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下尺橈關節的功能是穩定橈骨在尺骨遠端的旋轉。主要穩定因素是:尺側側副韌帶,該韌帶附著於尺骨莖突尖端,止於豌豆骨和三角骨;三角軟骨盤,其附著於尺骨莖突基底到尺骨邊緣和橈骨凹;尺側和後側的尺橈韌帶與關節囊部分相連;旋前方肌;橈骨遠端的部分表麵和尺骨及骨間膜。下尺橈關節脫位除可與Colles骨折、Smith骨折及Galazzi骨折伴發外,亦有不少病例為單發者。下尺橈關節脫位對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常易漏診。
所謂先天性斜頸,係指出生後即發現頸部向一側傾斜的畸形,其中因肌肉病變所致者,稱之為肌源性斜頸;因骨骼發育畸形所致者,稱之為骨源性斜頸。後者十分罕見,且在病因及診治方麵均屬於頸椎畸形一章。
小腿動脈包括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脛前動脈 由膕動脈分出後,穿小腿骨 間膜至小腿前群肌的深麵下行,沿途發支布於小腿群肌和附近皮膚,此動脈下行至足背移行為足背動脈。足背動脈再分支到足背和趾背,並有分支穿至足底,稱足底深支。脛後動脈 是膕動脈的延續,沿小腿後 麵淺、深層之間下行,在起始處發出腓動脈,分支布於脛、腓骨和小腿後、外群肌,本幹經內踝後方轉入足底,分為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分布於足底肌和皮
在脊椎椎管狹窄症中,胸椎椎管狹窄症遠較腰椎和頸椎少見。但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加之繼發性病例隨著人口老齡化而遞增,因此,被確診的病例逐漸增多,應引起大家重視。
眼—耳—脊椎綜合征(oculoauriculovertebral dysplasia syndrome)是一種以眼、耳及顏麵、脊柱畸形為主要臨床症狀的先天性症候群。本綜合征60%~70%的病例發生於男孩其臨床表現較複雜約10%的病例智力遲鈍,而大多數病例隻顯示部分體征。該病征又稱Goldenhar綜合征、下頜麵骨發育不全—眼球上皮樣囊腫綜合征(mandibulofacial dysostosis-
盡管胸椎黃韌帶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a flava,OLF)在臨床上十分少見,但其臨床症狀複雜,易因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以致使長期、持續受壓的脊髓出現不可逆性損害。本病男女患者之比為2∶1,大多在中年以後發病。本病多見於亞洲人種,尤其是日本人;而在白種人中罕見。
本病多見於兒童,女性多於男性。創傷性髕骨脫位合並股骨外髁骨折,多由處理不當而引起。多數是患者膝關節局部結構發育異常,經輕微的外傷引起。而局部結構發育異常者,有膝外側軟組織攣縮;髕韌帶附著點偏外側;股外側肌止點異常;髕骨發育小而偏平;股骨髁間凹淺外髁發育不良;膝外翻畸形等。
膝外側副韌帶損傷(injury of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of knee joint)比較少見,多因暴力作用於小腿內側使之內收所造成。伸膝位時,膝關節外側關節囊、股二頭肌腱處於緊張狀態,與ACL、PCL共同起到保護膝LCL的作用。所以膝LCL不易受到損傷。
下腰椎不穩所致的腰痛是影響人類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觀察表明:至少30%的腰痛患者的症狀與腰椎不穩有直接關係,其病因大多為退變所致。
先天性肘關節融合很罕見,可單獨出現,也可與其它畸形同時存在,如尺骨缺如、腕骨、掌骨或指骨融合或缺如。當獨立存在時,常累及雙側肘關節,發病與性別無關。
此為臨床上最為多見的類型,多由高處落下臀部或足跟部著地所致,故易伴發跟骨或脛腓骨骨折。此類骨折好發於胸11~腰2之間,尤其多見於胸12~腰1。此外,骨質疏鬆者輕度外傷亦可引起,以更年期女性多發,大多發生於平地跌倒之後,其部位常在第1腰椎以下,可能與負載強度大有關。破傷風或其他原因引起軀幹肌群痙攣收縮者,也可引起這一類型的胸、腰椎骨折。
先天性尺橈骨融合係橈尺骨近端先天融合,前臂固定在一定角度上的旋前位少見畸形。雙側受累者占60%。男女發病率無差別。
1952年,Christopherson報告12例組織來源不明細胞呈腺泡樣或器官樣排列的軟組織惡性腫瘤,稱之為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脊椎結核寒性膿腫可以局部浸潤或直接破潰穿入相鄰的器官,最常見者為肺髒,穿入食管或結腸等則少見,破潰穿入胸腔時可遇到。常與內科的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相混淆,病因雖相同,但來源有差異,處理方式也不同。
