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大葉性肺炎是由肺炎雙球菌等細菌感染引起的呈大葉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常見誘因有受涼、勞累或淋雨等。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和冬春季節。大葉性肺炎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空氣(氣溶膠)傳播,以及通過血行感染或鄰近部位的感染(如膈下膿腫)等。 大葉性肺炎的症狀主要包括突然寒戰、高熱、咳嗽、胸痛、咳鐵鏽色痰等,以及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典型的X線表現為肺段或肺葉實變。大葉性肺炎的預後大多數還是比較不錯的,及時應用青黴素等
多重肺部感染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時感染引起的。這種感染可以是同時發生,也可以是一種病原體原發感染,繼發另一種病原體感染。常見的多重肺部感染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多重肺部感染的發病機製複雜,其臨床表現與單一病原體感染相似,但症狀更嚴重,治療難度更大。危險因素包括老年、基礎疾病(如慢性氣道疾病、糖尿病、腎衰竭、心功能不全等)、意識障礙、酒精中毒、營養不良、免疫抑製等。
多係統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種嚴重的臨床綜合征,發生在嚴重感染或嚴重創傷後,導致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器官同時或順序地發生功能衰竭。這種綜合征的死亡率高,因此需要引起臨床上的重視。 多係統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呼吸窘迫、腎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心髒功能衰竭等。這些器官的功能在短時間內相繼或同時發生衰竭,導致患者生命垂危。
大腸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1i,又稱大腸杆菌)肺炎近年來明顯增加,是引起社區獲得性革蘭陰性杆菌肺炎的僅次於肺炎克雷白杆菌的第二位常見病原菌,占革蘭陰性杆菌肺炎的12%~45%,占全部肺炎病原的2.0%~3.3%。它是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發病率為4.2~9.0/1萬,占革蘭陰性杆菌肺炎的9.0%~15.0%。20世紀60年代該病的病死率高達60%,80年代後明顯下降,
胎兒在宮內或分娩過程中吸入較大量羊水稱大量羊水吸入(massive aminotic fluid aspiration),又稱羊水吸入綜合征(aminotic fluid aspiration sydrom)。一般指羊水未被汙染,常有一過性的呼吸困難或青紫,症狀輕,預後好。如肺部發生炎性反應,稱為羊水吸性肺炎。
單側肺氣腫的狹義定義指因先天性肺組織及肺循環發育異常,使患肺能較正常肺組織透過更多X線的肺部疾病。也有人將阻塞性或代償性肺氣腫、肺大皰、氣性肺囊腫等稱為透明肺,此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範疇。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常發生在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少見。單純皰疹病毒性肺炎見於免疫受損的病人、酒精中毒的病人、燒傷病人。大部分病人為成人;在嬰幼兒可作為廣泛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並發症。
膽固醇肺炎是膽固醇長期沉積在肺內引起的一種慢性炎症。大致可分為原發及繼發兩種。繼發者可因肺部慢性炎症、肺結核、膿腫、腫瘤、寄生蟲、纖維化、胸部放療後、粉塵刺激和重度吸煙等引起。該病為少見病例,到1997年,國內文獻才27例。
單純性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症(simple pulmonary eosinophilia)是由Loffler1932年首先報道的,故又稱呂弗勒綜合征(Lofflers syndrome)。特點為全身症狀輕微,X線呈一過性肺部陰影,血嗜酸粒細胞增多,病程2~4周,亦稱為急性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症(acute pulmonary eosinophilia)。患者可有個人或家族過敏史。
頓嗆,又名時行頓嗆、時氣嗽、時行嗽、天哮嗆、頓咳。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起病初期,先有表寒或衛分證,以後則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末了常伴有特殊的吸氣吼聲。如不及時治療,病程可拖延至三、四月之久,故又有百日咳之稱。
呂弗琉於1932年首先描述本病,故又名呂弗琉綜合征。其特點為遊走性肺部浸潤伴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增高,肺部症狀輕微,多數僅有輕咳,病程呈自限性,常於3~4周內自行痊愈。
