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雞眼和胼胝是皮膚由於長期受擠壓或受摩擦而發生的角質性增生。雞眼一般都出現在腳趾,為圓錐形角質增生,胼胝則為斑塊狀角質增生。主要發生於手、足、指、趾受摩擦或擠壓部位。
常繼發於其它感染病灶,多發生於頸部、頜下、腋窩及腹股溝。致病菌多為金葡菌及鏈球菌。
癤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炎症常擴展到皮下組織。多個癤同時或反複發生在身體各部,稱為癤病,常見於營養不良的小兒或糖尿病患者。
頸部淋巴結轉移癌(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約占頸部惡性腫瘤總數的3/4;在頸部腫塊中,發病率僅次於慢性淋巴結炎和甲狀腺疾病。原發癌灶絕大部分(85%)在頭頸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狀腺癌的轉移最為多見。鎖骨上窩轉移性腫瘤的原發癌灶,多在胸腹部(包括肺、縱隔、乳房、胃腸道、胰腺等);但胃腸道、胰腺癌腫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經胸導管多發生在左鎖骨上窩。必
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細菌經由體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進入血液係統後,在人體血液內繁殖並隨血流在全身播散,後果是很嚴重的。一般來說,導尿管或者是體表的手術造口容易導致發生菌血症。出現菌血症的患者往往發生急性的多個器官的轉移性感染,並出現各種急性感染症狀。一旦懷疑,應立即采血檢驗,一旦確診應立即針對感染菌治療,爭分奪秒。
甲狀腺囊腫是指在甲狀腺中發現含有液體的囊狀物,甲狀腺囊腫通常沒有症狀,除非囊腫很大或囊腫內有出血的現象,這時可能造成一些壓迫的症狀,如疼痛、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等。一般而言,甲狀腺囊腫很少會有惡性細胞,通常隻需觀察,看是否有變大的趨勢即可。
結腸黑變病(melanosis coli,MC)是以結腸黏膜黑色素沉著為特征的非炎症性腸病,其本質是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含有大量脂褐素,以往國外報道較多,國內報道較少,近年結腸黑變病在我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 在結腸的正常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呈棕色,褐色,黑色條紋狀或虎皮狀局限性或彌漫性分布,合並有息肉者呈粉紅色或白色,黏膜下血管網不清楚,光鏡下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大致正常,黏膜下層增厚水
胃急性擴張(acute dilatation of stomach)是指胃和十二指腸內由於大量氣體、液體或食物瀦留而引起胃和十二指腸上段的高度擴張。Rokitansky於1842年首先描述了1例胃急性擴張病人的屍檢結果,Fagge於1873闡述了胃急性擴張的臨床特征及其治療,從此開始了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深入研究。胃急性擴張時內容物在胃及十二指腸內瀦留而不能被吸收,故常發生反複嘔吐,造成失水和電解質丟
浸漬足(immersion foot)又名戰壕足(trench foot)、海船足(seaboat foot),是由於雙下肢長期靜止暴露於寒冷、潮濕環境中,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一種非凍傷性組織損傷。
甲狀腺結核又稱結核性甲狀腺炎,屬於甲狀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多見於20~50歲的青年及中年病人,兒童亦可發病,男女比例約為1∶3~1∶4。臨床上極少見,易誤診。
結腸扭轉係指結腸發育異常,如移動結腸,橫結腸過長及乙狀結腸冗長所引起的一切工作段腸袢沿其係膜長軸旋轉而造成的閉袢性腸梗阻。結腸扭轉以乙狀結腸扭轉多見,並且以老年男性較多。盲腸扭轉較少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20~40歲發病率較高。橫結腸扭轉如非粘連引起者,屬罕見。本病在不同的地區發病率各不相同,我國山東以及河北等地區較多。
結腸直腸損傷平時多因工農業生產外傷、交通事故、生活意外及毆鬥所致,以腹部閉合性損傷為多見。發生率在腹部內髒傷中次於小腸、脾髒、肝髒、腎髒損傷而居第5位。
