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皮膚病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示
老年人急性闌尾炎(senile acute appendicitis)是指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的闌尾急性炎症病變。因老年人機體和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闌尾黏膜下淋巴組織退化,防禦功能下降,對疼痛反應較遲鈍,往往就診晚,闌尾病變較嚴重,並發症多。
腹腔內膿腫是指腹腔內某一間隙或部位因組織壞死液化,被腸曲、內髒、腹壁、網膜或腸係膜等包裹,形成局限性膿液積聚。包括膈下膿腫、盆腔膿腫和腸間膿腫。引起繼發性腹膜炎的各種疾病、腹部手術和外傷後均可引起本病。
腸係膜囊腫係腸係膜淋巴管膨大、囊腫化,故亦稱為腸係膜乳糜囊腫。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的淋巴管壁發育不良使淋巴管呈瘤樣改變。也可因腹部外傷、炎症、手術等因素致淋巴管粘連、阻塞、淋巴液流動不暢、淤滯、逐漸形成囊腫。也有認為淋巴管與淋巴管間,淋巴管和靜脈間的側支閉塞,以致豐富的側支也未能使淋巴液暢流,導致囊腫形成。囊腫可以是單發或多發,內含乳糜液,或混有少量血液和纖維素,多量漿液性,囊腫壁由上皮細胞和結締組
小腸腺癌是來自小腸黏膜的惡性腫瘤,多位於十二指腸乳頭部周圍、空腸和回腸。是最常見的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之一。在小腸腺癌中,發生在十二指腸的腺癌往往出現症狀較早,也容易診斷和治療。
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管退化不全所形成的回腸遠端憩室。臨床上多無症狀,往往因憩室出現並發症表現才就診而獲診斷。1808年Meckel首先發現憩室來源於卵黃管的殘留,1812年他又對其胚胎學和臨床表現及其並發症做了完整的描述,故該病得名梅克爾憩室。本病也偶有並發其他畸形,如臍膨出、腸旋轉不良、腸重複畸形、異位胰腺及先天性心髒病等。Ehrensp
腹膜後脂肪瘤亦稱為原發性腹膜後脂肪瘤,腎髒或原發性腹膜後腹源髒器外脂肪瘤,即不包括發生在腎髒、腎上腺、胰腺等實質性髒器的脂肪瘤。
小腸類癌是起源於腸道黏膜Kulchitsky細胞的腫瘤。Kulchitsky細胞又稱腸嗜鉻細胞,典型的腸嗜鉻細胞內含有分泌顆粒,經重鉻酸鉀處理後明顯地染成黃色。它還有強烈的嗜銀性,在甲醛固定後用硝酸銀液染色,胞漿內顆粒染成棕黑色。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簡稱潰結,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是侵及結腸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結腸,可向結腸近端乃至全結腸以連續方式逐漸進展。臨床症狀輕重不一,可有緩解與發作相交替患者可僅有結腸症狀,也可伴發全身症狀。
腹壁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腹內髒器或組織經腹壁切口突出的疝。這種疝無真正的疝囊。
良性胃十二指腸潰瘍,初次胃部分切除術後5~10年以上發生的惡性腫瘤,稱為殘胃癌,惡性淋巴瘤原發於殘胃,亦屬殘胃癌的一類型,但臨床發生殘胃淋巴瘤極為罕見。
胃切除術後並發症指胃切除術後所發生的一係列並發症,一般為出血、梗阻、胃腸瘺等。
小腸原發性惡性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起源於小腸黏膜下的淋巴濾泡,較常見。大多數腸道淋巴瘤是全身性淋巴瘤的一種局部表現。
先天性長結腸(congenital dolichoclon)亦稱乙狀結腸冗長症(dolichasigmoid)。結腸由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以及直腸六部分組成,升結腸、降結腸和直腸下部為腹膜的間位或外位器官,相對固定,不能冗長。盲腸和橫結腸冗長,可因活動性過大引起腹痛、腹脹等消化係統症狀。乙狀結腸為糞便貯存器官,乙狀結腸冗長可致慢性便秘。20世紀50~70年代,前蘇聯醫學雜誌經常
脂肪瘤(Lipoma)在大腸良性腫瘤中僅次於息肉與腺瘤而居於第2位,但實際上脂肪瘤發病少見。
大腸癌是原發於直腸和結腸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大腸癌發病部位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有所提高。
