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食管息肉在食管良性腫瘤中居第2位,其發生率僅次於食管平滑肌瘤。由於食管息肉的瘤體由數量不等的纖維血管組織、脂肪組織以及來自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的基質構成,表麵覆蓋有正常的食管黏膜,容易繼發潰瘍和出血,瘤體的纖維成分或為疏鬆纖維組織,或為致密膠原纖維組織,故又有稱纖維血管瘤、纖維脂肪瘤、黏液纖維瘤、或有蒂脂肪瘤等名稱。Bematz等認為將食管息肉命名為“纖維脂肪瘤”(fibrolipoma)較為合適
手足徐動症(athetosis)又稱指劃運動,或易變性痙攣(mobilespasm),特點為肢體遠端遊走性肌張力增高與減低動作,出現緩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轉樣蠕動。與肌張力障礙類似,並非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是手指、足趾、舌或身體其他部位相對緩慢的、無目的、連續不自主運動臨床綜合征。
十二指腸淤積症表現為十二指腸內容物經常性或間歇性的停滯,導致十二指腸擴張及其特殊的臨床症狀。
室間隔膜部瘤有真性(先天性)和假性(後天性)兩類。真性膜部瘤或稱膜部膨出症,是心髒膜部間隔向右側心腔囊袋狀突起的—種先天性畸形。假性膜部瘤又稱三尖瓣瘤、三尖瓣膨出症,是室間隔膜部缺損自然轉歸的一種現象。
食管腐蝕性灼傷又稱食管腐蝕傷,臨床常見,是由於吞服腐蝕劑引起的食管損傷和炎症。兒童及成人均可發生,腐蝕劑一般為強酸或強堿,後者常是家庭清潔劑,如氫氧化鈉、含氯漂白劑。吞服腐蝕劑的原因,在小兒多為誤服,常在5歲以上,成人則多為企圖自殺而吞服。吞下液體腐蝕劑後,很快通過食管,主要損傷常是食管下段及胃,而固體腐蝕型常導致口腔、咽部及食管上段燒傷。強酸與強堿等造成的食管損傷一般都很嚴重,可引起食管黏膜糜爛
鰓裂囊腫和瘺管(branchial cyst and fistula),76%~90%是由第2鰓裂和咽囊胚胎性殘存組織演變而成,較少由第1或第3~5鰓裂和咽囊演變而來。臨床表現為下頜角至胸骨上窩之間的胸鎖乳突肌前緣處有緩慢增大的、不能推動的腫物和(或)瘺孔,瘺孔有透明的黏液溢出。感染時局部皮膚紅、腫、壓痛,並產生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難等。若第1鰓裂囊腫和瘺管並發聽力障礙和腎功能異常時,則考慮為Bran
重症傷寒可並發傷寒性心肌炎(typhoid myocarditis),係傷寒杆菌的內毒素對心肌損傷的結果,嚴格來講應稱為中毒性心肌炎。
食管疤痕狹窄最常見的病因是吞服強堿或強酸引致食管化學性灼傷,愈合後疤痕組織收縮,食管腔狹窄。此外,胃食管返流性食管炎形成潰瘍和疤痕收縮。以及食管創傷和手術後亦可產生疤痕狹窄。
十二指腸部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形成十二指腸部的閉鎖或狹窄,發生率約為出生嬰兒的1/7,000~10,000,多見於低出生體重兒,閉鎖與狹窄的比例約為3∶2。在全部小腸閉鎖中占37~49%。合並畸形的發生率較高。
傷口肉毒症是肉毒梭狀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經汙染的傷口侵入機體引起的神經肌肉性中毒。臨床以下行性的運動神經麻痹為主要特征:始為腦神經病變症狀,繼而向下發展,出現頸部、軀幹、四肢等肌肉麻痹症狀。呼吸衰竭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徹底清創傷口是預防和治療本病的關鍵。發病後應用肉毒杆菌多價抗毒素,能降低肉毒梭菌症的病死率。
梭狀芽胞杆菌傷口感染可表現為局灶性蜂窩織炎,局部或擴散性肌炎,或最為嚴重的進行性肌壞死(氣性壞疽).感染可在受傷後數小時或數日後發生,常發生於嚴重擠壓傷或穿透傷後組織壞死的肢體,特別是有閉塞性血管病的病人.梭狀芽胞杆菌為一種抗生素相關偽膜性結腸炎的致病菌,近已證實為醫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
食管受壓性吞咽困難(dysphagia cause by esophageal compression)是因主動脈弓衍化血管的異常而至食管、氣管受壓,臨床出現以吞咽困難和(或)吸氣性呼吸困難為主要症狀的疾病。Bayford(1794)首先報道,描述了異位右鎖骨下動脈壓迫食管所發生的症狀。Sauder(1947)則在主動脈血管環(環繞氣管和食管)的分離上獲及成功。
