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軟組織損傷是指各種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以及自己疾病病理等原因造成人體的皮膚、皮下淺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韌帶、關節囊、滑膜囊、椎間盤、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的病理損害,稱為軟組織損傷。臨床表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
乳糜腹(chyloperitoneum)是腹腔內淋巴係統中的乳糜液異常漏出導致的腹腔內乳糜液積聚。此病少見,發病原因複雜,可是先天性發育障礙所為,亦可由創傷所致。本病對患者的營養發育影響較大,及時診治預後較好。
此症自古傳來乃奇病也,多生兩膝或生兩肘,腫類人形眉目口鼻皆俱,本事方雲瘡口能飲食,施治諸藥絕無所苦,惟敷貝母其瘡鄒眉閉口,自此日用貝母末和水敷灌數日,瘡消結痂而愈。而現代醫學證明,自古奇症人麵瘡,屬於是寄生胎的一種,應當通過外科手術進行切除。
急性闌尾炎是妊娠期較常見的外科並發症。因妊娠期病程發展快,易形成穿孔和腹膜炎,因而是一種嚴重的合並症,早期診斷和處理極為重要。妊娠期間,隨著子宮的增大,盲腸和闌尾向上向外移位,臨床表現不典型,給診斷造成困難,常因延誤診療發生壞疽和穿孔,其穿孔率比非孕期升高2-3倍。又因增大的子宮把大網膜向上推,不能包圍感染病源,炎症不易局限而擴散、造成廣泛性腹膜炎,當炎症波及子宮漿膜層時,可刺激子宮收縮,發生流產
由於妊娠子宮增大擠壓腸袢,使無症狀的腸粘連因受壓或扭轉而形成腸梗阻。
自1844年Abercrombie報道首例與妊娠有關的肝破裂以來,共有100餘例有關肝髒血腫及破裂的文獻報道。該病來勢凶險,預後差,死亡率高。臨床產科醫師的早期懷疑和及時診斷為有效的處理提供寶貴的時機。但是由於肝髒血腫及破裂的發病率很低,臨床醫師有關的知識和經驗十分有限,給及時診斷帶來了困難。因此加強妊娠期肝髒血腫的理解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十分重要。
軟組織腫瘤的種類繁多,名稱混雜,特別是軟組織惡性腫瘤的病理形態學,隨著對其認識的不斷提高,經常更改其病理命名,致使臨床工作者在處理過程中感到比其他惡性腫瘤困難得多。最近關於軟組織腫瘤的病理分類又有新的變化,重新命名了一些腫瘤,如滑膜肉瘤改為惡性腱鞘巨細胞瘤等,這種情況是其他任何腫瘤所沒有的。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發生在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妊娠並發症,以皮膚瘙癢和膽酸高值為特征。主要危及胎兒。發病率0.8%-12%,有明顯的地域和種族差異,以智利和瑞典發病率高。
急性膽囊炎是外科的常見病種,僅次於闌尾炎,占第2位。妊娠合並急性膽囊炎可發生於妊娠各期,妊娠晚期和產褥期多見,發生率約為0.8‰,僅次於妊娠合並闌尾炎,較非孕期高,50%~70%的患者伴有膽囊結石。膽囊炎症病變開始時膽囊管梗阻,膽囊腫大,壓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腫、滲出,稱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如梗阻未解除,炎症未控製,病變可發展至膽囊壁全層出現增厚、膿性滲出物,成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若病變更進一步發
妊娠中後期,由於子宮增大,盲腸及闌尾的位置隨之向上向後移位,在妊娠3個月時,闌尾根部大約在髂脊下兩橫指;5個月時相當骼脊高度;8個月時上升到骼脊上兩橫指;分娩後10天恢複到原位,此位置變移過程中,闌尾也有旋轉,故妊娠期急性闌尾炎有特殊表現。
急性膀胱炎(acute cystitis)在孕婦中可由無症狀菌尿症發展而來;但亦有首次尿培養為陰性者,後者可能與女性的尿道短、距離肛門近、不注意外陰衛生而招致感染有關,若有導尿等操作則更易發生。