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為膽囊的常見病。在腹部外科中其發病率僅次於闌尾炎,本病多見於35~55歲的中年人,女性發病較男性為多,尤多見於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婦女。
膽汁返流性胃炎,也稱鹼性返流性胃炎,係指由於膽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嘔吐膽汁、腹脹、體重減輕等一係列表現的綜合征,常見於胃切除、胃腸吻合術後,總發病率約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後的發病率為BillrothⅠ術式的2~3倍。鑒於其症狀、病理變化以及治療反應與其他胃切除後綜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將本病從胃切除後並發症中分出,列為一種獨立的病症。
膽管癌是指原發於左右肝管彙合部至膽總管下端的肝外膽管惡性腫瘤。膽管癌可分為肝門部膽管癌或上段膽管癌、中段膽管癌和下段膽管癌3個類型。原發性膽管癌較少見,占普通屍檢的0.01%~0.46%,腫瘤病人屍檢的2%,膽道手術的0.3%~1.8%。在歐美膽囊癌為膽管癌的1.5~5倍,日本的資料則膽管癌多於膽囊癌。男女之比約為1.5~3.0。發病年齡多為50~70歲,但也可見於年輕人。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er)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類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巨細胞腺癌等。因後者均屬少見,故本章主要討論原發性膽囊癌。過去被認為是比較罕見的惡性腫瘤,無論用任何方法治療,病程仍進展迅速,最後導致死亡。女性較男性多2~4倍。多見於50~70歲。早期診斷和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對本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大腸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前者與癌發生關係密切,是癌前期病變,後者與癌發生關係較少。由於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故常統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後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並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醫生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係指有過膽囊切除病史的患者術後發生的腹痛、消化不良等腹部症狀的統稱。在膽囊切除的患者中,20%~40%在術後原有症狀繼續存在,或2~3個月後複發或出現新的症狀。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綜合征,引起這些症狀的原因很多,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包括許多膽道和非膽道疾病,其中很多疾病與膽囊切除術本身無關。這種“來源不明的疼痛”用內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相當於中醫的急慢性細菌性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腸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闌尾炎,痔瘡。
膽道炎症以膽管炎症為主者稱膽管炎(cholangitis),以膽囊炎症為主者稱膽囊炎(cholecystitis)。兩者常同時發生,其病因、發病機製以及病理變化大致相同,多是在膽汁淤積的基礎上繼發細菌(主要為大腸杆菌、副大腸杆菌和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細菌可經淋巴道或血道到達膽道,也可從腸道經十二指腸乳頭逆行進入膽道。在我國以後者更為常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內、外膽管疾病,導致膽道阻塞,膽汁淤積,皆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大腸梗阻是自回盲部到肛門部的梗阻。產生梗阻的原因甚多Michle胃結腸癌、結腸扭轉、結腸憩室炎及結腸外盆腔腫瘤4種病因占結腸梗阻的95%,前兩者為完全性結腸梗阻最常見的原因。
膽管結石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膽管結石是指原發於膽管係統(包括肝內膽管)內的結石,結石的性質大多為含有多量膽紅素鈣的色素性混合結石。膽囊內一定存在結石。在我國,膽管結石多數屬於這一類。繼發性膽管結石是指膽囊內結石通過擴大的膽囊管進入膽總管而形成的結石。結石的形狀和性質多與膽囊內的結石相同。多數呈多麵形的膽固醇混合結石。由於繼發膽道感染,結石的外層帶有膽紅素鈣沉著。
膽道蛔蟲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蟲從小腸逆行進入膽道,引起膽管和奧狄括約肌痙攣,以患者突然發作的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蛔蟲進入膽道後,多數停留在膽總管,因膽囊管與膽總管之間角度較大,蛔蟲很少進入膽囊,但可鑽入左右肝膽管之中。兒童青年多見、無性別差異、農村較為多見。處理不當,可引起多種並發症、危害甚大,也是原發性膽管結石的原因之一。