脊柱裂(spina bifida)是妊娠早期、胚胎發育時,神經管閉合過程受到影響而至脊椎管的一部分沒有完全閉合的狀態,是一種常見的先天畸形。脊柱裂是造成嬰兒死亡和終身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症的防治非常重要。
旋轉帶包括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它們可以增加肱骨頭在關節盂內的穩定性。這些肌腱的撕裂和炎症常發生在需要肩關節極度外展的反複運動中(如棒球,自由泳,仰泳和蝶泳,舉重,球拍運動)。當上肢前伸時,肱骨頭向前撞擊肩峰與喙肩韌帶,引起岡上肌腱損傷。慢性刺激可以引起肩峰下滑囊炎,無菌性炎症和肌腱侵蝕。急性的巨大暴力可以導致旋轉帶斷裂。如果無視疼痛繼續訓練,會導致岡上肌肌腱止點骨膜炎甚至肌腱止點撕脫
胸鎖關節由膨大的鎖骨內端與胸骨切跡的關節麵構成,其間有一軟骨盤。胸鎖關節的穩定主要靠關節囊、前後胸鎖韌帶和鎖骨間韌帶,正常的胸鎖關節約有40左右的活動範圍。鎖骨近端及胸骨近端及胸骨柄相連接的關節發生分離移位。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
由多個運動節段組成的脊柱,在遭受過度的運動或外力時即可引起損傷。致傷暴力包括過度的前屈、後伸、擠壓、分離、剪切和旋轉力等,凡超過生理極限即可引起損傷。按照Denis三柱概念,爆裂骨折已成為脊柱骨折中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一型,如處理不當,易引起意外。Denis等人強調,當椎體的後壁和後部纖維環等結構,即包括後縱韌帶的中柱一旦遭受破壞,則可造成前屈狀態下的不穩定,並把此種累及前柱和中柱的骨折定義為爆裂骨
1951年,Seyffarth首次報道了旋前圓肌綜合征(round pronator syndrome),17例病例均為正中神經通過旋前圓肌或指淺屈肌時神經受到卡壓所致。當時其描述的旋前圓肌綜合征並非都為旋前圓肌卡壓,因此,臨床命名並不確切。然而,由於臨床長期將此類病變稱為旋前圓肌綜合征,所以,這一命名沿用至今。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是一種常見的姿勢性足畸形,以全足背伸和外翻為特征。女性多於男性,其比例約為1∶0.6。
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是因肌肉、關節囊及韌帶纖維化,引起以全身多個關節僵直為特征的綜合症。
先天性脛骨假關節是先天性脛骨形成不良或失敗的總稱,有多種特定的類型,各型有其獨立的病理、病程和預後。多見於脛骨中下1/3交界處,最終形成局部的假關節。男性發病率略高於女性,多為單側,同側腓骨也可累及。少數患者有遺傳史。
先天性副舟骨(congenital accessory navicular bone)是在足舟骨內側結節處有一副骨,為常見的舟骨發育異常,雙側多同時對稱發生。副舟骨是足部結構上的缺陷,影響足的穩定。
發育性髖脫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即過去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畸形,如不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年長後可造成患髖和腰部疼痛,影響勞動。實際上臨床所見的患兒,脫位程度不同,有的並沒有真正的脫位而隻是有潛在脫位的可能性。因此近年來,有的學者主張稱本症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DH)或稱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小兒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ty)是侏儒中最多的一型,屬於軟骨化骨缺陷而膜性化骨正常的一種發育異常。伴有肢體短小、頭大以及常有手的三叉畸形,屬軟骨化骨缺陷而膜性化骨正常的一種發育異常。
先天性垂直距骨(congenital vertical talus)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畸形,又稱畸形性距舟關節脫位、先天性凸形外翻足,是先天性扁平足的一種類型。由於距舟關節原發性脫位,跗舟骨與距骨背形成關節,使距骨處於垂直位。