結腸損傷(Injury of Colon)是腹部鈍性損傷及穿透性損傷所致的較常見的空腔髒器損傷,也可因醫源性損傷如鋇劑灌腸、結腸鏡檢查灼切除腸息肉所引起的結腸穿孔等。因結腸內細菌較多,所以腹膜炎嚴重,全身中毒症狀較重,常危及生命。結腸有一部分居腹膜外,損傷時,腹膜炎不明顯易漏診;腹部損傷往往是多髒器、多段腸管損傷,腹膜炎明顯,易掩蓋結腸損傷造成誤診或漏診,應提起注意。
甲狀腺鈣化是指結節內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鈣質沉積,反射界麵聲阻抗較大時,在B超圖像上表現為各種不同形態的強回聲,後方伴或不伴聲影。
腹膜炎是髒層和壁層腹膜對細菌、化學、物理或異物損害所產生的急性炎症反應。根據病因,可分為繼發性化膿性腹膜炎和原發性腹膜炎。根據累及的範圍,可分為彌漫性和局限性腹膜炎兩類。由於病人的抵抗力、感染的程度不同,以及治療措施的應用,類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及時識別腹膜的病因、類型和程度,積極地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才能避免嚴重並發症和挽救病人的生命。
繼發性化膿性腹膜炎(secondary purulent peritonitis)常因腹腔髒器的急性炎症、急性穿孔、內髒破裂、手術汙染等因素引起。引起腹膜炎的細菌多係消化道的常駐細菌,最常見為大腸埃希杆菌,其次為糞鏈球菌、腸球菌、變形杆菌、銅綠假單胞菌以及厭氧菌等,故多係混合感染。葡萄球菌是手術汙染引起腹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在腹膜炎的初期,腹膜細菌侵犯或消化液刺激,一方麵動員機體的防禦功能,對細菌及
火器性異物(firearm foreign body)多發生於戰爭或槍戰中的盲管傷,80%以上為彈片,少數為槍彈。傷後早期患者可有出血、休克和窒息。異物周圍組織可發生炎症改變,亦可傷口不愈,形成膿腫或竇道。因部分異物移動或壓迫還可致周圍器官的損傷和壞死。因此應適時進行手術摘除。
頸部包含頸椎、咽、喉、氣管、食管及重要血管和神經,有下頜骨、胸骨、鎖骨、肩、頸椎等給予支撐保護,但其開放性損傷仍不少見。頸部開放性損傷(open injury of neck)常可致喉氣管、咽食管、頸脊等部分或完全斷裂,並引發頸部氣腫、氣胸、血胸甚至心包壓塞和大出血休克等。病情非常凶險,死亡率2%~10%。因此,必須立即現場急救處理。轉運中注意保護頸椎,防止再度操作損傷。
畸形性吞咽困難(dysphagia due to vascular deformity)又稱為動脈先天畸形(arterial deformity),以後因主動脈弓及其主要分支的先天異常壓迫食管引起的吞咽困難綜合征,總稱為畸形性吞咽困難,又稱為頸部畸形性吞咽困難(dysphagia due to cervical deformity)。
巨膀胱-小結腸-腸蠕動不良綜合征(Megabladder Microcolon Delayed Peristalsis Syndrome)可能係神經肌肉功能不夠成熟所致,機體能自行糾正,但過程緩慢,多因泌尿係感染、敗血症和長期營養不良而死亡。
結核性膿胸為胸膜腔結核杆菌嚴重感染,並產生膿性滲出液積聚所致。在胸腔積液塗片或培養中常可發現抗酸杆菌(>70%)。常因病因診斷延誤或治療不當而形成慢性膿胸。隻有慢性結核性膿胸或結核性膿胸合並繼發混合感染時,才需要外科處理。
胸骨向前隆起稱之為雞胸(pectus carinatum , chickenbreast) ,雞胸是一種常見的胸廓畸形,一般認為與遺傳有關,多數人認為是肋骨和肋軟骨過度生長造成的,胸骨的畸形是繼發於肋骨畸形的。約占胸部畸形的6 %~22 % ,男∶女約為3∶1。臨床上按照其不同的解剖形狀與手術治療方式,將雞胸分為3 型,即船形胸( keel chest) 、球形鴿胸(pouter pigeon b
急性化膿性胸膜炎簡稱膿胸,亦稱為急性膿胸,為胸膜腔受化膿性病原體感染,產生膿性滲出液積聚而成。根據胸膜腔受累的範圍可分為局限性(包囊性)膿胸和全膿胸。若合並胸膜腔積氣則稱為膿氣胸。本病起病急,多從鄰近器官,如肺、食管或腹部的感染蔓延而來;或為敗血症、膿毒血症累及胸膜腔;也可以是胸壁穿透性外傷的合並症或胸部手術的並發症。
經膈肌肋間疝(transdiaphragmatic intercostal hernia)是腹內髒器經膈肌由胸壁“薄弱區”膨出而形成的疝。Manrer和Blades(1946) 首次報道本病,準確、詳細的描述了4例病人。 Croce和Mehta(1979)以“肋間胸膜腹膜疝”的名稱報道該病。Cole等(1986)命名該病為經膈肌肋間疝。
頸部筋膜平麵直接與上縱隔解剖平麵和髒器間隙通連,下縱隔之結構和平麵同樣通過筋膜與腹膜後區上部相通。來源於上術一個區域間隙之感染,能直接通過這一解剖區域進入另一解剖區域。特別是起源於頸部的感染,不僅是因為重力作用,耐用由於胸腔的負壓向下擴散到縱隔內。以上之間隙和通道,從解剖上講,有咽後間隙、氣管前間隙、胸骨後間隙、頸部血管鞘和食管周圍間隙等。近幾年心血管手術用胸骨正中鋸開病例日增,術後縱隔感染發生率
