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本病為二羥焦磷酸鈣結晶沉積引起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的關節病,包括間歇性發作的急性關節炎;退引性關節病,有時病情嚴重,有時沒有症狀,X線檢查可在特定部位見到關節軟骨鈣質沉著的影像。
肩鎖關節脫位並非少見,在肩部損傷中占4%~6%左右,手法複位後製動較為困難,因而手術率較高。
絕經期關節炎是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之一。女性更年期綜合征(menonpausal syndrome)是指女性由於性腺發生退行性改變,包括更年前期因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或放射治療後破壞雙側卵巢致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之間的平衡製約關係紊亂,進而導致一係列全身性的病理變化,臨床以精神症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性功能障礙等為其主要表現。有些人症狀較輕,不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但有1/3以上的婦女可出現嚴重症
頸椎結核在頸椎炎症性疾患中頸椎結核最為常見。脊柱結核在骨與關節結核發病率中居於首位,約占40%~50%。脊柱結核發生於頸椎者較為少見,僅占2.2%~6.3%。頸椎結核可引起脊髓壓迫而導致高位截癱,所造成的病殘十分嚴重,故對本病的早期診斷、治療及預防應引起重視。脊柱結核發病年齡基本趨勢是兒童及青少年多見,年齡越高,發病越少。一般認為結核發病與機體免疫力有關。
肩部臨床常見的骨折有:肱骨大結節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肩胛骨骨折、鎖髓肩峰端骨折等。
肌疝(myocele)是指肌肉組織經過筋膜鞘的缺損或薄弱處向外突出形成的一種疝。臨床上比較少見,好發於小腿,多數肌疝疝塊在0.6cm以下,有時為多發性或雙側性。其症狀較輕,在休息後或靜止時消失,常被忽視或漏診。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指因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產生肢體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及內髒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患。
脛骨骨折包括脛骨幹骨折和脛骨平台骨折。脛骨平台骨折是膝關節創傷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脛腓骨幹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約占9.45%。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
頸椎椎體骨折的同時,伴有椎節嚴重脫位者,稱為頸椎骨折脫位。這是一種典型的完全性損傷。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多伴有脊髓損傷,好發於頸4~5及頸6~7三個椎間隙。
自枕外粗隆至腰部,在棘突後方均有棘上韌帶相連,其纖維長。一般表現為較粗厚的項韌帶,對枕頸部的穩定起重要作用;在胸段,棘上韌帶較薄弱;而腰部的棘上韌帶亦較強壯,但於腰5~骶1處常缺如或較為薄弱,以致易引起其深部的棘間韌帶損傷。
肩胛上神經卡壓是肩部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外有學者認為本征占所有肩痛患者的1%~2%。1909年,Ewald描述了一種創傷後肩胛上神經炎。1926年,Foster報道了16例有肩胛上神經病變的病例。1948年,Parsonage和Turner報道的136例肩痛病例中有4例患肩胛上神經炎。這些就是最早的有關肩胛上神經卡壓症的報道。1959年,Kopell和Thompson對肩胛上神經在肩胛上切跡部