泌尿係統結石病不論結石位於腎盞、腎盂、輸尿管或膀胱,它對妊娠的影響均在於是否並存尿路感染及有無腎實質損害。妊娠合並泌尿係統結石很少見,發病率為0.03%~0.35%。一般認為妊娠期結石病發病率並不高於非妊娠婦女。妊娠期有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現象,但不致促成泌尿道結石。因孕期尿內的膠體保護作用加強(黏蛋白排出增加),致使尿內的晶體物質仍能維持在過飽和狀態而不沉積析出。正常孕婦的血鈣及血磷均在正常值
軟骨瘤在良性骨腫瘤中較為常見,內生(髓腔性)軟骨瘤是指發生在髓腔內的軟骨瘤,最為常見。骨膜下(皮質旁)軟骨瘤則較少見。軟骨瘤伴發多發性血管瘤者稱馬弗西(Maffuci)綜合症。軟骨瘤單發多見;多發較少見,並具有發生於一側上、下肢或兩側上、下肢對稱生長的特點,同時合並肢體發育畸形,又稱內生軟骨瘤病;其發生於一側肢體者又稱歐利(Ollier)病。
柯萊斯骨折(Colles fracture)是指橈骨下端的骨鬆質骨折,骨折發生在橈骨下端2~3cm範圍內的骨鬆質部位。為人體最常發生的骨折之一,占所有骨折的10%,以老年人及成年人占多數。骨折多為粉碎型,關節麵可被破壞。幼年人受到同樣暴力可造成橈骨下端骨骺分離。
本病很少見。摔倒時手掌著地,衝擊力經舟狀骨作用於橈骨下端而引起橈骨莖突的橫骨折。亦有被直接撞擊,如汽車搖把反擊而致傷者。另外腕關節強力尺偏,橈側副韌帶強力牽拉,使橈骨莖突造成撕脫骨折。骨折塊小,向遠側移位。尺骨莖突骨折常與韌帶牽拉有關,往往與Colles骨折伴發,亦有單發骨折。
橈神經在肱骨中下1/3處貼近骨幹,此處肱骨骨折時橈神經易受損傷。骨痂生長過多和橈骨頭前脫位可壓迫橈神經。手術不慎也可傷及此神經。橈神經由頸5~8與胸1神經根的纖維構成,係臂叢神經後束的繼續。在上臂,橈神經出腋窩後從上臂內側隨肱深動脈經過肱三頭肌長頭與內側頭之間到上臂背麵,再經肱三頭肌內、外側頭之間繞過肱骨的橈神經溝下降,到肘上外側時,分為淺、深2支後進入前臂。橈神經在上臂先後分支,支配肱三頭肌、肱
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又稱胎兒型軟骨營養障礙(chondrodystrophia fetalis),軟骨營養障礙性侏儒(chondrodystrophic dwarfism)等。是一種由於軟骨內骨化缺陷的先天性發育異常,主要影響長骨,臨床表現為特殊類型的侏儒-短肢型侏儒。智力及體力發育良好,病人常作為劇團或馬戲團的雜技小醜。Warkany曾估計全世界約有6.5萬名軟骨發育不全
橈骨骨折多發生於遠端,極為常見,約占平時骨折的1/10。多見於老年婦女、兒童及青年。骨折發生在橈骨遠端2~3cm範圍內。常伴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橈骨radius,為前臂雙骨之一,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形成扁圓形的橈骨頭,頭的上麵有凹陷的橈骨頭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橈骨頭周緣有環狀關節麵,與尺骨的橈切跡相關節。橈骨頭下方光滑縮細為橈骨頸,頸的內下方有一較大的粗糙隆起名橈骨粗隆,是肱二頭肌的抵止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of bone)係起源於軟骨組織的惡性腫瘤,大多數繼發於良性軟骨腫瘤,如內生性軟骨瘤和骨軟骨瘤。其類型較為複雜,有時造成診斷困難。根據腫瘤的發展過程又可分為原發及繼發兩種。前者發病年齡早,惡性程度高,發展快,預後差,後者則為骨軟骨瘤、軟骨瘤等良性腫瘤的惡性變,發病較晚,發展緩慢,預後稍佳,占軟骨肉瘤的4%。
腱鞘炎是指腱鞘因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性改變。腱鞘炎是骨科常見病,多見於手工勞動者,特別是用手指反複做伸、屈、捏、握操作的人易患此病,一般女性多於男性。腱鞘是肌腱輔助裝置的一種,是肌腱周圍的結締組織為適應肌腱的滑動而分化形成的包圍肌腱的雙層套管狀結構,多見於腕、踝、指、趾等腱長且活動多的部位。腱鞘分為兩層,外側為纖維性腱鞘,由深筋膜的橫行、斜行纖維增厚而成,附著於骨及關節囊,對肌腱起約束、
1671年由Fournier首先描述。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發病年齡1-4歲,其中2-3歲發病率最高,占62.5%男孩比女孩多,左側比右側多。當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位忽然受到縱向牽拉時容易引起橈骨小頭半脫位。常見的是大人領患兒上台階時,牽拉胳膊時出現。
