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以慢性咳嗽為主要或唯一表現。這種咳嗽通常持續4周或更長時間,並且經常在夜間或淩晨發作或加重。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病理生理改變與哮喘病一樣,都是持續氣道炎症反應與氣道高反應性。部分患者可發展為哮喘,但並非所有咳嗽變異性哮喘都會發展成哮喘。 在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肺功能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目前對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治療主要采用藥物
卡氏肺囊蟲肺炎是一種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為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本病20世紀50年代前僅見於早產兒、營養不良嬰兒,近10年來隨著免疫抑製劑的應用,腫瘤化療的普及,尤其是HIV感染的出現,PCP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HIV感染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與致死的主要病因。
口腔毛滴蟲病是由口腔毛滴蟲寄生在口腔、齒垢,及齒的齲洞內,可引起咳嗽、咳痰臨床症狀,故又稱口腔毛滴蟲病。一般認為與口腔疾患無直接關係,但可下延引起支氣管炎和肺部感染,主要症狀為咳嗽、咳痰,在黃色和血色痰或胸水中均可檢出蟲體。
咖啡因(caffeine)與氨茶堿(amino-phylline)同為黃嘌呤的衍化物,其藥理作用相似,僅在作用強度上有所差異。苯甲酸鈉咖啡因(安鈉咖)為咖啡因與苯甲酸鈉的混合物,含無水咖啡因47%~50%;氨茶堿為茶堿和乙二胺的複合物。咖啡因中毒多由於誤服或治療用量過大引起,少數因攝入含大量咖啡因的飲料所致;偶有嬰幼兒對咖啡因敏感性高,可因進入微量而發生急性中毒症狀。氨茶堿的有效治療量與中毒量相差
柯薩奇病毒感染是由柯薩奇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柯薩奇病毒(Coxsachie virus)是一種腸病毒(enteroviruses)分為A和B兩類,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質炎性病變,並致胎兒宮內感染和致畸。臨床表現複雜多樣,有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胸肌痛、皰疹性咽峽炎等,有的病情類似脊髓灰質炎。
咳嗽暈厥綜合征(cough syncope syndrome)是指咳嗽時發生的短暫性意識喪失,能迅速自行恢複而不留任何後遺症的一組病症。
奈瑟菌科包括五個菌屬:奈瑟菌屬、莫拉菌屬、金氏菌屬、不動杆菌屬和Oligella屬。其中莫拉菌屬又包含莫拉(Moraxella)和布拉漢(Branhamella)兩個亞屬,對上述命名和分類仍存在爭議。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也有稱卡他布蘭漢菌(Branhamellacatarrhalis,BC)是寄居於人類上呼吸道的莫拉菌屬的一種細菌,1970年分類為布蘭漢菌
克雷白杆菌屬(Klebsiella)存在於正常人的腸道和呼吸道,亦存在於水和穀物中。在免疫低下以及接受手術和侵襲性醫源性操作的人群易罹患本屬細菌感染,亦是社區獲得性肺炎和醫院獲得性肺炎的常見病原體。
卡氏肺囊蟲病(pneumocystosis)是卡氏肺囊蟲(pneumocystis carinii)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原蟲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幹咳、呼吸困難和發紺等。其病原特征為間質性肺炎,故稱卡氏肺囊蟲病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本病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者,可視為一種機會性感染。自80年代發現本病在艾滋病患者中高發病率和病死率以來,肺囊蟲病特