膝關節滑膜炎是一種無菌型炎症,是由於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引起的。滑膜的功能異常會導致關節液無法正常生成和吸收,膝關節就會產生積液。滑膜的形態改變還會侵襲膝關節軟骨,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存在很大的致殘危機。
本病為較少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特征是肩胛骨處於較高的位置,患側肩關節高於健側,患肢上臂上舉活動受限,可同時合並有肋骨、頸、胸椎的畸形。1863年由Enlenber首先描述。1891年Sprengel報告4例,並討論病因,故本病又稱Sprengel畸形。
骨軟骨瘤又稱外生骨疣,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良性骨腫瘤。該腫瘤通常位於幹骺端的一側骨皮質,向骨表麵生長。可分為單發和多發性骨軟骨瘤。後者有遺傳傾向,並影響骨骺發育或產生肢體畸形,稱為多發性遺傳性骨軟骨瘤病,或骨幹續連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有時可合併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先天性脊柱側凸是由異常椎體的形成而引起,椎體缺失,半椎體或者椎體間聯合可以引起不對稱生長,從而引起繼發性畸形。因患者年齡、性別、畸形部位,側凸程度、節段長短、畸形類型、可屈性及進展性等情況不同,醫生應選擇不同治療手段。
指甲-髕骨綜合征(nail-patella syndrome)是眾所周知的遺傳性指甲和髕骨發育不良,特點是多種骨的異常,最初影響肘和膝,並有相關腎病,少數病例有眼和血管異常。其特點為GBM特征性超微結構異常。
本病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發病率高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但由於症狀較輕而常被忽視。
此組根動脈多來自肋間動脈,或來自上方腰動脈和(或)髂外動脈,沿肋間神經或腰脊神經進入椎管後,即參與構成脊髓中、下段的脊髓前中央動脈。胸段上方達第6胸髓,下方至骶4;腰段為胸12至骶5,主要供應該段脊髓前方2/3的血運。
後縱韌帶骨化症(OPLL)在全球範圍內並非常見病,但在遠東一些國家,因後縱韌帶骨化導致肢體癱瘓而到醫院就診者則並不少見。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發病,就是在日本也十分罕見,有時可在頸椎OPLL患者行全脊柱拍片檢查時發現,但也有患者僅出現胸脊髓病變而不伴有頸脊髓病變。
弓形腿綜合征即脛骨畸形-骨軟骨病,又稱Blount-Barber綜合征、Blount脛骨綜合征、Blount病、Erlacher-Blount綜合征、脛骨內髁無菌性壞死、脛骨內翻-脛骨畸形性骨軟骨病、內側或外側性骨軟骨病,非佝僂病性弓形腿(Bowlegs without rickets)、脛內翻綜合征等。係脛骨近端內側骺板受負重壓力而破壞了正常生長,導致脛骨近側幹骺端向內側彎曲。本病並無缺血性壞死
先天性膝關節脫位與半脫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and subluxation of the knee)乃嚴重膝過伸。本病女性較多,為男性的2~8倍。半數以上病例並發其他先天畸形。大多數病人無家族遺傳傾向,Provenzano在200例膝脫位病人中發現7例有陽性家族史,而且多數為Larsen綜合征病人,合並手、足畸形和其他大關節脫位。
鎖骨顱骨發育不全(cleidocranial dysostosis)綜合征即Marie-Sainton綜合征,又名Hulkerantt骨形成不全、Schenthaurer綜合征等。顱鎖發育不全的特點是膜內化骨部位的骨化不良,主要發生在鎖骨、顱骨和骨盆。但軟骨內化骨也會有些影響。病兒有輕度侏儒表現。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發生在20歲以下青少年或兒童的一種惡性骨腫瘤,也叫成骨肉瘤,較常見,是小兒骨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約為小兒腫瘤的5%。
關節過度活動綜合征(joint hypermobility syndrome)又名關節鬆弛症(arthrochalasis),是四肢關節疼痛的原因之一,影響患兒肢體活動和功能。本症是遺傳性疾病。
