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急性闌尾炎是小兒最常見的急腹症。小兒闌尾炎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短時間內即發生穿孔、壞死、彌漫性腹膜炎,若診斷治療不及時,則會帶來嚴重的並發症,甚至死亡,故應加以重視。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報道嬰幼兒急性闌尾炎的誤診率35%~50%,新生兒達90%以上。由此而產生的穿孔率達33%~52%,闌尾無炎症切除率達10%~30%。術後並發症高達10%~20%,迄今死亡率仍在0.01%以上。
纖維瘤(fibroma)是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因纖維瘤內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種類,因纖維結締組織在人體內分布極廣,構成各器官的間隙,所以纖維瘤可以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膚和皮下組織最為常見,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處粘膜組織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腎髒等均可發生。大小不等,生長緩慢。
小兒腹股溝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過程中腹膜鞘狀突未能閉塞所致,新生兒期即可發病,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見,右側較左側多2~3倍,雙側者少見,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
脾髒增大是嬰兒及兒童時期的常見體征,一般見於全身性疾患,如感染、血液病、代謝病、腫瘤等,僅限於脾髒本身的疾病則少見。急性感染時,常於數天內即見脾髒充血,可在左肋緣下觸及;慢性感染所致的脾大則主要由於增生性浸潤。應當指出,在多數早產兒及30%的足月兒,剛出生後即可摸到脾髒,5~6個月的正常嬰兒則僅有15%可以觸及,此後一般不能觸到,至3~4歲時隻有極少數偶能觸及。
當腸道與其他空腔髒器或與體表間存在異常的通道時即為腸瘺。發生於小腸的為小腸瘺。小腸瘺又可根據座位於何段小腸而分為十二指腸瘺,空腸瘺和回腸瘺。當腸瘺與其他空腔髒器如膽道、尿路、生殖道或其他腸段相通時稱為內瘺;反之,如與體表相通則外瘺。十二指腸及屈氏韌帶下方100cm範圍內的腸瘺為高位瘺,遠段回腸瘺則為低位瘺。根據小腸瘺排液量的多與少又可分為高流量瘺和低流量瘺。
小腸在腹腔內占據的位置最大、分布麵廣、相對表淺、缺少骨骼的保護容易受到損傷。在開放性損傷中小腸損傷率占25%~30%,閉合性損傷中占15%~20%。腹部的任何損傷需要探查時,均要認真、細致、規律地進行小腸損傷的檢查。
先天性食管狹窄(congenital esophagostenosis,CES)是指生後即已存在的因食管壁結構內在狹窄的畸形。在臨床上十分罕見,多於幼年時發病,常需要手術治療。臨床上應注意與繼發的食管狹窄相區別。
先天性腹壁肌肉發育不良是指前腹壁肌肉的發育不良,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最顯著的特征是皮膚極皺的大腹。該症患者往往同時存在泌尿生殖係統的先天畸形。1895年Parker始稱腹肌發育不良、隱睾及先天性巨膀胱為“三聯畸形”。因全腹壁肌肉缺如或發育不良時,腹壁鬆弛、皮膚形成皺褶,外形象梅脯,故稱梅幹腹。Osler(1901)將合並有膀胱擴張、肥厚、腎積水、輸尿管擴張、睾丸未降等畸形,形象地命名為梅幹腹綜
小兒消化道異物引起的急性腸梗阻以糞塊堵塞為主。偶然也有誤吞異物或食用不能消化之食物引起。小兒特別是幼兒喜歡將其玩具及身邊的各種東西放入口內,可因逗笑哭鬧誤將異物吞入消化道內,因此小兒消化道異物較成人常見。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炎症、創傷後所形成的廣泛性腸粘連,粘連帶引起的腸管急性梗阻,是腸梗阻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大多數患者有腹部手術、炎症,創傷或結核病史,發作前有暴飲暴食或劇烈運動誘因;以往常有腹痛或曾有因腸粘連就診病史。少數為腹內先天性索帶者多見於兒童。
小腸及其係膜在腹腔內所占體積大、分布廣、又缺乏堅強的保護,易受損傷,約占腹部髒器傷的1/4,在戰時居腹內髒器傷之首位。鈍性傷由暴力將小腸擠壓於腰椎體造成,經擠壓腸管內容物急驟向上下移動,上至屈氏韌帶,下到回盲瓣,形成高壓閉袢性腸段。穿孔多在小腸上、下端的70cm範圍內。偶因間接暴力(高處墜落、快速行進中突然驟停),由於慣性,腸管在腹腔內劇烈震動,腸管內氣體和液體突然傳導到某段腸袢,腔內壓力驟增,致