手術後膈疝(postoperative diaphragmatic hernia)是指途經膈肌的手術,因術中對其修補不嚴密或術後裂開,腹腔內髒器(胃腸)突入胸腔並發的內疝。多發生於食管癌或賁門癌切除術後,賁門失弛緩症、食管裂孔疝或膈疝手術後比較少見。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部分腸管和(或)腸襻被包繞在十二指腸旁的腹膜後隱窩內,稱為十二指腸旁疝(paraduodenal hernias),亦稱腸係膜疝(mesenteric herniacongenital hernia of mesocolon)、先天性結腸係膜疝(congenital hernia of mesocolon)和腹膜後疝(retroperitoneal hernia)。因由胚胎期中腸
Bergmann(1958)等首次報告此類畸形,也稱食管壁內實質性氣管支氣管剩體(Solid intramural tracheolbronchial rests in the esophagus)或葉芽瘤(choristomas)。食管與氣管均由胚胎前腸發育而來,在胚胎第3周時二者為一共同管形器官,至第6周氣管與食管分離過程中,食管壁內迷入氣管軟骨,食管壁內含有黏液腺體,多發生於食管下段。
輸入袢綜合征(Afferent Loop Syndrome)係指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結腸前吻合術後,因輸入袢發生梗阻引起膽汁或胰液的淤滯。有急性、慢性梗阻兩種類型,前者多為完全性梗阻,後者為可複性、部分梗阻。
食管蹼(oesophageal web)和食管環(esophageal ring)易與食管肌肉收縮和狹窄相混淆。嚴格講,食管蹼是由食管腔內僅由黏膜和黏膜下層構成的薄(2~3mm)而脆的蹼狀隔膜,可見於食管的任何部位。食管環常指由食管黏膜層和肌層所組成的一層厚而韌的狹窄環。兩者X線表現難以區分,因此應依據症狀、體征、X線征象、食管測壓及內鏡下活檢等鑒別食管蹼和環。
食管的良性腫瘤較為少見,平滑肌瘤是最常見的良性食管腫瘤,可為多發性,但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大多數原發性食管惡性腫瘤是癌。最常見食管惡性腫瘤是鱗狀上皮癌,其次是腺癌。其他的食管惡性腫瘤包括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轉移性癌。
食管內異物(foreign body in oesophagus)是常見急症之一,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老人居多,幼兒次之。因大塊異物可暫時停留在咽下部或食管入口部位狹窄處,可堵塞氣道引起嚴重並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必須及時處理。
食管乳頭狀瘤(esophageal papilloma,EP)為良性鱗狀上皮的息肉樣腫瘤。過去一直認為EP很罕見,往往是因為其他上消化道症狀作內鏡檢查時偶然發現。
食管血管瘤是發生於食管血管的良性腫瘤,是胃腸道血管瘤中發病率最低的一種腫瘤。食管血管瘤以食管上段最多,其次為食管下段和食管中段,腫瘤大小不一,從幾毫米到幾厘米,絕大多數表現為向腔內生長。臨床多無症狀,但尖銳異物可致出血。本病多見於40~70歲人群,男性多於女性。
食管的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常見,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見。其他少見的真菌感染有曲菌、組織胞質菌、隱球菌和芽生菌等。
多數升主動脈動脈瘤是由於主動脈壁中層囊性變性所引致。患者多為青、中年,常伴有主動脈瓣竇和瓣環擴大。擴大程度嚴重者,主動脈瓣葉在心髒舒張時不能對攏閉合,呈現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然而主動脈瓣瓣葉本身並無明顯病變。一部分病人可呈現長頭,上顎高拱,軀幹、四肢、手指細長,關節過度伸展,雞胸或漏鬥胸畸形,先天性眼晶體脫位等Marfan綜合征的體征。升主動脈動脈瘤的其它病因尚有動脈粥樣硬化,梅毒性主動脈炎和胸部創
食管類癌(carcinoid of esophagus)起源於神經外胚層,主要發生於消化道,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0.87%,為阿普多(Apudoma產肽激素瘤)係腫瘤,又稱嗜銀細胞瘤或嗜鉻細胞瘤。
食管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即食管癌,約占全部的95%以上,其他惡性腫瘤不足5%,臨床罕見的且種類繁多,一般包括上皮源性腫瘤、間質源性腫瘤、淋巴源性腫瘤和轉移瘤等4類。
神經源性腫瘤是成人和兒童最常見的縱隔腫瘤,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如神經鞘瘤、黑色素沉著施萬瘤、顆粒細胞瘤及神經纖維瘤,其中惡性腫瘤有惡性施萬細胞瘤和神經源性肉瘤。