橈骨小頭骨折是常見的肘部損傷,占全身骨折的0. 8%,約有l/3患者合並關節其它部位損傷。橈骨小頭骨折是關節內骨折,如果有移位,理應切開複位內固定,恢複解剖位置,早期活動,以恢複肘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功能。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的感染是一個嚴重的、災難性的並發症。最初的感染率大於10%,隨著經驗的豐富,髖、膝關節成形術後的感染已降至1%~3%。然而,隨著關節置換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手術數量日益增加,因此術後感染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發生化膿性感染是極嚴重的並發症。雖然感染率已由早年的10%左右降到目前的1%~3%,但由於人工關節置換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數量日益增多,出現並發感染的患者也逐漸
軟骨母細胞瘤為來源於幼稚軟骨細胞(軟骨母細胞)的良性腫瘤。軟骨母細胞瘤首先由Ernest Codman發現,主要位於長骨末端的骨骺也可位於骨突,亦被稱為Codman腫瘤。由於好發於二次骨化中心,也稱為良性骨骺軟骨母細胞瘤。好發於長骨的二次骨化中心,多見於肱骨頭、股骨髁、脛骨平台,有時可見於無二次骨化中心的小骨(如跗骨)和扁平骨的骨突(如髂骨脊)。通常於兒童晚期或青少年期發病。
早在1883年,就有人認為橈神經或橈神經分支的卡壓可能是引起網球肘的原因之一。1905年,Guillain報道了1例病例,一位管樂師因前臂反複的旋後和旋前,引起骨間後神經卡壓。以後,對骨間後神經卡壓的病例不斷有臨床報道。動脈瘤、腫瘤以及肘部骨折等均被認為是骨間後神經卡壓的原因。然而,多年來,網球肘一直是前臂近端外側疼痛的主要診斷。1956年,Michele和Krueger描述了橈側旋前肌綜合征(r
橈骨小頭骨折是成年人容易發生的肘部損傷。通常疼痛症狀較輕,臨床上容易誤診。
橈骨遠端骨折極為常見,約占平時骨折的1/10。多見於老年婦女、兒童及青年。骨折發生在橈骨遠端2~3cm範圍內。常伴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
橈骨莖突骨折多為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沿腕舟骨衝擊橈骨下端;或用手搖汽車發動機,被翻轉的搖手柄擊傷橈骨莖突部所致的骨折,故也有搖手柄骨折之稱。骨折線常呈橫形,波及橈腕關節,骨折塊多無移位。
橈骨頸骨折並不多見,常與橈骨頭骨折伴發,亦可單發,二者之致傷機製及診治要求均相似。
Wartenbery於1932年首次描述了由橈神經感覺支引起手部疼痛的病例,臨床也稱之為Wartenbery綜合征。還有人將其稱為手痛性麻痹、犯人麻痹和手袖疾病(hand-cuff disease)。Wartenbery認為,本病由橈神經淺支單純性神經炎和神經炎性疾病引起。隨著有關研究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橈神經淺支的卡壓是本病的病因。
軟骨發育異常(dyschondroplasia)又稱內生軟骨瘤病(enchondromatosis),Ollier病等。其特征為,長骨的幹骺端有圓形或柱狀的軟骨性腫塊,伴骨幹縮短及畸形,在指骨尤為常見。1899年首先由Ollier所描寫,雖其組織結構與內生軟骨瘤相似,但一般認為本病不應屬於腫瘤範圍。
軟骨外胚層發育不全(chondroectodermal dysplasia) 於1940年首先由Ellis和Van Creveld報道,故常稱為Ellis-Van Creveld綜合征,多在親屬通婚的家庭中有較高的發病率,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中胚層和外胚層組織均受累,常伴隨先天性心髒病。
橈骨中下1/3骨折合並下橈尺關節脫位稱Galeazzi骨折。主要表現為前臂及腕部腫脹、疼痛,尺骨莖突突出。移位多者畸形明顯,前臂旋轉活動受限。