消化道重複畸形是指附著於消化道係膜側的,具有與消化道相同特性的球形或管形空腔腫物,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可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回腸發病最多,其次是食管、結腸、十二指腸、胃、直腸等,有文報告800例中,小腸占57.4%,胸腔占19.9%,結直腸占9.9%,十二指腸占7.1%,胃占3.8%,胸腹部占1.8%。每個髒器有其好發部位,如食管好發於右後縱隔,胃在大彎側,十二指腸在內側或後側,小
遊離的小腸襻、偶為腸係膜過長的橫結腸,通過網膜孔(Winslow孔)進入小網膜囊內稱小網膜囊疝(hernia of lesser omental bursa),或網膜孔疝(hernia of epiplonic foramen)。因疝囊口的前壁為肝十二指腸韌帶,故多數病例會發生較窄,偶爾腸襻也可以從胃結腸韌帶或胃韌帶上的裂孔進入小網膜囊。臨床以急性腸梗阻為主要表現,上身前傾或屈膝位可減輕腹部疼痛是
慢性充血性脾腫大(chronic congestive splenomegaly)又稱門靜脈高壓症(portal hypertension)或班替綜合征(Bantis syndrome),是一種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進行性疾病,多見於年長兒。慢性充血性脾大症主要是由門靜脈高壓症引起的,臨床特點為慢性進行性脾髒腫大、進行性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和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晚期出現腹水、黃疸、肝功能障礙和
由於外傷使脾髒遭受強烈振動而破裂或撕裂,造成內髒出血,脾外傷是臨床常見急症之一。未得到及時救治,常造成休克、死亡。
熱帶巨脾綜合征(tropical splenomegaly syndrome)又稱熱帶巨脾病或特發性熱帶脾腫大。主要表現為慢性巨脾,並伴有肝大、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血清中IgM及瘧疾抗體明顯升高。
消化道重複畸形(duplication) 可以發生在咽部至肛門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食管重複畸形此畸形指的是附著於食管側壁的一個囊性或局限性管狀膨大的空腔結構,約占消化道重複畸形20%。
斜疝腹內髒器或組織經腹股溝管突出即為腹股溝斜疝,約占腹股溝疝的90%,是最常見的腹外疝。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發生嵌頓或絞窄,故應手術治療。從發生機製及發生時間來看,腹股溝斜疝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從疾病發展過程及程度來看,分為易複性疝、難複性疝、嵌頓疝及絞窄疝。腹股溝斜疝易發生嵌頓,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並發症。
胸腺是人體重要的免疫起源於胚胎時期第3(或第4)鰓弓內胚層,係原始前腸上皮細胞衍生物,隨胚胎生長發育而附入前縱隔,具有獨特臨床病理特點和伴有多種副腫瘤症狀的疾病。胸腺瘤是來源於胸腺上皮的腫瘤,約占前縱隔腫瘤的50% ,臨床表現各異,常伴隨很多自身免疫異常。近來對伴隨自身免疫性腸病的認識漸受重視,但其發病率無明確報道。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由於竇房結激動異常或激動產生於竇房結以外,激動的傳導緩慢、阻滯或經異常通道傳導,即心髒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髒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它可單獨發病亦可與心血管病伴發。可突然發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續累及心髒而衰竭。“心律紊亂”或“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於表示節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
原發性胸腺癌是指具有惡性細胞結構特征的胸腺上皮腫瘤,在概念和實踐中,容易和惡性胸腺瘤和胸腺轉移癌相混淆。最常見的組織類型是鱗狀細胞癌和未分化癌,絕大多數患者有不同症狀。治療上以手術切除和放療為主,但療效和預後較差。
胸骨為堅韌扁骨,創傷性胸骨骨折僅占胸部創傷的110%~ 515%。多由直接暴力或作用於胸前的擠壓力量所造成,如汽車撞壓,房屋倒塌壓傷,鈍器打擊傷,身體運動中前胸被硬物撞擊等,脊柱過度屈曲亦可造成胸骨骨折。刀刺傷致胸骨不全骨折較少見。
