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視網膜脫離(retinal detachment)是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之間的分離。原發性視網膜脫離為臨床常見病,患者男性多於女性約為3∶2,多數為30歲以上成年人,10歲以下的兒童少見,左右眼之間差異,雙眼發病率約為患者總數的15%。好發於近視眼。特別是高度近視。
又稱Rieger中心性視網膜炎、青年性出血性黃斑病變。本病為發生於黃斑部及其周圍的弧立的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灶,伴有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臨床上並不少見,一般為單眼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下。
本病為一慢性進行性,雙側性毯層視網膜變性。確定遺傳類型常有困難,大多數病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但也可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X-連鎖遺傳,而後者不常見。本病也可為某些綜合征(例如Bassen-Kornzweig綜合征,Laurence-Moon-Biedl綜合征)的一部分。
眼皮下垂,又稱上瞼下垂,是指提起上眼瞼的肌肉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以致上瞼部分或完全不能上提,當雙眼平視前方時,上眼瞼遮蓋角膜上緣超過2mm以上。提上瞼的肌肉有提上瞼肌和Müler氏肌,提上瞼肌由動眼神經支配,Müler氏肌受頸交感神經支配,當這二個肌肉的功能不全或喪失時,就會出現上眼皮下垂。上瞼下垂輕者可遮蓋部分瞳孔,嚴重者則全部瞳孔被遮蓋,不但有礙美觀,而且還影響視力,為了克服視力障礙,患者常常
在嬰幼兒眼病中,是性質最嚴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種惡性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對視力和生命有嚴重的威脅和危害。發生於視網膜核層,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多發生於5歲以下,可單眼、雙眼先後或同時罹患,本病易發生顱內及遠處轉移,常危及患兒生命,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視網膜靜脈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是比較常見的眼底血管病。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特征是:視網膜血液瘀滯、視網膜出血和水腫。可分為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及視網膜靜脈分支阻塞。隨著電鏡、激光和眼底照相等技術的發展,對本病的病因、分類、並發症、預後和治療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雖然目前治療效果尚不理想。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可是先天性的或獲得性的。先天性感染主要引起神經係統損害、小眼球、白內障、視網膜脈絡膜炎和視網膜脈絡膜瘢痕等眼部病變;獲得性感染在兒童(原發性感染)主要引起水痘,在成人則主要引起帶狀皰疹和眼部病變(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壞死等)。其所致的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征,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致盲性眼病。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ob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retinal vein)遠比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常見。視功能損害雖不如動脈阻塞急劇,但亦相當嚴重。部分病例可因繼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完全失明。
視網膜中央動脈及其分支屬於末梢動脈,除了視網膜睫狀動脈以外,它是供應視網膜內層營養的唯一血管,血液供給障礙都可導致視網膜缺血缺氧,嚴重損害視功能。視網膜中央動脈的阻塞引起視網膜急性缺血,視力嚴重下降,是導致盲目的急症之一。故應早期診斷,立即搶救。如果有視網膜睫狀動脈時,尚可保留一定的中心視力。