肌肉肌腱單位包括肌腱、肌腹、腱止結構及肌筋膜、腱鞘等附屬結構。運動時肌肉收縮產生強大的應力,拮抗肌則被動牽伸。肌腱由膠原纖維構成,不具有收縮能力,其作用是將肌肉的收縮力傳遞到骨組織。腱纖維在休息時呈波紋狀,拉長時則波紋消失,過度牽拉時膠原纖維可出現微損傷,甚至發生肌腱斷裂。
頸椎過伸性損傷是頸椎過度伸展性暴力造成的頸脊髓損傷,通常有較輕微或隱匿的骨損傷,X線多無異常征象。頸椎過伸性損傷又可稱為“揮鞭性損傷”。近年來,由於高速公路的出現及車速的不斷提高,此類損傷日漸增多,臨床經驗不足者易將其漏診、誤診,應引起重視。傷情較重者大多殘留後遺症,尤其是對手部功能的影響較大。頸椎過伸性損傷的主要病理解剖改變位於脊髓中央管處,故又名“脊髓中央管症候群”。
脛腓骨是長管狀骨中最常發生骨折的部位,約占全身骨折的13.7%。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其中以脛腓骨雙骨折最多,脛骨骨折次之,單純腓骨骨折最少。脛腓骨由於部位的關係,遭受直接暴力打擊、壓軋的機會較多。又因脛骨前內側緊貼皮膚,所以開放性骨折較多見。嚴重外傷,創口麵積大,骨折粉碎、汙染嚴重,組織遭受挫滅傷為本症的特點。用什麼方法處理最好,一直是骨折治療中爭議最多的問題之一。
骨不連可發生於錐體一側或兩側。其棘突或正常,缺如或合並脊椎裂等其他畸形,但在臨床上無症狀或滑脫。此種骨不連稱為脊椎崩解症,這是發生腰腿痛的潛在內因。脊椎滑脫多發生於第5腰椎,其他部位較少見。
間充質性軟骨肉瘤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軟骨性腫瘤,多發生於青壯年。Lichtenstein等於1959年首例報道,而Dowling於1964年報道了首例起源於軟組織的間充質性軟骨肉瘤。直至1996年國外文獻報道不足200例。
肩關節是人體具有最大活動範圍的關節,但也是穩定性相對較低的關節。無論是發育的原因,還是損傷所致的骨結構缺損、盂唇病變、關節囊或韌帶過度鬆弛以及肩周圍肌肉麻痹等原因均可導致肩關節不穩定。
畸形性骨炎(osteitis deforman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骨病,以局部骨組織破骨與成骨、骨吸收與重建、骨質疏鬆與鈣化並存為病理特征。本病為原因不明的,慢性局灶性骨重塑異常,起初是病變部位骨吸收增加,隨後代償性新骨形成增加,使病變部位編織骨和板層骨鑲嵌,導致病變部位骨結構紊亂、骨膨大增厚、骨變脆弱並且骨內血管增多。臨床常表現為骨痛、骨畸形變和骨折。本病並不直接侵犯關節,但骨的畸形變可引起繼發
一、概述:是第1蹠趾關節的骨關節炎。極為常見,常由於第1蹠骨位置變異引起,由於踝過度內轉(旋前),趾向外偏(鉧外翻),第一蹠骨背屈(高位蹠骨),或第一蹠骨長度增加或向內偏所致,偶爾外傷也是一個原因。
肩關節結核比較少見,隻占全身骨關節結核的1.06%,成人比兒童較多見(Turek,1977),以21~30歲最多。大多數在青壯年,病人多同時患有活動性肺結核。性別,男略高於女。左側稍多於右側。
脊柱損傷患者日益增多,視受損機製不同,分型亦不相同,因此在診斷上亦有一定難度。但實際上,隻要能掌握局部的病理解剖特點,在全麵收集外傷史、症狀和體征所見的前提下,加以綜合分析判斷,對大多數病例不難取得正確診斷。在此基礎上,治療問題也易於解決。對某些臨床診斷確有困難者,可借助於CT、MRI、CT加脊髓造影、CTM等影像學檢查手段。
急性單純外傷性腰腿痛主要是脊柱的韌帶和骨骼等損傷,肌肉受累者甚少。比較輕微的椎體擠壓骨折或關節突骨折,常因外傷較輕或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後遺慢性腰腿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急性單純外傷性脊椎病性腰腿痛,發生於腰骶的骶髂關節,其病變有時單發於一處,有時兩處同時發生。因此單純外傷性脊椎病腰腿痛又可分為,腰骶關節損傷;骶髂關節損傷;及腰骶與骶髂關節合並損傷等三種腰腿痛。