胸廓出口綜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在胸廓上口受壓迫而產生的一係列症狀。又名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胸小肌綜合征、肋鎖綜合征、過度外展綜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處,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係列上肢血管、神經症狀的總稱。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見病因之一。
血氣胸是指胸部外傷所造成的胸膜腔積血積氣之疾患,中醫屬於"跌打損傷"範疇。血氣胸可單獨發生,也有合並發生,也有與骨折同時發生。
主動脈血流通過內膜裂破處進入主動脈壁,在主動脈壁內形成血腫。血腫擴大時,將主動脈壁中層剝離成為內、外兩層,稱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1542年Sennertus,1761年Morgagni即對本病作了描述。1826年Laennec稱之為夾層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發病率,每年每百萬人口約為5~10例。男女之比約為3∶1,發病年齡大多數在40歲以上。
心髒腫瘤頗為少見,其中原發性腫瘤更為罕見,轉移性腫瘤約為原發性的20~40倍。原發性心髒腫瘤大多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粘液瘤居多數。心髒腫瘤亦可分為粘液瘤、橫紋肌瘤、纖維瘤等。
先天性肺囊腫是一種肺部先天性畸形,在小兒並不少見,也可見於新生兒。其病理分類和命名比較混亂,意見不一,以往統稱先天性肺囊腫,現在比較一致地稱為先天性肺囊性病,包括支氣管源性囊腫(肺囊腫)、肺泡源性囊腫、肺大葉氣腫(肺大皰)、囊性腺瘤樣畸形和先天性囊腫性支氣管擴張等。本病發病無性別差異。 本病的臨床表現可甚懸殊。小的囊腫可無任何症狀,僅在X線檢查時才被發現,較大囊腫在繼發感染或脹大壓迫周圍組織時才出
胸腺囊腫僅是眾多胸內縱隔囊腫的一個類型,而縱隔囊腫來源複雜多樣,發病原因多為先天性,少數後天生長,但缺乏明確原因。
胸壁軟組織損傷是指胸壁的皮膚、皮下組織、胸肌及肋間組織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占胸部損傷的40%~60%。
左心室心肌梗死後,心室壁心肌全層壞死。約10~38%的病例壞死的心肌逐漸被纖維疤痕組織所替代,形成室壁瘤。病變區薄層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髒收縮時喪失活動能力或呈現反常運動。早在1881年對冠狀動脈梗阻、心肌梗塞、心肌纖維化與左心室室壁瘤的演變過程已得到充分認識。60年代起左心室室壁瘤的臨床診斷進展迅速。1955年Likoff、Bailey即開展室壁瘤閉式切除術。1958年Cooley在體外循環下施
胸膜腔積聚血液稱血胸,同時積聚血液和空氣者稱血氣胸。在胸部創傷病員中血胸很常見。出血可來自肋間血管、胸廓內血管、肺裂傷或心髒和胸內大血管創傷。血胸的數量取決於血管破口的大小,血壓高低和出血持續的時間,肺組織出血大多數由於肋骨骨折斷端刺破胸膜和肺所引致。由於破裂的血管小,肺循環血壓低,出血處常能被血塊所封閉而自行停止,一般出血量不多。肋間動脈或胸廓內動脈破裂,由於體循環動脈血壓高,出血不易自行停止,
胸膜的髒層和壁層之間存有一個潛在性腔隙,稱之胸膜腔。正常情況下,胸膜腔兩層胸膜間的寬度約為10~20μm,內含漿液,約為每公斤體重0.1~0.2ml,通常無色、透明,起潤滑胸膜作用,它的滲出和再吸收處於平衡狀態。任何因素造成其滲出增加和(或)再吸收減少,即出現胸膜腔內液體積聚,形成胸腔積液。
心髒惡性轉移瘤,於1700年Boneti 首先進行過描述,1867年Prudhomme首次報道1例惡性黑色素瘤轉移心髒,由於診斷技術的進步和屍檢工作加強,報道病例數逐漸增多。心髒轉移不廣泛時常無臨床表現,甚至有嚴重心肌破壞者卻臨床表現不顯著。呼吸困難或急促、心動過速、心髒收縮期雜音、水腫、心包積液等也是常有的症狀。
胸壁靜脈炎多見於中年女性,一般無嚴重臨床症狀,有側胸壁及腋窩部疼痛,經側胸壁到腋窩部可觸到一條索狀物,向下可延及臍部上方,周圍皮膚可呈現充血性紅斑,有時伴有水腫。以後逐漸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著代替,紅斑轉變成棕褐色。少數病人可引起反應, 如發冷、發熱、白細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陳訴疼痛腫脹。
胚胎時期,胸骨始基形成左右胸骨板。約在第9~10周時,兩側胸骨板在中線相互融合形成整體胸骨。如果胚胎發育過程中未能完成此種融合,或僅部分融合,則形成胸骨裂。按裂隙的部位與程度,可分為上段胸骨裂、下段胸骨裂和全胸骨裂。
