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膽石症是指膽道係統任何部位發生的結石。根據其部位的不同分為膽囊結石,肝外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根據其成分的不同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及混合性結石(膽固醇,膽色素,鈣及其他金屬鹽類)。
膽道出血或稱血膽症,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內或肝外血管與膽道之間病理性溝通,血液經膽道流入十二指腸而發生的上消化道出血。膽道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內並非少見。一般膽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黑便,但多數病例常為隱性輕度出血。根據膽道出血的病因和部位,通常分為肝內和肝外兩類。90%膽道出血來自肝內,來自肝外膽道及膽囊較少。病死率為7.2%~33%。
肝動脈瘤是一種少見的血管性病變,分為肝外或肝內型;其大小可自針尖至柚子樣不等。肝內型多破入膽管引起膽道出血,肝外型破裂引起血腹。肝動脈瘤在沒有破裂時,由於無明顯臨床症狀而不易被發現,因此多數是破裂後才得到診斷。破裂引起膽道大出血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及阻塞性黃疸,但有此三聯征者僅約占1/3的病例。至1980年國外文獻收集300餘例,至1985年國內報告過2例肝外動脈瘤,肝內動脈瘤
本病的發病基礎是膽道梗阻及細菌感染。急性膽管炎時,如膽道梗阻未解除,膽管內細菌引起的感染沒有得到控製,逐漸發展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並威脅病人生命。致病的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陰性細菌,其中以大腸埃希菌、克雷白菌最常見。在革蘭陽性菌感染中,常見的有腸球菌。約有25%-30%合並厭氧菌感染。
門靜脈海綿樣變(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肝門部或肝內門靜脈分支慢性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後,導致門靜脈血流受阻,引起門靜脈壓力增高,為減輕門靜脈高壓,在門靜脈周圍形成側支循環或阻塞後的再通。
膽總管結石的來源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為原發性膽管結石的組成部分,它可在膽總管中形成,或原發於肝內膽管的結石下降落入膽總管。
肝錯構瘤(hamartoma of liver)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肝髒腫瘤樣畸形。實質上肝錯構瘤是胚胎發育不良而具有腫瘤的特征,從外科角度仍將此病歸為肝髒良性腫瘤。其病理特點是以肝細胞為主要成分,且含有膽管、血管及結締組織等排列混亂的正常肝組織,並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增生。
小兒肝母細胞瘤90%以上見於3歲以下,60%為1歲以下的患兒。小兒中此瘤比較常見。肝母細胞瘤是一個上皮的和間質的(mesenchymal)混合組織。它可以含有纖維組織、肌肉、類骨(osteoid)組織、軟骨、造血組織或原始的間質組織。瘤處於肝中可以是孤立的或是多發的。經血液及淋巴液轉移至別處。
急性膽囊炎起病多與飽食、吃油膩食物、勞累及精神因素等有關,常突然發病,一開始就出現右上腹絞痛、呈陣發性加劇,並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惡心及嘔吐。急性膽囊炎在小兒比較少見,偶有伴發膽石症者,小兒更為罕見。
肝棘球蚴病又名肝包蟲病,是畜牧地區一種常見的寄生蟲病,是犬絛蟲(棘球絛蟲)的囊狀幼蟲(棘球蚴)寄生在肝髒所致的寄生蟲病。本病係由細粒棘球蚴(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蚴(E.multilocularis)或泡狀棘球蚴(E.alveolaris)所引起。肝棘球蚴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細粒棘球絛蟲卵感染所致的單房性棘球蚴病(即包蟲囊腫);另一種是由多房性或泡狀棘球絛蟲感染所引起的泡狀棘球蚴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of liver,AML)是一種含脂肪組織的肝良性腫瘤。典型者包括平滑肌、血管及成熟型脂肪細胞三種組織學成分,故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脾動脈瘤是內髒動脈中最常見的動脈瘤,占腹腔內髒動脈瘤的50%以上。盡管其實質上並非腫瘤,但臨床上仍主張將其歸類於脾髒良性腫瘤。脾動脈瘤發病率較低,不易診斷,故大多未被引起注意,僅僅在手術過程中或病理解剖時才發現。脾動脈瘤雖屬少見,但實際發病率要比目前所知的要高。