先天性髖內翻亦稱發育性髖內翻,係幼兒時發生的股骨頸幹角進行性減小所致的畸形。正常成人的頸幹角為120°~140°,兒童為135°~145°。若頸幹角小於120°,稱為髖內翻。表現為日見加重的跛行,是小兒跛行常見原因之一。單側發病多於雙側,性別和種族無明顯差異。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又稱脆骨病。表現為全身性結締組織異常。其特點是多發性骨折、藍鞏膜、進行性耳聾、牙齒改變、關節鬆弛和皮膚異常。遺傳學多屬常染色體顯性,有些病例表現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隔代遺傳的病例亦有報道。
特點為偏側肢體的骨和軟組織肥大,伴有該部位的血管痣、靜脈瘤,故又稱為血管擴張性肢體肥大症確切含義應為出生後身體一側比另一側肥大,有時是部分如上肢或下肢左右大小不同,有時是整個身體的一側包括顏麵、軀幹、上下肢、內髒的左右大小都有差別,但是身體每一側組織器官的結構是完全正常的,稱之為先天性半側肥大。
血管-骨肥大綜合征(angio-osteohypertrophic syndrome)又稱Klippel- Trénaunay綜合征、Parkes-Weber綜合征、Weber綜合征,肥大性血管擴張症、血管擴張性肥大症、骨肥大症、痣-靜脈曲張骨肥大、血管-骨質增生症、皮膚脊髓血管瘤等。本病征以血管瘤並骨及軟組織肥大為特征。
高弓足(telipes cavus)又稱爪形足,是一種以足縱弓較高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畸形。少部分為先天性發病,多數為3歲後發病,係神經係統疾患所致。
位於頸2~3椎節以下的頸椎椎節不穩定統稱為下頸椎不穩症,在臨床上更為常見,且其病情相差甚大。其中伴有椎間盤(髓核)突出或脫出者不屬本節討論內容,本節主要涉及原發性、僅僅表現為椎節鬆動不穩的病例。本病可視為頸椎退變的一個過程,又因其具有一係列症狀及客觀所見,並有相應的治療措施,包括手術療法,因此亦可作為一個獨立性疾患提出討論。
先天性椎體畸形係胚胎時期,椎體發育過程中分節不全或形成不全所引起。
慢性骨髓炎是化膿性細菌侵入骨組織所引起的一種骨感染性疾病,常反複發作多年不愈,有時會因並發症而致終身殘疾。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療不當或延誤診治演變而來,少數為開放性骨折並發感染所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病灶處可出現軟組織紅腫,甚或皮膚破潰,即急性發作。
胸長神經起源於頸5,頸6,頸7神經根,支配前鋸肌。該神經卡壓極少引起醫師關注。作者在研究肩胛背神經解剖時,發現大多數肩胛背神經在頸5神經的起始與胸長神經的頸5神經起始合幹,合幹部分穿經中斜角肌的腱性起源和腱性纖維環,從而想到起源於頸5神經的胸長神經也可能與肩胛背神經一起受到卡壓。胸長神經受到卡壓將產生臨床症狀有頸部、背部均有明顯的壓痛點,而且按壓背部的壓痛點可誘發前臂內側及手指發麻,患者訴左胸前不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acute suppurative arthritis)多見於膝、髖、肩、肘諸關節。發生於嬰幼兒者往往,與幹骺端的骨髓炎或通過血運侵入關節滑膜有關,最後也可破壞骨骺而繼發骨髓炎。
進行性骨幹發育不良(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也稱進行性骨幹肥厚(progressive diaphyseal hyperostosis),又稱骨幹硬化(diaphyseal sclerosis)或Engelman病。本病的特點為長管狀骨的骨幹對稱性梭形膨大和硬化,而且顱骨也有類似致密改變。恩格爾曼綜合征(Engelman)即進行性骨幹發育不良,又稱Camu
先天性Madelung畸形(馬德隆畸形),是橈骨遠端尺側及掌側骨骺發育障礙引起的先天性遠端橈尺關節半脫位畸形。也有人稱其為先天性腕關節半脫位,橈骨遠端骨骺發育缺陷和尺側部比橈側部短等。
先天性橈骨缺如又稱軸旁性橈側半肢畸形或橈骨棒狀手,是一種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但較尺骨缺如多見。發病常是雙側性,單側亦不少見。男性患者較女性多,比例約為3∶2。在新生兒期就可發現患兒前臂向橈側彎曲,大拇指轉向內側,與前臂成90°彎曲。
先天性環狀束帶又稱先天性環狀攣縮帶(congenital constriction band),亦稱狹窄環綜合征(constriction band syndrome)或Streeter畸形,屬肢體軟組織環形缺陷畸形。