大腸類癌(Carcinoid)又稱嗜銀細胞瘤,發生於腸粘膜腺體的嗜銀細胞(Kulchitsky細胞),這種細胞呈嗜鉻性。因多從粘膜層的下部發生,早期即延伸至粘膜下,曾歸屬於粘膜下腫瘤。本病是一種少見的低度惡性腫瘤,多呈局部性浸潤性生長而少有轉移。類癌好發於闌尾、小腸、直腸、胃、十二指腸及小腸憩室處。
膽熱,病證名。指膽經受邪化熱。相當於西醫的急性膽囊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
電冰箱胃炎是一種非正式醫學名詞。它不是真正的炎症,而是由於冰箱內所儲存的食物或冷飲與人體胃內溫度差太大而引起的非炎症性胃痙攣。
膽汁分泌是肝髒的重要功能,由於各種有害因素致使膽汁分泌和排泄發生障礙,形成膽汁鬱滯,病變在肝內者稱為肝內膽汁鬱滯,在肝外者稱為肝外性膽鬱。
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acetaminophen)有解熱鎮痛作用。本藥自胃腸道吸收迅速,口服(治療量)後30~120分鍾,血漿濃度達最高峰。90%藥物在肝髒內與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物結合,自尿中排出;僅2%~4%經肝內細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係統代謝,成為有毒的中間代謝產物而與穀胱甘肽結合。後者消耗殆盡後,未結合的代謝物與肝細胞蛋白質結合,而導致肝細胞壞死。成人一次口服7.5g即可產生肝毒性
蕈俗稱蘑菇。是一類高等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有的還能藥用。但也有些蕈類含有毒素,容易造成集體中毒,毒蕈所含毒素多種多樣,容易造成多器官、係統損害,誤食即引起中毒。
膽囊管綜合征(cystic duct syndrome)係指膽囊管的不完全性、非結石性、機械性梗阻,引起膽汁排出不暢、膽囊內壓升高所致的一組以膽絞痛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症候群。本征也稱膽囊管部分阻塞綜合征、膽囊運動障礙綜合征、原發性慢性膽囊管炎。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國內又稱為“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是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於傳染性強,進展迅速,具有較高的病死率,曾經在世界範圍內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膽囊-結腸肝曲粘連綜合征(Cholecysto-hepatic Flexure Adhesion Syndrome)於1930年由Verbryche首先描述。故又稱Verbrycke綜合征,膽囊肝曲粘連綜合征。
短腸綜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le)是指廣泛小腸切除(包括部分結腸切除)術後,殘留的功能性腸管不能維持病人營養需要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臨床以嚴重腹瀉、體重減輕、進行性營養不良和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為特征,影響機體發育,致死率較高。目前主要采用營養支持和小腸移植治療方法,但療效不能肯定,病人生存質量仍取決於剩餘的小腸長度及其功能狀態。
蛋白丟失性胃腸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血漿蛋白質從胃腸道丟失而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組疾病。
腸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杆菌,大多數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作用,當宿主機體狀態改變或細菌進入腸道以外的部位,腸道的正常菌群也可作為條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種疾病。
指膽管損傷和複發性膽管炎所致的膽管腔瘢痕性縮窄。可由醫源性損傷、腹部外傷和膽管結石、感染引起。受累膽管因反複炎症、膽鹽刺激,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管壁變厚、膽管腔縮窄。進而出現膽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臨床表現。
多發性消化道息肉綜合征(Generalized Gastrointestial Polyposis Syndrome),是指發生在中老年,具有消化道多發性息肉(為青年型錯構瘤性或炎症性息肉),外胚層異常和伴有嚴重的間歇性腹瀉、腹痛、肢體麻木刺痛等胃腸和神經係統症狀的一組症候群。本征1955年由Crokhite及Canada報告。故又稱Cronkhite- Canada綜合征。發病年齡多在30~86
膽道運動功能障礙綜合征(Biliary Tract Dyskinesis Syndrome)又稱為Oddi括約肌功能不全;Oddi括約肌閉鎖不全;Oddi括約肌鬆弛症;Vater壺腹閉鎖不全。本征一般分為功能性,病理性,機械性三種,但以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等為多見。