脛神經自坐骨神經分出後垂直下行,在膕窩中線下行至膕肌下緣,進入比目魚肌的深麵,成為脛後神經。脛神經有運動支至腓腸肌、比目魚肌、蹠肌、膕肌、脛骨後肌、趾長屈肌和長屈肌。下行至跟腱與內踝之間,通過屈肌支持帶,分成足底內外側神經,支配足底肌肉及足底皮膚感覺。
DeSeze和Robinson等(1947)對肩峰下的特殊構造以及大結節的運動軌跡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關節的命名。歐美文獻中又稱其為肩峰下關節。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也稱急性骨髓炎,因為多數病例係化膿細菌經血行侵襲骨髓內結締組織所引起的炎症。少數從鄰近軟組織感染擴散而來或繼發於開放骨折。若不及時治療,會使骨結構破壞發生殘疾,甚至感染擴散,危及生命。有些病例可轉成慢性病變,病程冗長,由於多見於兒童,可能影響小兒營養和生長發育。
脊髓脊膜膨出是部分性脊柱裂中的常見類型,指在脊柱裂的基礎上,椎管內的脊膜和(或)脊髓神經組織向椎管外膨出。若脊髓神經組織與脊膜同時膨出,而膨出囊有完整的皮膚或假上皮覆蓋,稱為脊膜脊髓膨出。
在肢體骨和筋膜形成的間隔區內,因各種原因造成組織壓上升,致血管受壓,血液循環障礙,肌肉、神經組織嚴重供血不足,甚則發生缺血壞死,最終導致這些組織功能損害,由此而產生的一係列症候群,統稱為筋膜間隔區綜合征。
手的常麵腱鞘炎多因深部刺傷感染後引起,亦可由附近組織感染蔓延而發生。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手背伸指肌腱鞘的感染少見。
棘突壓痛是常見於脊柱結核、骨折或脊柱先天畸形造成脊柱後凸畸形的棘突處,壓之有疼痛。此滑囊位於棘突,在棘上韌帶與皮膚之間,一般不能用手觸及到。有脊椎畸形(後凸)的老人,長期背靠坐椅,經常摩擦壓迫損傷而致棘上韌帶滑囊發炎,致使囊壁分泌滑液,局部腫脹。伸頸、彎腰、轉身均可引起牽涉痛。臨床上可在脊柱後凸畸形,經常摩擦部位觸及小的或不太明顯的囊性腫塊,壓之有疼痛。有時在拍X時,側位片可見有囊壁鈣化。
棘突骨折是指頸椎過屈所致.單純棘突骨折較少見,常合並椎體或其他附件骨折。以c6至T1棘突多見。骨折常見鏟土工和礦工,又稱為“鏟土者”骨折。猛烈屈曲下,頸椎棘突和肌肉對抗性牽拉造成棘突撕脫骨折。垂直壓縮暴力也可致脊椎縱向劈裂骨折,致棘突沿矢狀劈開,但此不常見。棘突骨折多發生在棘突基底部上方,骨折伴有棘間韌帶和項韌帶撕裂損傷不累及椎管和椎問孔。極少伴脊髓和神經根損傷。
肩胛骨前後均為肌肉包繞,骨折少見,約占全身骨折的0.2%左右,且多發生於肩胛骨體部和頸部,常為多發傷的一部分。
化膿性脊柱炎並非十分少見,但急性發病者僅占50%左右,半數患者為亞急性或慢性過程。由於臨床表現不一,受累部位不同,出現症狀及體征各異,故常被誤診或漏診。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杆菌等。感染途徑以血源性感染為多見。其次為脊柱手術,腰椎穿刺,局部開放性損傷等直接引起脊椎感染,少數為鄰近脊椎的感染灶,如膿腫、褥瘡等蔓延而來。患者以20~40歲青壯年為多見。男性約為女性的4
甲下外生骨疣(subungual exostosis)呈單發性纖維性和骨性結節,偶亦見於其他足趾端,特別是小趾。本病主要發生於12~30歲的女性。鞋子壓迫可引起劇痛。診斷需靠X線拍片證實。
焦磷酸鈣沉積病,是一種累及關節及其他運動係統的,與二水焦磷酸鈣(calcium pyrophosphate sedimentation,CPPS)晶體沉積有關的晶體性關節病,因此,又稱之為焦磷酸關節病。
由於該骨塊堅強而且骨突短,因此不易骨折,故臨床少見。
家族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或骨軟化症(familial vitamin D resistant rickets or osteomalacia) 又稱原發性低磷酸鹽血症性佝僂病、低磷酸鹽血症性佝僂病(hypophosphatemic rickets)是一種家族性遺傳性腎小管功能障礙性疾病。