冠狀動脈發生局部性或彌漫性擴張,超過局部原來直徑的兩倍以上,呈單發性或多發性的瘤樣改變,稱之為冠狀動脈瘤。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非特異的。這主要取決於動脈瘤本身的病理改變,以及是否有合並症。其臨床表現可為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狀和體征。瘺口大也可以發生心力衰竭。川崎病患者可能伴有持續高熱,一般持續5天以上,咽炎、手足脫皮,多發性的紅斑和頸部淋巴結腫大,雙側結膜炎等。
膈肌疾病中膈疝最為常見。非外傷性膈疝中最常見者為食管裂孔疝、胸腹裂孔疝、胸骨旁疝和膈缺如等。膈疝症狀輕重不一,主要決定於疝入胸內的腹腔髒器容量、髒器功能障礙的程度和胸內壓力增加對呼吸循環機能障礙的程度,但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1)腹腔內髒器疝入胸內而發生的功能變化 (2)胸內髒器因受壓而引起呼吸循環功能障礙。
胸骨骨髓炎發病率低,特別是血源性骨髓炎非常少見,是骨科領域裏非常難治的疾病。常見於胸骨術後感染,老年人及合並糖尿病的全身疾病患者。臨床表現為多發竇道,嚴重時出現感染中毒症狀。徹底清創、通暢引流、建立局部血供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甲狀腺腫瘤在內分泌腺腫瘤中最為常見,因位於頸部易被發現。胸腔內甲狀腺腫為胸骨後或縱隔單純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腫瘤,因其位於胸骨後或縱隔內,不易被發現,給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胸內甲狀腺腫與頸部甲狀腺腫一樣,為多發性結節性非毒性良性甲狀腺腫瘤,有時腫瘤的良惡性,以及腫瘤與結節性增生之間在手術前是不易確定的,甚至在病理組織學上亦很有爭論。
胸部皮下組織有氣體積存時謂之皮下氣腫。胸壁皮下氣腫一般都繼發於胸骨和(或)肋骨骨折伴氣胸,尤其多見於多根多處肋骨骨折伴張力性氣胸病人,也可並發於氣管,支氣管,肺及食管損傷,偶見繼發於內鏡檢查損傷。
嚴格說肺不張(atelectasis)應指出生後肺從未充盈過氣體,而已經充氣的肺組織失去原有的氣體(de-aeration)應稱作肺萎陷(pulmonary collapse)。但由於多年來沿用習慣,廣義肺不張可包括先天性肺不張及後天性肺萎陷。
心-耳綜合征(cardio-auditory syndrome)又稱心髒-耳聾綜合征、Q-T間期延長綜合征(Q-T interval syndrome)。有三大特征:Q-T間期延長、暈厥發作及耳聾。主要症狀是短程的暈厥發作,常因激動、生氣、憂慮、過度疲勞等誘發。伴有先天性耳聾者又稱Jervell-Lange-Neilsen綜合征,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無耳聾者又稱Romano-Ward綜合征,是常染
在胸主動脈動脈瘤中最常見的是降主動脈瘤。大多數由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所引起,其它如創傷、細菌性感染和動脈中層壞死等也可以導致降主動脈瘤的形成。
心肌梗塞病變累及乳頭肌可產生程度不等的二尖瓣關閉不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人經心導管檢查約3%有二尖瓣關閉不全。冠心病引致的二尖瓣關閉不全可由急性或慢性乳頭肌缺血所引起。心肌梗塞時,乳頭肌可因急性缺血性壞死而在數小時內完全斷裂。雖然腱索和瓣葉無異常病變,但相應部位的二尖瓣瓣葉喪失啟閉功能,在發生梗塞後早期即呈現嚴重的二尖瓣關閉不全。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因乳頭肌斷裂而死於突然發生的重度二尖瓣關
胸壁軟組織腫瘤良性多見,惡性少見。兒童和老年者的胸壁軟組織腫瘤多為惡性,生長較快的腫瘤惡性可能性很大。
胸腺類癌是胸腺神經內分泌細胞腫瘤的一種,胸腺神經內分泌細胞腫瘤分為兩大類,另一類是胸腺小細胞癌。 胸腺神經內分泌細胞腫瘤的形態學和超微結構特征以及腫瘤細胞能分泌人體其他部位APUD細胞所分泌的生化物質,是支持胸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瘤起源於神經脊嗜銀細胞(Kultschitzky細胞)的觀點。
胸壁骨腫瘤占全身骨腫瘤的7%~8%,多數胸壁骨腫瘤為惡性,85%~90%發生在肋骨,10%~15%發生在胸骨,男女比例2∶1。
心包腫瘤非常罕見,原發性良性心包腫瘤有脂肪瘤、分葉狀纖維性息肉、血管瘤和畸胎瘤。原發性惡性包腫瘤為間皮細胞瘤和肉瘤,分布廣泛,常浸潤組織。繼發性腫瘤,直接從胸腔內擴散累及心包,最常見的是支氣管肺癌和乳房癌。
心髒橫紋肌瘤(rhabdomyoma of heart)為僅次於黏液瘤的第2 位常見的良性心髒腫瘤,也是兒童中最常見的原發性心髒腫瘤,在新生兒和嬰幼兒更多見。有人稱之為心髒錯構瘤、Purkinje 細胞瘤和組織細胞樣心肌病。約占整個心髒腫瘤的8%。90%發生於15 歲以下的兒童,78%患兒年齡不足1 歲。由於腫瘤阻塞心腔,嬰兒可能在出生後很快死亡。