寇熱是由貝納立克次體(R.burnetii,又稱伯氏立克次體、寇熱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1935年在澳大利亞首次發現,由於認為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疾病(query為疑問之意),故名寇熱。牛、羊、狗、馬、騾和豬等家畜為主要傳染源。臨床特征為發熱、頭痛、全身肌肉疼痛;但無皮疹,有時伴間質性肺炎,少數患者出現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內膜炎。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簡稱潰結,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是侵及結腸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結腸,可向結腸近端乃至全結腸,以連續方式逐漸進展。臨床症狀輕重不一,可有緩解與發作相交替,患者可僅有結腸症狀,也可伴發全身症狀。
克羅恩病又稱為“局限性腸炎”、“節段性腸炎”、“慢性腸壁全層炎”等。其特點為病因未明,多見於青年人,表現為肉芽腫性炎症病變,合並纖維化與潰瘍。可侵及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肛門,病變呈節段性或跳躍性分布,並可侵及腸道以外,特別是皮膚。臨床表現因病變部位、範圍及程度不同而多樣化,可表現為腹痛、腹瀉、腹塊、瘺管形成及腸梗阻,伴有發熱、貧血等。病程緩慢,易複發。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alpha 1 anti-trypsin deficiency-associated liver disease)是遺傳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代謝性肝髒疾病,以常染色體隱性方式(autosomal recessive fashion)遺傳伴等顯性表達(codominant expression)。
潰瘍病大出血係指那種大量嘔血或柏油樣大便,血紅蛋白值明顯下降,以致發生休克前期或很快陷入休克狀態。因此,不包括那些小量出血或檢查大便時發現隱血的情況。
空腸彎曲菌腸炎(campylobacter jejuni enteritis)是由空腸彎曲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腹痛、血性便、糞便中有較多中性白細胞和紅細胞為特征。 空腸彎曲病最重要的傳染源是動物,如何控製動物的感染,防止動物排泄物汙染水、食物至關重要。
潰瘍病急性穿孔是潰瘍病的嚴重並發症之一。在全部的潰瘍病患者中,急性穿孔約占10~15%。潰瘍穿孔絕大部分為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與胃潰瘍穿孔的比為15:1。潰瘍病急性穿孔發病急,變化快,如不及時治療,可由於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空腸憩室比回腸多見,常在Treitz韌帶附近,可單發,但常為多發。如為多發,在下部腸道其數目逐漸減少,體積也較小,有時僅為很小的突出。但在回腸末段又不少見。
出血的量與速度取決於被侵蝕的血管的種類和內徑、血管的舒縮狀態,以及病人的凝血機製。所謂大量出血,指臨床上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紅蛋白低於8g/100ml,紅細胞計數低於300萬/mm3。
小兒奎寧中毒(quinine poisoning)多因用量過大或特異質引起,靜脈注射過快或藥液濃度過度可致休克。孕婦應用大劑量奎寧,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引起胎兒或新生兒中毒。複方奎寧注射液內含鹽酸奎寧0.136g和小量的咖啡因及烏拉坦,對特異體質的小兒可因奎寧導致過敏反應及休克。
自1963年以來Laurell與Eriksson發現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ypsin,簡稱α1-AT)缺乏與肺氣腫有密切關係,認為α1-AT缺乏是家族性肺氣腫的主要原因。α1-AT的缺乏與嬰幼兒肝硬化、肝癌的發病均有密切關係。
可拉明(coramine)、山梗菜堿(lobeline)在兒科應用較廣,可因劑量過大或連續多次注射較大劑量而引起中毒。半邊蓮、山梗菜及其種子都含有山梗菜堿,內服過量亦可導致中毒。
眶上神經痛是指眶上神經分布範圍內(前額部)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
皮質-紋體-脊髓變性(CJD)是一種可傳播的致命性中樞神經係統疾病,以快速進行性癡呆及大腦皮質、基底節和脊髓局灶性病變為特征。
