬傷後。壞死性筋膜炎發病急劇、進展迅速、
腹裂(gastroschisis)是先天性腹壁發育不全在臍旁留有全層腹壁缺損、有內髒自缺損處脫出,是一種罕見的腹壁發育缺陷畸形。過去曾有學者將本病與臍膨出子宮內破裂歸在一起,1953年Moore等根據腹裂的病理特點與臍膨出破裂不同,提出另命名為腹裂並得到公認。其發病率各家統計差別較大,但半數以上為低體重兒。
室隔綜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指在一局限的間隙室內,壓力升高所引起組織功能和循環障礙的表現。室隔綜合征多發生於肢體筋膜間隙室,稱為骨筋膜室綜合征,若發生在眼球稱青光眼,發生於顱腔時稱為顱內高壓綜合征,發生於腹腔的室隔綜合征則稱為腹腔室隔綜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腹腔室隔綜合征是指腹內壓進行性急劇升高引起的器官衰竭或器官
Scarpa(1821)首先提出滑動疝的概念。腹股溝滑動疝(sliding inguinal hernia)係指腹腔的後位髒器連同被覆蓋的部分腹膜自腹股溝管脫出,構成部分疝囊壁的疝。腹股溝滑動疝中最常見滑出的髒器依次為乙狀結腸、盲腸、膀胱、子宮及附件等。此型疝臨床常無特征性表現,術前往往難以確診,多在術中才予以確診。
凍瘡在我國一般發生於冬季和早春,在長江流域比北方多見。因為長江流域冬季雖然氣候較高於北方,但比較潮濕,且防寒措施不及北方地區。兒童常不顧防寒,故患凍瘡者常見。故壕足和浸漬足過去多發生於戰時,前者是長時間站立在1~10℃的壕溝內所引起,後者是站在冷水中所引起。在平時這兩種冷傷也可在某種施工、水田勞動或部隊執勤等情況下發生。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均屬於APUD係統腫瘤,分為兩類即:有生物活性的腫瘤和無生物活性的腫瘤。無生物活性的腫瘤為非嗜鉻副神經節細胞瘤(也稱化學感受器瘤),有生物活性者為嗜鉻細胞瘤,二者均可以惡變。
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腹股溝疝術後複發率在4%~10%左右。最易複發的時間在術後6~12個月以內,腹股溝直疝術後複發是斜疝的4倍,複發疝修補術後再次複發率更高。
腹直肌位於腹白線(腹正中線)的兩側,被腹直肌鞘整個包裹在內。腹直肌有3~4個腱劃,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黏著,而與腹直鞘後層不黏著,腱劃處有血管。腹壁上動脈,是胸廓內動脈的終支,在腹直肌鞘內沿腹直肌後麵下降。腹壁下動脈,自髂外動脈發出,最後進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後麵與腹壁上動脈吻合。腹直肌後的血管在某種因素(外力或腹壓等)的作用下發生破裂出血時,腱鞘內極易形成的血腫,此損傷稱為腹直肌鞘內血腫。
腹壁挫傷(contusion of abdominal wall)係指腹壁軟組織連續性受外傷作用而分離,並無解剖上完全中斷。若致傷力為螺旋方向,形成的腹壁挫傷稱為腹壁撚挫傷,其損傷更為嚴重。臨床診斷應注意排除腹內髒器傷。輕微的腹壁挫傷以保守治療為主,疑有活動性出血時及早手術。
腹直肌自發性破裂(spontaneous rupture of musculus rectus abdominis)係指非直接外傷所引起的腹直肌破裂。與腹直肌纖維變性有關,常在腹壓增高時發生,縫合腹肌是主要治療方法。
肺部良性腫瘤比較少見,其種類很多,可起源肺和支氣管的所有各種不同類型細胞,以錯構瘤為最常見。
肺腺癌 ( lung adenocarcinoma )是肺癌的一種,屬於非小細胞癌 。不同於 鱗狀細胞肺癌 ,肺腺癌較容易發生於女性及不抽煙者。起源於支氣管粘膜上皮,少數起源於大支氣管的粘液腺。發病率比鱗癌和未分化癌低,發病年齡較小,女性相對多見。多數腺癌起源於較小的支氣管,為周圍型肺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往往在胸部 X 線檢查時被發現。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腫塊,一般生長較慢,但有時早期即