纖維性骨炎是由於慢性腎衰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的高轉運型骨病。主要病因是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使甲狀旁腺增生、功能亢進,導致患者低血鈣、高血磷,特別是二羥膽骨化醇的缺乏,晚期骨骼病變,皮膚瘙癢,自發性肌腱斷裂,軟組織鈣化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纖維性骨炎的病理改變。
骨與關節結核病(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是結核菌侵入,並在其中生長繁殖,進而使骨或關節發生一係列的病理改變,又稱為骨、關節結核病。
軟骨營養障礙-血管瘤綜合征(Maffucci syndrome)即Maffucci綜合征,又稱伴多發性血管瘤的軟骨發育不良、內生軟骨瘤綜合征、多發性內生軟骨瘤病(multiple enchondromatosis)、Ollier綜合征、進行性軟骨發育障礙和多發性血管瘤、Kast綜合征軟骨發育不全、軟骨發育不良並發血管瘤(chondrodysplasia with hemangioma)、軟骨營養不
本病是由於鐵代謝異常引起體內鐵含量過高,沉積於各內髒和器官而產生各種症狀的一種疾病。臨床上分為自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前者是由於遺傳性鐵代謝失調所致,特征是鐵吸收過量,產生病理性鐵沉著,最後導致許多器官的功能障礙,以肝、胰、心、垂體最明顯。其典型臨床表現為肝大、糖尿病、皮膚色素沉著和性功能減退。有的病例可有全身無力、體重減輕、腹痛、呼吸困難和水腫等表現。繼發性血色病大多是繼發於長期反複大量輸血(如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可分3類,即外傷性、限局性和進行性三種。外傷性骨化性肌炎指一定部位的肌肉反複受外力損傷所致骨化。限局性者通常於肌肉的瘢痕內形成骨質。此處僅敘述進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本症是以肌肉內異位鈣化和骨化為其病變特點;臨床特點是指(趾)小畸形以及筋膜、肌腱、韌帶、肌膜與骨骼肌間隙組織中的結締組織的
小兒基底細胞痣綜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的臨床包括有皮膚、牙、骨骼、眼、神經、生殖6個主要器官係統,約有38種異常,其中以基底細胞癌、頜骨囊腫、手掌或足底角化不良和骨骼異常最多見。小兒基底細胞痣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累及多種器官。
齒狀突由兩倍分軟骨構成,如軟骨化不能完成,則出現齒狀突畸形。先在性齒狀突畸形可引起寰樞紐椎的不穩定並導致脊髓損傷,甚至死亡。
原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主要是惡性腫瘤,通過各種途徑轉移至骨骼並在骨內繼續生長,形成子腫瘤。在骨腫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卡斯欽-貝克病(Kaschin-Bek disease)即大骨節病,尚有“矮人病”、“算盤子病”、“柳拐子病”等之稱,是一種地方性軟骨骨關節畸形病,是以軟骨壞死為主的變形性骨關節病。多發生於兒童和少年,主要侵犯兒童和青少年的骨骼與關節係統,導致軟骨內成骨障礙、管狀骨變短和繼發的變形性關節病。致管狀長骨發育障礙,關節增粗、疼痛、肌肉鬆弛、萎縮和運動障礙。患者以身材矮小、短指、關節畸形、步態異常(呈典
從解剖上來看,頸段的根動脈主要來自椎動脈第2段及甲狀頸幹的升支,因其沿脊神經根走行,因此稱為根動脈。在根管內口處,根動脈又分為前根動脈和後根動脈,分別參與組成脊髓前中央動脈和脊髓後動脈,主要對頸4~7段頸髓供血。根動脈分支受累時所產生的症狀與前麵所述的“脊髓前中央動脈缺血症候群”及“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相一致,故不再贅述。本節主要闡述分支前的根動脈受阻後所產生的一係列問題。
在長骨先天性缺如中,腓骨缺如最為常見,但一般要到5歲以後,才能確定腓骨是否完全缺失。本病右側較多見。
先天性橈骨小頭脫位很少見。主要是由於橈尺骨近端先天融合,前臂固定在一定角度上的旋前位畸形。雙側受累者占60%。男婦發病率無差別。