胸腹主動脈動脈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是指同時累及胸腔段和腹腔段的主動脈,以及侵犯到腎動脈以上的腹主動脈瘤,均稱胸腹主動脈瘤。盡管有多種術式和輔助方式來降低手術並發症,但仍有5%~10%的圍術期死亡率和腎、肺和脊髓缺血並發症的發生。
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可引致二尖瓣狹窄及/或關閉不全。Fisher於1902年即報道2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60年代以後報道的病例日益增多。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常與房室管畸形、大動脈錯位、單心室、心房間隔缺損、心室間隔缺損、左心室流出道或主動脈出口狹窄、主動脈縮窄、法樂四聯症等多種先天性心髒血管疾病合並存在。單獨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很少見,在先天性心髒血管疾病的屍檢材料中僅占0.6%。在臨床病例中占0.21~0.
心包間皮瘤(mesothelioma of pericardium)是一種原發性的心包惡性腫瘤,不同於發生於房室結的間皮瘤,後者為良性。
胸導管損傷,是由胸部的穿透傷或鈍性創傷,胸導管位於後胸壁胸膜外,如胸膜同時破裂,乳糜液直接流入胸膜腔形成乳糜胸;如胸膜完整,流出的乳糜液先積聚在胸膜外,逐漸增多,壓力增大,脹破胸膜,溢入胸腔再形成乳糜胸。損傷性乳糜胸的真正發病率可能比報道的要高,因為許多隻有少量乳糜液的病例難以查出,而在診斷成立之前早被吸收。
乳頭樣彈性纖維瘤係原發性良性心髒腫瘤。瘤體自瓣膜的內膜發生,主要以心內膜的纖維組織、彈力纖維、平滑肌細胞及黏多糖基質組成乳頭的軸心,外膜被以增生的心內膜細胞,故稱乳頭樣彈性纖維瘤。
心髒脂肪瘤為外膜完整的良性腫瘤,內含典型的成熟脂肪細胞。脂肪瘤可位於心髒各部位和心包。位於心肌內的脂肪瘤通常較小且有完整的包膜,偶爾也有生長於二尖瓣或三尖瓣上。患者年齡20 歲以上,可高達70 歲,男性多於女性。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及部位。由於瘤體較小,病人一般無任何症狀,常在體檢或屍檢時發現。
腸外阿米巴病中,肺和胸膜阿米巴病發生率僅次於肝髒,胸部阿米巴病右側多發且大多繼發於靠近膈肌的肝阿米巴膿腫,而肝阿米巴膿腫是腸阿米巴病的晚期並發症,胸部阿米巴病占阿米巴痢疾的1%~8%,占肝阿米巴病的15%~20%。
胸腺小細胞癌(胸腺燕麥細胞癌)發病較少。胸腺小細胞癌呈浸潤性生長,而且易發生遠處轉移。胸腺小細胞癌常和身體其他器官的內分泌腫瘤同時發生,即多發性神經內分泌腫瘤(MEN)I型綜合征。
心包轉移瘤是指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至心包膜的結果,是惡性腫瘤的全身表現之一。心包轉移瘤較原發性心包腫瘤及心髒轉移瘤相對常見。屍檢證實,惡性腫瘤患者中有5%~15%有心包受累。
心包胸腺瘤大多為繼發性,由前縱隔胸腺瘤轉移而致,但發現有原發性心包胸腺瘤的病例,所以心包胸腺瘤的命名尤其是原發性心包胸腺瘤的命名,仍有待國際上的認同。
縱隔也是小兒胸內腫瘤最常見的部位。縱隔上至第一肋骨,下達橫膈,前有胸骨,後有椎體,而周圍有縱隔胸膜環繞。其內容可有二大組:①即心、大血管、食管、氣管及其主支;②以胸腺及縱隔淋巴組織為主。
主動脈瓣竇動脈瘤破裂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心髒病。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於主動脈瓣竇的基部發育不全,竇壁中層彈性纖維和肌肉組織薄弱或缺失,使主動脈壁中層與主動脈瓣纖維環之間缺乏連續性,造成主動脈瓣竇的基底部薄弱點,出生後主動脈血流壓力將主動脈瓣竇的薄弱區逐漸外推膨出形成主動脈瘤樣突出。最後在伴有或不伴有體力勞動或外傷的情況下發生破裂,即形成主動脈瓣竇動脈瘤破裂。主動脈瓣竇動脈瘤常呈風兜狀,頂端有破口,竇
胸壁軟組織畸形是指乳房,胸大肌、胸小肌發育不全和缺如。可見於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先天性主要指Poland 綜合征,而後天的胸壁畸形多見於各種類型的胸部外傷殘遺畸形。
腹腔髒器經胸肋三角突入胸腔心膈角區,稱為先天性胸骨後膈疝,又稱胸骨後疝(retrosteRNAl hernia),胸骨旁疝(parasternal hernia),前外側疝(anterolateral hernia)或Morgangri裂孔疝。本病較少見,占膈疝的3%~5%。新生兒期即可發病,成年後發病者亦較常見。右側胸腔多發,以呼吸和消化係統症狀為主,若發生腸管嵌頓,可出現胸腹腔感染等表現。