原發於身體其它部位的惡性腫瘤經血道或淋巴道轉移到肺的相當多見。據統計在死於惡性腫瘤的病例中約20~30%有肺轉移。惡性腫瘤發生肺轉移的時間早晚不一,大多數病例在原發癌腫出現後3年內發生轉移,亦有長達10年以上者,但也有少數病例肺轉移灶比原發腫瘤更早被發現。轉移到肺的原發惡性腫瘤多來自乳腺、骨骼、消化道和泌尿生殖係統。肺轉移性腫瘤大多為遍及兩側肺的多發性病灶,大小不一,密度均勻,對這些晚期癌腫病例,
在肺部少見的惡性腫瘤中,絕大多數為周圍型,近一半患者無臨床症狀,其中淋巴瘤占41%,癌肉瘤占20%,黏液表皮癌占15%,肉瘤占18%,其餘是惡性黑色素瘤。
肺錯構瘤是指包含肺的所有正常組織成分, 但構成成分數量異常、排列異常或分化程度異常等所形成的腫瘤樣畸形。肺錯構瘤不是真性腫瘤(也有研究者主張其為真正的腫瘤),而是胚葉的發育異常,起源於肺內正常組織,主要為軟骨、纖維結締及脂肪組織等形成的腫瘤樣病變。因其性質及影像學特征近似良性腫瘤,故列為良性腫瘤範圍內。根據其成份分為軟骨型及纖維型。根據部位分中央型和周圍型 。發生於氣管、葉支氣管粘膜下稱中央型。發
風濕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是風濕熱侵犯二尖瓣,最多見的病變是瓣膜纖維化增厚,交界融合,瓣口狹小,形成單純性二尖瓣狹窄。約1/3病例二尖瓣狹窄伴有關閉不全。單純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則較為少見,在風濕性二尖瓣病變中僅占5%左右。
原發於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肺的相當多見,大多為血行轉移。常見的原發惡性腫瘤有胃腸道、泌尿生殖係統及肝、甲狀腺、乳腺、骨、軟組織、皮膚癌腫和肉瘤等。
肺假性淋巴瘤(pulmonary pseudolymphoma,PL)又稱結節性淋巴組織樣增生(nod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係指肺內局部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通常呈單個結節,且限於單個肺葉內。
肺動靜脈瘤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血管擴大紆曲或形成海綿狀血管瘤,肺動脈血液不經過肺泡直接流入肺靜脈,肺動脈與靜脈直接相通形成短路。1897年首先由Churton發現描述,稱為多發性肺動脈瘤。1939年Smith應用心血管造影證實本病。文獻命名較多,如肺動靜脈瘤,肺血管擴張症(haemagiectasis of the lung),毛細血管擴張症伴肺動脈瘤(haemonreac telangiecta
由於高壓鍋爐、化學藥品或瓦斯爆炸,在戰時,由於烈性炸藥或核爆炸,瞬間可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爆心處的壓力和溫度急劇增高,迅速向四周傳播,從而形成一種超聲速的高壓波,即衝擊波。空氣衝擊波或水下衝擊波的連續超壓-負壓,作用於人體,使胸腹部急劇的壓縮和擴張,發生一係列血液動力學變化,造成心、肺和血管損傷;體內氣體在超壓-負壓作用下產生內爆效應,使含氣組織(如肺泡)發生損傷;壓力波透過不同密度組織時在界麵上
腹腔幹動脈瘤(celiac axis aneurysm)是指發生在腹腔幹動脈遠端的動脈瘤。占全身所有內髒動脈瘤的4%,至1985年世界文獻報道不足108例,上海中山醫院成功治療9例。多發生於中年以上,目前男女發生比率趨於相等。
肺疝(pulmonary hernia)是肺組織通過局部薄弱處突出到胸腔範圍以外所形成的一種疾病,其發病原因與先天性發育異常和後天性損傷有關。先天性肺疝常伴有肋骨或脊椎畸形、齶裂、唇裂等先天性畸形,疝出部位包括頸部、縱隔、胸壁和膈肌,其中以頸部和胸壁最常見,症狀多不明顯,常誤診為寒性膿腫、皮下氣腫及頸靜脈瘤等。
包蟲囊腫病是全身性寄生蟲病,是由細粒棘球絛蟲(犬絛蟲)幼蟲(棘球蚴)在肺內寄生所致的囊腫性疾病,主要流行於畜牧業發達的地區。
先天性肺不發育和肺發育不全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肺芽發育產生障礙所致。發病率較低,多在屍檢時發現,今年來因放射和CT、MRI等技術出現,對本病確診率明顯提高。
腹腔肺吸蟲病(celiac paragonimiasis)是因並殖吸蟲感染而引致的免疫性疾病,由於並殖吸蟲以肺髒寄生為主,故有肺吸蟲病之稱。是並殖吸蟲的囊蚴經腸道進入腹腔、肺髒及中樞神經係統等組織和髒器生長,蟲體不同發育期的抗原誘發機體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改變。