係指膽囊內或膽囊頸部發生結石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取決於結石的部位、大小、是否引起感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膽道結石、炎症等可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損害,胰液外溢,胰腺組織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膽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起病是由於結石阻塞膽囊管,造成膽囊內膽汁滯留,繼發細菌感染而引起急性炎症。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膽囊管常無阻塞。多數病人的病因不清楚。常發生在創傷,或與膽係無關的一些腹部手術後。
本病的發病基礎是膽道梗阻及細菌感染。急性膽管炎時,如膽道梗阻未解除,膽管內細菌引起的感染沒有得到控製,逐漸發展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並威脅病人生命。致病的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陰性細菌,其中以大腸埃希菌、克雷白菌最常見。在革蘭陽性菌感染中,常見的有腸球菌。約有25%-30%合並厭氧菌感染。
膽總管結石的來源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膽總管結石是指原發於膽囊內的結石通過膽囊管下降到膽總管,是膽囊結石病的並發症,而且膽囊本身已存在種種病損和(或)其他並發症,因而功能不完全或完全喪失功能。
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二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占60%。發病多在40歲以後,男女之比為2:1。
腸腔內容物急性通過障礙稱為急性腸梗阻,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症。具有病因複雜、病性發展迅速、臨床表現多樣化的特點。
結腸類癌(colic carcinoid)起源於腸黏膜腺體的嗜銀Kultschitzky細胞,又稱嗜銀細胞瘤。因其腫瘤細胞起源於內胚層,呈巢狀排列,在病理學上類似癌的形態,被稱為類癌,為低度惡性腫瘤。
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後腹腔髒器和組織經盆腔底部腹膜縫合裂開處凸入骶前間隙,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後盆底腹膜疝(peritoneal hernia of pelvic floor caused by miles operation),亦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後盆底疝(hernia of pelvic floor caused by miles operation)。臨床上少見,多發生在腹會陰直腸癌根
結直腸血管瘤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非遺傳性疾病,臨床表現為便血、貧血、腸梗阻、直腸刺激症狀以及全身凝血機製障礙等。好發於直腸,10~20歲青少年多見,且男性多於女性。 此類血管瘤屬錯構瘤,生長緩慢且非進行性,不會發生惡變。根據血管瘤內血管的形態,結直腸血管瘤可分為三種類型:毛細血管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以及混合血管瘤。
引起腸係膜上動脈發生栓塞的栓子多來源於心髒。患者常有心髒病史,如心髒瓣膜病、多種原因所致的心房纖維顫動、心肌梗死和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結腸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colon)非常少見,國外1966年以前報道有37例,國內至1983年報道2例,以後間斷有個案報道。
結直腸損傷(injury of the colon and rectum)是較常見的腹內髒器損傷居腹部外傷中的第4位。結腸損傷有以下特點:①結腸壁薄,血液循環差,愈合能力弱;②結腸內充滿糞便,含有大量細菌,一旦腸管破裂,腹腔汙染嚴重,易造成感染;③結腸腔內壓力高,術後常發生腸脹氣而致縫合處或吻合口破裂;④升、降結腸較固定,後壁位於腹膜外,傷後易漏診而造成嚴重的腹膜後感染;⑤結腸損傷的合並傷和穿透傷