三尖瓣畸形是很少見的畸形,很少孤立出現,多與其他畸形合並存在。三尖瓣畸形可分為以下幾類:三尖瓣的瓣葉移位;三尖瓣發育異常;三尖瓣閉鎖;三尖瓣騎跨;三尖瓣瓣裂;三尖瓣繼發性畸形。
生長抑素瘤(Somatostatinoma)是來源於胰島D細胞的腫瘤。由於腫瘤釋放大量的生長抑素(Somatostatin,SS),引起脂肪痢、糖尿病、胃酸過少和膽石症等綜合病症,又稱為生長抑素瘤綜合征。生長抑素是一種由14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最初於1968年首先從大鼠的下丘腦中被分離出來,並發現能抑製生長激素的釋放,被命名為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Somatotropin Release-Inhi
類癌(carcinoid)是消化道低發性腫瘤,僅占消化道腫瘤的0.4%~1.8%。十二指腸類癌起源於腸道的kultschitzsky細胞(腸嗜鉻細胞),能產生多種胺類激素肽,屬神經內分泌腫瘤範疇。腫瘤一般較小,單發或多發。隨腫瘤增長可出現惡性腫瘤浸潤生長的特征。而十二指腸類癌發病率更低,僅占全胃腸類癌的1.3%,占小腸類癌的5%。十二指腸第2段多見,第1段次之。
十二指腸腺癌(adenocarcinoma of duodenum)是指 起源於十二指腸黏膜的腺癌。多為單發,可由腺瘤惡變而來。組織學上可見腺瘤-腺癌轉化及腺癌中的殘存腺瘤組織。
食管囊腫是較少見的食管良性腫物,是胚胎期的殘餘組織。因其形態類似良性腫瘤,一般將其列入食管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食管平滑肌瘤居第2位,絕大多數位於食管壁內。可產生壓迫周圍髒器產生相應症狀。早發現早手術是治療的惟一方法。
十二指腸良性腫瘤(benign tumor of duodenum)較惡性腫瘤少見,良、惡性比例為1∶2.6~1∶6.8。十二指腸良性腫瘤本身雖屬良性,但部分腫瘤有較高的惡變傾向,有的本身就介於良、惡性之間,甚至在鏡下均難於鑒別。尤其腫瘤生長的位置常與膽、胰引流係統有密切關係,位置固定,十二指腸的腸腔又相對較窄,因此常常引起各種症狀,甚至發生嚴重並發症而危及生命。由於十二指腸位置特殊,在這些腫瘤的
食管肉瘤(esophageal sarcoma)是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約占消化道肉瘤的8%,食管惡性腫瘤約0.5%左右。按組織學特點,食管肉瘤包括平滑肌瘤、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骨肉瘤和免疫缺陷病人的Kaposi肉瘤等。其中纖維肉瘤最多見,占食管肉瘤的半數,食管肉瘤大體分型有兩種:息肉型和浸潤型。息肉型臨床多見,其瘤體積大,突向食管腔內,發展和轉移較晚,切除率高。
十二指腸血管性壓迫綜合征係指十二指腸第三部(即橫段)受腸係膜上動脈壓迫所致的腸腔梗阻,故又稱腸係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Wilke綜合征及十二指腸淤滯症等。
門靜脈高壓除常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外,尚可引起十二指腸、膀胱、膽道等少見部位靜脈曲張出血,其中十二指腸靜脈曲張(duodenal varicosis)由於內鏡比較容易發現,臨床報道相對較其他多。
十二指腸平滑肌肉瘤是起源於十二指腸黏膜肌層或固有肌層,或腸壁血管壁的肌層腫瘤,根據其組織學特征,分為平滑肌瘤(leiomyoma)、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和上皮樣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細胞肌瘤leiomyoblastoma),後者罕見。而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表現無明顯差異,大體觀難以區別其性質,故臨床上常一並討論。
十二指腸先天性狹窄(congenital stenosis of duodenum),與十二指腸閉鎖相似,隻是胚胎時期發育不正常的程度較輕,僅停留在狹窄階段,故預後較好。發病率也較低。
十二指腸瘺是一種嚴重並發症,它引起一係列全身和局部病理生理紊亂,處理上十分棘手。至今病死率仍高達25%以上 。
雙胃(double stomach)又稱為胃重複畸形,臨床上極為少見,約占整個消化道畸形的9%。根據現有資料統計,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女性略多於男性。