視網膜中央動脈是視網膜內層營養的唯一來源。由於該動脈屬於終末動脈,分支間無吻合,一旦發生阻塞,視網膜內層血供中斷,引起急性缺血,使視功能急劇障礙。本病發病急驟。大多數為單眼,亦可在數日或數年後累及另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性別方麵無明顯差異。
視盤水腫表現為視盤邊緣模糊、視盤充血變紅、嚴重時出現靜脈的迂曲;視神經與周圍血管由於高度水腫而不能看清,有時視盤周圍出現片狀出血或滲出物斑塊;視盤水腫的晚期出現視盤萎縮。視盤水腫為常見的臨床征象,主要由顱內壓增高所致,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因其在瞼結膜表麵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變過程早期結膜有浸潤如乳頭、濾泡增生,同時發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於受累的瞼結膜發生瘢痕,以致眼瞼內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損害,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
視網膜血管炎(retinal vasculitis)是一大類累及視網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典型地表現為眼底灰白色血管鞘、滲出、出血、視網膜水腫等改變,是一類嚴重威脅視力的眼病。
眼球在不同子午線上屈光力不同,形成兩條焦線和最小彌散斑的屈光狀態稱為散光(astigmatism),進入眼球的光不能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的眼,稱為散光眼(astigmatism)。
本病(retinal periphlebitis)亦稱青年複發性視網膜玻璃體出血。由Henry Eales於1882年首先闡明玻璃體保積血與視網膜靜脈的關係,並予以詳細報導,故又名Eales病。多見於20~30歲男性。雙眼多在一年內先後發生。易複發。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視神經變性,失去傳導功能,導致視物模糊甚至失明。
視神經膠質瘤(optic nerve glioma)是發生於視神經內膠質細胞的良性腫瘤。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係統和神經節的支持細胞。膠質細胞分為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發生於視神經內的膠質細胞瘤,幾乎均為星形膠質細胞瘤,又因多發生於兒童時期纖維形星形膠質細胞,故又名兒童纖維星形膠質細胞瘤(juvenile pilocytic astrocytoma,JPA)。視神經根據所在的位置分為
Theodore上方角膜緣角結膜炎(superior limbic keratoconjunctivitis of Theodore,SLK)是以上瞼結膜、上方球結膜、上方角膜緣和鄰近角膜反複發作的慢性角結膜炎為特征的一種疾病。病因不明。多為雙側發病。1/3的患者伴發上方角膜上皮絲狀物。
視盤炎(papillitis)是緊鄰眼球段的視神經的一種急性炎症,發病急劇,視力障礙嚴重,多累及雙眼,很容易與視盤水腫相混淆。多發生在兒童或青壯年,以雙眼多見,預後較好。
視神經乳頭水腫(papilloedema)一詞嚴格限於由於顱內壓力增高引起的視神經乳頭的水腫情況,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視盤水腫情況均稱為視盤水腫(optic disc edema)。
因眼前節段色素播散引起的繼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稱色素性青光眼。1949年Sugar對色素播散綜合征作過詳細報道,並提出色素性青光眼的命名。此型青光眼占西方國家青光眼的1.0%~1.5%,而我國青光眼中較少見。其特征為雙眼中周部虹膜後表層色素缺失,伴有色素沉積於角膜後麵、小梁網、虹膜及晶狀體等眼內組織中。經透照法檢查虹膜顯輪輻狀透光區,自虹膜色素上皮層釋放色素,經房水循環而沉著於晶狀體懸韌帶、晶狀體、角
1922年,首先由Stevens和Johnson對史-約綜合征即“Stevens-Johnson綜合征”進行了詳細地描述。該綜合征是一種累及皮膚和黏膜的急性水皰病變。Stevens-Johnson綜合征可發生在某些感染或口服某些藥物後,出現多形性紅斑是皮膚的輕度水皰性病變,多形性紅斑進一步發展形成毒性表皮壞死溶解,這是一種急性致命性的病變。該病的眼部表現比較嚴重,病變可累及角膜、瞼結膜、球結膜和眼
視網膜血管瘤往往為全身血管瘤病的一部分,常伴有小腦、延腦、脊髓、腎上腺、腎、肝、附睾及卵巢等部位的血管瘤、囊腫或腫瘤,其中以小腦的血管母細胞瘤最常見。