乏特壺腹周圍癌係指生長在乏特壺腹、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下端、十二指腸內側壁癌的總稱。其共同特點是:在癌腫較小時即可引起膽總管和主胰管的梗阻。病程進展緩慢,黃疸出現早,手術切除率60%左右,五年治愈率35%~40%。
發生在腹股溝區的腹外疝統稱為腹股溝疝。常見的包括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其中以斜疝最多見,約占全部腹外疝的90%左右。疝囊經過腹壁下動脈外側和腹股溝管突出,向內、向下、向前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管,可進入陰囊,稱為腹股溝斜疝。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約15:1,以嬰幼兒及老年人發病率最高。腹股溝直疝指腹內髒器官經直疝三角突出而形成的疝,以老年男性多見。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是指發生在腹膜後間隙的腫瘤,並不包括原在腹膜後間隙的各器官的腫瘤。是一種較少見的腫瘤。以惡性居多,約占70%。良性腫瘤以畸胎瘤、神經鞘瘤、纖維瘤為多見,惡性腫瘤以脂肪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經纖維肉瘤和惡性淋巴瘤為多。
腹膜惡性間皮瘤,又稱原發性腹膜間皮瘤,是起源於腹膜上皮和間皮組織的腫瘤。本病較胸膜間皮瘤少見,男性略高於女性。良性間皮瘤常為單發,多位於輸卵管、子宮頂部的腹膜,其他部位少見。惡性間皮瘤往往為彌漫性、覆蓋全部或部分腹膜。由於腹膜間皮瘤臨床表現不具有特異性,難與結核性腹膜炎、腹腔內轉移性腫瘤等疾病相鑒別,因此正確診治腹膜間皮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腹膜轉移癌(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 臨床多見,是癌細胞經血路腹膜轉移或腹膜直接種植生長所致。多繼發於腹腔內肝、胃、結腸、胰腺和卵巢、子宮的癌腫和腹膜後的惡性腫瘤,也可繼發於肺、腦、骨骼、鼻咽部的腫瘤以及皮膚黑色素瘤等。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發生在腹腔壁層、大網膜及腸壁漿膜麵的低度惡性黏液性腫瘤。發生率較低,發病率女高於男,大多為中年或老年。治療後容易複發,是臨床上較為棘手的一種疾病。
腹膜後纖維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由法國泌尿外科醫生Albrran在1905年首先報道並使用了腹膜後纖維化這一概念,直到1948年Ormond報道了2例腹膜後纖維化後,有關本病的個案報道才逐漸增多並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所認識。該病的病理改變以腹膜後纖維組織增生並導致腹膜後廣泛纖維化為特征。臨床表現與腹膜後組織或髒器(如輸尿管)受壓的程度關係密切。
腹腔內膿腫是指腹腔內某一間隙或部位因組織壞死液化,被腸曲、內髒、腹壁、網膜或腸係膜等包裹,形成局限性膿液積聚。包括膈下膿腫、盆腔膿腫和腸間膿腫。引起繼發性腹膜炎的各種疾病、腹部手術和外傷後均可引起本病。
腹膜後脂肪瘤亦稱為原發性腹膜後脂肪瘤,腎髒或原發性腹膜後腹源髒器外脂肪瘤,即不包括發生在腎髒、腎上腺、胰腺等實質性髒器的脂肪瘤。
腹壁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腹內髒器或組織經腹壁切口突出的疝。這種疝無真正的疝囊。
腹壁纖維肉瘤(fibrosarcoma of abdominal wall)是發生於腹壁的惡性腫瘤。
腹膜後腫瘤因位置隱蔽,早期診斷困難,發現時多屬中晚期,有1/3的病例誤診並接受不正確的治療,所以無論是惡性還是良性腫瘤在外科切除腫瘤術後極易複發。及時發現複發的小病灶,可為再次手術爭取時間和主動性。