胰腺假囊腫(pseudocyst of the pancreas)是在胰腺炎、胰腺壞死、外傷、胰管近端梗阻等致胰腺實質或胰管破裂的基礎上,由外漏的胰液、血液和壞死組織等包裹而形成的囊腫,囊壁由肉芽組織或纖維組織構成,無上皮細胞內襯。
肝小靜脈閉塞症(HVOD)是指肝小葉靜脈和肝小靜脈支內皮腫脹、纖維化,從而引起管腔狹窄甚至閉塞,繼而發生肝細胞萎縮、彌漫性肝纖維化,臨床出現肝髒腫大、疼痛、腹水等,半數以上病人可以康複,20%的病人死於肝功能衰竭,少數病人發展為肝硬化門脈高壓。
Mirizzi綜合征(Mirizzi syndrome)作為膽囊頸或膽囊管結石及其炎症所引起的膽管梗阻性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常見。
膽道運動功能障礙(biliary tract dyskinesis syndrome)包括膽道運動功能失調(dyskinesis,即膽道排空速度異常)、膽道張力異常(dystonia,即膽道肌張力異常)和膽道共濟失調(ataxic,即膽道各部分間協調障礙)。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GCGN)是胰島A(α2)細胞瘤,分泌過量的胰高血糖素,主要表現為皮膚遊走性、壞死溶解性紅斑,糖尿病,貧血,舌及口角炎、外陰陰道炎、低氨基酸血症等,又稱為高血糖皮膚病綜合征。多惡性,常早期轉移。腫瘤直徑一般為1.5~3厘米,有時整個胰腺均為腫瘤。早期手術切除腫瘤後,皮膚損害和糖尿病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見於40~70歲中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見,絕大多數為絕經期的女
新生兒肝脾腫大,是指臨床上新生兒肝大(hepatomegaly)和脾髒增大(splenomegaly)。即肝脾大小超出正常範圍(正常新生兒肝髒的上界一般在右鎖骨中線第4肋間,下界一般在右肋緣下1~2cm,劍突下更易觸及,約2cm。脾髒在左鎖骨中線肋緣下不能觸及或不超過1cm,質地柔軟。)。在新生兒期,肝脾腫大是較常見的臨床症狀,應盡快查找原因,區別是良性自限性疾病,或是惡性病變。引起肝脾腫大的疾
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ypsin,簡稱α1-AT)缺乏與肺氣腫有密切關係,認為α1-AT缺乏是家族性肺氣腫的主要原因。α1-AT的缺乏與嬰幼兒肝硬化,肝癌的發病均有密切關係。
膽總管結石的來源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膽總管結石是指原發於膽囊內的結石通過膽囊管下降到膽總管,是膽囊結石病的並發症,而且膽囊本身已存在種種病損和(或)其他並發症,因而功能不完全或完全喪失功能。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類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巨細胞腺癌等。膽囊癌起病隱襲,早期大多無症狀,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可酷似急,慢性膽囊炎或膽石病,應注意鑒別,右上腹捫及塊物者約占半數,晚期可出現肝大,發熱,腹水和貧血等。
脾髒原發性惡性腫瘤臨床上較脾髒良性腫瘤更為少見。Krumbhar統計脾髒原發性惡性腫瘤僅占全部惡性腫瘤的0.64%。脾髒原發性惡性腫瘤均為肉瘤,如淋巴瘤、血管肉瘤等。根據起源組織的不同,目前國內文獻多將其分為3大類,即脾原發性惡性淋巴瘤、脾血管肉瘤及脾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肝血管腫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淺表或深部軟組織內皮細胞腫瘤。肺部類似腫瘤原稱為血管內皮細胞支氣管肺泡瘤。最早在肝髒認為是轉移性腫瘤,直至後來Ishak才發現為肝髒原發性的腫瘤。腫瘤生長緩慢,預後不一。生物學上為臨界腫瘤,介於良性血管瘤和惡性血管肉瘤之間。無毒性物質接觸及肝炎病毒感染史。不伴肝硬化,初診時多有轉移。
紫紺-杵狀指-肝病綜合征(Cynosis-Digital Elubbing -Hepatopathy Syndrome)。又名為Fluckiger綜合征。於1984年首先由Fluckiger報道了肝硬化伴有紫紺和杵狀的病例。我國1990年陸慰萱亦有研究報告。
長期的過度飲酒,通過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細胞反複發生脂肪變性、壞死和再生,而導致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hepatic disease),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肝纖維化(hepatic fibrosis)和肝硬化(hepatocirrhosis)。在歐美國家,酒精性肝病是中青年死亡的主