腱病由德國學者在20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1986年,Perugia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用炎症(itis)作為後綴的術語來描述腱組織的退行性變有很大矛盾”。因此,醫生在采用治療手段時,主要目標應阻斷膠原分解,而不是消炎。這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休息和治療,以阻斷腱病的循環周期,促進膠原產生和成熟,恢複肌腱的張力和功能強度。
髕骨脫位和半脫位在成人和青少年中有較高的發生率,特別是女性青少年者。髕骨脫位絕大多數為外側脫位,亦有因髕骨重建手術掌握失當而導致的醫源性內側脫位的報道。但真正的創傷性髕骨脫位並不常見,發生脫位或半脫位的病例多數伴有股骨髁的發育不良、髕骨位置不對稱或存在異常的Q角。
頸肋是一種先天性的畸形肋骨,可由於外傷、肩部負重因素等引起。
脛腓骨幹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約占9.45%。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其中以脛腓骨雙骨折最多,占全身骨折的5.1%,脛骨次之,占全身骨折的3.85%。腓骨幹骨折最少占全身骨折的0.59%。治療雖較容易,且多無明顯的功能障礙,但如果處理不當,者可能出現感染、遲緩愈合或不愈合等並發症,甚至有截肢的嚴重後果,因此對脛腓骨骨幹骨折應認真處理。
頸椎黃韌帶骨化症是指頸椎黃韌帶反複的損傷累及和反應性修複過程導致了韌帶的骨化,從而引起一係列症狀的一類疾病。這是一種老年性疾病,50~60歲年齡組的比例較高,並且發病率有隨著年齡的增加增高的趨勢。患者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為2∶1。黃韌帶的骨化常見於中、下頸椎,以頸5~6最多,其次為頸4~5與頸6~7,病變範圍多為1~2個椎節,多節段黃韌帶骨化十分少見。在同一節段內,兩側病灶與單側病灶的發生率相近。
喙突外側、肩胛下肌和岡上肌之間的肌間隙稱肩袖間隙(rotator interval)。Post曾於1978年對該解剖部位進行了描述。該間隙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聯結岡上肌和肩胛下肌,間隙前方有喙肱韌帶使之得到加強。De Palma(1973)發現,正常人群中有9%肩袖間隙呈開口狀。Rowe(1981)報道的37例複發性肩關節半脫位患者中20例肩袖間隙為開口狀,認為二者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肩袖間隙分裂多見
頸椎後脫位是指暴力使頸椎產生過伸活動引起頸椎上節椎體下緣在下節椎體上緣向後滑動而出現相應臨床症狀的疾病。在臨床上,典型的頸椎後脫位十分少見。頸椎後脫位為嚴重過伸性損傷的類型之一,屬完全性損傷,多伴有脊髓受損及軟組織的廣泛性損傷,故預後欠佳。
指椎體骨折與椎節脫位同時發生者,這種典型的完全性損傷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且多伴有脊髓損傷,好發於頸4~5、頸5~6及頸6~7三個頸椎節段,為頸椎損傷中的嚴重型。
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是指因退行性波及頸椎後方小關節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現損傷性關節炎反應,並產生一係列臨床症狀的疾病。
早在1912年由Klippel和Feil報道的頸椎先天融合畸形(故又名Klippel-Feil綜合征)係由短頸、後發線低和頸椎活動受限三大臨床特點所組成,僅在伴有臨床症狀時方需治療。此類患者常伴有其他畸形。