膠質母細胞瘤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屬WHO Ⅳ級。腫瘤位於皮質下,成浸潤性生長,常侵犯幾個腦葉,並侵犯深部結構,還可經胼胝體波及對側大腦半球。發生部位以額葉最多見,其他依次為顳葉/頂葉,少數可見於枕葉/丘腦和基底節等。膠質母細胞瘤可原發於腦實質內,亦可呈繼發性。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多數由間變性星形細胞瘤進一步惡變而來,少部分可由混合性膠質瘤、少枝膠質瘤或室管膜瘤演變而成。
頸靜脈球瘤是發生在顱底頸靜脈孔內及其附近的腫瘤,病程從1個月到28年不等,以後組腦神經受累為主,多為單發性腫瘤,很少有家族性遺傳傾向。目前該病理想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腫瘤。Guilol和Rosenwasser(1940)首先報告頸靜脈球瘤手術切除,但由於腫瘤組織供血豐富,局部解剖複雜,給手術切除腫瘤增加了難度。
脊髓血管畸形較少見,最常見的表現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脊髓出血。脊髓血管畸形可以發生在脊髓任何節段,但最常見為頸段和圓錐。
硬腦膜外血腫是位於顱骨內板與硬腦膜之間的血腫,好發於幕上半球凸麵,十分常見。多為單發,多發者罕見,但可合並其他類型血腫,構成複合型血腫,其中以外傷著力點硬膜外血腫合並對衝部位硬膜下血腫較為常見,腦內血腫少見。硬膜外血腫可見於任何年齡病人,以15~40歲青壯年較為多見。兒童因顱內血管溝較淺且顱骨與腦膜粘連緊密,損傷腦膜動脈及腦膜剝離機會少,硬膜外血腫少見。
痙攣型腦癱,也稱為小兒腦性癱瘓,是一種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該病症主要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常常在腦發育尚未成熟的階段發生。痙攣型腦癱的主要症狀包括姿勢和運動功能障礙,同時還可能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以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感染中毒性腦病亦稱急性中毒性腦炎,係急性感染毒素引起的一種腦部中毒性反應。 多見於2~10歲兒童,嬰兒期少見。
急性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是指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腦實質炎性反應,大多數病例由Ⅰ型單純皰疹病毒所致。
脊柱外傷性骨折的基本診斷方法是X線平片檢查,可確定骨折的節段和椎體的壓縮程度,但有時難以確定骨折的實際程度和範圍,對椎體後柱成分骨折可能顯示不清而導致漏診,對骨折片突入椎管也可能顯示不清。存在下列情況者應進行CT檢查:(1)脊椎骨折伴有神經缺失征;(2)平片上有脊柱前中後三柱結構受累征象;(3)嚴重畸形,特別是多節段骨折 ;(4)頸椎外傷者,因患者不能很好合作,肩關節與下位頸椎椎體重疊或平片拍張口
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是一種罕見亞急性脫髓鞘疾病,其病原體多為乳頭多瘤空泡病毒(papovavirus)。主要見於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機會性感染致病。易見於霍奇金病、淋巴瘤以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網狀內皮係統疾病,偶見於其他內髒癌症、結節病以及應用免疫抑製藥治療的患者。
急性腦內血腫是指腦實質內的血腫,可發生在腦組織的任何部位,好發於額葉及顳葉前端,占總數的80%,其次是頂葉和枕葉約占10%左右,其餘則分別位於腦深部、腦基底節、腦幹及小腦內等處。位於額、顳前份和底部的淺層腦內血腫,往往與腦挫裂傷及硬腦膜下血腫相伴發,臨床表現急促。深部血腫,多於腦白質內,係因腦受力變形或剪力作用致使深部血管撕裂出血而致,出血較少、血腫較小時,臨床表現亦較緩。血腫較大時,位於腦基底節
間接型頸動脈海綿竇瘺,即累及海綿竇的硬膜動靜脈瘺(DAVF),是Barrow分型的B、C、D型,臨床上比較少見。
急性及亞急性腦內血腫為外傷性腦內血腫,絕大多數均屬急性,少數為亞急性,特別是位於額、顳前份和底部的淺層腦內血腫,往往與腦挫裂傷及硬腦膜下血腫相伴發,臨床表現急促。
外傷性基底節區血腫是在CT廣泛應用之後才發現的特殊部位現象。據Macpherson(1986)報道其發生率占顱腦損傷的3.1%,並將之分為兩型:其一為單純性基底節血腫,其二為複合性基底節血腫。
硬腦膜下血腫是顱腦損傷常見的繼發損害,好發於額顳頂區。由於出血來源的不同又分為複合型硬腦膜下血腫與單純型硬腦膜下血腫。