軟骨粘液性纖維瘤(Chondromyxoid fibroma of bone)為一不常見的良性腫瘤。起源於形成軟骨的結締組織,易與軟骨肉瘤或軟骨粘液肉瘤相混淆。雖從組織形態學看,在腫瘤內既有軟骨樣組織,又在小圓細胞間形成的粘液樣物質中存在巨核或細胞核形狀奇特的細胞酷似惡性,但腫瘤的發展緩慢,表現為良性過程,臨床上症狀輕微,徹底術後一般不複發,更少有轉移情況。
單獨橈骨幹骨折,僅占前臂骨折總數的12%,以青壯年居多。
橈骨頸骨折大多發生在骨骺尚未閉合的少年和兒童,因此,為橈骨頭骨骺分離。相反,兒童極少發生橈骨頭骨折。橈骨頭骨化中心通常出現在4~5歲,閉合時間為16~20歲。橈骨頭骨骺分離,多屬於Salter-Harris分型的Ⅱ型和Ⅰ型。良好的複位,對日後形態和功能無明顯影響。
在人體骨骺損傷中,橈骨遠端為最易發生之部位,幾乎占全身骨骺損傷的半數,即40%~50%。
橈骨小頭骨骺分離多因跌倒時肩關節外展,肘關節伸直並外翻,橈骨小頭撞擊肱骨小頭引起的,常見於兒童肘部關節損傷。
女性乳房的乳頭如不凸出於乳暈平麵,甚至凹入陷於皮麵之下,致局部呈火山口狀時,稱乳頭內陷(crater nipple),是一種較常見的女性乳房畸形。有報道乳頭凹陷的婦女的比例高達40%。乳頭內陷有兩種情形:乳頭退縮或翻入乳房內,且牽拉也不高出乳房皮膚者,稱真性乳頭內陷;乳頭發育正常而陷入乳暈內,乳頭與皮膚在同一平麵,而不能豎起者,經牽拉出如常人者,稱假性乳頭內陷。真性乳頭內陷雙側常見,原發性或有遺傳
乳房纖維瘤是乳房的常見良性腫瘤,一般認為與雌激素作用活躍有密切關係,好發於性功能旺盛時期(18至25歲)。
本病是婦女常見、多發病之一,多見於25~45歲女性,其本質上是一種生理增生與複舊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結構的紊亂。在我國,囊性改變少見,多以腺體增生為主,故多稱“乳腺增生症”。世界衛生組織(WHO)統稱“良性乳腺結構不良”。本病惡變的危險性較正常婦女增加2~4倍,臨床症狀和體征有時與乳癌相混。
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在婦女僅次於子宮癌,已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發病常與遺傳有關,以及40-60歲之間,絕經期前後的婦女發病率較高。它是一種通常發生在乳房腺上皮組織,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見,僅約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乳房濕疹多見於哺乳婦女,主要發生在乳頭、乳暈及其周圍,表現為境界清楚的紅斑、糜爛、結痂,皮損呈棕紅色,間覆以鱗屑或薄痂,有浸潤時可發生皸裂,患者自覺瘙癢兼有疼痛。
乳頭溢液(nipple discharge)是乳腺疾病的常見症狀,乳頭溢液在乳腺疾病的發生率僅次於乳腺腫塊和乳腺疼痛。可分為生理性溢液及病理性溢液。生理性溢液是指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現象,口服避孕藥或鎮靜藥引起的雙側乳頭溢液及絕經後婦女單側或雙側少量溢液等。病理性溢液是指非生理情況下,與妊娠、哺乳無關的一側或雙側來自一個或多個導管的自然溢液,間斷性、持續性從數月到數年者。乳頭溢液主要是指病理性溢液。
乳腺纖維腺瘤(fibroadenoma of breast)是青年女性最常見的一種腫瘤。當腫瘤的構成以腺上皮增生為主,而纖維成分較少時則稱為纖維腺瘤;如果纖維組織在腫瘤中占多數,腺管成分較少時,則稱為腺纖維瘤;腫瘤組織由大量腺管成分組成時,則稱為腺瘤。乳腺纖維腺瘤可發生於青春期後的任何年齡的女性,但以18~25歲的青年女性多見。本病的發生與內分泌激素失調有關,如雌激素相對或絕對升高可引起本病。
乳腺及其附屬組織發生的多種類型良性腫瘤,依據腫瘤的組織來源、發生部位、細胞種類、形態及排列有許多種類和型別。有上皮源性良性腫瘤和良性間質上皮混合瘤。乳房纖維腺瘤在乳房疾病中,發病率僅次於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癌,占第三位;在乳房良性腫瘤中,包括纖維瘤和纖維腺瘤約占3/4;好發於20~25歲的青年女性。