腹壁間疝(interparietal hernia)是腹股溝斜疝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點是:腹腔髒器不通過腹股管下降,而是經腹內環突入腹壁各層次之間。
副腫瘤綜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NS)是全身性癌腫在中樞神經係統(CNS)和肌肉係統出現的遠隔效應(remote effects),當邊緣係統主要受累時,臨床上表現為遺忘綜合征。
副腫瘤性小腦變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PCD)曾被認為較罕見,文獻追蹤報告顯示,約半數非家族性遲發性小腦皮質萎縮患者遲早會發生腫瘤。病理組織學特征是Purkinje細胞大量消失,腦實質炎性細胞浸潤不明顯。
非火器性顱腦開放傷是指由銳器或鈍器嚴重打擊造成的開放性顱腦損傷。與火器傷不同的是它沒有因能量的發散而造成的中心凝固性壞死區域,它也不會產生受力部位的對衝傷。顱腦損傷往往局限於受力點附近。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受傷部位和深度。一般來說,額部的損傷可引起個性的改變,但預後較好。顳部的損傷是由於顳部與腦幹和主要血管比較接近,故損害較大。可造成海綿竇、3~6對腦神經或頸內動脈的損傷(前部),以及基底動脈
附睾炎多見於中青年,按病程可分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兩種。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NGU)是指由淋菌以外的其它病原體,主要是沙眼衣原體、尿素分解支原體所引起的尿道炎。本病目前在歐美國家已超過淋病而躍居性傳播疾病首位。我國病例亦日益增多,成為最常見的性傳播病之一。
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指非細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炎症反應,它通常稱為Ⅲ型前列腺炎,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一種類型。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並不明確,可能與其相關的因素包括骨盆部位受到創傷、排尿功能失調、性激素水平異常等。患者發生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後,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尿頻、尿急、下腹隱痛不適、勃起功能障礙、早泄等。非細菌性前列腺炎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手段,目的在於改善相關症狀、促進前列腺功能恢複和提高生活質量
非特異性尿道炎(nonspecific urethritis,NGU)又稱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性病,通常是指男性在性交後幾天或幾周內,出現尿道黏液膿性或漿液性分泌物,並且伴有尿痛;尿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膿細胞,但革蘭染色鏡檢或培養均查不到淋球菌。
附睾畸形臨床上較常見,通常指附睾明顯變長或與睾丸附著異常。至今尚無確切定義和統一的分類方法。附睾畸形有附睾缺如、節段性閉鎖以及附睾囊腫等結構異常。一般無任何臨床症狀,多是通過男性不育調查和治療隱睾手術時發現,常合並有輸精管畸形。
附睾結核(tuBErculosisofepididymis)又稱結核性附睾炎,是最常見的男性生殖道結核。通腎散核方是近前最好的治療藥物。附睾結核的主要後遺症是附睾管和近端輸精管不全或完全梗阻,可表現為少精或無精,而導致不育。
賴特綜合征(Reiter's Syndrome)是以關節炎、尿道炎和結膜炎三聯征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的反應性關節炎,常表現為突發性急性關節炎並且伴有獨特的關節外皮膚粘膜症狀。目前認為本病有兩種形式:性傳播和痢疾型。前者主要見於20~40歲年輕男性,大多數情況下是生殖器被沙眼衣原體感染。賴特綜合征女性、兒童和老年人少見,他們通常在腸道細菌感染後獲得痢疾型,其中主要是誌賀菌屬、沙門菌屬、耶爾森