精索靜脈曲張是由什麼引起的呢?精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於青年與壯年的疾病,是指由於精索靜脈血流淤積而導致精索蔓狀叢血管擴張,迂曲和變長。
精囊炎是由大腸杆菌等引起鄰近器官前列腺等有感染或任何情況下導致前列腺、精囊充血時,細菌侵及精囊,誘發的炎症,從而引起以血精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精囊炎分非特異性和特異性精囊炎兩大類,前者包括急性精囊炎和慢性精囊炎,後者包括精囊結核和淋菌性精囊炎等。其中非特異性慢性精囊炎最為常見。
急性膀胱炎(acute cystitis)是非特異性細菌感染引起的膀胱壁急性炎症性疾病,為泌尿係常見病。發病急驟,常在過於勞累、受涼、長時間憋尿、性生活後發病,病程一般持續1~2周自行消退或治療後消退。其特點是發病“急”、炎症反應“重”、病變部位“淺”。常見的症狀有尿頻、尿急、尿痛、膿尿和終末血尿,甚至全程肉眼 血尿。
繼發性早泄是指過去曾有過一段時間正常射精功能的男子,以後逐漸出現早泄。繼發性早泄可能是由於泌尿外科疾病、甲狀腺疾病或者心理疾病等問題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導致身體過度疲勞所引起。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是由細菌本身或細菌毒素引起的前列腺急性炎症。發病急,有全身感染征象或膿毒血症表現。急性前列腺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轉變成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如炎症進一步發展形成膿腫則稱為前列腺膿腫。
精囊惡性腫瘤罕見。由於膀胱原位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及淋巴瘤等易侵及精囊,故臨床上難以鑒別腫瘤是否原發於精囊。組織學上原發性精囊惡性腫瘤多為腺癌和肉瘤。
絕經期婦女泌尿係統感染的主要症狀包括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夜尿、尿不盡感及張力性尿失禁等,然而在20世紀初期,這些泌尿道功能障礙極少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基礎理論和臨床研究的深入,認識了這些症狀的病理生理學狀況,對於病情的評估和治療提供了更加合理的手段。尿路感染可分為上尿路感染與下尿路感染,前者包括腎盂腎炎、腎皮質感染、腎周圍膿腫、腎積膿,後者包括膀胱炎及尿道炎。
寄生蟲性尿路感染包括滴蟲(trichomonad)性尿路感染、尿路絲蟲病、尿路阿米巴病、腎棘球蚴病等。由於其感染原、病原菌和傳播途徑不同,其臨床病變各異。
精索惡性腫瘤(malignant neoplasm of spermatic cord)約占精索腫瘤30%,有橫紋肌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瘤、脂肪肉瘤、輸精管乳頭狀癌、纖維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等。其中橫紋肌肉瘤最多見,惡性程度很高。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的惡性程度相對較低。
絕經期婦女尿失禁是老年人的較普遍問題,是折磨老年婦女最普遍、影響生活質量並且花費最高的問題之一。婦女從圍絕經期至絕經期,逐漸步入老年期,其全身各器官都在發生變化,泌尿生殖係統的變化也逐漸顯著。雌激素缺乏,使恥骨肌、筋膜、韌帶等鬆弛,支持組織的功能下降,不能維持正常的尿道位置和膀胱張力,當咳嗽、屏氣、便秘等增加壓力。而壓力性尿失禁(SUI)提出的定義為:腹壓的突然增加導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
間質性膀胱炎、局限性外陰炎和脫屑性陰道炎是一種少見的綜合征,以上三疾病的綜合征為非感染性炎性綜合征。如有肯定的感染原因,就不能做出上述診斷。如少數患者有伴發的感染,要在消除這些並存的感染後才能診斷三疾病的綜合征。
結核性膀胱攣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腎結核晚期並發症。膀胱攣縮主要是由於結核病變侵及膀胱肌層造成嚴重的纖維化所致,是引起對側腎積水的主要原因。
結核性膀胱自發破裂雖較少見,但在自發性膀胱破裂中卻占首位。根據歐美文獻所悼念的80例自發性膀胱破裂中以發生於膀胱結核者最多,計10例占12.5%。國內報導的18例自發性膀胱破裂中由膀胱結核引起者11例。我院1970至1975年間收治的5例自發性膀胱破裂中結核性者占4例。因此,臨床上應予重視。本病發病年齡多數在15歲至25歲之間。性別方麵國外資料無明顯差別。但國內資料15例結核性膀胱自發破裂均係女性