軟骨外胚層發育不全綜合征又稱Ellis-van Creveld先天畸形綜合征、先天性軟骨鈣化障礙心髒病綜合征、軟骨外胚層發育異常綜合征等,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由於外胚層基因突變或者環境影響致使分化偏離正常而導致的長骨生長板增殖缺陷。患者出生時即出現侏儒外觀,表現為短肢型侏儒,可有有先天性心髒病和生殖器畸形等。
先天性肩關節脫位極其少見,文獻上僅有少數個案報告。隻有出生時發現肩關節脫位,才屬於先天性的,即在子宮內就已形成病關節脫位。臨床上所見到的常常為麻痹性的,多由於肩部肌肉麻痹所致,如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新生兒期肩關節外傷性脫位幾乎不發生。
高位肩胛是指肩胛骨處於高位,往往發育差,形態異常。本病首先由Eulenberg報道,以後Sprengel作了詳細介紹,故又稱Sprengel畸形。先天性高位肩胛較少見,發病多為單側,左側多見,雙側十分罕見。高位肩胛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異常,如頸肋、肋骨形成不良及頸椎異常等。
先天性蹠骨內收畸形(congenital metatarsus adductus)表現為前足在附中關節處的內翻與內收。畸形完全在踝關節前方,而足跟與小腿仍保持正常關係。
先天性外展性髖攣縮症( congenital abductioncont racture of the hip ,CACOH) 是一種姿勢畸形,是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以髖關節外展外旋畸形、內收內旋功能障礙所表現的特有步態、體征的臨床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雙下肢不等長。雖然發病較高,但往往被父母忽視而就診不多。
先天性脛骨缺如病屬肢體縱向缺陷,臨床罕見。往往伴有同側股骨近端發育不良、股骨重複畸形和足跗骨骨橋等多種畸形。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動脈起自髂內動脈第1分支——髂腰動脈的腰支,故又稱為下部附加根動脈,主要構成骶3節段以下脊髓的血供,亦可能參與腰段大根動脈的組成。
先天性鎖骨假關節是一種罕見畸形,出生時即可發現右鎖骨幹中部有一個裂隙,隨著患兒年齡增大,局部出現無痛性包塊。
1683年,Goller首先報道了這種少見的先天性畸形,又稱尺骨棒狀手,較橈骨棒狀手少見。
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是一種良性單發骨腫瘤,特點是瘤內有均勻泡沫狀透亮區。本症常發生在較大兒童和青壯年,腫瘤常位於長骨幹骺端和骨幹或脊柱的後部,局部疼痛腫脹,患處功能障礙,位於脊椎時可產生脊髓壓迫症狀,局部穿刺吸出血樣液體且壓力常很高。動脈瘤樣骨囊腫是由大小不等充滿血液腔隙組成的膨脹性溶骨性病變,囊壁為含骨樣組織、骨小梁和破骨細胞型巨細胞的結締組織,至今其發病機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是由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脊柱,引起脊椎骨的骨折或累及脊髓神經節的損傷,可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兩類。
骨硬化病即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稱大理石骨病,其特點是全身性骨質硬化,骨塑型異常,進行性貧血,肝脾腫大,容易骨折,往往有家族史。
單房性骨囊腫(solitary bone cyst)並不少見。囊內為一單腔,裏麵襯以薄膜並含草黃色液體。本病發生在小兒和少年生長期,男性較多。骨囊腫常位於肱骨和股骨上幹骺端,囊壁多因外傷甚至病理骨折後意外發現,或股骨上端病變常因步態異常引起注意。最初病變源於鄰近骺板的幹骺端,隨生長而遠離骺板。肱骨上端占50%,其次為股骨上下端和脛腓骨近端,偶見於跟骨、掌骨和髂骨。最近也有發生在骨骺部的報告。本病預
先天性拇內翻(congenital hallux varus)與拇外翻相反,表現為拇趾在蹠趾關節處向內側傾斜成角,導致拇趾與第2趾分開,同時伴有第1、2蹠骨間角增大。
這是一種比較多見的上肢先天性畸形,約60%是雙側性。由於小兒的活動功能尚未發育健全,而且本病的旋轉功能減少或消失僅局限於前臂,患者常不能被及時發現,因此很少見到新生兒和嬰兒病例。患者多在4~5歲的幼兒期,因動作的缺陷,手的旋前位固定、旋後活動消失,才被重視而發現。