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後腹腔髒器和組織經盆腔底部腹膜縫合裂開處凸入骶前間隙,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後盆底腹膜疝(peritoneal hernia of pelvic floor caused by miles operation),亦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後盆底疝(hernia of pelvic floor caused by miles operation)。臨床上少見,多發生在腹會陰直腸癌根
胃腸道平滑肌肉瘤的發生率依次為胃、小腸、大腸,大腸中以直腸較多見。大腸平滑肌肉瘤少見。大腸平滑肌肉瘤常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早期僅出現一般的消化係統症狀,如腹部不適、腹痛等,當腫瘤侵犯黏膜層時可出現血便或黏液血便,當腫瘤生長過大時可出現排便困難或腸道梗阻。
憩室病是胃腸道(消化道)任何一部分向外囊狀突起的疾病。憩室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大腸。數個憩室同時存在,稱為憩室病,這是常在中年後發生的一種病理狀態。
食管肉瘤(esophageal sarcoma)是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約占消化道肉瘤的8%,食管惡性腫瘤約0.5%左右。按組織學特點,食管肉瘤包括平滑肌瘤、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骨肉瘤和免疫缺陷病人的Kaposi肉瘤等。其中纖維肉瘤最多見,占食管肉瘤的半數,食管肉瘤大體分型有兩種:息肉型和浸潤型。息肉型臨床多見,其瘤體積大,突向食管腔內,發展和轉移較晚,切除率高。
妊娠中後期,由於子宮增大,盲腸及闌尾的位置隨之向上向後移位,在妊娠3個月時,闌尾根部大約在髂脊下兩橫指;5個月時相當骼脊高度;8個月時上升到骼脊上兩橫指;分娩後10天恢複到原位,此位置變移過程中,闌尾也有旋轉,故妊娠期急性闌尾炎有特殊表現。
腸係膜動脈瘤(mesenteric aneurysm)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腸係膜上動脈主幹、分支動脈及腸係膜下動脈瘤,占內髒動脈瘤的5.5%,男女發生比率相等,剖檢發現率為1/1200。腸係膜動脈破裂發生率為13%。
腹腔髒器或組織經坐骨大孔、小孔脫出的,稱坐骨疝(sciatic hernia)。亦稱臀疝(gluteal hernia)或坐骨孔疝(ischiatic hernia)。坐骨疝臨床極為罕見,多發生在中年以後的婦女,尤以經產婦女為主。男性雖有發生,但更為少見。疝出途徑以坐骨大孔脫出者為多。
腸管經乙狀結腸係膜根部與後腹膜之間突入乙狀結腸間隱窩而導致的內疝,稱乙狀結腸間疝(intersigmoid hernia)。較為罕見。
小腸扭轉是指小腸袢沿其腸係膜縱軸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扭轉超過180°,使扭轉腸袢的兩端及腸係膜血管均受壓,腸管發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閉塞和血運障礙,從而形成閉袢性絞窄性腸梗阻。
腹壁纖維肉瘤(fibrosarcoma of abdominal wall)是發生於腹壁的惡性腫瘤。
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cardiac mucosal laceration syndrome)是以大量嘔血、用力不協調的嘔吐和食管胃連接部縱形撕裂為特征的綜合征,係由Mallory與Weiss於1929年首次報道,因而又稱為Mallory-Weiss綜合征。過去認為本病甚為少見,但由於纖維食管鏡的廣泛應用,使本病的診斷更為容易,大組病例的報道也日益增多,文獻報道本病發生率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1
小腸血管瘤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約占小腸良性腫瘤的10%~15%。國內報道2881例小腸良性腫瘤中血管瘤390例(13.5%)居第三位,國外報道2977例中血管瘤262例(8.8%)居第四位。小腸血管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女性。 臨床表現:血管瘤多認為是先天發生的血管異常,故多數病人出生時即有或在出生後一年內出現。血管瘤一般隨著身體的發育而長大,成年後腫瘤即停止發展,而且有自然消退的現象。小腸