應力骨折是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中常見的損傷,屬於過度使用性損傷(overuse injury)的一種,亦稱疲勞骨折。與暴力引起的急性骨折不同,應力骨折是反複作用的閾下損傷積累的結果,其特征是骨的破壞和修複同時進行。
臨床上多見,症狀輕,暴力主要波及椎節前柱,因此多屬穩定型。也可能有少數伴有後方小關節脫位及椎節不穩定的病例(多伴有脊髓損傷),在處理上應注意。
棘突滑囊炎是其背部皮下組織深層可繼發形成滑囊結構,以腰骶部最為該滑囊國內名稱較多,有棘突滑囊、棘上滑囊、棘上韌帶滑囊、棘上韌帶後滑囊、棘突皮下滑囊和脊柱後突畸形處皮下滑囊等。考慮到骶椎棘突退化融合成骶正中脊、下腰段缺乏棘上韌帶、骶椎沒有棘上韌帶,本文定義為下背部皮下滑囊炎,亦可稱為腰(骶)背部皮下滑囊炎。
無論有或無骨折的關節突脫位均屬嚴重損傷,由於其引起椎管骨纖維管道變形,因而勢必構成對其中神經組織的壓迫。脊髓受累引起癱瘓的發生率均超過70%以上,亦有90%的報道,尤其是在雙側關節同時脫位的病例。因此,對此組病例必須高度重視。
甲狀旁腺骨營養不良係指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情況下出現的骨骼改變。近50年前才認識到有甲狀旁腺機能亢進這一疾病,並認為是十分少見的,不容易診斷的。後來才認識到此病不少見,它的臨床表現多樣,涉及到身體多個係統。
在胸廓出口綜合征患者中,約半數係因第7頸椎肋骨畸形或橫突過長所致,在臨床上不僅具有相應的特點,且治療亦有異與其他原因所致者。
肩胛骨前後均為肌肉包繞,骨折較為少見,約占全身骨折的0.2%左右,且多發生肩胛骨體部和頸部,常為多發傷的一部分。
寄生蟲病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地方病,也散發於發達國家。感染寄生蟲後,臨床表現不一,有的患者並無症狀,但有的出現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寄生蟲性關節炎,臨床上由於寄生蟲感染引起的骨與關節疾病較少見。迄今為止,至少有20多種寄生蟲能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人體骨與關節係統。它們或引起骨組織、關節和骨髓的病變,或妨礙骨骼的正常生長,或導致胎兒的骨骼畸形。寄生蟲感染中,關節受累發生率很低。診斷主要依靠:①有疫區居住或旅
脊柱裂和有關畸形屬於神經管閉合不全性畸形。脊柱裂可以是廣泛的神經管不融合,稱之為完全性脊柱裂或脊柱全裂;也可以是部分性脊柱裂。胚胎期神經原節形成並向尾端發展成神經溝,第21天神經溝兩側的神經襞向背側正中包卷融合成為神經管。融合自胸段開始向頭、尾端發展,尾端於第2周閉合,頭端閉合比尾端大約早2天。神經管閉合後,逐漸與表皮脫離,移向體壁深部。神經管的頭端發展成為腦泡,其餘發展成脊髓。胚胎第11周時,骨
全身諸骨骼中距骨是惟一一塊無肌肉起止的骨骼,僅有滑膜、關節囊和韌帶相連,因此血供較差,不愈合及無菌性壞死者多見。此種損傷的發生率在足部骨折中約占1%左右,雖十分少見,但所引起的問題較多,屬臨床上為大家所重視的難題之一。距骨分為頭部、頸部及體部;頭部與舟骨構成距舟關節,後方為較窄的距骨頸;距骨體位於後方,不僅體積最大,上方以滑車狀與脛骨下端構成踝關節,此處為力量傳導最為集中的部位,易引起損傷。距骨表
局限性骨膿腫通常發生於長骨的幹骺端,多見於脛骨、股骨與肱骨。產生局限性膿腫的主要原因是,在感染時,由於細菌毒力低而機體的抵抗力相對強時,感染可被局限於骨的幹骺端,形成局限性骨膿腫。本病因最早由英國醫生Brodie(1880)首先報道,故亦稱Brodie膿腫。膿腫內為黃白色稠厚膿液或肉芽,膿液培養可無細菌生長。膿腫中期為炎性肉芽組織所替代,後期則形成感染性瘢痕組織。
頸椎椎弓上下關節突之間呈圓柱狀結構,通常稱為關節突間部,而不稱峽部。因尚不清楚的先天性因素導致該部骨缺損或連續性中斷即為頸椎椎弓裂;在此基礎上,由於退變或頭頸部應力作用導致病變椎節移位,即為頸椎滑脫,可造成頸椎不穩及脊髓、神經根刺激症狀。頸椎椎弓裂是一種少見的頸椎畸形,1951年Perlman和Hawes首次報道了一例青年男性第6頸椎椎弓裂合並頸椎滑脫,迄今全世界報道此病的總例數僅百例左右。