十二指腸內瘺是指在十二指腸與腹腔內的其他空腔髒器之間形成的病理性通道,開口分別位於十二指腸及相應空腔髒器。十二指腸僅與單一髒器相溝通稱“單純性十二指腸內瘺”,與2個或以上的髒器相溝通則稱為“複雜性十二指腸內瘺”。前者臨床多見,後者較少發生。內瘺時,十二指腸及相應空腔髒器的內容物可通過該異常通道相互交通,由此引起感染、出血、體液喪失(腹瀉、嘔吐)、水電解質紊亂、器官功能受損以及營養不良等一係列改變。
十二指腸重複畸形(duplication of the duodenum),亦稱十二指腸內囊腫,為突出於腸壁外的球形囊腔。多數黏附於十二指腸後側或內側。是臨床少內見的十二指腸先天性發育畸形。
食管重複畸形(esophageal duplication)是指附著於食管壁的一側具有與消化道某一部分相同的組織形態,呈球形或管狀的空腔結構。常被認為是前腸囊腫,約占嬰兒縱隔內腫塊的30%,通常位於右後縱隔內。部分病例有頸椎或胸椎的畸形,腫物有附著物與硬脊膜相連,稱為脊索分裂綜合征,此時重複畸形稱為神經管原腸囊腫。由於患兒臨床症狀複雜,病情變化大,易延誤診治而造成不良後果。
神經內分泌腫瘤罕見,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的比例不足1%,多發生於胃、腸、胰腺。在這類腫瘤中最常見的是類癌,其發生率大約為2.5/100000,占全部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50%,根據起源的部位不同,可將類癌分為前腸(肺、支氣管及直到空腸的上部胃腸道)、中腸(回腸和闌尾)和後腸(直腸和直腸)。此類腫瘤可發生於整個神經內分泌係統,但最常見的累及部位是胰腺。根據腫瘤分泌的物質是否引起典型的臨床症狀可以將神經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由Bailey與Cushing於1925年首先報道,是好發於兒童的顱內惡性腫瘤,是中樞神經係統惡性程度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之一。有人認為其發生是由於原始髓樣上皮未繼續分化的結果。這種起源於胚胎殘餘細胞的腫瘤可發生在腦組織的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生長在第四腦室頂之上的小腦蚓部。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共濟失調等小腦症狀,常有複視及多種腦神經障礙,小腦扁桃體疝時
室管膜細胞腫瘤是來源於腦室與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細胞或腦內白質室管膜細胞巢的中樞神經係統腫瘤,由Virshow於1863年首先發現。按1993年WHO對中樞神經係統腫瘤的新分類,室管膜細胞腫瘤分為室管膜瘤、間變性(惡性)室管膜瘤、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與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四類。室管膜瘤為低惡性,相當Kernohan的Ⅰ級與Ⅱ級,而間變性室管膜瘤相當於Kernohan Ⅲ級與Ⅳ級。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絕大多數
鬆果體細胞瘤是發生於鬆果體實質細胞的腫瘤,可見於任何年齡組,但大多發生於25~35歲年齡段,兒童多為鬆果體母細胞瘤。男女性別比例基本相等。
本症又名腦三叉神經血管瘤病(encephalotrigeminal angiomatosis),首先為Schiremer所描述,以後Sturge、Weber相繼作了詳細的報道,故名斯特奇-韋伯綜合征即Sturge-Weber綜合征。本征是惟一無遺傳傾向的斑痣性錯構瘤病(phacoma-toses),是一種頭麵部血管畸形的發育性疾病。特征是三叉神經分布的顏麵區域有皮膚、黏膜毛細血管瘤,有時合並顱內血
副腫瘤綜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PNS)是發生在某些惡性腫瘤患者體內,在未出現腫瘤轉移的情況下,即已產生影響遠隔的自身器官,而引起功能障礙的疾病。影響的遠隔自身器官如在神經係統,也稱之為神經係統副腫瘤綜合征(neurologic paraneoplastic syndrome)。它並不是由腫瘤直接侵犯該組織或器官而產生的一組症狀,而是全身性癌腫的遠隔效應(remot
少枝膠質腫瘤為腫瘤細胞形態以少枝膠質細胞為主的浸潤性膠質瘤。分為少枝膠質細胞瘤與間變性少枝膠質細胞瘤兩類。腫瘤絕大多數位於幕上,額葉最多見,其次為頂葉及顳葉,與星形細胞腫瘤相比,少枝膠質腫瘤患者的預後稍佳。
矢狀竇旁腦膜瘤是指腫瘤基底附著在上矢狀竇並充滿矢狀竇角的腦膜瘤,在腫瘤與上矢狀竇之間沒有腦組織。其瘤體常突向一側大腦半球,腫瘤以一側多見,也可以向兩側發展。