先天性肌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muscles)臨床上比較少見,是由於胎兒本身發育異常,或因在宮內受到機械阻礙所致。常表現為單塊肌肉部分或全部缺如,也可表現為某一組肌肉的缺如。如果缺如的肌肉不能被其他正常肌肉所代償,則可能出現畸形。
先天性肛門直腸狹窄(congenital anorectal stenosis)是因胚胎發育異常,致使肛門直腸口徑太小,男女性均可見,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排便不暢。
骶尾部不僅容易發生畸胎瘤,而且是惡性變多見的部位。全部患者惡性的發生率為10%~20%。新生兒畸胎瘤中90%為良性。骶尾部畸胎瘤多數屬良性,瘤體有完整的包膜。
直腸脫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也就是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一種病變。脫出物粉紅色或鮮紅色、呈環狀、有皺襞、質柔軟,一般不出血,輕者便後可以縮回,嚴重時需用手推壓才能還納。
肛門和直腸畸形(malformation of anus and rectum of newborn) 其發病率在新生兒中為1∶1500~5000,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性多於女性,有一定的家族關係。高位畸形在男性約占50%,女性占20%。常以低位腸梗阻而就診,嚴重影響患兒生命。
先天性直腸肛門發育畸形非常多見,並且類型眾多,直腸盲端和瘺管的位置各異。其發病率在新生兒中為1∶1500~5000,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性多於女性,高位畸形在男性約占50%,女性占20%。各種瘺管的發生率在女性為90%,男性為70%。合並其它先天性畸形的發生率約有30~50%,且常為多發性畸形。有家族史者少見,僅1%。有遺傳性,但遺傳方式尚無定論。
先天性直腸與周圍髒器瘺是指與肛管或直腸腔相通的瘺管而言,瘺管一端通於肛管內肛竇和肛腺的感染灶,稱內口;另一端通至周圍髒器稱外口。
先天性直腸肛門發育畸形(anorectum development malformation inborn)多見,並且類型眾多,直腸盲端和瘺管的位置各異。是後原腸尾端發育異常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其發病率在新生兒中為1∶1500~5000,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性多於女性,高位畸形在男性約占50%,女性占20%。各種瘺管的發生率在女性為90%,男性為70%。合並其它先天性畸形的發生率約有30~50%,
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通常在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多見於皮膚和軟組織內。它是由於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而形成的,這些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會向鄰近組織侵入並形成腫瘤。 雖然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是如果不進行治療,部分血管瘤可能不會自行消退,同時還會擴散引起嚴重畸形,給患者帶來自卑心理。在選擇血管瘤的治療問題上,一般會根據血管瘤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來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激光治療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圍有炎症細胞浸潤,並伴有血管損傷,包括纖維素沉積、膠原纖維變性、內皮細胞及肌細胞壞死的炎症,又稱脈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於血管壁引起者為原發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礎上產生一定的臨床症狀和體征者為血管炎疾病;由鄰近組織炎症病變波及血管壁引起者為繼發性血管炎,隻是多種組織的病理改變之一,與血管炎疾病不同。另外,在所謂膠原血管病中,血管損害是主要的伴發病變之一,所以這類疾病屬於廣義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發生增生過程中複雜的病理變化。