克-雅氏病性癡呆是屬朊病毒(蛋白)疾病,是由朊蛋白傳遞所致的中樞神經係統變性疾病。本病潛伏期長,病程短,多在1~2年內死亡。癡呆為持續進展性。至20世紀50年代Sigurdsson(1954)研究羊瘙癢症海綿狀腦病提出慢病毒感染。朊蛋白基因(PRNP)位於第20號染色體短臂。朊蛋白在體內分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正常細胞異構體(PrPc)由內質網合成、半衰期短3~6h迅速降解,此蛋白結構主要由α螺旋組
克拉伯病(Krabbe disease)於1916年由丹麥兒科醫師Krabbe首先報道,因此稱為Krabbe病,依據其臨床特點,亦稱為嬰兒家族性彌漫性硬化(infantile familial diffuse sclerosis),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代謝性疾病,突變基因位於14p。克拉伯病的基因缺陷,引起半乳糖腦苷-β-半乳糖苷酶缺乏,是導致主要累及腦白質的遺傳代謝性疾病。本病預後極差。嬰兒型者常
庫欣綜合征(Cushings syndrome)又稱皮質醇增多症(hvpercortisolism)或柯興綜合征。1912年,由Harvey Cushing首先報道。本征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高皮質醇血症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滿月臉、多血質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瘡、紫紋、高血壓、繼發性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等。
克蘭費爾特綜合征(Kleinfelte’s syndrome)(47,XXY),是一種較常見的因染色體數目異常引起的並伴有多種異常表現的綜合征。男性格外多了一條女性的性染色體。外表是男性,但通常陰莖比常人小,無生育能力,智力低下發生率增多。
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由Schwartz於1957年首先報道,乃因抗利尿激素(ADH,即AVP)或類似抗利尿激素樣物質分泌過多使得水的排泄發生障礙所致,改變以低鈉血症為突出表現。SIADH是抗利尿激素(ADH)未按血漿滲透壓調節而分泌異常增多,致使體內水分儲留、尿
卡爾曼綜合征(Kallmann Syndrome,KS)是伴有嗅覺缺失或減退的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減退症。是一種具有臨床及遺傳異質性的疾病。KS可呈家族性或散發性,其遺傳方式有三種:X連鎖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抗菌藥中毒性腎病(nephropathy due to poisoning of antibiotic)是指由於應用有腎毒性或易引起腎損害的抗菌藥而導致的腎髒疾病。抗生素引起的腎損害是一組較常見的藥源性疾病,臨床上許多抗菌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由腎髒排出,其中有些具有明顯的腎毒性或產生過敏反應。抗生素對腎髒的損害主要表現為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和急性腎小管壞死(ATN)兩大類,重者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A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抗體)引起的一組臨床征象的總稱。APL抗體是一組能與多種含有磷脂結構的抗原物質發生免疫反應的抗體,主要有狼瘡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體(anti-cardiolipid antibody,ACL抗體)、
科幹(Cogan)綜合征也稱間質角膜炎-眩暈-神經性耳聾綜合征。最早由Mogan和Baum Gartner(1934)報道,後由Cogan(1945)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為:①非梅毒性間質性角膜炎;②眩暈等前庭神經症狀;③嚴重雙側性神經性耳聾;④係統性血管炎表現,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胃腸道出血等。