腎腫瘤(renal tumor)在泌尿係腫瘤中較常見,僅次於膀胱腫瘤。絕大多數原發性腎腫瘤為惡性,包括腎細胞癌、腎母細胞瘤(Wilms瘤)及腎盂癌等。腎髒的良性腫瘤包括腎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血管瘤、脂肪瘤、纖維瘤以及腎球旁細胞瘤等。腎癌亦稱腎細胞癌、腎腺癌、透明細胞癌、腎實質癌等。腎實質癌是來源於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腺癌,85%為透明細胞癌,還有一部分為顆粒細胞癌及混合細胞癌。
雙側輸精管道(從睾丸網到射精管),因任何原因造成的完全性堵塞均可引起無精子症。據統計,堵塞性無精子症約占無精子症病因的55%。
錯構瘤亦名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良性腫瘤。過去認為少見,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已很常見。可以是單獨疾病,也可是結節性硬化的一種表現。國外報告大約50%診斷腎錯構瘤病人有結節性硬化,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並有家族發病傾向,表現為大腦發育不良、癲癇、麵頰部皮脂腺瘤。錯構瘤也可發生在腦、眼、心、肺、骨,有時可誤認為轉移病灶。我國腎錯構瘤病人合並結節性硬化者比較少見。
射精功能障礙(ejaculatory dysfunction)又稱射精異常。正常射精包括精液的產生與精液的排出。射精功能障礙常見有早泄、不射精及逆行射精。
重複陰莖(diphallia)兩個陰莖多是並列的,常並發其他畸形如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可分為分支陰莖(部分重複陰莖)和真性雙陰莖(完全性重複陰莖)兩種類型。
輸尿管腫瘤臨床較為少見。1841年,法國病理學家Rayer首先描述輸尿管腫瘤。1902年,Albarran報道第1例在術前明確診斷的原發性輸尿管腫瘤。截至1976年,世界文獻報道僅為2200例,而國內主要文獻統計原發性輸尿管惡性腫瘤,至1996年8月共報道280餘例。
輸尿管炎是單側或雙側輸尿管的炎症,是由大腸埃希杆菌,變形杆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杆菌)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所引起的輸尿管管壁的炎性病變。常繼發於泌尿係其他部位的感染,內源性或外源性損傷。 腎髒或膀胱感染的擴散是其最常見的原因。另一原因是部分輸尿管神經支配缺陷引起的尿流遲緩(尿流停頓)。潛在的腎髒或膀胱感染需進行治療,神經支配缺陷的輸尿管節段需行手術切除。
腎盂癌係發生在腎盂或腎盞上皮的一種腫瘤,約占所有腎腫瘤的10%左右。間質性腎炎、長期使用止痛藥、慢性炎症或結石刺激、接觸致癌物質常常是腎盂腫瘤的誘因。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多於女,約3∶1,左右發病無明顯差異,兩側同時發生者,約占2~4%。由於腎盂壁薄,周圍有豐富的淋巴組織,腫瘤容易向腹主動脈旁及頸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的主要髒器是肺、肝及骨骼。
腎母細胞瘤(Wilms'tumor)是最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小兒腹部腫瘤中占首位。腫瘤主要發生在生後最初5年內,特別多見於2~4歲。左右側發病數相近,3~10%為雙側性,或同時或相繼發生。男女性別幾無差別,但多數報告中男性略多於女性。個別病例發生於成人。因從胚胎發生上由後腎發展而成,且腫瘤由極其類似腎母細胞的成份所組成。
輸尿管結石絕大多數來源於腎髒,多為單側結石,多發生於中年,男性較女性為高,結石成因及成分與腎結石相似。結石常見於以下部位:①腎盂輸尿管連接部;②輸尿管跨越髂血管部位;③女性輸尿管經過子宮闊韌帶的基底部,男性輸精管跨越輸尿管處;④輸尿管膀胱壁段包括膀胱開口處。主要的繼發病變有尿路梗阻、感染和上皮損傷、癌變等,較大或表麵粗糙的結石,易嵌頓於輸尿管狹窄部位致嚴重梗阻,腎功能損害,嚴重的雙側輸尿管結石甚至
輸精管缺如是男性生殖係統的一種先天性畸形,是阻塞性無精子症及男性不育的一個重要病因。該病早在18世紀中葉就已發現,但由於診斷手段的局限,直到20世紀前半葉,全世界僅報道25例。其後,隨著男性不育診治技術的提高,病例報道不斷增加。從1985年至今,國內陸續報道病例及治療研究已近170餘例。盡管如此,該病的病因仍未闡明。近10餘年來,隨著對該病病因學探討的逐漸深入,輸精管缺如與囊性纖維化病(cysti
由於輸尿管的管徑小和其柔韌性,並受背部肌肉和腹膜後脂肪及骨性結構的良好保護,因此,輸尿管損傷是泌尿生殖係最少見的損傷。在輸尿管損傷中,絕大多數為醫源性損傷,約占82%,其餘為外源性損傷。在外源性損傷中穿透傷約占90%,鈍性損傷約占10%。