在周圍血管疾患中,動脈的狹窄、閉塞性或動脈瘤性病變,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動脈硬化所引起。動脈硬化性病變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發於某些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和膕動脈等處,上肢動脈很少累及。病變動脈增厚、變硬、伴有粥樣斑塊和鈣化,並可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種有別於動脈硬化,節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變主要累及四肢遠段的中、小動靜脈,病理上主要表現為特征性的炎症細胞浸潤性血栓,而較少有血管壁的受累。
由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所致靜脈炎稱為血栓性靜脈炎,常見於下肢淺靜脈,可由藥物靜脈注射,或由大、小隱靜脈曲張的並發症或脈管炎的伴發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而存在著。
血管損傷(vascular injury)不僅戰時常見,在和平時期由於工農業和交通事業迅速發展,以及醫源性血管插管、造影等檢查的增多,發生亦不少見。在身體各部位血管損傷中,以四肢血管損傷較多,其次為頸部、骨盆部、胸部和腹部。動脈損傷多於靜脈。
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malignant angioendothelioma)又稱血管肉瘤。血管肉瘤為一罕見的惡性內皮細胞瘤,發生於皮膚、軟組織、乳腺、骨、肝和其他內髒。皮膚血管肉瘤為最常見型血管肉瘤。
小兒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通常在嬰兒出生後不久開始生長,常見於頭部、頸部、四肢等部位。小兒血管瘤的生長速度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可能會在數月或數年內逐漸消退,而有些則需要及早進行治療。 對於小兒血管瘤的治療,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激光治療、冷凍治療、手術治療等。具體治療方法需要根據小兒血管瘤的類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一般來說,對於小型且生長緩慢
血栓性淺靜脈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並且可以引起顯著的不適和功能受限,雖然這是一個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複發並持續存在。文獻報道,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例中,約11%血栓蔓延而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且可以遷徙性地在人體各處交替發病。
C1抑製物(C1 INH)缺陷可導致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85%的病人C1 INH濃度降低至正常的5%~30%(Ⅰ型);另有15%的病人血漿中存在正常或增高水平的C1 INH免疫交叉反應蛋白,但無功能(Ⅱ型)。
血管性頭痛是指頭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及大腦皮層功能失調,或某些體液物質暫時性改變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以一側或雙側顳部陣發性搏動性跳痛、脹痛或鑽痛為特點,可伴有視幻覺、畏光、偏盲、惡心嘔吐等血管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它包括偏頭痛、叢集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腦血管性疾病(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動靜脈畸形、顳動脈炎等)所引起的頭痛。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