腹膜後腫瘤因位置隱蔽,早期診斷困難,發現時多屬中晚期,有1/3的病例誤診並接受不正確的治療,所以無論是惡性還是良性腫瘤在外科切除腫瘤術後極易複發。及時發現複發的小病灶,可為再次手術爭取時間和主動性。
結腸憩室是指結腸黏膜經腸壁環行肌層的缺損處疝出而形成的憩室樣病變,可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最好發的部位是結腸,其次是十二指腸。典型憩室炎症狀有腹痛、發熱、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腹瀉。由於乙狀結腸是憩室最常見部位,腹痛多在下腹部尤其是左下腹部,也可在下腹中線處或依憩室部位表現在右下腹部疼痛程度輕重不一,依炎症程度而異。
胃竇血管擴張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s,GAVE)內鏡表現為擴張的血管呈紅色條紋狀沿黏膜皺襞頂部向幽門集中,即條狀胃竇血管擴張(striped 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S-GAVE),因其外觀類似西瓜皮上的條紋,故也稱西瓜胃(watermelon stomach,WS)。
十二指腸血管性壓迫綜合征係指十二指腸第三部(即橫段)受腸係膜上動脈壓迫所致的腸腔梗阻,故又稱腸係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Wilke綜合征及十二指腸淤滯症等。
蛔蟲症是我國人體最常見的腸寄生蟲病之一,以學齡兒童多見,可引起蛔蟲性腸梗阻、膽道蛔蟲、蛔蟲性腹膜炎等並發症。 蛔蟲性腸梗阻是因蛔蟲聚結成團引起腸管機械性的堵塞所致,在非腫瘤性堵塞性腸梗阻中占首位多為單純性、部分性腸梗阻。阻塞部位以回腸末端最多見。但可發生於小腸的任何部分。
結直腸血管瘤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非遺傳性疾病,臨床表現為便血、貧血、腸梗阻、直腸刺激症狀以及全身凝血機製障礙等。好發於直腸,10~20歲青少年多見,且男性多於女性。 此類血管瘤屬錯構瘤,生長緩慢且非進行性,不會發生惡變。根據血管瘤內血管的形態,結直腸血管瘤可分為三種類型:毛細血管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以及混合血管瘤。
引起腸係膜上動脈發生栓塞的栓子多來源於心髒。患者常有心髒病史,如心髒瓣膜病、多種原因所致的心房纖維顫動、心肌梗死和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結腸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colon)非常少見,國外1966年以前報道有37例,國內至1983年報道2例,以後間斷有個案報道。
成人肥大性幽門狹窄症(adult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是因幽門環形肌肥厚所致的幽門管狹窄,多與先天性肥厚幽門狹窄症相關。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congenital intestinal malrotation)是由於胚胎發育中腸管旋轉發生障礙,即腸係膜上動脈為軸心的旋轉運動不完全或異常,使腸道位置發生變異和腸係膜的附著不全,從而並發腸梗阻或腸扭轉。
大腸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血管性病變,通常被認為是錯構瘤的一種。它們大多數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並可能表現為胃、小腸或結腸的單發性或多發性病灶。 大腸血管瘤的症狀可能包括腸壁水腫增厚、腸蠕動減慢、血管畸形以及便血等。便血通常比較緩慢,會產生糞隱血試驗陽性或黑糞,伴有失血性貧血。 如果血管瘤引起出血,可能會產生並發症,包括貧血、腸套疊、腸扭轉和腸梗阻等。 大腸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和藥物治療。手術方式因
結直腸損傷(injury of the colon and rectum)是較常見的腹內髒器損傷居腹部外傷中的第4位。結腸損傷有以下特點:①結腸壁薄,血液循環差,愈合能力弱;②結腸內充滿糞便,含有大量細菌,一旦腸管破裂,腹腔汙染嚴重,易造成感染;③結腸腔內壓力高,術後常發生腸脹氣而致縫合處或吻合口破裂;④升、降結腸較固定,後壁位於腹膜外,傷後易漏診而造成嚴重的腹膜後感染;⑤結腸損傷的合並傷和穿透傷
原發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primary enteric lymphangiectasis)的特征是小腸黏膜淋巴管結構缺陷,從而導致淋巴管擴張和功能性阻塞,不能正常地接受乳糜微粒和淋巴回流。