腎髒位於其對側的腎窩時稱之為腎髒交叉異位。90%以上的交叉異位腎與其對側的正常腎髒相融合,而最常見於馬蹄腎畸形。融合腎異常的概念最早於1938年由Wilmer提出,1957年Mcdonald將其概念予以擴展,包括腎髒交叉異位伴融合或交叉異位不伴融合。融合腎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①融合腎並下側異位;②C形或S形融合腎;③塊狀或蛋糕狀融合腎;④L形融合腎;⑤圓形融合腎;⑥融合腎並頭側異位。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炎症導致關節內外粘連,從而影響肩關節的活動。其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肩周炎的全稱是肩關節周圍炎,本病好發於50歲左右的人,故又稱五十肩。因患病以後,肩關節不能運動,仿佛被凍結或凝固,故稱凍結肩;肩凝症。
腱鞘就是套在肌腱外麵的雙層套管樣密閉的滑膜管,是保護肌腱的滑液鞘。它分兩層包繞著肌腱,兩層之間一空腔即滑液腔,內有腱鞘滑液。內層與肌腱緊密相貼,外層襯於腱纖維鞘裏麵,共同與骨麵結合,具有固定、保護和潤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壓迫的作用。肌腱長期在此過度摩擦,即可發生肌腱和腱鞘的損傷性炎症,引致腫脹,這情況便稱為腱鞘炎。若不治療,便有可能發展成永久性活動不便。
急性腰背部扭傷在民間俗稱閃腰,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尤其是在體力勞動者;偶然參加運動或勞動而事先又未做體力活動準備者發生尤多,此種情況則多見於常年坐辦公室者。本病的發生率根據各醫院的收治範圍不同相差較大,約占骨科門診病例的5%~20%。但近年來由於勞動條件的不斷改善,其發生率已明顯降低。急性腰背部扭傷患者男性較女性多見。年齡以青壯年為多,年幼及年老患者均較少。本病患者雖可見於各行各業,但60%以上為重
腱鞘囊腫(thecal cyst)是腕背側最常見的一種腫塊,身體其他部位的關節囊、腱鞘上也可發生。
肩袖(rotator cuff)是由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的肌腱在肱骨頭前、上、後方形成的袖套樣肌樣結構。Clark等認為,肩袖肌群在近肱骨大結節止點處融合為一。喙肱韌帶在岡上肌、岡下肌之間的深淺兩麵使肩袖的聯結得到加強。
肌腱炎症(肌腱炎)和腱鞘內膜炎症(腱鞘炎)通常同時發生。襯有滑膜的腱鞘一般為炎症最重的部位,但炎症反應可累及其所包裹的肌腱(例如鈣等沉積的結果)。
筋膜炎又稱纖維織炎,隻能算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近年來已少有采用。纖維織炎是指有些腰痛病人在骶棘肌的表麵或在髂脊肌附著處有一些小結節,伴有疼痛及壓痛,有時也可以在臀部發現。1904年Gower正式應用這個名詞,他認為此病是組織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症,但並未能在病理學上得到證實。臨床上所捫及的結節,實質上是一個局限性的脂肪結節,故又稱脂肪疝。這種結節可能刺激周圍神經末梢而產生局部肌痙攣和疼痛。這種結節用1%
頸型頸椎病實際上是各型頸椎病的早期階段,大多處於頸椎椎節退行性變開始時,通過竇椎神經反射而引起頸部症狀。但如處理不當,易發展成其他更為嚴重的類型。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病的起病原因主要是由於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脫出,均表示頸椎病的不同階段。但是在臨床上常可遇到突發性頸椎間盤突(脫)出症,而且大多數是以癱瘓為首發症狀。早於1978年開始,作者從X線動力性側位片上的梯形變及其他臨床症狀判定,並早期手術摘除髓核而取得滿意療效。此種類型者我們稱之為“急性頸椎間盤突(脫)出症”。近年來MRI檢查的開展,本病已為大家所證實。
肩胛背神經是來自頸5神經根的與胸長神經合幹的神經。肩胛背神經卡壓表現為頸、肩、背、腋、側胸壁的酸痛和不適。Kevin(1993)報道,肩胛背神經封閉可治療頸肩痛。1994年,陳德鬆詳細報道了本病,並提出手術治療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症是指有輕重不等的頸部外傷史,影像學檢查證實有椎間盤破裂或突出,而無頸椎骨折、脫位,並存在相應臨床表現者。
脊柱裂是指由於先天性的椎管閉合不全,在脊柱的背或腹側形成裂口,可伴或不伴有脊膜、神經成分突出的畸形。臨床上此種畸形十分多見,在普查人口中占5%~29%.其中多發於第1和第2骶椎與第5腰椎處。其發生原因主要是胚胎期成軟骨中心或成骨中心發育障礙,以致雙側椎弓在後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寬窄不一的裂隙。單純骨性裂隙者稱為隱性脊柱裂,最為多見;如同時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則為顯性脊柱裂,占1‰~2‰,後者在治療上相