嬰兒膽汁淤積(cholestasis)是指因肝細胞損傷及(或)肝內、外膽管阻塞所致的嬰兒膽汁排泌持久減少。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結合膽紅素血症[即血直接膽紅素>25.5µmol/L(1.5mg/dl),或直、總膽之比>20%]、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及脂肪吸收不良。有人將本症稱為嬰兒肝炎綜合征,由於所包括的病例,並不都具有肝炎的病理改變,故這一名稱值得進一步商榷。此處主要討論發病在生後3個月內的膽汁淤積。
脾良性腫瘤主要包括脾錯構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纖維瘤、脂肪瘤等。脾良性腫瘤多為單發。瘤體體積較小時可無臨床症狀和體征,偶然在切除脾髒時或在屍檢時發現。
急性膽囊炎是外科的常見病種,僅次於闌尾炎,占第2位。妊娠合並急性膽囊炎可發生於妊娠各期,妊娠晚期和產褥期多見,發生率約為0.8‰,僅次於妊娠合並闌尾炎,較非孕期高,50%~70%的患者伴有膽囊結石。膽囊炎症病變開始時膽囊管梗阻,膽囊腫大,壓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腫、滲出,稱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如梗阻未解除,炎症未控製,病變可發展至膽囊壁全層出現增厚、膿性滲出物,成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若病變更進一步發
陶瓷樣膽囊(porcelain gallbladder)即膽囊壁的廣泛鈣化,也稱鈣化性膽囊、瓷瓶樣膽囊、瓷膽囊,陶瓷樣膽囊病等。陶瓷樣膽囊的病人臨床症狀無特異性,多數表現為膽絞痛和膽囊炎的症狀,約1/3的病人可無任何臨床症狀。
胰膽汁綜合征(Pancreas Bile Syndrome)亦稱胰腺惡性病變綜合征、胰頭癌梗阻性黃疸綜合征。1888年,由Bard和Pic首先描述本征,故又稱Bard-Pic綜合征。
脾轉移性腫瘤是指起源於上皮係統的惡性腫瘤,不包括起源於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脾髒轉移性腫瘤大多數係癌轉移,而Harmann等人認為腫瘤的直接侵犯不應包括在轉移性脾腫瘤之內。但多數人傾向前者,因為惡性腫瘤的轉移途徑通常認為是上述3個方麵。脾轉移癌的轉移途徑以淋巴逆行途徑為主,但對有全身廣泛血行轉移的患者,脾可作為轉移髒器之一。轉移性癌灶肉眼常表現為多數結節或單個結節,亦可表現為多數微小結節和彌漫性浸潤
巴德-吉亞利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肝靜脈和鄰近的下腔靜脈狹窄閉塞,肝靜脈和下腔靜脈血液回流障礙,產生肝大及疼痛、腹水、肝髒功能障礙等係列臨床表現。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慢性彌漫性進行性肝髒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髒損害,肝髒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臨床症狀輕重相差懸殊,表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礙及門脈高壓現象。病理變化主要為肝髒的纖維化及假小葉的形成。
先天性肝內膽管囊狀擴張症又稱交通性肝內膽管囊狀擴張症、Caroli病,1958年法國學者Caroli詳細描述了與膽道係統溝通性多發性肝內膽管囊狀擴張症,病變範圍主要累及肝膽管可以是一段、一個局部、一葉或雙側的肝內膽管,此後國內外學者定義為Caroli病。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是既密切關聯又互相區別的兩個疾病,均來源於腸道蛔蟲。1932年,英國醫生Mure在我國施行了首例膽總管切開取蛔蟲術,1942年,華西醫大施行了第2例膽總管切開取蛔蟲術,從而揭開了東方膽道外科的新頁。自發現膽道蛔蟲以來的資料記載,本病至少在我國肆虐了半個世紀,並成為原發性肝膽管結石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衛生條件的逐漸改善,膽道蛔蟲病的發
膽總管結石多位於膽總管的中下段。但隨著結石增多、增大和膽總管擴張、結石堆積或上下移動,常累及肝總管。膽總管結石的含義實際上應包括肝總管在內的整個肝外膽管結石。膽總管結石的來源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為原發性膽管結石的組成部分,它可在膽總管中形成,或原發於肝內膽管的結石下降落入膽總管。繼發性膽總管結石是指原發於膽囊內的結石通過膽囊管下降到膽總管。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congenital cystic dilatation of bile duct)是一種伴有膽汁淤積的外科膽道疾病。1723年Vater報告了首例膽總管囊腫,此後被相繼報告。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症可發生於除膽囊外的肝內,外膽管的任何部位。Caroli於1958年詳細描述了肝內膽管的囊狀改變,所以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名稱已經不能包括此類病的全部,學者們認為統稱為囊狀擴張或膽管囊腫為