冰箱並不完全是食品保鮮保險櫃。許多疾病都是來因為吃了冰箱內長期保存的或是被汙染的食物所致的。在向冰箱裏存儲食物時常出現生熟食品的混放的情況,以致食品變質或者汙染,從而引發電冰箱食物中毒。
蛋白喪失胃腸綜合征(protein losing gastroenteropathy syndrome)又稱蛋白喪失性胃腸病(protein losing gastroenteropathy)也有人稱為蛋白漏出性胃腸病或滲出性胃腸病,是指由於多種原因所引起的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從胃腸粘膜丟失而導致的一種綜合征。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全身性浮腫和低血漿蛋白血症。
大網膜是腹腔內最大的腹膜皺襞,近側分別起於胃大彎及橫結腸,向下延伸時互相融為一體。遠側遊離於腹腔下緣呈裙狀,覆蓋在內髒的表麵,活動度較大。大網膜的長度、寬度、厚度及形態差異較大,含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並有大量脂肪沉積。 大網膜扭轉(Torsion of the Omentum)較為少見,男多於女,發生年齡3~75歲,多見於25~50歲,以肥胖者為多,本病可引起明顯腹痛和胃腸道症狀,不易與其他急腹
膽石性腸梗阻是由膽結石進入膽道後引起腸道堵塞所致的腸梗阻,1654年由Bartholin首先報道。本病臨床罕見,起病隱匿,病程初期常呈間歇性發作,且X線檢查並非每個病人都有典型表現,隻有10%~75%的病人在術前獲得診斷。
澱粉樣變病(amyloidosis)是指一種以β結構的纖維蛋白為主的澱粉樣物質在器官組織細胞外沉積所引起的疾病。澱粉樣蛋白在電鏡下呈現細纖維集聚,通過X線衍射研究,反映為一種反向平行排列與氫結合的多肽鏈結構的蛋白。
多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multilocularis)是多房棘球絛蟲的幼蟲泡型棘球蚴(泡球蚴)寄生人體所致的疾病,又稱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多房性包蟲病(multilocular hydatidosis)。從生物學、流行病學、病理學和臨床表現等方麵,泡型與囊型包蟲病均有顯著不同。
敵鼠(diphacinone)是一種新型抗凝血滅鼠劑,屬高毒類,目前常用產品有1%敵鼠粉劑和1%敵鼠鈉鹽。小兒中毒多因本類毒鼠藥品放置不妥,致被自取吞服;或因誤食沾染本品的糧食及毒死的禽畜所致。
膽道張力低下綜合征,又名Chiray綜合征,係指由於膽道張力低下,膽囊排空延遲,而出現消化不良,不能耐受脂肪食物並有右上腹疼痛的一組症候群。本征屬於膽道功能障礙綜合征範疇,又稱為膽囊遲緩綜合征。
短膜殼絛蟲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殼絛蟲(hymenolepis nana,短膜殼絛蟲)寄生人體腸道所致疾病。臨床主要症狀有惡心、嘔吐、食欲缺乏、腹痛、腹瀉、頭痛、頭暈、失眠等。
膽石性腸絞塞綜合征(Bouver Syndrome)是指膽道炎症反複發作並與鄰近的十二指腸、結腸肝曲、胃和膽道自身相粘連,膽石嵌頓、阻塞和壓迫,繼發細菌感染等使膽內壓增高,局部血循環障礙,或壞死、穿孔可破潰入已粘連的髒器形成瘺管,如有結石阻塞腸道即可引起本症,本征少見約占機械性小腸梗塞的1%~3%。
等孢球蟲病(isoporiasis)是由等孢子球蟲寄生在人腸黏膜上皮,造成腸道黏膜損傷的一種寄生性原蟲病。臨床表現為腹瀉、惡心、嘔吐和腹部壓痛等症狀。寄生於人類的等孢球蟲有兩種:貝氏等孢球蟲(lsospora belli)和納氏等孢球蟲(I.natalensis)。人體感染的等孢球蟲以貝氏等孢球蟲為主,納氏等孢球蟲非常罕見。
癲癇即俗稱的“羊角風”或“羊癲風”,是一種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癲癇患者的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可能會導致患者突然出現驚厥、麻感、神經紊亂等症狀,表現為突然發出一聲尖叫、跌倒在地、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神智不清等,發作後可能會歸於平靜。癲癇患者還可以表現出認知功能障礙、植物神經性發作、癲癇樣發作等症狀。 癲癇患者需要根據醫生的建議按時服用抗癲癇藥物,並注意觀察不良反
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s,TCIA)是局灶性腦缺血導致突發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發作持續數分鍾,通常在30min內完全恢複,超過2h常遺留輕微神經功能缺損表現,或CT及MRI顯示腦組織缺血征象。傳統的TCIA定義時限為24h內恢複。TCIA好發於34~65歲,65歲以上占25.3%,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突然,多在體位改變、活動
大便失禁即肛門失禁(copracrasia)是指糞便及氣體不能隨意控製,不自主地流出肛門外,為排便功能紊亂的一種症狀,亦稱大便失禁。肛門失禁的發病率不高,但非罕見。雖不直接威脅生命,但造成病人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嚴重地幹擾正常生活和工作。