脛腓骨骨幹骨折(小腿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為常見,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其中以脛骨幹單骨折最多,脛腓骨幹雙折次之,腓骨幹單骨折最少。脛骨是連接股骨下方的支承體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連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並承擔1/6的承重。脛骨中下1/3處形態轉變,易於骨折,脛量上1/3骨折移位,易壓迫膕動脈,造成小腿下段嚴重缺血壞疽,脛骨中1/3骨折瘀血可關閉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內壓力造成缺血性肌攣縮成壞疽。
極外側型(又稱最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extreme lateral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種特殊類型,指椎間盤突出物壓迫了自同一椎間隙水平發出的神經根。本症最早由Abdullah等於1974年首次報道,其發生率各家報告並不一致,大約占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總數的1%~11.7%,平均為10%左右。以往對於這一特殊病症的認識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構成頸椎管各解剖結構因發育性或退變因素造成骨性或纖維性退變引起一個或多個平麵管腔狹窄,導致脊髓血液循環障礙、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症者為頸椎管狹窄症。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由Morehead和Keen於1864年首先報告。通常發病與上肢創傷有關。但也有上肢並無創傷史者,這些病人可伴有心髒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腦損傷、精神性疾患等。
脊椎骨質增生症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關於本症的命名,國內外向未統一.國外主要命名為骨關節病,骨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骨性關節炎;我國醫學主要的命名有骨關節病,椎間盤退變,增生性關節炎,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等;祖國醫學則屬於痹症的範圍.
脊柱側凸是一種病理狀態。當脊柱的一段或幾段出現側方彎曲,可逐漸加重,不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骨、骨盆,嚴重者影響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癱。重度側凸需手術矯形,輕度側凸通過指導下的體療,電刺激治療、牽引治療、特別是支具治療可以防止或減少畸形的發展。
脊柱脊髓損傷常發發生於工礦、交通事故,戰時和自然災害時可成批發生。傷情嚴重複雜,多發傷、複合傷較多,並發症多,合並脊髓傷時預後差,甚至造成終生殘廢或危及生命。
脛骨平台骨折(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是膝關節創傷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膝關節遭受內/外翻暴力的撞擊,或墜落造成的壓縮暴力等均可導致脛骨髁骨折。由於脛骨平台骨折是典型的關節內骨折,其處理與預後將對膝關節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脛骨平台骨折常常伴有關節軟骨、膝關節韌帶或半月板的損傷,遺漏診斷和處理不當都可能造成膝關節畸形、力線或穩定問題,導致關節功能的障礙。因而,對於脛
肩峰下滑囊又稱三角肌下滑囊,是全身最大的滑囊之一,位於肩峰、喙肩韌帶和三角肌深麵筋膜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結節的上方(圖1)。肩關節外展並內旋時,此滑囊隨肱骨大結節滑入肩峰的下方,不能被觸摸到。肩峰下滑囊有許多突起,以伸入到肩峰下部分的最明顯。另外,此囊附著於岡上肌的囊底較小,而遊離緣較大,對肩部的運動很是有利。因此,肩峰下滑囊對肩關節的運動十分重要,被稱為第二肩關節。