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又稱澱粉樣物質沉積症,為多種原因所誘導的以澱粉樣變性的纖維蛋白為主要形式的澱粉樣物質在血管壁及器官、組織細胞外沉積為特征的一種進行性、預後不良性疾病,肝澱粉樣變性為全身性澱粉樣變性的一部分,僅見於肝髒的澱粉樣變性目前尚未見報道。
乏特壺腹周圍癌係指生長在乏特壺腹、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下端、十二指腸內側壁癌的總稱。其共同特點是:在癌腫較小時即可引起膽總管和主胰管的梗阻。病程進展緩慢,黃疸出現早,手術切除率60%左右,五年治愈率35%~40%。
胰腺肉瘤指來源於胰腺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原發性胰腺肉瘤有平滑肌肉瘤、軟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惡性神經鞘瘤、血管肉瘤、惡性血管外皮瘤等,均為個案報道。文獻報道的胰腺肉瘤以平滑肌肉瘤最多見。檢索國內文獻CBM 1994~2000年共13篇文獻,其中原發性胰腺肉瘤個案報道8篇,均為平滑肌肉瘤(共6例),胰腺轉移性肉瘤5篇。
消化道平滑肌腫瘤是主要起源於平滑肌組織的惡性腫瘤,好發於胃(約占33%)、小腸(37%)、結腸(27%),發生於膽囊者罕見,約占全部平滑肌肉瘤的1%。本病的主要轉移途徑有直接浸潤、經血循環或經淋巴管轉移,也可發生腹腔內種植性轉移。
黃疸肝髒色素沉著綜合征(Dubin-Johnson syndrome)是一種臨床上以間歇性黃疸為主要表現特征的疾病。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具有明顯的家族史。又稱Dubin-Johnson綜合征、Dubin-Sprinz綜合征、Sprinz-Nelson綜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Ⅰ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直接膽紅素增高Ⅰ型、黑色肝黃疸綜合征等。
血吸蟲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寄生蟲病,曆史久遠且流行廣泛。人體因接觸疫水而感染,成蟲主要寄生於門靜脈係統,其蟲卵沉積所導致的複雜的免疫病理反應可引起全身多組織器官損害,本文著重討論與外科密切相關的由血吸蟲病所致的肝膽係疾患。
脂肪肉瘤是起源於原始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常發生於大腿及腹膜後,亦可見於臀部、胭窩,其他部位的軟組織亦可偶見,極少原發於肝髒。 肝髒原發性脂肪肉瘤與其他部位脂肪肉瘤的病理形態有很大的相似性,瘤體呈橢球形或不規則形,質軟,體積往往至較大時才被發現,瘤體切麵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常見壞死區域,壞死區易軟化,易碎,瘤體周圍組織受壓,可形成不完整的薄層假包膜,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可出現完整的包膜,鏡下觀察發現,脂
急性膽囊炎與膽管炎(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angitis)是因為膽汁滯留與細菌感染引起膽囊與膽管的炎症性疾病。
先天性肝囊腫(congenital cyst of liver)是常見的臨床肝髒良性疾病,隸屬於先天性發育異常,臨床上常將其分為多發性肝囊腫或多囊肝(multiple cysts or polycystic disease of liver)及單發性肝囊腫。
肝纖維板層癌(fibrolamellar carcinoma of liver)是一種罕見的原發於肝髒的惡性腫瘤,其特點是多見於無肝硬化的年輕患者。其惡性程度較原發性肝細胞癌低且腫瘤常較局限,因此本病通常可有手術切除的機會,預後較好。
與成人相同,小兒繼發性肝腫瘤較原發性肝腫瘤更常見。原發性肝髒惡性腫瘤占小兒腫瘤的1.2%~5%,其中最常見的是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良性腫瘤主要是血管瘤、錯構瘤及畸胎瘤。肝母細胞瘤較肝細胞癌多見,幾乎都發生於5歲前小兒,約50%病人年齡小於18個月。男孩較女孩多見,尤以肝細胞癌,男∶女為2∶1。發生肝細胞癌的高峰年
胚胎期兩個胰芽(胰與副胰)的愈合位置不正常,當十二指腸旋轉時,腹側胰芽固定不動並延長,以後與背側胰芽聯合時將十二指腸降部環繞,壓迫十二指腸引起高位腸梗阻,稱為環狀胰腺(annular pancreas)。環狀胰腺的胰頭仍位於十二指腸弧內。環狀部分的組織含有與正常胰腺相同的胰島和腺泡組織。