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樞神經係統(CNS)白質脫髓鞘病變為特點,遺傳易感個體與環境因素作用發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S是中樞神經係統脫髓鞘疾病中最常見最主要的疾病。青、中年多見,臨床特點是病灶播散廣泛,病程中常有緩解複發的腦、脊髓和視神經神經損害。
多發性肌炎係一種以肌無力、肌痛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肢帶肌、頸項肌、咽喉部肌群,如同時累及皮膚,稱皮肌炎。
周圍神經炎是指在多數情況下並非感染或炎症,又被稱之為周圍神經病。該病係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包括顱神經及脊神經),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範圍內的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多發性或單一性,對稱性或非對稱性,是神經係統較常見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癲癇伴發的精神障礙是指癲癇患者同時出現的焦慮抑鬱的情緒以及精神分裂、躁狂等一些不良的狀態。這些精神障礙可能與癲癇發作的嚴重程度、癲癇患者的病程長短、癲癇發作的頻率和類型等因素有關。這些精神障礙可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會功能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麵影響,因此需要及早發現並治療。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具體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在日常生活中,癲癇患者容易出現多種類型的精神問題,需要
多係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由Graham和Oppenheimer於1969年首次命名的一組原因不明的散發性成年起病的進行性神經係統變性疾病,主要累及錐體外係、小腦、自主神經、腦幹和脊髓。本綜合征累及多係統,包括紋狀體黑質係及橄欖腦橋小腦係,脊髓自主神經中樞乃至脊髓前角、側索及周圍神經係統。臨床上表現為帕金森綜合征,小腦、自主神經、錐體束等功能障礙的不同組
當今世界,我們在享受電腦帶來的高速便捷時,卻也頻頻遭遇到了“電腦病”的困擾:頸椎病、幹眼病、鼠標手、蘿卜腿正漸漸向我們靠近,令我們備受傷害。成為白領一族的職業病和年輕學生近視主要原因。電腦病往往是慢慢形成的,對身體的危害不十分明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但卻不容小覷,它會引發身體其它方麵的疾病,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對人體產生潛在危害。因此,長期使用電腦的人應做好相應地防護工作。電腦病又叫視頻顯示終端綜
癲癇性精神障礙,又稱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是指由原發性及症狀性癲癇所表現出的精神活動異常,包括發作性和非發作性兩種。 發作性精神障礙可表現為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精神運動性發作、情緒變化等。非發作性精神障礙則表現為類精神病性障礙、情感障礙、人格改變或癡呆等。 這類精神障礙的症狀表現各異,調查顯示約25%的癲癇患者有躁狂、抑鬱、人格障礙、性欲低下等問題。 如出現這類症狀,建議谘詢專業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
癲癇發作和癲癇綜合征是以反複發作的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的暫時性腦功能失調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是很多疾病的症狀之一,表現複雜。 在癲癇發作時,可能會出現抽搐、肌肉跳動、頻繁發笑等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的症狀。而在癲癇綜合征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長期性的問題,如光敏性癲癇、肢痛性癲癇、間腦癲癇和精神運動性癲癇等。 隨著對癲癇認識的不斷深入,癲癇發作和癲癇綜合征分類日趨完善合理。20世紀80年代的癲癇分類已顯
多發梗塞性癡呆由於腦動脈硬化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特別是反複發作的腦血管意外所致的癡呆綜合征。腦外部動脈(頸動脈或錐基底動脈)硬化斑的微栓子或缺血引起大腦白質中心散在性多數小梗塞灶所致,因而稱為多發梗塞性癡呆。多發梗塞性癡呆多在中老年起病,男性略多於女性。病程多呈階梯式發展,常可伴有局限性神經係統體征。
代償性多汗症(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是由於某部位的汗腺受某種因素失治後,另一部位的汗腺發生代償,以保持體溫。
頂葉癲癇以感覺發作為主,會繼發全身性發作,如癇性放電超出頂葉常表現為複雜部分性發作。發作時具有很多的感覺症狀,如麻木感和觸電感,最常受累的部位在皮質代表區,舌蠕動、舌發僵或發涼,麵部感覺現象可出現於兩側。偶然可發生腹腔下沉感、阻塞感或惡心,少數情況下可出現疼痛。主側頂葉發作可引起各種感受性或傳導性語言障礙,非主側頂葉發作可見有多變的視幻覺,如變形扭曲、變短和變長等。