乳腺囊性增生病(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又稱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腫性脫皮性乳腺增生病、纖維囊性乳腺病等。是以乳腺小葉、小導管及末端導管高度擴張形成的囊腫為特征,伴有乳腺結構不良病變的疾病。本病是婦女常見、多發病之一,多見於25~45歲女性,其本質上是一種生理增生與複舊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結構的紊亂。與單純性乳腺增生相比較,該病乳腺增生與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惡變的危險
乳腺結核,多繼發於肺結核、腸結核或腸係膜淋巴結構,經血行傳播至乳房所引起的結核,臨床較少見。
乳腺腺病(adenosis of breast)為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有時候會伴隨囊腫形成和上皮化生轉變為其他組織形態學特點。是乳腺結構不良症的早期。其主要改變是乳腺的腺泡和小導管明顯的局灶性增生,並有不同程度的結締組織增生,小葉結構基本失去正常形態,甚者腺泡上皮細胞散居於纖維基質中。根據病變的發展可分3期:即小葉增生、纖維腺病和硬化性腺病。有文獻報道,除小葉增生未發現癌變外,後2期均有癌變存
乳頭炎(papillitis)和乳暈炎(areolitis)是由金黃葡萄球等感染引致的乳頭及乳暈皮膚和腺體的化膿性炎症。多發生於婦女的哺乳期,處理不當,可發展成乳房炎,中醫稱本病為“乳頭風”。
本病也與雌激素過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頭狀生長有關。可分為單發性(乳管內乳頭狀瘤)和多發性(乳管內乳頭狀瘤)兩種。可見於任何年齡的成年女性,但以40~50歲發病者最多見,男性少見。單發性者癌變率約為6%。乳管內乳頭狀瘤病常為多發性,發生於乳腺邊緣部位的中、小導管或末梢導管沒,可累及多個乳腺小葉的不同導管,其生物學特性傾向於癌變,癌變率高達30%~40%,可視為癌前病變。
乳房導管內乳頭狀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又稱大導管乳頭狀瘤、囊內乳頭狀瘤等,是發生於乳頭及乳暈區大導管的良性乳頭狀瘤。
乳頭的乳頭狀瘤(papilloma of papilla) 是乳頭表皮的鱗狀上皮細胞呈乳頭樣增生的病變。多個增生的乳頭狀物聚積在一起,看起來似菜花狀,與乳腺鱗狀細胞癌相似。臨床很少見。
乳房結核(tuberculosis of breast)又稱結核性乳房炎(tuberculous mastitis),是乳房的一種慢性特殊性感染。本病少見,但亦並非罕見。1829年Cooper首先對此病有所描述,我國最早由陳舜名於1930年對該病作了報道。乳房結核常見於哺乳期女性,有原發性(primary tuberculosis of breast)和繼發性(secondary tubercul
乳房單純囊腫(simple cyst of breast )是指囊腫壁內襯一層扁平上皮,而無明顯增生表現的腫塊,是一種常見的乳房疾病。臨床以乳房單發或多發腫塊伴疼痛為主要症狀,對各種非手術治療效果不甚明顯。若光滑的囊壁發生變化,則可能是惡變的征象。因此,該病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脂肪肉瘤是軟組織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乳腺血管周圍的幼稚間葉細胞向脂肪細胞分化而形成的惡性腫瘤,稱為乳腺脂肪肉瘤(liposarcoma of breast)。
乳房外濕疹樣癌是一種原發於大汗腺分布部位的皮膚或皮膚附屬器的惡性腫瘤,常見於頂泌汗腺分布區,以女性外陰、男性陰囊多見。臨床表現類似於濕疹樣改變,通常伴隨著糜爛、滲出和破潰等症狀。該病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在術後進行病理檢查以明確性質。如果產生擴散,則需要采取其他治療方法,如放、化療等。避免破潰的皮膚出現感染或繼發其他惡性腫瘤,一旦發現患有乳房外濕疹樣癌,應及時就醫治療。
乳腺濕疹樣癌是一種少見的乳腺癌類型,又稱為乳腺Paget’s病。它以癌變乳房部位出現皮膚濕疹樣改變為特點,多發於40~60歲的女性。這種病症的惡性程度較低,病情進展也相對較慢,淋巴轉移發生較晚。在臨床診斷中,其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包括乳頭瘙癢、燒灼感、表皮變潮紅等濕疹樣改變。隨著病情的發展,皮膚會變得粗糙變厚,出現脫屑、糜爛、滲液、破潰等,反複結痂後露出肉芽。