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又稱暴發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及重型肝炎。是各種原因(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最為常見)導致肝細胞廣泛壞死或肝功能急劇嚴重損害,引起的極為凶險的臨床症候群。是所有肝病重症化的結局。
華支睾吸蟲(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俗稱肝吸蟲,於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爾各答1例華僑的膽管內發現,1908年在國內證實。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西漢古屍和戰國墓古屍體內發現華支睾吸蟲蟲卵,證明本病在我國流行至少2300多年。華支睾吸蟲病幾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目前我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有
先天性肝纖維化為一種罕見的遺傳性先天性畸形,以門管區結締組織增生、小膽管增生為特征,病程後期一般均會導致門脈高壓症,50%的患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Kerr等(1961)首次將該病命名為先天性肝髒纖維化。
硬化性膽管炎(sclerosing cholangitis)又名纖維性膽管炎,是一種膽汁淤積綜合征,是以肝內、外膽管炎症導致肝內外膽管壁黏膜下和漿膜層纖維樣變性、增生,致膽管慢性纖維性狹窄和閉塞。最終可發展成膽汁性肝硬化和門脈高壓,少數病例可累及膽囊和胰管,可伴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腹膜後纖維化。
由於肝髒的雙重血供,肝動脈閉塞引起的肝髒梗死少見。肝動脈閉塞可由動脈粥樣硬化、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炎或低血壓休克引起,偶爾在妊娠或口服避孕藥後亦可發生肝動脈血栓形成。本病發病急驟,病情凶險,除非早期診治,病死率高。
肝內鈣化灶指在B超或CT圖像上肝髒內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是肝實質細胞炎症後形成的"疤",一般無大礙,一般不需治療。肝內有鈣化點可能是肝內膽管壁部分鈣化。
小兒動脈肝髒發育異常綜合征的特征性外貌為前額突出、眼球凹陷、眼距增大、鞍形鼻、下齶尖小、向前伸出,本病征為遺傳性疾病,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家族發病傾向。又稱動脈-肝發育不良綜合征(arteriohepatic dysplasia syndrome),膽汁淤積綜合征、Alagille綜合征。
生長抑素瘤(Somatostatinoma)是來源於胰島D細胞的腫瘤。由於腫瘤釋放大量的生長抑素(Somatostatin,SS),引起脂肪痢、糖尿病、胃酸過少和膽石症等綜合病症,又稱為生長抑素瘤綜合征。生長抑素是一種由14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最初於1968年首先從大鼠的下丘腦中被分離出來,並發現能抑製生長激素的釋放,被命名為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Somatotropin Release-Inhi
醫源性膽管損傷是指外科手術時意外的造成膽管損傷,通常是肝外膽管的損傷。主要見於膽道手術,尤其是膽囊切除術,此外胃大部切除術、肝破裂修補術、肝切除術時也可發生。肝移植術後膽管狹窄的發生亦時有報告。
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稱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或肝腦綜合征,是由嚴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伴有複雜的神經精神症狀的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是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其發生和發展常標誌著肝衰竭,病死率很高。肝性腦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間隙性肝性腦病。各種原因的急、慢性肝病均可伴發肝性腦病。
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由胰腺PP細胞(或F細胞)分泌,PP細胞分布於胰島組織中,也可散在分布於胰腺外分泌腺中。胰多肽瘤(pancreatic polypeptidoma,PPoma)是一種胰腺分泌PP細胞增多的內分泌腫瘤。