小腸纖維瘤是由小腸黏膜纖維組織發生的良性腫瘤,較少見,River報道1399例小腸腫瘤中有163例,占11.6%。國內一組1265例小腸良性腫瘤中有5例,僅占0.39%。
大網膜粘連綜合征(omental adhesion syndrome)係指腹腔感染、外傷及手術後愈合過程中,與下腹部腹膜、切口或盆腔粘連的網膜組織發生纖維性攣縮,牽拉橫結腸而引起的急性腹痛、腹脹、便秘等一組綜合征,又稱“手術後橫結腸功能紊亂”。本征由Howitz(1888)首先報道,後經McCann(1941)進一步詳細描述。國內曹聖予(1954)、王洪緒(1965)及孫德麟(1965)對本征進行
殘胃平滑肌肉瘤是殘胃癌的一種病理類型,是指因胃的良性或惡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術若幹年後,殘胃內又發生的癌腫。大多數學者認為,胃良性疾病術後5年,惡性疾病術後10年於殘胃發生的癌腫統稱為殘胃癌。
克羅恩病是一種多見於青年的病因未明的胃腸道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合並纖維化和黏膜潰瘍。其病變可累及全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的任何部位,但主要侵犯回腸空腸,其次為結腸,並在胃腸道外形成遷移病灶。
胃腸道的營養動脈主要是腹腔動脈、腸係膜上動脈和腸係膜下動脈3支。當其發生慢性閉塞時,可能產生3種後果:建立充分的側支循環;發生腸梗死;發生腸缺血而無梗死。後者是由於側支循環足以維持腸管活力,但不足以維持進食時的生理功能需要,故而出現餐後腸管疼痛。因其臨床狀況類似心絞痛和間歇性跛行而得名腸絞痛(intestinal colic)。
動力性腸梗阻是由於腸管神經功能異常引起的腸管蠕動功能紊亂而產生的腸梗阻,也稱之為麻痹性腸梗阻或假性腸梗阻,小兒發病率較成人高。
小腸平滑肌肉瘤是起源於小腸壁肌層、黏膜下肌層和腸壁血管平滑肌的惡性腫瘤,是小腸結締組織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在小腸不滑肌瘤中,平滑肌肉瘤與平滑肌瘤之比為2~4∶1好發於空腸,其次為回腸和十二指腸。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壞死)是以小腸急性廣泛性、出血性、壞死性炎症為特征的消化係統急症,又稱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或節段性腸炎。與C型產氣莢膜芽孢杆菌感染有聯係。臨床上以突然起病、腹痛、腹瀉、便血為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多數患兒症狀嚴重,常伴發休克,病死率極高。如延誤診斷或治療不當,病兒可於數天內死亡。
門靜脈高壓除常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外,尚可引起十二指腸、膀胱、膽道等少見部位靜脈曲張出血,其中十二指腸靜脈曲張(duodenal varicosis)由於內鏡比較容易發現,臨床報道相對較其他多。
腹壁間疝(interparietal hernia)是腹股溝斜疝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點是:腹腔髒器不通過腹股管下降,而是經腹內環突入腹壁各層次之間。
老年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為主要特征,並伴有急性全身症狀等一係列表現的一種多發病。具有起病急、發展快、病情重、變化多和病因複雜等特點。它涉及消化、泌尿和生殖等多個係統器官的炎症、梗阻、出血、循環障礙、穿孔、感染中毒、體液紊亂和休克等各個方麵。老年人由於髒器功能減退,反應能力降低,臨床表現不典型,易招致誤診誤治。因此,對於老年急腹症,一定要掌握其特點及病情變化規律,以達到早期正確診斷和及時有效治療。
空、回腸閉鎖是新生兒腸梗阻重要原因,傳統觀念將空腸閉鎖與回腸閉鎖視為同一種病。Heij(1990)提出空腸閉鎖與回腸閉鎖是兩種獨立的疾病。他曾對一組空腸閉鎖和回腸閉鎖病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者有顯著差別。空腸閉鎖者出生體重偏低或為早產兒,半數以上屬多發性閉鎖或Apple-Peel閉鎖。空腸閉鎖有較明顯的遺傳傾向,雙卵孿生兒或同一家族成員同患者較多,並存其他畸形率較回腸閉鎖高。空腸閉鎖術後住院時間長