脛骨後唇又稱後踝,後踝骨折可以發生在任何類型的踝關節損傷,極少單獨發生。脛骨後唇如有較大的骨片,則損害關節負重麵,影響踝關節穩定性。
脛骨內髁骨軟骨病,又稱脛骨內翻或Blount病。是指脛骨內髁軟骨發育不良而產生的膝內翻畸形。
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是典型的屈曲性損傷,可以發生在頸2至胸1之間的任何節段,但以頸4以下節段最多見。
此種畸形在頸椎較少見,其可表現為1/2或2/3椎體的規則或不規則缺如;殘存的部分椎體可與上一個椎體或下一個椎體呈先天性融合狀。若椎體前2/3缺如,可引起楔形改變,頸椎向後凸。一側的半脊椎楔形變,可造成頸椎側凸畸形。
脊椎結核並發竇道是脊椎結核嚴重而常見的並發症之一。在抗結核藥物問世之前發病率為18。竇道越長,生命越短,當時死亡率高達34%。抗結核藥物特別是有了利福平等藥物問世後,其發病率明顯下降。
脛骨髁骨折,約占全身骨折中的0.38%。是較為常見的骨折。好發於青壯年。男性患者多於女性。脛骨髁骨折又較內髁骨折多見。脛骨髁骨折為關節內骨折,骨折波及脛骨近端關節麵。嚴重者還可合並有半月板及關節韌帶損傷。因此脛骨髁骨折,容易引起膝關節的功能障礙。為了獲得最大限度的恢複功能,處理這種骨折時,應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損傷的類型以及合並損傷的情況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高速縱向壓力,造成脛骨下關節麵粉碎性骨折,及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向四周爆裂。但該處四周僅由皮膚包圍,不能提供骨片向四周移位的空間,皮膚必然受到莫大張力,形成水皰,甚至皮膚破裂,骨片尖端可刺破皮膚。雖然是由內向外的開放骨折,不同於由外向內傷力造成的開放骨折,但決不能忽視感染的危險性。在許多病例遠端腓骨遭受彎曲或扭轉傷力而骨折,且明顯移位,肢體縮短。
堿性磷酸鈣結晶沉積病是包括羥基磷灰石(apatite)、磷酸八鈣、磷酸三鈣等晶體沉積在關節及關節周圍,常並發骨性關節炎和破壞性關節病變的一組疾病。最常見的鈣化物沉積在肩胛棘上韌帶,稱之為鈣化性肌腱炎;這些物質還可沉積在關節旁,尤其是肌腱,造成反複性發作的炎症,因此又稱之為肌腱旁鈣化症、關節磷灰樣風濕病、鈣化性關節旁炎症等。目前把這一臨床綜合征概括為堿性磷酸鈣結晶沉積病。
脊椎結核寒性膿腫穿入肺髒較為常見,穿入食管胸主動脈、腰大肌膿腫穿入闌尾、膽囊、結腸和膀胱等空腔髒器較為少見。為此,臨床上多被誤診或漏診。
此處骨折是蹠屈損傷的結果,壓力從脛骨後下唇作用於距骨結節。這個軟骨接合部骨折的發生,通常是在籃球,網球運動時突然以蹠骨或腳趾起跳的後果。類似地,用力向後踩空椅子也能發生。芭蕾舞演員的距骨外側結節伸長(Stieda突)更易於發生這種損傷。
脊髓內膿腫很少見,可以急性發作,也可以是持續較長時間的慢性起病,臨床上與硬脊膜外膿腫相似。
脊椎結核後突畸形特別是10歲以兒童患者是嚴重後遺症之一。不僅影響病人外表儀容和病人心理壓力,而且胸椎或胸腰結核後突畸形嚴重者將影響其心肺功能,還可能出現晚發病灶治愈型截癱。
脊椎結核並發截癱是由於病灶中的腔液、幹酪物質、死骨或壞死椎盤等綜合性原因致使截癱。在病晚期可由椎管內肉芽組織纖維化瘢痕 包繞脊髓外,椎體病理性脫位或半脫位。Sorrel和Sorrel-Dejerin(1925)按脊椎結核病程2年內出現截癱者稱早發截癱,2年以後截癱者為晚發截癱。
早在19世紀初葉,Wood-Jones(1913)即對這一類型的骨折進行了描述。至1965年,Schneider再次對其加以介紹,並命名。所謂絞刑架(Hangman)骨折係指發生於第2頸椎椎弓峽部的骨折,既往多見於被施絞刑者,故又名絞刑架骨折。這種損傷在臨床上時可遇見,在民間被視為不祥之兆,因此患者常有精神方麵的壓力。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常伴隨腓骨遠端骨折、脛腓聯合骨折和脛骨前結節撕脫骨折同時發生,損傷後導致踝關節不穩定。