多灶性運動神經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又稱多灶性脫髓鞘性運動神經病。是近年來被認識的一種少見的脫髓鞘性周圍神經疾病。1985~1986年,Parry等和Roth等人幾乎同時報道了4例純運動性神經病,其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非對稱性肢體無力,以遠端受累為主,電生理特征是在運動神經上存在持續性多灶性傳導阻滯(conduction block,CB),而感覺神經沒有
單純皰疹腦炎又稱皰疹病毒性腦炎;既可見於初發性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也可見於複發性患者。本病呈散發性,在非流行性病毒腦炎中係最常見的一種,據統計約占病毒性腦炎的10%~20%,病情嚴重、預後較差。常累及大腦顳葉、額葉及邊緣係統,引起腦組織出血性壞死和變態反應性腦損害。
多發腦梗死性癡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由加拿大神經病學家Hachinski(1974)提出,是血管性癡呆(VaD)最常見的類型,占39.4%。由於反複發生卒中,雙側半球大腦中動脈或後動脈多個分支供血區的皮質、白質或基底核區受累。導致智能及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是老年性癡呆的常見病因之一。
脊髓周圍神經病是指脊髓及腦幹下運動神經元、初級感覺神經元、周圍自主神經元的軸突和(或)施萬(雪旺)細胞及髓鞘的結構和功能障礙。
癲病是由於情誌所傷,或先天遺傳,導致痰氣鬱結,蒙蔽心竅,或陰陽失調,精神失常,臨床表現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癡呆,喃喃自語,出言無序,靜而多喜少動為特征的一種常見多發的精神病。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ope-reactive dystonia ,DRD),又稱Segawa病,是一種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異常為首發症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症狀的晝間波動性,以及小劑量多巴製劑有戲劇性和持久性反應是其顯著的臨床特征。用藥後所有症狀包括易疲勞、肌張力障礙、姿勢異常、震顫都會完全消失。而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無須增加劑量,且不會出現左旋多巴的運動並發症。19
該綜合征以甲狀旁腺,胰島細胞和垂體腫瘤組成為特征,已發現導致MEN-Ⅰ基因在11號染色體上,似乎作為腫瘤抑製基因。
帶狀皰疹係,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元中。帶狀皰疹患者隻要積極治療,迅速將體內病毒及傳感到末梢神經的病毒清除體外是不會有後遺症發生的,反之就可能形成後遺神經痛。發生於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後,10%的患者疼痛時間超過一個月,如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疼痛可在皰疹消失後仍然存在,有的病例疼痛甚至超過數十年。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主要特征,是由於帶狀皰疹病毒的親神經性侵襲神經末梢造
腦組織大麵積梗死和某些重要的腦功能部位單發性梗死,在臨床上可出現癡呆表現。大麵積腦梗死灶的體積達50~60ml以上,可使一側額葉或顳葉甚至大腦半球功能大部分損毀,出現局灶性定位體征和癡呆。癡呆與病灶部位有關,丘腦、角回、額底部及邊緣係統等與癡呆關係密切,雙側丘腦及丘腦底部病灶可形成丘腦性癡呆,臨床較罕見。
阿托品是從顛茄、曼陀羅、莨菪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堿,常用者為其硫酸鹽。顛茄中的主要生物堿為阿托品和黑莨菪堿。曼陀羅即洋金花,其根、莖葉、花及果實均含有阿托品、莨菪堿、東莨菪堿等;果實中的阿托品成份可達8.33%。莨菪根莖中所含的生物堿,主要為莨菪堿、阿托品和東莨菪堿。本類藥物經胃腸道吸收迅速,局部粘膜也可吸入,大部分被肝髒酶水解而破壞。在24小時內體內阿托品有4/5隨尿排出,東莨菪堿則排泄較慢。顛茄
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合並周圍神經病,也稱之為副蛋白血症周圍神經病(paraproteinemic peripheral neuropathy)。血液中出現過多的M蛋白時稱為單克隆丙球病(monoclonal gammopathy),又稱免疫球蛋白病、副蛋白病或漿細胞病。血液中出現M蛋白對周圍神經的病理意義在於M蛋白中包含一種或多種抗髓鞘或軸突膜的抗體,如抗MAG、GM1和GD1抗體。在原因未明的特發
澱粉樣變性周圍神經病即指周圍神經的澱粉樣變性(amyloido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澱粉樣物質在周圍神經沉積,引起的一組嚴重的進行性感覺、運動周圍神經病,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本組疾病主要包括家族性澱粉樣變性多周圍神經病(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原發性輕鏈澱粉樣變性(primary light chain a