乳腺纖維肉瘤(fibrosarcoma of breast)在乳腺肉瘤中較為常見,僅次於葉狀囊肉瘤。本病的組織類型複雜多樣,一般多來自皮下或筋膜中的纖維組織,其特征為腫瘤內無上皮成分,純由間葉性成分構成。
乳腺葉狀囊肉瘤(cystosarcoma phylloides)是乳腺纖維瘤組織中纖維組織惡變而來,是上皮成分和結締組織混合的惡性腫瘤。病理學檢查可見良性上皮組織和惡性肉瘤混合存在。本病由Muller於 1938年首次報道,並認為是良性腫瘤。以後有學者根據細胞分化程度及臨床發現本病並非完全良性,因而分為良性、惡性兩類,並出現同義名詞數十種。1982年WHO依據組織學分類原則,把該腫瘤改名為乳腺葉狀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轉移常發生於軀幹,但也可發生於其他部位,如上肢和頭部,乳腺癌經淋巴管播散,發生轉移的有4型,分別是炎性癌,毛細血管擴張性癌,結節狀癌和鎧甲狀瘤,第5型經血液循環發生,相當罕見。
乳房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 of breast)是神經纖維瘤病的一部分,好發於乳暈附近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為周圍神經發生的一種良性腫瘤。
乳房絲蟲病(filariasis of breast)是血絲蟲寄生於乳房的淋巴管中,造成淋巴管阻塞而發生的絲蟲性肉芽腫。男女均可患病,但以女性居多。成年婦女的乳房淋巴管非常豐富,尤其是妊娠、哺乳乳腺,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體積變大,淋巴管擴張,為血絲蟲的寄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本病以乳房結節為臨床特征,有時不易與癌區別。因此,對該病的鑒別診斷十分重要。
乳頭狀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是涎腺上皮性良性腫瘤。
乳腺錯構瘤(hamartoma of mammary gland)是由脂肪組織、纖維組織、乳腺導管和乳腺小葉多種組織成分混合生長而成,是臨床上比較少見的特殊類型的乳腺良性腫瘤。
乳腺癌肉瘤(carcinosarcoma of breast)是指同側乳腺組織內癌和肉瘤共同發生的腫瘤,組織學上由惡性間胚葉組織及惡性上皮組織混合構成。
乳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breast) 又稱包蟲病,是棘球蚴(包蟲)寄生在乳房組織內而發生的疾病。在人體,棘球蚴多寄生於肝髒(70%),此外肺(20%~30%)、腦、骨等其他器官亦可寄生,寄生在乳房者極為罕見。臨床以無痛腫塊為主要表現,手術治療中包囊破裂可引起種植,應加以重視。
乳房缺少症(absence of breast)係胚胎發育異常所引起的先天性乳房畸形,臨床較罕見。因常伴有胸廓組織的發育不全或缺如,又稱之為Poland綜合征。多發生於女性,有一定的遺傳性。乳房重建是主要治療方法。
乳房豬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of breast)是由鏈狀帶絛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於乳房的皮下或乳腺組織內,形成的囊蟲結節。本病臨床少見,河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980)對1100例乳房腫塊活檢分析,其中5例為乳房囊蟲病。
乳腺囊腫又稱為乳汁淤積症,是哺乳期因一個腺葉的乳汁排出不暢,致使乳汁在乳內積存而成,臨床上主要表現是乳內腫物,常被誤診為乳腺腫瘤。
妊娠時較易發生血管性疾病,因為妊娠期有栓塞的有利條件,如纖維蛋白原增加2倍,血小板數在妊娠期比非孕期增多,早期妊娠時平均為210×109/L,中期為203×109/L,晚期為184×109/L,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Ⅻ濃度亦均增加。如果孕婦少動,血流緩慢,加之妊娠期靜脈較原來增粗,最增粗的是卵巢血管,比原來大6倍,血液容易滯流,所以妊娠期發生血栓和栓塞增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