巴德-吉亞利綜合征,也名布-加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它指的是由於某種原因而致肝靜脈或(和)下腔靜脈閉塞引起的以門靜脈高壓或門靜脈和下腔靜脈高壓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最常見者為肝靜脈開口以上的下腔靜脈隔膜和肝內靜脈血栓形成。1970年Hirooka將本病征分為7型,但就目前手術水平,有人根據下腔靜脈阻塞的特征、肝靜脈受累的情況將Hirooka分型簡化為4型。Budd- Ch
膽道損傷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泛指種種原因造成的主要是肝外膽管的損傷,例如戰傷、刀傷、爆震傷、上腹挫傷、交通事故、上腹手術以及新技術應用如某些介入性治療、肝髒移植術後等的意外損傷等。為了區別其性質、原因和傷情,利於指導臨床診療工作,可把膽道損傷分為創傷性和醫源性膽道損傷兩大類。各種膽道損傷的直接結果常表現為膽道感染、膽管狹窄(不全梗阻)和(或)膽瘺形成以及以後的諸多續發性肝髒和全身的損害。
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二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占60%。發病多在40歲以後,男女之比為2:1。
大腸癌是指大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預後不良,死亡率較高,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由粘膜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大腸癌,為胃腸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間葉組織者稱為肉瘤,約占大腸惡性病變的1%。手術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平均可達40%~60%,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開展規範化的手術治療仍是提高大腸癌療效的關鍵。
腸癌(carcinomaofrectum)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和食管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占60%左右)。絕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占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 。腸癌應以積極預防為主。
腸係膜淋巴結炎一般認為因鏈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認為與腸道炎症和寄生蟲病有關。多見於回腸末端。淋巴結呈多發性充血、腫大。腹腔內可有少量炎性滲液。鏡下可見淋巴竇擴張,中性粒細胞由小血管進入淋巴竇內,吞噬細菌。有的白細胞可因此而發生變性崩潰,形成細胞碎片或變性的物質。淋巴結內的血管也擴張充血,生發中心增生,竇細胞和免疫母細胞增生。該病多見於7歲以下的小兒。
胃穿孔是潰瘍病患者最嚴重的並發症之一。病人的胃穿孔主要是暴飲暴食所致,暴飲暴食能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加,而很容易誘發胃穿孔。
發生在腹股溝區的腹外疝統稱為腹股溝疝。常見的包括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其中以斜疝最多見,約占全部腹外疝的90%左右。疝囊經過腹壁下動脈外側和腹股溝管突出,向內、向下、向前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管,可進入陰囊,稱為腹股溝斜疝。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約15:1,以嬰幼兒及老年人發病率最高。腹股溝直疝指腹內髒器官經直疝三角突出而形成的疝,以老年男性多見。
小腸腺瘤是發生於小腸黏膜上皮或腸腺體上皮的良性腫瘤,好發於十二指腸和回腸,體積小、帶蒂,呈息肉樣生長,是一組由纖維血管為核心覆蓋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息肉樣突出物所構成,故又稱腸息肉。
小腸梗阻是指小腸的內容物在腸腔內通過受阻。在臨床上腸梗阻十分常見,占居外科急腹症的第三位。早期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能使絕大多數患者獲得良好的近期和遠期療效。
胃腸道癌(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結腸和直腸癌為第二個最常見原發性腫瘤,而且也是最常轉移到皮膚上的內髒腫瘤。大多發生於直腸,占男性皮膚轉移癌的11%~19%,女性的1.3%~9%。大腸癌通常在皮膚轉移癌之前發現。來自膽囊和膽管的皮膚轉移癌可見於原發腫瘤被發現時,也可晚至原發腫瘤切除後的40年。來自胃及胰腺的皮膚轉移癌通常在原發腫瘤發現前發生。通常來自胃腸的皮膚轉移癌