東方馬型腦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是由東方馬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主要侵犯馬和人。因本病1933年流行於美國東部一些農場的馬群,同年由Ten Broeck和Merrill從病馬中分離出病毒,故名叫東方馬型腦炎。臨床上以高熱及中樞神經係統症狀為主。人偶然感染,但病死率可高達50%。東方馬型腦炎潛伏期為7~10天。一部分病人有前驅症狀如倦怠、食欲缺乏、
管囊腫屬於硬脊膜囊腫,起源於脊髓被膜,故用“椎管內脊膜囊腫”來總稱這類疾病。骶管囊腫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沒有確切的統計,自從核磁共振檢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以來,骶管囊腫的發現率愈來愈高,引起患者極大的顧慮。其實,了解骶管囊腫的發生原因及治療方式,可大大減少這種顧慮。骶管囊腫屬脊膜囊腫的一種類型,大體分為Nabors IB型和Nabors II型兩種。不含有脊神經根纖維的硬膜外脊膜囊腫患者多數無症狀,25
電擊傷較常見,電擊損害除直接導致局部燒傷、內髒損傷、心跳驟停外,在神經係統可引起大腦、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害,也可引起神經功能性障礙。電擊傷所致脊髓病多見於接觸高壓電流時,少數則由於誤觸家庭用電電源時導致脊髓損傷。
低血糖綜合征(hypoglycemic syndrome)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綜合征。血糖濃度常低於3.36mmol/L(60mg/dl),嚴重而長期的低血糖症可發生廣泛的神經係統損害與並發症。常見的有功能性低血糖與肝源性低血糖,其次為胰島素瘤及其他內分泌性疾病所致的低血糖症。本病常被誤診為癔病、癲癇、精神病、腦瘤與腦炎等,經過恰當治療後,症狀可迅速好轉。早期識別本病甚為重要,可達治愈目的,延誤
血清鉀濃度低於3.5mmol/L(3.5mEq/L,正常人血清鉀濃度的範圍為3.5~5.5mmol/L)稱為低鉀血症。低鉀血症時,機體的含鉀總量不一定減少,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時,情況就是如此。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低鉀血症的患者也伴有體鉀總量的減少——缺鉀(potassium deficit)。
多毛症(hypertrichosis)一般係指女性體毛生長過多,分布異常,是血循環中雄激素主要包括睾酮、雙氫睾酮、雄烯二酮、脫氫表雄酮和硫酸脫氫表雄酮等生成增多。臨床上可出現女性性征毛發生長過盛,分布呈男性化傾向。主要表現顏麵、耳前、口周圍、胸前、乳頭周圍、腋窩、背部、下腹部、陰毛多而密,向臍部呈菱形分布,以及下肢及大腿前部,常伴月經不調,性冷淡等。女性多毛常被認為是有某種男性化疾病存在,並有心理
單純性甲狀腺腫又稱非毒性甲狀腺腫,是由於缺碘、碘過量、致甲狀腺腫物質或先天性缺陷等因素,導致甲狀腺激素生成障礙或需求增加,使甲狀腺激素相對不足、垂體分泌TSH增多致甲狀腺代償性腫大,但不伴有甲狀腺功能異常。腫大甲狀腺組織繼而不規則增生和再生,出現結節則稱結節性甲狀腺腫。分為地方性和散發性甲狀腺腫。
低鈉血症僅表示血清鈉離子濃度低於正常水平,不一定真正合並機體鈉含量的下降。根據發病的急緩,可分為急性低鈉血症和慢性低鈉血症,前者是指48h內,血清鈉離子濃度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否則為慢性低鈉血症。
代謝性酸中毒是最常見的一種酸堿平衡紊亂,是細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丟失而引起的以原發性HCO3-降低(
Graves病(簡稱GD)又稱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或Basedow病,是一種伴甲狀腺激素(TH)分泌增多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臨床表現並不限於甲狀腺,而是一種多係統的綜合征,包括:高代謝症群,彌漫性甲狀腺腫,眼征,皮損和甲狀腺肢端病。由於多數患者同時有高代謝症和甲狀腺腫大,故稱為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又稱Graves病。甲狀腺以外的表現為浸潤性內分泌突眼可以單獨存在而不伴有高代謝症。
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血糖濃度過低所致的綜合症。一般以血漿血糖濃度<2.8mmol/L,或全血葡萄糖
低鈣血症是指血清離子鈣濃度異常減低。但由於臨床上一般僅測定總鈣,故總鈣水平低於正常也稱為低鈣血症。血總鈣降低可在低蛋白質血症時出現,並不一定反映離子鈣的降低,因此血鈣降低不一定和離子鈣降低一致,但一般情況下兩者是一致的。血清蛋白濃度正常時,血鈣低於2.2mmol/L時稱為低鈣血症。低鈣血症一般指遊離鈣低於正常值。酸中毒或低蛋白血症時僅有蛋白結合鈣降低;反之,堿中毒或高蛋白血症時,遊離鈣雖降低,但蛋
代謝性堿中毒是指體內酸丟失過多或者從體外進入堿過多的臨床情況,主要生化表現為血HCO3-過高,PaCO2增高。pH值按代償情況而異,可以明顯過高;也可以僅輕度升高甚至正常。本病臨床上常伴有血鉀過低。