腎盂腫瘤是由腎盂黏膜發生的上皮性腫瘤。發病年齡與腎癌相同,男性多於女性,兩腎患病率相同,雙腎發病者極為罕見。
腎上腺是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於其位置與腎髒關係密切,故傳統上屬泌尿外科疾病。腎上腺腫瘤的分類可按其性質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按有無內分泌功能(如分泌某種激素引起高血壓)分為非功能性腫瘤和功能性腫瘤;按發生部位分為皮質腫瘤、髓質腫瘤、間質瘤或轉移瘤等。目前臨床研究表明補硒對於腎上腺腫瘤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是引起腎積水的一種常見的尿路梗阻性疾病。由於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的梗阻妨礙了腎盂尿順利排入輸尿管,使腎盂排空發生障礙而導致腎髒的集合係統擴張。起初,腎盂平滑肌逐漸增生,加強蠕動,試圖通過遠端的梗阻排出尿液;當不斷增加的蠕動力量無法克服梗阻時,就會導致腎實質萎縮和腎功能受損。
腎周膿腫主要由腎內膿腫破入腎周而成。因此,致病菌與引起腎內膿腫的相同。約25%的病例,其膿腫可培養出多種致病菌。腎周筋膜通常將膿腫局限於腎周圍,發病因素同腎內膿腫。
腎積膿(pyonephrosis)又名膿腎,是一種極為嚴重的腎化膿性感染,腎組織廣泛性破壞,致使全腎形成一膿囊,功能喪失。
腎盂、輸尿管腫瘤以移行細胞癌最為常見,其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等與膀胱腫瘤相似。在我國腎盂移行細胞腫瘤的發病率高於國外報告。在腎腫瘤中腎盂癌一般占10%以下,而我國第三屆全國泌尿外科學術會統計占24%。尿路上皮器官發生腫瘤的機會不等,以膀胱腫瘤最為常見,其他器官較少。我國上尿路上皮腫瘤多於國外報道。尿路上皮器官腫瘤接觸的致癌物質是相同的,尿路上皮腫瘤有多器官發病傾向,常是順尿流方向發病,北
輸尿管結核是由於腎結核的結核菌下行至輸尿管所引起的結核病變,首先侵犯輸尿管黏膜,逐漸侵犯黏膜下層及肌層,並形成潰瘍,潰瘍基底部纖維化使輸尿管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多見於輸尿管膀胱連接部的膀胱壁段,其次為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其他部位亦可發生,可呈節段性狹窄。
腎動脈血栓形成和栓塞是指腎動脈主幹或較大分支由於血管壁因素或血液因素導致腎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腎功能損害、一過性高血壓、腎區疼痛及腎組織缺血性壞死。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尿常規改變、細胞酶學增高等一係列臨床綜合征。
腎上腺髓質腫瘤--嗜鉻細胞瘤是引起髓質功能亢進的主要原因。現在臨床上已證實有髓質增生而引起髓質功能亢進的病例。嗜鉻細胞瘤的病例早在1世紀前已有報道,但至1927年起才有臨床手術摘除腫瘤的成功報道。1949年Holton及1950年Goldenberg等發現嗜鉻細胞瘤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從此才了解嗜鉻細胞瘤的臨床發病機製。過去認為嗜鉻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病。近年來,由於診斷方法的不斷改進,發現的
本病罕見,在腎動、靜脈主幹或主段間有許多交通支,像靜脈曲張,動靜脈瘺分兩種,其一為先天性,其二為獲得性。後者占不到25%的患者。這裏主要討論先天性動靜脈瘺,獲得性動靜脈瘺可繼發於外傷、動脈硬化、腫瘤及腎活體檢查。
腎血管畸形與壓迫是指雙側腎髒的動、靜脈主幹及其分支在起源數量、引流方向上存在異常或受周圍組織髒器的壓迫變形而導致腎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引起的一係列病理損害。
輸尿管脫垂又稱輸尿管囊腫、輸尿管膨出,指輸尿管末端呈囊性向膀胱內膨出,膨出的外層為膀胱黏膜,中間為三角區淺肌層的薄層肌肉及膠原組織,內層為輸尿管黏膜。輸尿管囊腫可開口於膀胱內或異位開口於膀胱頸或更遠端。
重複腎及輸尿管是指患側腎髒是由兩部分腎髒組織結合成一體,有一共同包膜,但腎盂輸尿管及血管都各自分開的一種腎髒先天性畸形。發病率為2%~3%,女性多見。
雙側腎缺如首先由Wolfstrigel於1671年發現,Potter在1946年和1952年對該病的臨床表現做了全麵的描述。許多研究者們對該綜合征的各個方麵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並試圖用單一的病因學來解釋,但始終未達到一致的認可。