卡普蘭(Caplan)綜合征,又有類風濕塵肺綜合征、類風濕關節炎-塵肺綜合征、矽沉著病關節炎等之稱。1953年,英國的Caplan發現塵肺煤礦工人合並有類風濕關節炎者可有特異性肺陰影,後人將該病稱為卡普蘭綜合征。以後又相繼證實吸入遊離矽酸、矽酸鹽、鐵、鋁等其他無機粉塵也可產生本綜合征。目前將矽沉著病合並類風濕關節炎,肺部又出現特征性陰影者,均稱為卡普蘭綜合征。
堪薩斯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kansasii infection)在1953年在美國堪薩斯城首先發現,以後世界各地均有發現,感染率呈上升趨勢。水可能是本菌的棲息地。
克裏格勒-納賈爾綜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又稱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黃疸,是一種少見的,發生於新生兒和嬰幼兒的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症。
口形紅細胞增多症(stomatocytosis,ST)是一種形態異常的紅細胞增多,正常人外周血中也可見到少量口形細胞,一般為3%~5%,若超過5%則可認為異常。
在進行APTT、試驗時若加入APC,由於APC使因子Ⅴa和Ⅷa滅活,APTT出現延長。如果加入APC後APTT不延長或延長的程度減輕,稱為抗活化的蛋白C症(APCD)
擴張型心肌病是原發性心肌病常見的類型。其特點是以左心室(多數)或右心室有明顯擴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縮功能減退,以心髒擴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為基本特征。以往曾被稱為充血性心肌病。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情呈進行性加重,死亡可發生於疾病的任何階段。約20%的DCM患者有心肌病的家族史。近年來,擴張型心肌病的診斷率逐漸增加,據估計,年診斷率約為8/10萬,患病率約為37/10萬,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種原因未明的以心肌病變為主的疾病,亦稱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在黑龍江省克山縣發現,故以克山病命名。過去本病死亡率較高,新中國成立後積極防治本病,使本病發病率和病死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在預防、治療方法和病因研究方麵也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目前年發病率已降至0.07/10萬以下,發病類型由以急型、亞急型為多,轉為以潛在型和慢型為主。大量流行病學、病理解剖學
口底多間隙感染又稱口底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曾被認為是頜麵部最嚴重而治療最困難的炎症之一。隨著診治水平及有效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近年來本病已極其罕見。
空氣栓塞是一種起源於肺的氣體栓子阻塞腦血管引起的疾病,通常因在周圍壓力降低時(如從深水潛水上升時)膨脹的肺部氣體導致肺過度膨脹所致,其常見的特征為疼痛和/或神經係統症狀。
開放性氣胸指引起氣胸的漏氣通道呈持續開放狀態,氣體隨呼吸進、出胸膜腔的氣胸。引起開放性氣胸原因為胸部創傷,常見於車禍傷,槍傷,爆炸物傷造成胸壁缺損,胸膜腔和外界溝通,使空氣經胸部傷口,肺,氣管和食管破裂口或軟組織缺損出,隨呼吸自由進出胸膜腔,造成正常負壓消失。
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ypsin,簡稱α1-AT)缺乏與肺氣腫有密切關係,認為α1-AT缺乏是家族性肺氣腫的主要原因。α1-AT的缺乏與嬰幼兒肝硬化,肝癌的發病均有密切關係。
胃、十二指腸潰瘍向深部發展,可穿通胃或十二指腸壁,為潰瘍病的常見並發症,但比出血要少一半,約占潰瘍病住院治療病人的20%~30%。
該瘤可原發於眼眶,也可與顱內腦膜瘤互相蔓延,較常見者為嗅葉溝或眶頂處的腦膜瘤,大多為良性,但具有侵入性行為。多見於中年婦女。
開放性顱腦損傷是指顱骨和硬腦膜破損,腦組織直接或間接地與外界相通。約占顱腦損傷的17%。平時多因銳器、鈍器打擊和墜傷與跌傷所造成,戰時則多由火器致傷。臨床表現因受傷原因、方式和暴力大小不一而差別懸殊,但大多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創口及傷道內出血、局灶性腦症狀以及易並發感染,特別是火器性顱腦損傷,其傷情多較嚴重、變化快、療效較差、後遺症多和死亡率高。