脊髓火器傷是由槍彈或彈片造成的脊髓開放性損傷,每因合並頸、胸和腹部重要髒器損傷,使傷情趨於複雜,加之脊髓本身損傷多為完全性,預後較差。
在臨床上較脊髓前中央動脈缺血症候群為少見,且症狀輕微,診斷比較困難。
減壓性骨壞死是高氣壓作業工人或潛水員所發生的骨壞死,在從事高氣壓作業的工人中,有將近半數的人可發生骨關節損傷。在早期是一種無症狀的骨損傷,隻有X線照片才可能發現,其典型發病部位是在肱骨、股骨和脛骨骨幹等處。隻要有過一次高氣壓暴露史,不論是否患過急性減壓病,均可能發生減壓性骨壞死。在18世紀末就已有潛水、隧道或沉箱作業中進行高氣壓暴露,隻有到1895年X線檢查應用於臨床後,1911年美國Bassoe
外力的作用致結腸穿孔稱為結腸破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及細菌性腹膜炎。發病率較小腸為低,因結腸內容物液體成分少而細菌含量多,故腹膜炎出現得較晚,但較嚴重。一部分結腸位於腹膜後,受傷後容易漏診,常常導致嚴重的腹膜後感染。
突出於結腸腸腔的黏膜腳樣突起物稱為結腸息肉。它包括腫瘤性或非腫瘤性的各類型病變。1982年全國結直腸癌協作組病理學者提出了我國統一的分類規範。浙江省結直腸癌協作組(1978)普查2755例結腸息肉中,新生物性的占72.3%,美國Shinya為82.7%。我國比例略低,可能由於資料來源於血吸蟲性所占比例較高而新生物性相對較低有關。
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是乳腺管內和周圍結締組織炎症,常在短期內形成膿腫,多由金葡球菌或鏈球菌沿淋巴管入侵所致。多發生於產後哺乳期的婦女,尤其是初產婦更為多見。病菌一般從乳頭破口或皸裂處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引起感染。有文獻報道急性乳腺炎初產婦患病占50%,初產婦與經產婦之比為2.4∶1。哺乳期的任何時間均可發生,但以產後3~4周最為常見,故又稱產褥期乳腺炎。
乳腺導管擴張症(dilation of mammary duct)是一種並不少見的病程冗長、病變複雜而多樣化的慢性乳腺病,常見於中、老年女性,高峰年齡為 50-60歲。曾被命名為“靜脈擴張腫”、“漿細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等,被命名為“乳腺導管擴張症”是因為Haagensen和Stout根據其病理特點認為,漿細胞浸潤僅是本病後期的一種炎症反應,其始發病變及其病理特征是以乳腺導管擴張為其基本
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俗稱“奶瘡”或“乳癰”。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是產後哺乳的產婦,尤其以初產婦更為多見。如果乳汁淤積在乳房中流不出去,再加上細菌從乳頭的破損處進入乳房,就可能引發炎症。
乳腺癌對所有年齡的婦女都是一個嚴重威脅。絕經後嚴重的肥胖及中心性脂肪堆積的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在圍絕經期後服用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的發病機會,高水平的催乳素亦會增加乳腺癌發病。
積乳囊腫(cyst of galactostasia),亦稱乳汁瀦留囊腫,或乳汁鬱積症。是妊娠期、哺乳婦女的良性疾病。過去認為此病較為少見,近年來國內時有報道。此病是哺乳期乳房的某一小葉或導管因故發生堵塞,導致乳汁排出不暢,瀦留於導管內,使之擴張形成囊腫。表現為乳房內腫塊,常被誤認為乳腺良性腫瘤(纖維腺瘤),偶爾也可被誤診為乳腺惡性腫瘤,故應當引起注意。
靜脈血栓形成(phlebothrombosis)是各種原因引起小腿靜脈回流壓力降低,導致血栓形成。