心髒穿透傷約占住院胸部傷總數的2.8%~12%,心髒各部位均可受傷,但損傷率與各心腔在前胸壁暴露範圍有關。心髒穿透傷的住院死亡率以往在槍彈傷為60%,在刀刺傷為15%。
縱隔壓迫綜合征(mediastinum stressed syndrome)是一組症候群,凡縱隔內任何組織或器官的病變,都可對呼吸道、心血管和食管等產生壓迫症狀。其病因可為先天性組織異常,或為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也有的由淋巴結炎和膿腫所引起。因受壓部位和性質不同,其表現亦不一致。
心髒轉移性腫瘤是指全身惡性腫瘤經各種途徑轉移至心髒並在此生長所形成的腫瘤。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congenital pleuroperitoneal foramen hernia)是胚胎期膈肌的腰肋三角部發育異常,局部缺損或薄弱,腹腔髒器通過此缺損或薄弱區疝入胸腔而形成的一種疝,又稱先天性後外側疝(congenital posterolateral diaphragmatic hernia)或Bochdalek裂孔疝,是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膈疝。臨床表現涉及呼吸、循環和消化
據國內外文獻資料:心包內惡性畸胎瘤是心包內畸胎瘤的一種特殊病理形態。惡性程度較高,早期易侵犯心室、心房及升主動脈等處,引起一係列生理及病理性改變。
血管受壓性吞咽困難的名稱原來是形容異位右鎖骨下動脈壓迫食管所發生的症狀。這種常見的先天性大血管畸形可以壓迫食管及氣管出現異常症狀。
胸內異物多見於各種胸部外傷導致的異物進入胸內,胸內異物多見於胸部穿透傷,常見的溢流在胸內的異物有金屬碎片或子彈頭等。急症治療原則為清創止血,糾正休克,維持循環呼吸功能,預防感染。
心髒鈍性閉合傷約占胸部傷的10%~25%。但由於常對其缺乏警惕、輕者表現不明顯、或被其他損傷所掩蓋而致漏診,有人認為其發生率可能占鈍性胸部傷的50%以上。臨床上,心髒閉合傷常為幾種因素聯合作用所致。大多數為交通事故傷引起。
短食管是指食管的長度較正常短,由於食管短,一部分胃體替代短缺的食管位於膈肌之上成為胸腔胃。病因有先天性和繼發性之分,先天性短食管是較為罕見的畸形。
先天性囊狀腺樣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係先天性肺局部發育不全。肺組織結構紊亂,終末細支氣管過度生長,形成多囊性包塊。
先天性食管憩室較少見。根據發生部位不同分為咽食管憩室,食管憩室並有先天性食管狹窄和真性先天性食管憩室。
脅痛是以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肝膽病證。脅,指側胸部,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統稱。如《醫宗金鑒·卷八十九》明確指出:“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醫方考·脅痛門》又謂:“脅者,肝膽之區也。”且肝膽經脈布於兩脅,故“脅”現代又指兩側下胸肋及肋緣部,肝膽胰所居之處。脅痛是肝膽疾病中常見之證,臨床有許多病證都是依據脅痛來判斷其為肝膽病或係與肝膽有關的疾病。
膽管擴張症為較常見的先天性膽道畸形,以往認為是一種局限於膽總管的病變,因此稱為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於1723年Vater首例報道,1852年Douglas對其症狀學和病理牲作了詳細介紹。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對本病認識的加深,近年通過膽道造影發現擴張病變可以發生在肝內、肝外膽道的任何部位,根據其部位、形態、數目等有多種類型,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Gilbert綜合征),是一組綜合的病症,係1092年法國醫師Gilbert首先報告,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膽紅素血症所致的黃疸。先天性患者家族中有25%~50%的人有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從嚴格的定義講,其特點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症,而血清膽酸正常,肝功能正常。
先天性肝囊腫(congenital cyst of liver)是常見的臨床肝髒良性疾病,隸屬於先天性發育異常,臨床上常將其分為多發性肝囊腫或多囊肝(multiple cysts or polycystic disease of liver)及單發性肝囊腫。
小兒肝母細胞瘤90%以上見於3歲以下,60%為1歲以下的患兒。小兒中此瘤比較常見。肝母細胞瘤是一個上皮的和間質的(mesenchymal)混合組織。它可以含有纖維組織、肌肉、類骨(osteoid)組織、軟骨、造血組織或原始的間質組織。瘤處於肝中可以是孤立的或是多發的。經血液及淋巴液轉移至別處。