十二指腸平滑肌肉瘤是起源於十二指腸黏膜肌層或固有肌層,或腸壁血管壁的肌層腫瘤,根據其組織學特征,分為平滑肌瘤(leiomyoma)、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和上皮樣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細胞肌瘤leiomyoblastoma),後者罕見。而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表現無明顯差異,大體觀難以區別其性質,故臨床上常一並討論。
十二指腸先天性狹窄(congenital stenosis of duodenum),與十二指腸閉鎖相似,隻是胚胎時期發育不正常的程度較輕,僅停留在狹窄階段,故預後較好。發病率也較低。
小腸脂肪瘤是源自小腸黏膜下或漿膜下脂肪組織的良性腫瘤,多發生於回腸,呈息肉樣、結節狀或浸潤性生長,一般預後良好。
十二指腸瘺是一種嚴重並發症,它引起一係列全身和局部病理生理紊亂,處理上十分棘手。至今病死率仍高達25%以上 。
雙胃(double stomach)又稱為胃重複畸形,臨床上極為少見,約占整個消化道畸形的9%。根據現有資料統計,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女性略多於男性。
先天性十二指腸閉鎖(congenital duodenal atresia) 是胚胎時期,腸管空泡化不全所引致,屬腸管發育障礙性疾病。病兒可伴有其他發育畸形,如21號染色體三體畸形(先天愚型,Down綜合征)。1733年Calder首先描述本病,但直到1916年才第1次為患此病的嬰兒施行手術治療。到1931年僅有9例成活記錄。1941年Ladd及Gross兩位專家采用的手術方法被確認且沿用至今。
十二指腸內瘺是指在十二指腸與腹腔內的其他空腔髒器之間形成的病理性通道,開口分別位於十二指腸及相應空腔髒器。十二指腸僅與單一髒器相溝通稱“單純性十二指腸內瘺”,與2個或以上的髒器相溝通則稱為“複雜性十二指腸內瘺”。前者臨床多見,後者較少發生。內瘺時,十二指腸及相應空腔髒器的內容物可通過該異常通道相互交通,由此引起感染、出血、體液喪失(腹瀉、嘔吐)、水電解質紊亂、器官功能受損以及營養不良等一係列改變。
胃內隔膜臨床上罕見。黏膜隔膜發生在胃竇或幽門,並且環繞胃壁走行,可使胃竇末端狹窄,但不閉鎖胃腔。該膜為鱗狀上皮或柱狀上皮。
網膜囊腫較少見。網膜囊腫與腸係膜囊腫之比約為1∶5,這可能與網膜麵積較腸係膜麵積小有關。網膜囊腫的主要類型為淋巴管囊腫、皮樣囊腫、包蟲囊腫等。
轉移性小腸腫瘤臨床罕見,常發生於惡性腫瘤晚期或廣泛轉移者,尤其是來源於其他消化道惡性腫瘤者。
迪厄拉富瓦病(Dieulafoy’s disease)又稱Dieulafoy病變(Dieulafoy’s lesion),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可以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以近端胃最多見。
網膜扭轉(torsion of omentulm)分原發型和繼發型。原發型扭轉是網膜在腹腔內無明顯病變而自發扭轉,可能與網膜邊緣不固定能自由活動有關。
原發性十二指腸惡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duodenum),是指原發於十二指腸腸壁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這有別於全身惡性淋巴瘤侵及腸道的繼發性病變。Dawson提出原性小腸惡性淋巴瘤的5項診斷標準:①未發現體表淋巴結腫大;②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正常;③X線胸片無縱隔淋巴結腫大;④手術時未發現受累小腸及腸係膜區域淋巴結以外的病灶;⑤肝、脾無侵犯。
小腸重複畸形(duplication of small intestine)是指在小腸的近係膜側出現的一種圓形或管狀結構的空腔器官,與其毗鄰的小腸有相同的組織結構,其血液供應亦非常密切。小腸重複畸形可發生於小腸任何部位,但以回腸最為多見。
嬰兒胃畸胎瘤是很少見的疾病,自1922年Eusterman等首次報道1例男性31歲胃畸胎瘤以來,至1995年國外報道54例,國內報道十餘例。由於腫瘤向胃內生長而引起胃黏膜潰瘍,臨床可出現嘔血和黑便。
十二指腸重複畸形(duplication of the duodenum),亦稱十二指腸內囊腫,為突出於腸壁外的球形囊腔。多數黏附於十二指腸後側或內側。是臨床少內見的十二指腸先天性發育畸形。
先天性短結腸(congenital short colon)亦稱先天性袋狀結腸(congenital pouch colon)或袋狀結腸綜合征(pouch colon syndrome),為罕見的腸道發育畸形。單純性短結腸少見,多合並高位肛門直腸畸形。
原發性腸係膜腫瘤(primary mesenteric tumor)十分罕見,以囊性為多。囊性、實性腫瘤的比例為2∶1,囊性大多為良性,罕見的例外是淋巴管肉瘤及惡性畸胎瘤。實性腫瘤在手術前難以區分其良惡性。