85%的腎具有一根腎動脈,根據血液供應的分布,腎實質分成5個節段:頂段、上段、中段、下段和後段。每一個節段由單一的發源於主腎動脈的血管供應。腎動脈主幹最初分為前後兩支,前支供應上、中、下段,後支供應後段。
先天性輸尿管瓣膜症是指有一橫行黏膜皺褶突出於輸尿管腔內,大多位於膀胱輸尿管交界處3cm之內,臨床分為環狀瓣膜(單一或多發環狀瓣膜)、葉瓣狀瓣膜(單一或多發葉瓣狀瓣膜)及混合型瓣膜(環狀瓣膜合並葉瓣狀瓣膜)3種,引起近端輸尿管擴張。
尿路梗阻或膀胱輸尿管返流等尿路畸形可引起腎皮質髓質膿腫。腎皮質膿腫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相反,腎皮質髓質膿腫則常由大腸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屬或變形杆菌屬感染所致。
“鼠標手”通俗而狹義的講就是“腕管綜合症”,是指人體的正中神經、以及進入手部的血管,在腕管處受到壓迫所產生的症狀,主要會導致食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與拇指肌肉無力感。現代越來越多的人每天長時間的接觸、使用電腦,這些上網族多數每天重複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鼠標,手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複和過度的活動,導致腕部肌肉或關節麻痹、腫脹、疼痛、痙攣,使這種病症迅速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亦較為多見,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其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預後大多較好。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鎖骨呈“S”形架於胸骨柄與肩峰之間,是連接上肢與軀幹之間的唯一骨性支架。鎖骨位於皮下,表淺,受外力作用時易發生骨折,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壯年。上肢外展跌倒或局部被暴力直接打擊等外傷史,傷後肩部出現疼痛上肢不敢活動。X 線片可確診,並顯示骨折移位及粉碎情況。
食管壓迫型頸椎病又稱吞咽困難型頸椎病,在臨床上相對少見。正是因為其少見,因而易被誤診或漏診。因此,應引起注意。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腱鞘炎是指腱鞘因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性改變。腱鞘炎是骨科常見病,多見於手工勞動者,特別是用手指反複做伸、屈、捏、握操作的人易患此病,一般女性多於男性。
手部神經支配來自正中神經、尺神經和橈神經。正中神經於肘窩部穿過旋前圓肌兩頭之間,行走在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間。於前臂近端發出分支至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穿過旋前圓肌時發出骨間前神經,與骨間前動脈伴行於指深屈肌和拇長屈肌之間,分支支配拇長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腕上部於橈側腕屈肌和掌長肌之間行走,經腕管至手掌,在腕橫韌帶遠側緣從其橈側發出返支,進入魚際肌支配拇短展肌、拇指對掌肌、拇短屈肌
手部肌腱損傷多為開放性,以切割傷較多,常合並指神經傷或骨折等,也可有閉合性撕裂。由於手內肌仍完整,掌指關節屈曲不受影響。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是主要以筋膜發生彌漫性腫脹、硬化為特征的疾病,故有人主張采用“硬化性筋膜炎”一名。本病在臨床上較少見。
膝關節內有前、後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前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向後、上、外止於股骨外髁的內麵;後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向前、上、內止於股骨內踝的外麵,膝關節不論伸直或屈曲,前後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前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後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後移動。