自坐骨神經分出後,沿股二頭肌內側緣斜向外下,穿過膕窩外上方,到達股二頭肌腱和腓腸肌外側頭之間,經腓骨長肌深麵繞過腓骨頸,分為腓深神經及腓淺神經二終支。支配腓骨長短肌、脛前肌、姆長伸肌、趾長伸肌、姆短伸肌、趾短伸肌及小腿外側和足背皮膚感覺。
特發性關節痛綜合征(idiopathic arthralgia syndrome,IAS)是原因未明,以風、寒、濕環境因素及體力負荷為主要危險因子,以膝、腰椎等多關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無異常所見的一種良性風濕性綜合征,亦有將之稱為風濕痛症或良性關節痛,或不明原因關節痛。
大多數骨折常與脛骨上端或脛骨幹骨折合並發生。但直接外力,可使腓骨頭或頸骨折。骨折線可能是斜行或橫行。斷端移位較少見。
氟骨症(fluorosis of bone)是指長期攝入過量氟化物引起氟中毒並累及骨組織的一種慢性侵襲性全身性骨病。氟中毒累及牙齒稱氟斑牙。1901年,Eaqer最早報道氟斑牙,1932年丹麥的Motlev和Gudijonsson命名為“氟中毒”(fluorosis),並認為本病伴有骨硬化。
複發性多軟骨炎是一少見的累及全身多係統的疾病,具有反複發作和緩解的進展性炎性破壞性病變,累及軟骨和其他全身結締組織,包括耳、鼻、眼、關節、呼吸道和心血管係統等。臨床表現為耳、鼻、呼吸道軟骨炎,並伴有眼、耳前庭等器官受累症狀。多關節炎和血管受累也比較常見。1923年Jaksch-Wartenhorst首次描述本病的臨床表現,並命名為多發性軟骨病(polychondropathia),1960年Pea
所謂肥大性(增生性)脊椎炎,係指因脊椎退行性改變,或以退行性變為主,引起椎節骨與關節廣泛性增生性變,並繼發一係列臨床症狀與體征者。
非骨化性纖維瘤(non-ossifying fibroma, NOF)是一種少見的纖維組織腫瘤。這種腫瘤過去曾被認為是瘤樣病損,即幹骺端纖維性骨皮質缺損。1942年Jaffe和Lichtenstein認為它是一種真性腫瘤,三年後Hatcher認為它是幹骺端纖維缺損,並認為是一種瘤樣病變。1958年Jaffe正式命名為非骨化性纖維瘤。目前多認為是良性纖維組織細胞性腫瘤。
腓總神經卡壓症是指腓總神經及其主要分支受壓而引起的病變。
肥大性骨關節病(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HOA)是一種由於骨周圍軟組織增厚,廣泛性骨膜新骨形成而導致的綜合征。臨床以杵狀指(趾)、廣泛性骨膜新骨形成和關節疼痛、積液為主要表現。
複發性多發性軟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是一種少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耳廓、鼻、喉、氣管軟骨的炎症,易發生關節炎、鞏膜外層炎、鞏膜炎和葡萄膜炎。
在臨床上,跗骨、跗骨局部周圍及跗骨間結核的發病率並不比踝關節結核少見,其中以跟舟關節及相鄰諸骨的發病較多,包括距骨、骰骨及楔骨。
膝關節屈伸運動時,髕骨在股骨下端前方滑車內上下移動,由於髕骨的解剖結構,股四頭肌和關節囊的作用,使之運動時維持穩定。髕骨關節麵中央呈縱形脊狀凸起,與股骨下端相應關節麵吻合,阻止髕骨左右滑動。股四頭肌收縮主要是股四頭肌牽拉作用,防止髕骨向外脫位,肌肉收縮時關節囊的緊張也對髕骨起穩定作用,但由於外傷及膝關節先天或後天的病理因素可造成複發性髕骨脫位。
副神經損傷絕大多數為手術誤傷,一旦受損傷,斜方肌即發生麻痹,引起一定的畸形和嚴重功能障礙。
非淋球菌性細菌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病死率為5%~10%。25%~40%的患者有關節損傷與功能障礙。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感染的長期性、細菌的特性、累及的關節、宿主的抵禦能力以及一些治療原則的應用等。但根據美國蒙大拿州立生物醫學中心統計,即使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非淋球菌性化膿性關節炎仍比淋球菌性關節炎有更高的並發症、致殘率及致死率。