本病是一種嚴重損傷,因為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在脫位的同時軟組織損傷亦較嚴重。且常合並其它部位或多發損傷。因此患者多為活動很強的青壯年。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髂骨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衝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中以後脫位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複位
手與外界的接觸最多也最頻繁,從而易受傷。骨科急診病人中,手外傷約占就診人數的四分之一,而手部開放性損傷又占手外傷總數的三分之二。手部損傷的防治是外科領域的重要課題。特別必須強調對複雜的急診手外傷的早期處理,對這類損傷,必須持積極態度。如果早期處理正確常可避免再做二期手術。如果損傷嚴重不能再早期進行修複,也應在早期手術時盡量為晚期修複創造條件。
髖臼骨折可由骨盆骨折時恥骨、坐骨或髂骨骨折而波及髖臼,也可由髖關節中心性脫位所致。
髖關節結核在全身骨關節結核中約占7.20%,僅次於脊椎結核而居第二位。多見於兒童和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7%-10%病例可見同時患骶髂關節結核或下段腰錐結核。
腸病性關節炎(enteropathic arthritis)是指與Crohn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的關節病。這些病變是由腸管的臨床和組織學炎症、腸通透性改變和外周與中軸性關節炎症等聯係在一起的。約20%病例有外周關節炎,10%~15%病人有中軸關節炎。外周關節病更多見於有腸外證候(如結節性紅斑)的人。男女發生率相等。任何年齡皆可受累,但成人的關節炎一般是在腸管已有炎症切實發生後出現的,兒童情況則與此
髖關節是一杵臼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髖臼深而且大,能容納股骨頭的大部分,兩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關節囊及周圍韌帶較堅強,構成一個相當穩定的關節,脫位的發生率較低。髖關節囊前壁有較強的髂股韌帶,內上壁有恥骨囊韌帶,後上壁有坐骨囊韌帶加強。但內下壁和後下壁缺乏韌帶,較為薄弱,容易從這兩處發生脫位。不合並髖臼骨折的單純性髖關節脫位隻有前、後兩種。臨床上以後脫位最為常見。
單純性髖關節前脫位,遠遠少見於後脫位,據布拉(Brav)統計為後脫位的14%,阿福克(Aufanc)等統計為後脫位的4%,沙摩波遜(Thompson)等統計為後脫位的9%。
柯萊斯骨折(Colles fracture)是指橈骨下端的骨鬆質骨折,骨折發生在橈骨下端2~3cm範圍內的骨鬆質部位。為人體最常發生的骨折之一,占所有骨折的10%,以老年人及成年人占多數。骨折多為粉碎型,關節麵可被破壞。幼年人受到同樣暴力可造成橈骨下端骨骺分離。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胃腸道非特異性的腸道肉芽腫性炎症性疾病,伴有潰瘍、肉芽腫、瘢痕形成和關節炎等病理變化,與潰瘍性結腸炎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本病整個消化道均可發生,但主要累及末端回腸和鄰近結腸,病變呈節段性分布。臨床以腹痛、腹瀉、腹塊、腸瘺、腸梗阻為特點,常伴有發熱等腸外表現。病程多遷延,呈發作緩解交替出現,重症者遷延不愈,常有各種並發症,預後不良
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又名多發性特發性出血性肉瘤(Multiple idiopathic hemorrhagic sarcoma)。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多中心性血管性腫瘤。臨床少見,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亦常見於艾滋病患者。臨床早期以肢體等處的有色丘疹或斑塊為主要表現,逐漸發展成大的斑塊或結節,可伴有明顯的局部水腫和內髒損害。放射治療敏感,可配合手術和化療等治療
口吃多發生於兒童,50%的口吃患者於5歲前發病,而1~3歲的小兒在情緒緊張時出現一時性的口吃是比較多見的。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改善或消失,少數可持續至成年。
口周濕疹是一種發生於口唇周圍皮膚的炎症性疾病,多見於嬰幼兒、兒童。口周濕疹的特點是口唇周圍出現炎症性紅斑、丘疹、水皰、膿皰和鱗屑等皮損,並伴有瘙癢、疼痛和燒灼感。如果繼發感染,還可能出現化膿、糜爛和結痂等症狀。