視網膜色素上皮炎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眼科疾病,其特征是視網膜色素上皮發生急性炎症,通常黃斑區會出現暗灰色的簇狀小點病變。患者可能會出現視疲勞、視物變形、中心暗點和色覺異常等症狀,這些病變多數在幾周到幾個月內自行消失,視力也可以恢複到正常。
維持正常的房水動力學平衡和眼壓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房水循環中的3個因素,即睫狀體生成房水的速率、房水通過小梁網流出的速率和上鞏膜靜脈壓,正常眼壓水平的維持有賴於三者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由於上鞏膜靜脈壓升高所致的青光眼臨床上並不少見,但病因複雜,治療效果也較差。
黃斑部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sub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membrane in macular),是由多種病因所致的脈絡膜新生血管芽穿越Bruch膜並在視網膜色素上皮下和(或)上增殖形成的纖維血管組織,常伴有視網膜下的漿液性滲出和(或)出血,為多種眼底疾病導致視力喪失的最主要原因。
嗜嗜人T淋巴細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是一種反轉錄病毒,目前發現有3型,即HTLV-Ⅰ、HTLV-Ⅱ和HTLV-Ⅲ。HTLV-Ⅰ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進行性脊髓病和葡萄膜炎有關,其所引起的葡萄膜炎主要表現為肉芽腫性中間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虹膜炎和視網膜血管炎;HTLV-Ⅲ又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雙眼上斜肌麻痹(bilateral superior oblique paralysis)是指雙眼的上斜肌因先天發育異常或後天因素所致的功能障礙。
神經營養性角膜炎是角膜上皮愈合障礙的一種變性疾病。它的特征是角膜感覺缺失,導致角膜基質溶解和穿孔。角膜感覺減退的原因有多種,從三叉神經核到角膜神經末梢都可能受到影響。其中,皰疹病毒感染和三叉神經眼支的損傷是最常見的原因。如果未找到病因,應該想到濫用麻醉劑滴眼液的可能。角膜感覺被破壞時,膽堿能感覺纖維對角膜上皮的營養作用消失,由此產生的上皮生長率下降影響到傷口愈合,即使在沒有外傷時,也可能引起上皮缺
視交叉是由雙眼視網膜鼻側半交叉纖維和雙眼視網膜顳側半不交叉纖維所共同組成。
霜樣樹枝狀視網膜血管炎(frosted branch angiitis)是一種視網膜血管周圍炎,它是一種少見的葡萄膜炎類型。其特征為廣泛的視網膜血管鞘,類似掛滿冰霜的樹枝,多為雙眼受累,可不伴有全身性疾病,也可伴有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腫瘤和一些感染性疾病。在日本此病被稱為樹冰樣視網膜血管炎。在英文文獻中尚有人將其稱為急性霜樣樹枝狀視網膜靜脈周圍炎(acute frosted retinal pe
視網膜下纖維化和葡萄膜炎綜合征(subretinal fibrosis and uveitis syndrome)是一種相對少見的臨床類型,其特征是出現慢性葡萄膜炎和進展為視網膜下纖維化病變。視網膜下纖維化和葡萄膜炎綜合征是一類視網膜下纖維化而不是引起脈絡膜視網膜瘢痕或萎縮的多灶性脈絡膜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的炎症性疾病。但也有不少人認為視網膜下纖維化和葡萄膜炎綜合征是一種獨立的葡萄膜炎類型。
少年兒童葡萄膜炎一般指發生於16歲以下人群的葡萄膜炎。由於少年兒童葡萄膜炎在臨床表現、病因和類型、診斷和治療等方麵與成人葡萄膜炎均有所不同,對其進行討論將有益於臨床診斷和治療。葡萄膜炎是眼科急重症難治之病,由於發病急,變化快,反複發作;並出現嚴重並發症,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由於此病病因複雜,無法針對性治療,西醫主要運用激素治療,但容易反複發作,效果很不理想。
上斜肌腱鞘綜合征(superior oblique tendon sheath syndrome)是指由於先天性解剖異常或後天繼發於外傷或手術所致的上斜肌肌腱和鞘膜過分增厚或粘連,限製了下斜肌的上轉運動,致使眼球固定於向下注視的狀態。
角膜上皮部分剝脫、呈卷絲狀,一端附著在角膜表麵,另一端遊離的狀態,稱為絲狀角膜病變(filamentary keratopathy)。
視網膜後膜(subretinal membranes,SRM),或稱視網膜下膜,是視網膜外表麵的細胞增生性膜,是視網膜周圍膜的一種成分。
視束病變指視交叉與外側膝狀體之間的一段病變,主要表現為病變對側的、雙眼同側偏盲。