靜脈曲張綜合征(veneous varicose syndrome)包括靜脈曲張、靜脈功能不全或淤積性皮炎和小腿靜脈曲張性潰瘍等一組疾病。
頸部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由中胚層殘留組織發展形成,活躍的內皮樣胚芽向鄰近組織侵入,形成內皮樣條索,經管化後與遺留下的血管相連而形成血管瘤。它是一種良性腫瘤,常見於嬰幼兒和青少年,通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
靜脈瘤是血管瘤的一種。靜脈上自頭頂下至腳指,遍布全身各處。作為靜脈的疾病,最多見的是靜脈瘤,下肢表麵的靜脈由於妊娠等原因,使血液回流心髒受阻,而致靜脈擴張,彎曲。
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簡稱GCA,是一種廣泛的血管疾患,過去稱顱動脈炎、顳動脈炎、肉芽腫性動脈炎,後來認識到該病時體內任何較大動脈均可受累,故依其病理特征命名為巨細胞動脈炎。屬於肉芽腫性動脈炎的特殊型。臨床表現多由血管閉塞性變化引起。
脊髓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較少見的血管瘤,屬於脊髓血管畸形的一種,占脊髓血管性疾病的5%~12%,可發生於脊髓的不同部位。其起源及機製同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是脊髓血管先天性、非血管瘤性的發育異常。 根據其發生部位,脊髓海綿狀血管瘤可以分為髓內型、硬脊膜內髓外型、硬脊膜外型、椎體型,其中以髓內型最多見,對神經係統影響也最大。隨著磁共振檢查的廣泛應用,其檢出率有增加的趨勢。 如果有任何疑問建議谘詢專業人士意
頸總動脈是頭頸部的主要動脈幹,在甲狀軟骨上緣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創傷性栓塞的發病率以頸內動脈較高。因頸內動脈主要為腦和視器供給血液,故栓塞後果較嚴重。頸內動脈栓塞可發生於其頸段、岩骨段、海綿竇段或床突上段。據70例的分析,發生於頸段者占85%,岩骨段占10%。頸內動脈栓塞多發生在頸部挫傷後,患者可有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隨後出現神經係統病征,此為頸內動脈栓塞的特征。解除血管痙攣和抗凝血治療,
槍傷、刺傷、切傷、爆炸傷和車禍,均可能造成頸動脈或合並頸靜脈損傷。常見的損傷類型為側壁傷、撕裂傷或斷裂,亦可發生動靜脈瘺。症狀有傷口出血或腦神經功能障礙,局部可捫及血腫。頸部動脈橫斷傷,且伴有嚴重神經障礙體征者,即使手術修複動脈裂口,終會因腦缺血時間過長而神經功能不得恢複。因此,隻有對未引起嚴重腦神經功能障礙的頸動脈損傷病例,經做動脈修複術後才能取得效果。有些學者提出,術中阻斷頸總動脈血流後,可測
多見於下頸段,其次為胸段。其症狀主要是由於脊髓前中央動脈的血供完全或部分受阻而產生的脊髓損害症狀。發病以頸膨大為多見。
甲良性腫瘤(benign tumor of nails)是遠端指節結締組織的退行性病變,包括黏液囊腫(mucous cyst)、甲下外生骨疣(subungual exostosis)、纖維瘤、甲床表皮囊腫(epidermal cysts of nail bed),發病機製還不清楚。大多可手術切除。
頸部軟組織損傷亦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刺激和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等引起肩臂痛、眩暈、癱瘓等一係列綜合征。本病多發生於40~60歲。
在正常情況下,晶體(lens)由晶體懸韌帶懸掛於睫狀體上,其軸與視軸幾乎一致。由於先天性、外傷或病變等原因使晶體懸韌帶缺損或破裂,可引起懸掛力減弱,導致晶體異位(ectopia lentis)或半脫位(subluxation);如果懸韌帶發生完全斷裂,可產生晶體完全脫位。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