抗體免疫缺陷病包括一組疾病,特征為抗體生成及抗體功能缺陷。本組疾病一般均有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減少或缺乏。
也稱慢性單純性青光眼(chronic simple glaucoma)。此類青光眼較常見,多見於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亦可發生,常為雙側性,起病慢眼壓逐漸升高,房角始終保持開放,多無明顯自覺症狀,往往到晚期視力視野有顯著損害時,方被發現,因此早期診斷甚為重要。
卡他性結膜炎是一種有細菌感染所致的常見的傳染性眼病,又稱細菌性結膜炎。祖國醫學稱“暴風客熱”,俗稱“爆發火眼”
眶蜂窩組織炎,為眶內軟組織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症,主客觀症狀均較嚴重,甚至可引起腦膜炎或海綿竇血栓形成而危及生命。多為單側性,偶有累及雙側者。
眼眶骨折可單獨發生,或與其他頜麵骨骨折同時發生,如顴骨骨折、額骨骨折或上頜骨Le FortⅡ、Ⅲ型骨折等。臨床上遇到的眶骨骨折有眶底骨折、眶上緣骨折、眶頂骨折和眶內、外側壁骨折等,其中眶底骨折在診斷和治療方麵有某些特點。
眶內海綿狀血管瘤是原發於眶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幾乎均在青年以後發病,無性別差異。該腫瘤在病理上為一種錯構瘤,並非真正的腫瘤,病因尚不明確。
眶假瘤(pseudotumor of the orbit)是一種非特異性慢性增殖性炎症,因具有真性的症狀而得名。
纖維組織細胞瘤(fibrous histiocytoma)是一種由纖維細胞和肥大的組織細胞構成的腫瘤。過去名稱較多,現已統一稱作纖維組織細胞瘤。多發生於肢體的肌肉、筋膜、脂肪組織內,近來已認識到也常見於眶內。Jakobiec等稱纖維組織細胞瘤是成年人眶內最常見的間葉腫瘤。在眼部還可發生於眼瞼、結膜、淚囊和角膜緣等處,但以眶內最為多見。本腫瘤多歸類於間葉腫瘤,但因纖維細胞成分較多,也有作者作為纖維結
眼眶骨膜下膿腫(subperiosteal abscess of the orbit)的臨床情況與眶蜂窩織炎相似,對二者的鑒別有一定的困難。隨著現代影像技術尤其是CT掃描的廣泛應用,對骨膜下膿腫逐漸認識,對其發現率也逐漸增加。骨膜下膿腫發病率並不少於眶蜂窩織炎。該病感染灶位於一個相對無血管的無效腔內,對其處理尚存在一些爭論。
眶骨髓炎(orbital osteomyelitis)是一種少見的眼眶炎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兒童易患此病可能與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有關。眶上壁是最常見的發病位置,其次為眶外壁,而眶下壁和內壁很少受累。
醫源性萎縮性鼻炎即空鼻綜合症或空鼻症(英文:empty nose syndrome),是一種由鼻甲切除性手術或類似手術導致的鼻腔綜合症。其主要特征為鼻塞及鼻腔和(或)鼻咽、咽部幹燥感等症狀。鼻腔檢查可以發現患者的鼻腔寬敞呈“筒狀”。目前,有研究者認為過分的鼻甲切除性手術可以導致繼發性鼻腔粘膜萎縮及一係列伴發症狀。
枯草熱是一種急性季節性發作的變應性鼻炎。一般由風媒花粉所致,春季型由樹花粉(橡、榆、槭、榿、樺、三角葉楊、橄欖)所致;夏季型由園草花粉(狗樂草、貓尾草、香茅草、果園草、約翰遜草)和野草花粉(綿羊酸模草、英格蘭車前草)所致;秋季型由野草花粉(豚草)所致。季節性枯草熱偶可由空氣傳播的黴菌孢子引起,因此本病有顯著的地理區域差異。
口咽部粘連是在軟齶、咽弓與舌根部之間因疤痕組織粘連而引起,最常見的粘連是舌根與咽弓粘連,病因與鼻咽粘連相似。常發生於扁桃體手術後。
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麵為凹、周圍充血。潰瘍具有周期性、複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好發於唇、頰、舌緣等。病因及致病機製仍不明確。誘因可能是局部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係統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其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療主要以局部治療為主,嚴重者需全身治療。