先天性色覺障礙通常稱為色盲,它不能分辯自然光譜中的各種顏色或某種顏色;而對顏色的辨別能力差的則稱色弱,色弱者,雖然能看到正常人所看到的顏色,但辨認顏色的能力遲緩或很差,在光線較暗時,有的幾乎和色盲差不多或表現為色覺疲勞,它與色盲的界限一般不易嚴格區分,隻不過輕重程度不同罷了。色盲與色弱以先天性因素為多見。
色素性靜脈旁視網膜脈絡膜萎縮(pigmented paravenous retinochoroidal atrophy)是一種罕見的眼底疾病。1837年由Brown首先報道,病名不一。由Franceschetti命名為靜脈旁色素性脈絡膜視網膜變性。現名稱由Nobley於1983年命名並已廣泛采用。近年來我國也有數例報道。本病病因及發病機製不明。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發生於先天基礎上的特殊的視網膜色素上
聲帶息肉是指發生於一側聲帶的前中部邊緣的灰白色,表麵光滑的息肉樣組織,多為一側單發或多發,有蒂或廣基,常呈灰白色半透明樣,或為紅色小突起,有蒂者常隨呼吸上下移動,大者可阻塞聲門發生呼吸困難,影響發音。位置多位於聲帶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一般小兒出現聲帶小結可以暫不要處理,成人出現小結或者息肉一般要通過手術才能治療。手術後應常規禁聲並可以做霧化治療,同時注意發音方法及避免過度發聲,以防複發。
上頜竇炎主要為患側或雙側鼻竇、前鼻滴涕或後鼻滴涕,有時鼻分泌物隨頭部姿勢改變而流出,患者自訴痰多且臭,分泌物為粘液膿性或膿性。患者常有頭昏或膿性。患者常有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思想不能集中。但有一部分患者忘記了自己的症狀,及至鼻部檢查才發現有慢性上頜竇炎。
根據國內資料,耳鼻咽喉部腫瘤統計分析,上頜竇惡性腫瘤占鼻部惡性腫瘤的40.3%,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2%。Lewis等(1972)分析鼻腔及鼻竇癌772例,約30%發生於鼻腔,70%發生於鼻竇,其中以發生於上頜竇者最多,占58%。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男女發病比為2∶1。
聲帶小結(vocal nodule)又稱歌唱者小結(singer nodule)或教師小結(teacher nodule),發生於兒童者稱喊叫小結,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喉炎,由炎性病變形成。最主要的臨床症狀為聲嘶。通過喉鏡檢查可以進行臨床診斷。治療包括適當聲帶休息、糾正發聲方法、手術治療等。
舌扁桃體炎是舌頭和扁桃體的炎症。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主要症狀是咽痛、發熱及咽部不適感等。此病可引起耳、鼻以及心、腎、關節等局部或全身的並發症,故應予重視。舌扁桃體炎的致病原以溶血性鏈球菌為主,其他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以及病毒等也可引起。
鰓裂瘺管為鰓囊為鰓溝相通或鰓溝不消失而生成。鰓裂瘺管的外瘺口及全程位於頸部,故又稱頸側瘺管。鰓裂瘺管的形成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鰓溝與鰓囊間的隔膜破裂;②鰓溝閉合不完全;③鰓器官上皮殘留;④鰓器官發育異常;⑤頸竇未閉合。以上一種或幾種因素可同時存在。
嗜酸細胞增多性非變態反應性鼻炎(eosinophilic nonallergic rhinitis)又稱非變應性鼻炎伴嗜酸細胞增多綜合征(NARES),是一種以鼻分泌物嗜酸細胞增多為特征的高反應性鼻病。
由流行性腮腺炎並發細菌或鄰近組織的炎性病灶,如咽旁膿腫以及局部損傷繼發感染等,因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其炎症擴散,可導致本病。
上頜竇後鼻孔息肉是原發於上頜竇、具有細長莖蒂、向後突出於鼻孔的息肉。這種息肉有其自身病理和臨床特點,一般認為它可能是區別於一般鼻息肉的另一種息肉病變。本病多發於青少年,男女發病率無差異。
篩竇腫瘤的發生率僅次於上頜竇,居第二位,以鱗癌及腺癌為主,也有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報道。
口腔頜麵部的惡性腫瘤以癌最常見,在癌瘤中又鱗狀細胞癌為最多見,在我國,口腔頜麵鱗癌多發生於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以牙齦癌、舌癌、頰癌、齶癌及上頜竇癌常見,口腔癌在我國長江以北,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45 -5.6%,長江以南為1.75-5.18%。在印度其在全身惡性腫瘤中高達40%以上,舌癌是口腔頜麵部常見的惡性腫瘤,男性多於女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特別是在舌前2/3部位,腺癌比較少見,多