外傷後血液和組織蛋白破壞分解後的有毒中間代謝產物被吸收入血引起的外傷後急性腎小管壞死和由其引起的急性腎功能衰竭。此為廣泛性軟組織挫傷的傷者晚發性死亡的常見原因。
酒精性股骨頭壞死就是因為大量酗酒而引起的一種股骨頭壞死。在酗酒的病人中,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酗酒(過量飲酒)的攝入量是一種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已經得到證明,也就是說股骨頭壞死的發生與否,與飲酒量和飲酒年限相關。飲酒時間超過10年以上的男性更是容易患股骨頭壞死,比正常人高50%。
絕經後骨質疏鬆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常見病,主要發生在絕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缺乏導致骨量減少及骨組織結構變化,使骨脆性增多易於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變形、出現合並症,乃至死亡等問題,嚴重地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甚至縮短壽命,增加國家及家庭財力與人力負擔。與絕經相關的骨質疏鬆症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保健課題。1993年W
脊椎病就是脊椎的骨質、椎間盤、韌帶、肌肉發生病變,進而壓迫、牽引刺激脊髓、脊神經、血管、植物神經從而出現複雜多樣的症狀。常見病種為頸椎病、腰椎病。主要症狀:不能直立、頭痛、眩暈、視力模糊、記憶力下降、頸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嘔吐、下肢無力,嚴重者可能導致癱瘓。
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大約有150~170種原發性疾病治療中。都在使用激素。尤其是高達40%~60%的類風濕病人中,曾經用過或正在用激素;其他如青少年為治痤瘡;中老年為治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等用激素封閉治療;器官移植為抗排異反應而大量應用激素,甚至不明原因的高燒也在盲目靜滴激素。從而導致近年來激素性骨壞死的發生率逐年攀升。有學者調查表明,在各種原因致股骨頭壞死中,其發病率已超過
脊柱結核因循環障礙及結核感染引起椎體病變所致。受累的脊柱表現有骨質破壞及壞死,有幹酪樣改變和膿腫形成,椎體因病變和承重而發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彎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駝峰畸形,胸椎結核尤為明顯。
距骨骨折與脫位是足部常見的損傷。其預後並不十分理想。必須了解其損傷機理及其解剖,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本病又稱脛骨結節骨骺炎或骨軟骨炎、無菌性壞死、牽引性骨骺炎,是一種少年的疾患,患兒的脛骨結節變大伴疼痛。1903年,Osgood首先報道了一些脛骨結節部分撕脫的病例,不久,Schlatter又提出本病是脛骨上端骨骺的舌狀下垂部分的骨骺炎,故本病亦稱Osgood-Schlatter病。
所謂頸腰綜合征,係指頸椎及腰椎椎管同時狹窄,並同時或先後出現椎管內神經受壓並有臨床症狀表現者。其在頸椎病及頸椎椎管狹窄症患者中的發生率為20%左右。頸椎椎管狹窄症及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以脊髓受壓症狀為主者)的椎管多呈現發育性狹窄現象,椎體與椎管矢狀徑的比值小於1∶0.75的病例的椎管矢狀徑絕對值多在12mm以下,甚至有矢狀徑不足10mm的病例,但低於6mm以下者甚為罕見。
頸椎半脫位主要是椎體間小關節之間發生輕度的移位,一般為前方脫位和側方脫位兩種,以前方脫位為多見。
頸椎脫位是小兒矯形外科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3-7周歲之間。人體頸部有7個椎體,第一頸椎稱寰椎,第二頸椎稱樞椎,在臨床上以寰樞椎脫位最為常見,其發病機理一般認為以頸部有炎症之後,可引起同一神經節段各組織的充血,導致寰樞椎周圍之韌帶充血,而骨質吸收、疏鬆、脫鈣,因此任何輕微外傷都可造成樞椎間之半脫位。
棘間韌帶是連接兩個棘突之間的腱性組織,由三層纖維組成,其纖維之間交叉排列,易產生磨損。這兩種韌帶主要是防止脊柱的過度前屈,往往同時發生損傷。由於腰5-骶1處無棘上韌帶,且處於活動腰椎和固定的骶椎之間,受力最大,故此處棘間韌帶損傷機會也最大。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