食管重複畸形(esophageal duplication)是指附著於食管壁的一側具有與消化道某一部分相同的組織形態,呈球形或管狀的空腔結構。常被認為是前腸囊腫,約占嬰兒縱隔內腫塊的30%,通常位於右後縱隔內。部分病例有頸椎或胸椎的畸形,腫物有附著物與硬脊膜相連,稱為脊索分裂綜合征,此時重複畸形稱為神經管原腸囊腫。由於患兒臨床症狀複雜,病情變化大,易延誤診治而造成不良後果。
主動脈腸道瘺(aortoenteric fistula,AEF)是指主動脈與鄰近腸道發生的病理性溝通。根據發病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AEF即無主動脈手術病史,而是由於主動脈本身的病變致動脈壁侵蝕直接穿破至鄰近腸腔,臨床多見於十二指腸;繼發性AEF則是由於主動脈手術後,移植血管吻合口處形成假性動脈瘤等,繼而破裂穿入腸道,故繼發性AEF又稱移植物(人工血管)-腸瘺。繼發性的AEF較之原
先天性結腸閉鎖與狹窄 (congenital stenosis and atresia of colon)較為少見,1673年由Bininger在作首例報道。1922年Gaub首次采用結腸造口術治療該畸形,1947年Potts首次采用一期吻合術治療本病成功。由於本病並非常見,目前尚缺乏係統全麵的報道,僅限於個別病例報道。在消化道閉鎖與狹窄畸形中結腸閉鎖與狹窄(colonic atresia and
特發性大網膜節段性梗死(idiopathic segmental infarction of greater omentum)主要表現為大網膜的急性血液循環障礙,病因不明,診斷困難,是臨床上少見的急腹症。Bush(1896)首先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到目前為止國外累計報道約200例。國內王體民於1985年報道了第1個病例。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稱腦溢血,病因多樣,絕大多數是高血壓小動脈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稱高血壓性腦出血。按照是否外傷因素引起的可分為外傷性腦室內出血和自發性腦室內出血。腦出血與高血壓病的密切關係在於:高血壓患者約有1/3的機會發生腦出血,而約95%的腦出血患者有高血壓。腦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是我國腦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臨床類型。
腦膜炎是一種嬌嫩的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並發症,比如耳部、竇或上呼吸道感染。
顱內腫瘤亦稱腦腫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腫瘤發生自腦、腦膜、腦垂體、顱神經、腦血管和胚胎殘餘組織者,稱為原發性顱內腫瘤。由身體其它髒器組織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者,稱為繼發性顱內腫瘤。
腦震蕩通常定義為“中樞神經係統的暫時性功能障礙”,一般是在頭部受到輕度暴力的打擊後,產生的短暫意識喪失,隨即清醒,可有近事遺忘,神經係統病理解剖無明顯變化,無器質性損害,它所表現出的一過性神經功能改變,可能與腦組織受暴力打擊後引起的病理生理變化有關,但是在一些因腦震蕩死亡的病例和拳擊手反複受到腦部撞擊後發生慢性腦萎縮甚至一些嚴重的神經係統疾病(如拳王阿裏)。
腦垂體瘤(Pituitary adenoma)係良性腺瘤,相當常見,約10萬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來有 增多趨勢,特別是育齡婦女。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報告腦垂體瘤占顱內腫瘤的12.2%。垂體位於顱底蝶鞍窩內上方為鞍隔,分開視交叉和第三腦室底部,下方為蝶竇。垂體柄穿過鞍隔,連接下丘腦和垂體,垂體柄由血管和神經組成,垂體兩側為靜脈海綿竇,其內有頸內動脈、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和三叉神經第一交通過。
腦積水是腦脊液生成或循環吸收過程發生障礙而致腦脊液量過多,壓力增高,擴大了正常腦脊液所占有的空間,從而繼發顱壓增高、腦室擴大的總稱。
腦膜瘤(Meningiomas)很常見,占顱內腫瘤的15.31%,僅次於膠質瘤。成年較多,老年與兒童較少,嬰幼兒更少。女性稍多於男性。是發生於腦膜細胞的良性腫瘤,也是眼眶內很重要的一種腫瘤。因其發病率較高,嚴重的破壞視力,侵犯範圍較廣,易於向骨管、骨裂隙和骨壁內蔓延,手術切除後常有複發,甚至引起死亡,而被眼科醫生和神經科醫生所重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腫瘤很難確定其原發位置。