急性膽囊炎起病多與飽食、吃油膩食物、勞累及精神因素等有關,常突然發病,一開始就出現右上腹絞痛、呈陣發性加劇,並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惡心及嘔吐。急性膽囊炎在小兒比較少見,偶有伴發膽石症者,小兒更為罕見。
新生兒肝脾腫大,是指臨床上新生兒肝大(hepatomegaly)和脾髒增大(splenomegaly)。即肝脾大小超出正常範圍(正常新生兒肝髒的上界一般在右鎖骨中線第4肋間,下界一般在右肋緣下1~2cm,劍突下更易觸及,約2cm。脾髒在左鎖骨中線肋緣下不能觸及或不超過1cm,質地柔軟。)。在新生兒期,肝脾腫大是較常見的臨床症狀,應盡快查找原因,區別是良性自限性疾病,或是惡性病變。引起肝脾腫大的疾
嬰兒膽汁淤積(cholestasis)是指因肝細胞損傷及(或)肝內、外膽管阻塞所致的嬰兒膽汁排泌持久減少。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結合膽紅素血症[即血直接膽紅素>25.5µmol/L(1.5mg/dl),或直、總膽之比>20%]、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及脂肪吸收不良。有人將本症稱為嬰兒肝炎綜合征,由於所包括的病例,並不都具有肝炎的病理改變,故這一名稱值得進一步商榷。此處主要討論發病在生後3個月內的膽汁淤積。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慢性彌漫性進行性肝髒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髒損害,肝髒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臨床症狀輕重相差懸殊,表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礙及門脈高壓現象。病理變化主要為肝髒的纖維化及假小葉的形成。
先天性肝內膽管囊狀擴張症又稱交通性肝內膽管囊狀擴張症、Caroli病,1958年法國學者Caroli詳細描述了與膽道係統溝通性多發性肝內膽管囊狀擴張症,病變範圍主要累及肝膽管可以是一段、一個局部、一葉或雙側的肝內膽管,此後國內外學者定義為Caroli病。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congenital cystic dilatation of bile duct)是一種伴有膽汁淤積的外科膽道疾病。1723年Vater報告了首例膽總管囊腫,此後被相繼報告。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症可發生於除膽囊外的肝內,外膽管的任何部位。Caroli於1958年詳細描述了肝內膽管的囊狀改變,所以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名稱已經不能包括此類病的全部,學者們認為統稱為囊狀擴張或膽管囊腫為
黃疸肝髒色素沉著綜合征(Dubin-Johnson syndrome)是一種臨床上以間歇性黃疸為主要表現特征的疾病。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具有明顯的家族史。又稱Dubin-Johnson綜合征、Dubin-Sprinz綜合征、Sprinz-Nelson綜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Ⅰ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直接膽紅素增高Ⅰ型、黑色肝黃疸綜合征等。
血吸蟲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寄生蟲病,曆史久遠且流行廣泛。人體因接觸疫水而感染,成蟲主要寄生於門靜脈係統,其蟲卵沉積所導致的複雜的免疫病理反應可引起全身多組織器官損害,本文著重討論與外科密切相關的由血吸蟲病所致的肝膽係疾患。
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angitis)是因為膽汁滯留與細菌感染引起膽囊與膽管的炎症性疾病。
先天性肝囊腫(congenital cyst of liver)是常見的臨床肝髒良性疾病,隸屬於先天性發育異常,臨床上常將其分為多發性肝囊腫或多囊肝(multiple cysts or polycystic disease of liver)及單發性肝囊腫。
與成人相同,小兒繼發性肝腫瘤較原發性肝腫瘤更常見。原發性肝髒惡性腫瘤占小兒腫瘤的1.2%~5%,其中最常見的是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良性腫瘤主要是血管瘤、錯構瘤及畸胎瘤。肝母細胞瘤較肝細胞癌多見,幾乎都發生於5歲前小兒,約50%病人年齡小於18個月。男孩較女孩多見,尤以肝細胞癌,男∶女為2∶1。發生肝細胞癌的高峰年