反分化軟骨肉瘤可見於複發和轉移病例中,也見於不同惡性級別共存的原發腫瘤中。在中心性軟骨肉瘤中,從Ⅰ級中心性軟骨肉瘤發展到Ⅱ級中心性軟骨肉瘤很少見,即使發生也很緩慢,Ⅰ級中心性軟骨肉瘤在多次複發和多年的病程後可以保持其惡性度不變。而從Ⅱ級中心性軟骨肉瘤向Ⅲ級中心性軟骨肉瘤發展則可以很迅速,且不少見。有時在Ⅰ或Ⅱ級中心性軟骨肉瘤中可產生一種惡性度更高的腫瘤,在組織學上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纖維肉瘤、骨
糞瘺(fecal fistula)是指生殖器官與腸道之間形成的異常通道。在婦產科臨床中最常見的是直腸陰道瘺。滯產形成的糞瘺有時並發尿瘺。此外也可有小腸、結腸陰道瘺。生殖器官瘺管是一種極為痛苦的損傷性疾病。由於尿、糞不能自行控製,外陰部長期浸泡在尿液中,不僅給婦女帶來肉體上痛苦,而且患者因害怕與群眾接近,不能參加生產勞動,精神上的負擔也很大。加強孕婦保健,開展新法接生,正確處理分娩,提高手術質量,生
多乳房(副乳或副乳腺)即多乳頭症,並不少見,是指除正常的1對乳房外,另有1個或多個乳房,也稱多餘乳房,但多餘乳房均在乳腺發生線上。副乳房也可發生同正常部位乳房所發生的任何疾病,有人報告副乳腺癌的發生率在0.1%,副乳房的良性腫瘤的發生率也在0.1%左右,應引起注意。
副乳乳腺癌(mammary of accessory mamma)是指發生於副乳腺的癌腫,多發生於腋區,少見部位為鎖骨下區、腹部及外陰區。王發恒(1993)報道4例副乳腺癌,有乳頭、乳暈、乳腺俱全者,也有僅有乳頭者,有的有泌乳功能。
非哺乳期乳暈部瘺管(fistula of areola out of lactation)是發生在乳暈部位的乳腺大導管的局部感染性病變。男女均可發病。臨床以乳暈區複發性瘺管為特點,又稱非泌乳乳腺膿腫、非泌乳乳暈周圍膿腫、慢性乳暈下膿腫、乳腺瘺、乳腺大導管肉芽腫等。Zusks等根據該病的組織學變化後將其命名為乳管瘺。因本病反複發作,病程遷延,有報道0.5~102個月,最長20年,多數病程為1~3年。
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為老年性疾病之一,常發生於男性,發病年齡多在60歲以上。該病絕大多數在動脈硬化基礎上發生,為威脅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診療上應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應長期隨診。
腹主動脈瘤擇期手術的死亡率雖已降至5%或以下,但腹主動脈瘤破裂則是一種極其危重狀態,患者來診前常因大出血休克而死亡。手術死亡率高達31%~70%,是腹主動脈瘤患者的主要死因。早期診斷、緊急手術控製出血至關重要。
腹壁血栓性靜脈炎是腹壁淺表靜脈因血栓形成而致的靜脈內膜炎症。1939年Mondor首先報道此病,故又稱Mondor病。Mondor曾對病理作了較細的觀察和研究,證實本病為閉塞性靜脈內膜炎。
泛發性特發性毛細血管擴張(generalized essential telangiectasia)是指四肢、軀幹大麵積小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而不伴其他皮損的疾病,多發於女性。
非特異性係統性壞死性小血管炎(nonspecific systemic small vessel necrotizing vasculitis SVN),既往亦稱顯微鏡下多發性微小動脈炎(microscopic polyarteritis),現國際通用的病名為顯微鏡下多發性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它是一種較常見的壞死性血管炎,在血管炎性疾病中其發病率僅次
腹部大血管損傷(abdominal great vascular injury)主要是指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損傷,傷情嚴重。腹主動脈損傷有50%以上的病人在送至醫院之前即死亡,死因主要為大出血或伴有內髒損傷。
腹部創傷的關鍵問題在於有無內髒器官的損傷,發果隻有單純腹壁外傷,對傷員生命沒有多大威脅,而重要的是內髒損傷後所引起的大出血與休克,感染與腹膜炎,病情多危重,如不及時診治,則危及傷員的生命,其死亡率可高達10~20%,因此對腹部創傷的傷員應作到盡早診斷和及時治療。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