腦膠質瘤(腦膠質細胞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6%,在1996年第三屆(悉尼)國際腫瘤控製大會總結的資料中統計,腦膠質瘤的發病率為3~10/10萬,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3%,手術加放化療的平均生存期僅為8~11個月。腦腫瘤中膠質細胞瘤發病率最高,綜合發病年齡高峰在30-40歲,或10-20歲。大腦半球發生的膠質瘤約占全部膠質瘤的51.4%,以星形細胞瘤為最多,其次是膠質細胞瘤和少枝膠質細胞瘤,腦室係統
腦中風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包括顱內和顱外動脈、靜脈及靜脈竇的疾病,但以動脈疾病為多見。
新生兒顱內出血(intracraninal hemorrhage of newborn)是新生兒常見的嚴重疾病,是常見的一種腦損傷,係由產傷和缺氧引起,也是造成圍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周圍室管膜下-腦室內出血、小腦出血和腦實質出血。以前以室管膜下-腦室內出血最常見,預後較差。近年由於產科技術的進步,產傷所致的硬膜下出血明顯減少,早產兒缺氧所致的腦室周圍
表皮囊腫由Critchey於1928年正式命名。它與中耳膽脂瘤不同,不是由於反複炎症所致上皮脫落形成,而是先天異位發生的。如果異位組織發生在胚胎早期(即神經溝封閉時),則囊腫多位於中線部;如發生在晚期(第二腦泡形成期),則囊腫多位於側方。少數表皮樣囊腫可為外傷造成,如通過實驗性損傷將上皮組織植入顱內可形成表皮樣囊腫。
高血壓腦出血(HCH)是腦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的一種疾患。近百年來雖然國內外已有眾多醫學機構研究,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3/4以上存活者遺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高血壓腦出血是指因長期的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使腦內小動脈因發生病理性的改變而破裂出血。在各種非損傷性腦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壓占60%左右,它是高血壓病中最嚴重的並發症之一,多見於50—60歲的病人,男性發病率稍高於女性。
當顱腔內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變時,該分腔的壓力比鄰近分腔的壓力高,腦組織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移位,從而引起一係列臨床綜合征,稱為腦疝。
腦血管瘤是指顱內動脈瘤,是腦動脈的局限性異常擴大,以囊性動脈瘤最為常見,其他還有梭形動脈瘤、夾層動脈瘤、假性動脈瘤等。顱內動脈瘤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見的原因。 如果有任何疑問建議谘詢專業人士意見,該疾病需要醫院醫生的專業評估和治療,不建議自行診斷、治療。
頭皮裂傷多由銳器或鈍器致傷。裂口大小,深度不一,創緣整齊或不整齊,有時伴有皮膚挫傷或缺損,由於頭皮血管豐富,血管破裂後不易自行閉合,即使傷口小出血也較嚴重,甚至因此發生休克。
神經內分泌腫瘤罕見,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的比例不足1%,多發生於胃、腸、胰腺。在這類腫瘤中最常見的是類癌,其發生率大約為2.5/100000,占全部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50%,根據起源的部位不同,可將類癌分為前腸(肺、支氣管及直到空腸的上部胃腸道)、中腸(回腸和闌尾)和後腸(直腸和直腸)。此類腫瘤可發生於整個神經內分泌係統,但最常見的累及部位是胰腺。根據腫瘤分泌的物質是否引起典型的臨床症狀可以將神經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由Bailey與Cushing於1925年首先報道,是好發於兒童的顱內惡性腫瘤,是中樞神經係統惡性程度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之一。有人認為其發生是由於原始髓樣上皮未繼續分化的結果。這種起源於胚胎殘餘細胞的腫瘤可發生在腦組織的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生長在第四腦室頂之上的小腦蚓部。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共濟失調等小腦症狀,常有複視及多種腦神經障礙,小腦扁桃體疝時