舌下腺囊腫為舌下腺導管堵塞涎液瀦留所形成的囊腫。目前認為導管遠端部分堵塞後擴張和導管破裂粘液外漏人周圍組織間隙是形成囊腫的主要因素。
腮腺混合瘤或稱多形性腺瘤是一種含有腮腺組織、粘液和軟骨樣組織的腮腺腫瘤,故稱“混合瘤”。其中的粘液和軟骨樣組織都是由腺組織蛻變而成的。腫瘤外層是一層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組織受壓後變形所形成,並非真性包膜。
四環素是由金黴素催化脫鹵生物合成的抗生素,毒性低,早在1948年即開始用於臨床。1950年,國外有報道四環素族藥物引起牙著色;其後又陸續報道四環素沉積於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還能引起釉質發育不全。在這方麵,國內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
腮腺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 of parotid gland)多來源於腮腺腺體或腺管上皮細胞,以黏液表皮樣癌、惡性混合瘤、腺樣囊性癌和腺癌常見,占80%~90%。
白斑(leukoplakia)是舌粘膜上的白色斑塊,按其惡變傾向分為良性的白色角化症和惡變前期病變的白斑。發生的原因是:白色角化症多由外來因素引起,外來因素主要為局部機構性、化學性、物理性以及炎性改變等刺激。惡變前期白斑多由內在個體素質所致,內在個體素質每個人各異,在同樣條件下有人易患癌症,這種內在素質與遺傳、免疫抑製、免疫功能低下及營養如維生素A、E缺乏有關。
口腔頜麵部的惡性腫瘤以癌最常見,在癌瘤中又以鱗狀細胞癌為最多見。在我國,口腔頜麵部鱗癌多發生於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以牙齦癌、舌癌、頰癌、齶癌及上頜竇癌常見。口腔癌在我國長江以北,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45-5.6%,長江以南為1.75-5.18,在印度其在全身惡性腫瘤中高達40%以上。上頜竇癌以鱗狀細胞癌為最常見,因其位於上頜竇內,早期無症狀,不容易發現,當腫癌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較明顯的
舌下間隙感染是指舌下間隙的急性化膿性感染,舌下間隙感染不多見,主要臨床表現有一側或雙側的舌下肉阜或頜舌溝區口底腫脹。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甲狀腺部分或全部未下降而停留在舌盲孔處,即成為舌甲狀腺。在頸部有正常位置的甲狀腺而伴有舌甲狀腺者,又稱為副甲狀腺。甲狀腺組織全部集中於舌根部而頸部正常位置上無甲狀腺者,又稱迷走甲狀腺。本病小兒少見,性成熟期、妊娠、哺乳期的女性多見。
上頜前突是指下頜在頭部的位置正常,上頜向前突出於下頜之前,形成深超牙合。是很常見的牙頜畸形。其可由遺傳、不良習慣及疾病而引起。
深覆合是一種上下頜牙弓的垂直關係的異常。指的是上前牙切緣蓋過下前牙牙冠長度1/3者或下前牙咬合於上前牙舌側1/3以上者。
上頜後縮主要是指上頜後縮,下頜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反合,後牙近中合。上頜後縮是由於乳磨牙早失,後牙前移,上頜前牙後移而造成前牙反合,後牙近中合;上頜後縮是因為上頜骨發育不全,上前牙先天缺失或者側切牙齶側異位而造成前牙反合,後牙中性合或者近中合。至於齶裂造成的上頜後縮,則前後牙大都成反合,後牙近中合。
色素性口周紅斑(erythrose peribuccale pigmentaire)又稱麵部色素紅色病(erythrosis pigmentaciei)、Brocq色素性口周紅斑(erythrosis peribuccale pigmentarie of Brocq)。臨床表現為麵部中部尤以口周部出現紅斑及色素沉著。
雙頜前凸是上下頜都向前突出。臨床少見。
鎖合是後牙的一種錯合畸形,上頜個別後牙或多數後牙被鎖結在下後牙的頰側,或是下頜個別後牙或多數後牙被鎖在結在上後牙的頰側,為鎖合畸形。
舌頭潰瘍是口腔潰瘍的一種。舌頭潰瘍,民間一般稱之為“口腔上火”或“口瘡”,是一種以周期性反複發作為特點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潰瘍損傷,可自愈,可發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口腔的唇、頰、軟齶或齒齦等處的粘膜多見,發生單個或者多個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表麵覆蓋灰白或黃色假膜,中央凹陷,邊界清楚,周圍粘膜紅而微腫,潰瘍局部灼痛明顯,具有周期性、複發性、自限性的特征。舌頭潰瘍又稱為複發性阿弗他性口炎(r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