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又稱暴發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及重型肝炎。是各種原因(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最為常見)導致肝細胞廣泛壞死或肝功能急劇嚴重損害,引起的極為凶險的臨床症候群。是所有肝病重症化的結局。
先天性肝纖維化為一種罕見的遺傳性先天性畸形,以門管區結締組織增生、小膽管增生為特征,病程後期一般均會導致門脈高壓症,50%的患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Kerr等(1961)首次將該病命名為先天性肝髒纖維化。
硬化性膽管炎(sclerosing cholangitis)又名纖維性膽管炎,是一種膽汁淤積綜合征,是以肝內、外膽管炎症導致肝內外膽管壁黏膜下和漿膜層纖維樣變性、增生,致膽管慢性纖維性狹窄和閉塞。最終可發展成膽汁性肝硬化和門脈高壓,少數病例可累及膽囊和胰管,可伴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腹膜後纖維化。
小兒動脈肝髒發育異常綜合征的特征性外貌為前額突出、眼球凹陷、眼距增大、鞍形鼻、下齶尖小、向前伸出,本病征為遺傳性疾病,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家族發病傾向。又稱動脈-肝發育不良綜合征(arteriohepatic dysplasia syndrome),膽汁淤積綜合征、Alagille綜合征。
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稱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或肝腦綜合征,是由嚴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伴有複雜的神經精神症狀的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是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其發生和發展常標誌著肝衰竭,病死率很高。肝性腦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間隙性肝性腦病。各種原因的急、慢性肝病均可伴發肝性腦病。
巴德-吉亞利綜合征,也名布-加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它指的是由於某種原因而致肝靜脈或(和)下腔靜脈閉塞引起的以門靜脈高壓或門靜脈和下腔靜脈高壓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最常見者為肝靜脈開口以上的下腔靜脈隔膜和肝內靜脈血栓形成。1970年Hirooka將本病征分為7型,但就目前手術水平,有人根據下腔靜脈阻塞的特征、肝靜脈受累的情況將Hirooka分型簡化為4型。Budd- Ch
小腸梗阻是指小腸的內容物在腸腔內通過受阻。在臨床上腸梗阻十分常見,占居外科急腹症的第三位。早期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能使絕大多數患者獲得良好的近期和遠期療效。
小兒急性腸係膜淋巴結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為小兒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多見於7歲以下的小兒,多屬病毒感染。好發於冬春季節,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並發,或繼發於腸道炎症之後。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由於幽門環肌肥厚、增生,使幽門管腔狹窄而引起的機械性幽門梗阻,是新生兒、嬰幼兒常見病之一。且多為足月兒。幽門狹窄的治療取得成功是本世紀外科的偉大成就之一。依據地理、時令和種族,有不同的發病率。歐美國家較高,約為2.5~8.8‰,亞洲地區相對較低,我國發病率為3‰。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
小腸腫瘤是指從十二指腸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腸腸管所發生的腫瘤。小腸占胃腸道全長的75%,其粘膜表麵積約占胃腸道表麵積的90%以上,但是小腸腫瘤的發生率僅占胃腸道腫瘤的5%左右,小腸惡性腫瘤則更為少見,約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