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一集病理-CT-臨床為一體的概念。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高發年齡組在60~70歲。Fisher將其概述為:發生於腦深穿通動脈(或其他微小動脈)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軟化灶),經慢性愈合後所形成的不規則腔隙。病變累及的微小動脈直徑在200µm左右,病理改變為2~20mm的腔隙或梗死灶,頭顱CT掃描顯現為2~20mm(一般不應超過15mm)的不同程度的密度
顱咽管瘤是由外胚葉形成的顱咽管殘餘的上皮細胞發展起來的一種常見的胚胎殘餘組織腫瘤,為顱內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在鞍區腫瘤中占第二位。好發於兒童,成年人較少見。好發於鞍上,占整個顱內腫瘤的5~7%,占兒童顱內腫瘤的12~13%。其主要臨床特點有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顱內壓增高、視力及視野障礙、尿崩症以及神經和精神症狀。CT掃描可明確診斷。治療主要為手術切除腫瘤。
腦豬囊尾蚴病是由豬帶絛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於中樞神經係統引起的疾病,是我國中樞神經係統寄生蟲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本病臨床症狀多樣,常引起嚴重病變,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腦癱是指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早期,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以及姿勢異常,還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感知覺障礙、語言障礙及精神行為異常等,是引起小兒機體運動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顱內動脈瘤多因腦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的基礎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過去人們稱之為先天性腦動脈瘤,事實上先天性腦動脈瘤占腦動脈瘤的70%~80%。
腦出血(senile cerebral haemorrhage)是指腦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破裂導致腦實質內的出血。按學科和實用性,腦出血分為外傷性和非外傷性。外傷性腦出血主要由神經外科專著論述。在非外傷性腦出血中,又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腦出血。繼發性腦出血係某種原發性血管病變所致的腦出血,如血液病、結締組織病、腦腫瘤、腦血管畸形、腦血管澱粉樣變性等。原發性腦出血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腦動脈的破裂導致
顱骨骨折較常見,往往是由於鈍性暴力或穿透性損傷造成,大多無需特殊處理,故骨折本身並不重要。但顱骨骨折的發生與暴力作用的方向、大小、減速距離等密切相關,由於顱骨骨折常並發腦、腦膜、顱內血管和神經的損傷,若處理不及時,可引起顱內血腫、腦脊液漏、顱內感染等並發症,影響預後。因此,及時、有效、正確地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顱骨骨折分類較多,按照骨折的部位不同,可分為顱蓋和顱底骨折;根據骨折的形態不同,可分為線
腦幹損傷是指中腦、腦橋和延髓的損傷,是一種嚴重的顱腦損傷,常分為兩種:原發性腦幹損傷,外界暴力直接作用下造成的腦幹損傷;繼發性腦幹損傷繼發於其他嚴重的腦損傷之後,因腦疝或腦水腫而引起腦幹損傷。
其他皮膚病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示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