殘胃癌(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亦稱胃手術後胃癌。因其既可發生於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內,亦可發生於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內。一般認為應限於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作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的0.4%~5.5%。殘胃癌的發生率與首次手術方式有關。胃次全切除術後作畢氏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氏Ⅰ式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見的胃腫瘤,係源於上皮的惡性腫瘤,即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小兒急性腸係膜淋巴結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為小兒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多見於7歲以下的小兒,多屬病毒感染。好發於冬春季節,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並發,或繼發於腸道炎症之後。
腸瘺(fistula of intestine)是指腸管之間、腸管與其他髒器或者體外出現病理性通道,造成腸內容物流出腸腔,引起感染、體液丟失、營養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礙等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是指發生在腹膜後間隙的腫瘤,並不包括原在腹膜後間隙的各器官的腫瘤。是一種較少見的腫瘤。以惡性居多,約占70%。良性腫瘤以畸胎瘤、神經鞘瘤、纖維瘤為多見,惡性腫瘤以脂肪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經纖維肉瘤和惡性淋巴瘤為多。
腹膜惡性間皮瘤,又稱原發性腹膜間皮瘤,是起源於腹膜上皮和間皮組織的腫瘤。本病較胸膜間皮瘤少見,男性略高於女性。良性間皮瘤常為單發,多位於輸卵管、子宮頂部的腹膜,其他部位少見。惡性間皮瘤往往為彌漫性、覆蓋全部或部分腹膜。由於腹膜間皮瘤臨床表現不具有特異性,難與結核性腹膜炎、腹腔內轉移性腫瘤等疾病相鑒別,因此正確診治腹膜間皮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胃良性腫瘤約占胃腫瘤的3%。根據其來源分為兩類,一類源於胃壁粘膜上皮組織的腺瘤或息肉樣腺瘤。另一類源於胃壁間葉組織的平滑肌瘤、纖維瘤、神經纖維瘤、脂肪瘤、血管瘤等。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由於幽門環肌肥厚、增生,使幽門管腔狹窄而引起的機械性幽門梗阻,是新生兒、嬰幼兒常見病之一。且多為足月兒。幽門狹窄的治療取得成功是本世紀外科的偉大成就之一。依據地理、時令和種族,有不同的發病率。歐美國家較高,約為2.5~8.8‰,亞洲地區相對較低,我國發病率為3‰。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
類癌(carcinoid)是消化道低發性腫瘤,僅占消化道腫瘤的0.4%~1.8%。十二指腸類癌起源於腸道的kultschitzsky細胞(腸嗜鉻細胞),能產生多種胺類激素肽,屬神經內分泌腫瘤範疇。腫瘤一般較小,單發或多發。隨腫瘤增長可出現惡性腫瘤浸潤生長的特征。而十二指腸類癌發病率更低,僅占全胃腸類癌的1.3%,占小腸類癌的5%。十二指腸第2段多見,第1段次之。
十二指腸腺癌(adenocarcinoma of duodenum)是指 起源於十二指腸黏膜的腺癌。多為單發,可由腺瘤惡變而來。組織學上可見腺瘤-腺癌轉化及腺癌中的殘存腺瘤組織。
大腸腺瘤與大腸癌關係密切,目前研究認為至少80%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曆時大約5年以上,平均10~15年。積極診治大腸腺瘤是控製、減少大腸癌的重要途徑。
胃惡性淋巴瘤(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是胃非癌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占胃部惡性腫瘤的3%~5%。它發生於胃淋巴網狀組織,屬淋巴結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又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後者是指身體其他部位或全身性淋巴瘤所致,是最常見的類型。