上皮樣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為緩慢生長的皮內或皮下結節,組織來源尚不明。幾乎所有的損害均發生於四肢,一半以上發生於手或腕部。結節聚集中央處壞死而周圍呈柵狀排列。瘤細胞有兩型均有不典型胞核,腫瘤主要發生於20~40歲的青年人,2/3發生於男性,四肢末端多見,文獻報告一半發生於手部,最初的發現是皮下1cm左右直徑的無痛結節,2~3個月後破潰,出現潰瘍,漸向深部浸潤,沿筋膜、肌腱
Charcot於1868年首先描述神經性關節病故也稱為charcot關節病,即夏科氏關節病。此類疾病為無痛覺所引起,又有無痛性關節病之稱。是一種繼發於神經感覺和神經營養障礙的破壞性關節疾病,常見於40~60歲,男∶女=3∶1。
手指的伸展係統是肌腱與筋膜、腱膜、韌帶的綜合體,其作用與結構比屈肌腱係統遠為複雜,解剖上稱指背腱膜(dorsal aponeurosis),又稱伸腱裝置(extensor apparatus)。隻有熟悉它的解剖與了解每個結構的作用,才能在損傷時恰當地修複或重建其功能。
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是滑膜的一種增生性病變,經常表現為局限的結節。腫塊可能起源於關節滑膜、腱鞘、筋膜層或韌帶組織。病變表現為無痛性軟組織腫塊,通常位於手指和足趾處。也可見於其他關節(尤其是膝關節)及腱鞘。單關節發病是本病的一個規律,但也有罕見的多關節病變。
手指的屈指肌腱在發揮手握持功能中起主要作用,它的解剖結構比較特殊,適應於它的生理功能,因而屈指肌腱的修複有其特殊性。屈指肌腱有深、淺兩組,起於前臂,經過腕管、掌心、屈指腱鞘管而分別抵止於末節指骨基底及中節指骨近段脊。整個肌腱周圍有疏鬆結締組織包繞,既營養肌腱,又便於肌腱在其中滑動,被稱為腱圍或腱周組織(Paratenon)。
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比較少見,有絨毛型和結節型兩種。患者多青壯年男性。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本病好發於膝關節和踝關節,其次髖、跗間、腕、肘等關節,偶也見於滑囊和腱鞘。
脊髓髓內腫瘤在脊髓腫瘤中並不少見,髓內腫瘤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原發性髓內腫瘤;另一類為繼發性髓內腫瘤。後者較少,常為顱內腫瘤向椎管內播散性腫瘤,如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更少見有星形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或第四腦室室管膜瘤等。原發於脊髓的膠質瘤向顱內播散者非常罕見。雖然脊髓和腦的細胞構成一樣,但脊髓內的膠質瘤與腦的膠質瘤相比脊髓髓內的腫瘤要少得多。原發於脊髓髓內的腫瘤可生長在任何脊髓節段,
手部肌腱損傷多為開放性,以切割傷較多,常合並神經血管傷或骨關節損傷,也可發生閉合性撕裂傷。肌腱斷裂後,相應的關節失去活動功能。如指淺屈肌腱斷裂相應指近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指深屈肌腱斷裂,表現為遠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指深淺屈肌腱均斷裂,則遠近側指間關節均不能屈曲。由於手內肌仍完整,掌指關節屈曲不受影響。伸肌腱不同部位斷裂,其相應關節不能伸展,並可出現畸形。
手掌深部刺傷或由化膿性腱鞘炎蔓延引起掌深麵兩個相毗鄰的潛在間隙的急性感染。
足底蹠痛症是指前足底蹠骨頭或蹠骨幹疼痛,按其病因可分為鬆弛性蹠痛症和壓迫性蹠痛症。
樞椎齒狀骨折並非少見,在成人頸椎骨折脫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時有齒狀突骨折在首次就診時被漏診的報道。任何外傷後出現頸部持續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經壓迫症狀的患者,應當給予反複的X線檢查,包括CT檢查,以免可能的齒狀突骨折遺漏。
頸椎本身從出生後即包含著許多不穩定性因素,尤其是椎間關節的水平位、韌帶的鬆弛及脊髓與椎管的比例等均構成其不穩定的解剖學基礎。頸椎椎節不穩既是頸椎病病理生理改變中的一個過程,在持續時間過久時又可以是一個獨立性疾患。上頸椎不穩症主要包括枕頸不穩及寰樞關節不穩兩類,前者以外傷及枕頸部畸形為多見,病情亦較為嚴重。而後者除與頸部外傷相關外,在兒童則多發生於咽喉後壁處炎症之後,此乃由於寰樞關節局部韌帶鬆弛之故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