該病是Plummer於1913年報道的一種不同於Graves病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性疾病,故稱之為Plummer病,它是由甲狀腺內結節性病變分泌過剩的甲狀腺激素而引起的。Plummer病的結節性病變狹義的是指功能亢進性濾泡腺瘤(hyperfunctioning adenoma,毒性腺瘤toxic adenoma),廣義的也包括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toxic nodular goiter)。實際上過去報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因食物供應不足或疾病因素引起的一種營養缺乏病,臨床上表現為消瘦(marasmus)和惡性營養不良綜合征(kwashiorkor)。消瘦是由於長期在膳食中缺乏熱量、蛋白質以及其他營養素的結果,或患者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障礙所引起。此型以能量缺乏為主,兼有蛋白質缺乏,表現為進行性消瘦、皮下脂肪減少、水腫及各器
鎂在體內的總量在1000mmol左右(22.66g),是體內除鈉、鉀、鈣外體內居第4位的最豐富的陽離子。50%~60%存在於骨骼中,細胞外液中僅占1%,血清中鎂[Mg2 ]的濃度為0.75~0.95mmol/L(1.7~2.2mg/dl,或1.5~1.9mEq/L)。除骨骼外,肌肉中含鎂量較多。血鎂濃度不能代表體內鎂總量的變化。鎂廣泛分布於動、植物細胞內。鎂離子是人體內最重要的離子之一,在細胞內液
地方性甲狀腺腫(endemic goiter)是甲狀腺腫的一種。甲狀腺腫按地區分布可分為地方性和散發性兩種。地方性甲狀腺腫是由於一個地區存在特定的環境致甲狀腺腫因素(主要是碘缺乏),因此,使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發生了甲狀腺腫,一定比例是指當地學齡兒童甲狀腺腫大率在5%以上,即甲狀腺腫的存在已構成公共衛生問題。一般來說低於5%,是屬散發性甲狀腺腫,大多由非缺碘因素造成。
碘致甲狀腺功能亢進(iodine-induced hyperthyroidism,IIH)是指與攝碘量增加有關的甲亢,簡稱碘甲亢,又稱碘性巴塞多病或碘致甲狀腺毒症(iodine-induced thyrotoxicosis,IIT)。從攝入的碘量來看,碘甲亢的發生有3種情況:第1種是一次或多次大劑量的碘攝入造成碘甲亢,如服胺碘酮等含碘藥物或使用造影劑,它可發生在碘營養正常的人,患結節甲腫者更易發生
眼部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可合並眼瞼炎、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視網膜病變(急性視網膜壞死)、視神經炎、眼肌麻痹等。其中60%可發生帶狀皰疹性角膜炎(herpes zoster keratitis),造成角膜瘢痕,嚴重影響視力。近來有逐漸增多的傾向,值得警惕。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綜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syndrome ,MENS)是一組有明顯家族傾向的顯性遺傳性疾病,有多個內分泌腺發生腫瘤,且能產生多種與所在腺體相同或複環同的激素或激素樣物質,因而引起極其複雜而且多變的內分泌征群。
低血糖綜合征(hypoglycemic syndrome)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綜合征。血糖濃度常低於3.36mmol/L(60mg/dl),嚴重而長期的低血糖症可發生廣泛的神經係統損害與並發症。常見的有功能性低血糖與肝源性低血糖,其次為胰島素瘤及其他內分泌性疾病所致的低血糖症。本病常被誤診為癔病、癲癇、精神病、腦瘤與腦炎等,經過恰當治療後,症狀可迅速好轉。早期識別本病甚為重要,可達治愈目的,延誤
克汀病因甲狀腺機能低下而引起。由先天性缺乏甲狀腺或甲狀腺功能嚴重不足,人體會出現一係列的代謝障礙,致使骨骼、肌肉和中樞神經係統發育阻滯。患者智力低下,精神發育緩慢,皮膚有麵團狀浮腫,即粘液性水腫,由於骨化過程延緩,身體異常矮小。
代謝性白內障與晶狀體的代謝有關,由於血糖增加,晶狀體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致其醛糖還原梅活性增加,葡萄糖被轉化為山梨梅,山梨醇在晶狀體內堆積,使滲透壓增加,晶狀體吸收水分,形成纖維腫脹和變性最後產生混濁。許多全身病,特別是內分泌障礙性疾病,多合並不同類型的白內障,即代謝性白內障(metabolic cataract)。內環境生化異常導致白內障形成,在先天性代謝異常情況下更為常見。因此,對於與代謝疾病有
原發性T細胞免疫缺陷所致的免疫缺陷綜合征的患兒所表現的主要是細胞介導的免疫阻抑,占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5%~20%。T細胞缺陷也會間接地影響被抗原啟動的T細胞激活的效應細胞,如單核巨噬細胞和B細胞。嚴重的T細胞缺陷多於出生1年內就產生臨床征象,可表現為不同免疫反應係統的聯合免疫缺陷,輕度T細胞缺陷可遲至成年才出現症狀。包括胸腺發育不全,低鈣血症,先天性心髒疾病和麵部畸形。大部分病例為部分迪格奧爾格綜
多骨纖維發育不良(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又稱Albright綜合征或McCune-Albright綜合征(MAS)。該病最早由McCune(1936)和Albright(1937)描述,是一種骨生長發育性病變,臨床以骨骼損害、性早熟和皮膚色素沉著為本病3大主征的疾病。少數病人還合並其他內分泌功能的異常。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