食管囊腫是較少見的食管良性腫物,是胚胎期的殘餘組織。因其形態類似良性腫瘤,一般將其列入食管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食管平滑肌瘤居第2位,絕大多數位於食管壁內。可產生壓迫周圍髒器產生相應症狀。早發現早手術是治療的惟一方法。
胃類癌是起源於胃黏膜嗜鉻細胞(APUD細胞)的惡性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胃類癌與其他胃惡性腫瘤比較,有不同的組織學、病理學和生物學特征。與胃癌相比其惡性程度相對較低。
原發性腸係膜腫瘤是發生於腸係膜組織的少見病,國內有限的資料表明多見於男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本病發病隱匿,早期常無特異性表現,臨床誤診率高,約2/3患者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或擬診為不能定論的腹部包塊。
腸腔內容物急性通過障礙稱為急性腸梗阻,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症。具有病因複雜、病性發展迅速、臨床表現多樣化的特點。
結腸類癌(colic carcinoid)起源於腸黏膜腺體的嗜銀Kultschitzky細胞,又稱嗜銀細胞瘤。因其腫瘤細胞起源於內胚層,呈巢狀排列,在病理學上類似癌的形態,被稱為類癌,為低度惡性腫瘤。
胃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stomach)是起源於平滑肌組織的良性腫瘤,是最常見的間質性良性胃部腫瘤,由於直徑
胃粘膜脫垂症(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是由於異常鬆弛的胃粘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過幽門管脫入十二指腸球部所致,臨床上以後者多見。
胃、十二指腸潰瘍向深部發展,可穿通胃或十二指腸壁,為潰瘍病的常見並發症,但比出血要少一半,約占潰瘍病住院治療病人的20%~30%。
小腸腫瘤是指從十二指腸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腸腸管所發生的腫瘤。小腸占胃腸道全長的75%,其粘膜表麵積約占胃腸道表麵積的90%以上,但是小腸腫瘤的發生率僅占胃腸道腫瘤的5%左右,小腸惡性腫瘤則更為少見,約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
腹膜轉移癌(peritoneal metastatic carcinoma) 臨床多見,是癌細胞經血路腹膜轉移或腹膜直接種植生長所致。多繼發於腹腔內肝、胃、結腸、胰腺和卵巢、子宮的癌腫和腹膜後的惡性腫瘤,也可繼發於肺、腦、骨骼、鼻咽部的腫瘤以及皮膚黑色素瘤等。
原發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rcinoma,PPC)是指原發於腹膜間皮的惡性腫瘤,呈多灶性生長,臨床少見。組織學特征與原發於卵巢的分化程度相同的同類型腫瘤相一致,而卵巢正常或僅淺表受累。該病由Swerdlow在1959年以“盆腹膜間皮細胞瘤酷似卵巢乳頭狀囊腺癌”首次報道,但未引起人們關注。1977年Kannerstein報道15例,首先命名為“原發性腹膜乳頭漿液性癌”,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發生在腹腔壁層、大網膜及腸壁漿膜麵的低度惡性黏液性腫瘤。發生率較低,發病率女高於男,大多為中年或老年。治療後容易複發,是臨床上較為棘手的一種疾病。
腸係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 culitis)是以腹部包塊及腹痛為主要表現的腸係膜疾病,臨床少見。
小腸平滑肌瘤是最常見的小腸良性腫瘤,源自小腸固有肌層,少數來自黏膜肌層,為一腸壁間腫瘤,在小腸良性腫瘤中其發病率居第二位,僅次於腺瘤。
十二指腸良性腫瘤(benign tumor of duodenum)較惡性腫瘤少見,良、惡性比例為1∶2.6~1∶6.8。十二指腸良性腫瘤本身雖屬良性,但部分腫瘤有較高的惡變傾向,有的本身就介於良、惡性之間,甚至在鏡下均難於鑒別。尤其腫瘤生長的位置常與膽、胰引流係統有密切關係,位置固定,十二指腸的腸腔又相對較窄,因此常常引起各種症狀,甚至發生嚴重並發症而危及生命。由於十二指腸位置特殊,在這些腫瘤的
腹膜後纖維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由法國泌尿外科醫生Albrran在1905年首先報道並使用了腹膜後纖維化這一概念,直到1948年Ormond報道了2例腹膜後纖維化後,有關本病的個案報道才逐漸增多並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所認識。該病的病理改變以腹膜後纖維組織增生並導致腹膜後廣泛纖維化為特征。臨床表現與腹膜後組織或髒器(如輸尿管)受壓的程度關係密切。
粘液癌(mucoid carcinoma):又稱為膠樣癌(colloid carcinoma),常見於胃和大腸。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