所謂口臭(也有稱“口氣”的),就是人口中散發出來的令別人厭煩、使自己尷尬的難聞的口氣。它嚴重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和心理健康,WHO已將口臭作為一種疾病來進行報道。調查顯示,中國口臭患病率為27.5%。而在西方國家,則為50%。全球約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
口腔癌是指發生於口腔的惡性腫瘤。包括唇癌、牙齦癌、舌癌、軟硬齶癌、頜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頜竇癌以及發生於顏麵部皮膚粘膜的癌症等。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口腔癌以男性多見。口腔癌病例中,以舌活動部癌最常見,其次為頰粘膜癌。
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影響皮膚和黏膜表麵的炎性疾病,推測可能由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介導的對上皮基底細胞損害所致,臨床和組織病理表現與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極為相似。10%~50%的扁平苔蘚患者出現口腔損害。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是不同因素所致的口角部位的皮膚及其臨近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主要在兒童間流行,與化膿性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缺乏維生素B2、維生素P等有關。
口腔粘膜病是指除腫瘤以外,發生在口腔粘膜和軟組織的疾病。口腔粘膜病病種較多,患病率較低,病損多種多樣,病因複雜,有些病與全身因素關係密切,在診治過程中要有整體觀念。口腔某一部位粘膜的正常色澤、外形、完整性與功能等發生改變的疾病。病變種類繁多,可以組合成複雜多樣的損害。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在口腔粘膜上有所表現,而有些口腔表征可作為全身疾病診斷的依據或線索。
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和粘膜疾病。皰疹性口炎多見於嬰幼兒,在高熱、咽痛後出現口腔粘膜上成簇小水皰或潰瘍或融合後形成的大潰瘍,7~14天左右可自愈。唇皰疹 多見於成人。發病時可取皰液作病毒接種,或取皰基底塗片,或血液抗單純皰疹病毒抗體效價升高則證實診斷。
口周皮炎是一種發生在上唇、頦、鼻唇溝、鼻等處的炎症性疾病,以紅斑、丘疹、鱗屑為主要表現,但具體的發病機製尚不明確。該病的發生可能與長期使用含氟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含氟牙膏有關,也可能是日光敏感、皮脂溢出、感染等因素所致。
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口腔角化異常,為特發性、持續性白斑,需與組織病理學結合診斷。
白斑(leukoplakia)是指僅僅發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變的斑塊狀損害,口腔粘膜上的這種斑塊是不能被擦掉的,在臨床和組織病理學上又不能列入其它疾病分類之中者,是一種常見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粘膜均可發生,但以頰、舌部最多。國內1980年普查結果患病率為10.47%(包括煙斑)。長期以來曾將口腔粘膜上所發生的白色斑塊都稱為“白斑”,使許多白色損害混同於白斑,從而造成流行病學和治
口腔菜花狀乳頭瘤病(oral florid papillomatosis)為好發於口腔黏膜的乳頭瘤病,常延及咽、喉以及氣管等部黏膜,病因未明,可能係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屬於中醫翻花瘡範疇。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翻花瘡記載:“翻花瘡因潰後生,頭大蒂小努菌形,雖無痛癢觸流血,血燥肝虛怒氣成”。
口炎是口腔粘膜的炎症,可波及頰粘膜、舌、齒齪、上齶等處。在小兒時期較多見,尤其是嬰幼兒,可單純發病也可繼發於腹瀉、營養不良、急性感染、久病體弱等全身性疾病時。引起口炎的主要有細菌、病毒及真菌,因受傷感染或全身抵抗力下降而誘發。
開合在臨床上較少見,多見於恒牙期,指的是在正中合位及非正中合位時,上下頜部分牙齒在垂直向無合接觸,稱為開合畸形。
口腔頜麵部軟組織傷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與頜、麵骨骨折同時發生。各類損傷的臨床症狀和處理方法也各其特點。
眶下間隙感染是指眶下間隙急性化膿性感染,主要臨床表現有眶下區皮膚發紅、張力增大,眼瞼水腫、瞼裂變窄、鼻唇溝消失。
皮樣囊腫或表皮樣囊腫為胚胎發育時期遺留於組織中的上皮發展形成的囊腫:後者也可由於損傷、手術使上皮細胞植入而形成,皮樣囊腫囊壁較厚,有皮膚及皮膚附件(如汗腺、毛囊等)組成,囊腔內有脫落的上皮細胞、皮脂腺、汗腺和毛發等結構。
潰瘍壞死性口炎(necrotizing ulcerative stomatitis)是一種嚴重的由Vincent螺旋體或梭形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口腔壞疽性病變。
口腔粘膜黑棘皮症係以色素沉著增生、角化過度、為主,觸及質地較粗糙,唇部未見異常。口幹臭、脈弦、疣狀增殖為特征的皮膚病,其中真性良性黑棘皮病,常舌質紅、苔黃膩、飲食及二便正常。侵犯口腔粘膜,青春期時發展最明顯。在口腔科臨床上的確罕見
本病由Heck於1961年首先報道,1965年由Archard命名。其特點為口腔黏膜多發性高起性疣樣損害,主要發生在印度、北美、南美和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常呈小範圍局部流行,個別報道有家族傾向。
頦下間隙感染是指頦下間隙急性化膿性感染,主要臨床表現有淋巴結腫大、頦下三角區皮膚充血、疼痛有等。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最易感的是牛類,豬也易感,羊、山羊、駱駝、象等均有發病報告,人亦可感染。主要是人與動物接觸而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唇、牙齦、頰部、舌的邊緣、手足顏麵等處的黏膜、皮膚先出現紅點、繼生水皰,水皰破裂後成潰瘍、結痂後痊愈,時伴有發熱、頭痛、四肢痛、眩暈、嘔吐、腹瀉等。一般預後較好。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係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報道和命名。多見於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排除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診斷。損害廣泛或嚴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
惡性顆粒細胞瘤較罕見,常發生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少數也見於膀胱和喉部。通常發生於成人,男與女之比為1∶3。有兩種類型,一類表現為臨床惡性、組織學良性;另一類表現為臨床和組織學均為惡性。常發生潰瘍。前較公認的惡性標準是:1.病理形態良性,但臨床複發或有轉移;2.體積大於4-5cm,核分裂2/10HPF,有梭形細胞瘤,核大並核仁明顯,有壞死,生長迅速或複發,此六種現象不必全部具備。
皮膚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又稱真皮穿通性毛囊與毛囊周圍角化過度病(hyper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穿通性過度角化病(heperkeratosis penetrans)
本病係在患有濕疹、特應性皮炎或其他某種皮膚病損害的基礎上,感染單純皰疹病毒而致的一種皮膚病。臨床表現以皮損區突然發生臍窩狀水皰,並伴以全身症狀為特征。
頦下皮樣囊腫係胚胎期外胚葉組織遺留在皮下軟組織發育而成的先天性腫瘤。青少年發病,臨床表現為突入口腔的無痛性腫物。手術徹底切除效果良好。
柯薩奇病毒疹(coxsackie virus eruption)是由柯薩奇病毒(CV)所致。它是1948年由美國柯薩奇村暴發脊髓灰質炎而命名。柯薩奇病毒分A、B兩組,A組主要使新生鼠產生骨骼肌損害;B組能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及內髒損害。
擴張孔(dilated pore)1954年由Winer首先報告。好發於顏麵,通常單發,呈擴張孔或巨大粉刺狀外觀,觸之無硬結。組織病理:毛囊漏鬥明顯擴大,開口部所襯表皮萎縮,但在較深處囊腔內所襯表皮肥厚,並呈現許多表皮突和不規則輕度增生伸入周圍間質內。手術切除或電灼治療。
眶周色素沉著(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為病因不清的眶周的色素過度沉著性疾病。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