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皮膚病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示
鰓裂囊腫和瘺管(branchial cyst and fistula),76%~90%是由第2鰓裂和咽囊胚胎性殘存組織演變而成,較少由第1或第3~5鰓裂和咽囊演變而來。臨床表現為下頜角至胸骨上窩之間的胸鎖乳突肌前緣處有緩慢增大的、不能推動的腫物和(或)瘺孔,瘺孔有透明的黏液溢出。感染時局部皮膚紅、腫、壓痛,並產生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難等。若第1鰓裂囊腫和瘺管並發聽力障礙和腎功能異常時,則考慮為Bran
此症自古傳來乃奇病也,多生兩膝或生兩肘,腫類人形眉目口鼻皆俱,本事方雲瘡口能飲食,施治諸藥絕無所苦,惟敷貝母其瘡鄒眉閉口,自此日用貝母末和水敷灌數日,瘡消結痂而愈。而現代醫學證明,自古奇症人麵瘡,屬於是寄生胎的一種,應當通過外科手術進行切除。
重症傷寒可並發傷寒性心肌炎(typhoid myocarditis),係傷寒杆菌的內毒素對心肌損傷的結果,嚴格來講應稱為中毒性心肌炎。
先天性食管狹窄(congenital esophagostenosis,CES)是指生後即已存在的因食管壁結構內在狹窄的畸形。在臨床上十分罕見,多於幼年時發病,常需要手術治療。臨床上應注意與繼發的食管狹窄相區別。
特發性腹膜後纖維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指由於不同病因引起的腹膜後結締組織的炎性反應與纖維化,形成致密的纖維組織包繞並壓迫腹膜後的髒器(如輸尿管和鄰近大血管)。壓迫輸尿管可引起上尿路梗阻,嚴重時可影響腎髒功能,導致尿毒症。
膀胱是腹膜外髒器,前與恥骨聯合相鄰,其間為恥骨後間隙(retropubic space)亦稱膀胱前間隙,隙內充滿疏鬆結締組織和陰部靜脈叢。膀胱後方,男性與直腸相鄰,女性與子宮及陰道前壁相鄰,其間為膀胱後間隙。男性內有精囊、輸精管壺腹等組織。膀胱上麵覆蓋腹膜,並與腸襻相鄰。若腸襻及腹膜凸入恥骨後間隙和膀胱後間隙,即稱為膀胱上內疝。恥骨後間隙發生的內疝亦稱為前膀胱上內疝,膀胱後間隙發生的內疝又稱為後膀
胰腺腦病綜合征是指急性或反複發作的慢性胰腺炎伴發腦病表現者稱為胰腺腦病綜合征。
臍膨出-巨舌-巨體綜合征(acromphalus-macroglossia-megasoma syndrome,AMMS)是先天性臍膨出中伴有巨舌症,巨體症的病例的特殊類型。1861年Bubl曾對這種病例進行過描述,但沒有提到巨舌改變。1963年Beckwith和1964年Wiedemann分別對該病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故一般又稱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臍膨出是指一種先天性腹壁
喉部鈍挫傷(contusion of larynx)又名喉部閉合性損傷,是喉外傷的一種類型。當合並有多發性創傷時,如頭部、胸部、腹部及四肢損傷,由於病情嚴重,喉部挫傷易被忽視。有時隻做一氣管切開術,解除了喉阻塞,而未及時處理喉部損傷,形成創傷性喉狹窄,後果嚴重。
食管疤痕狹窄最常見的病因是吞服強堿或強酸引致食管化學性灼傷,愈合後疤痕組織收縮,食管腔狹窄。此外,胃食管返流性食管炎形成潰瘍和疤痕收縮。以及食管創傷和手術後亦可產生疤痕狹窄。
繼發性化膿性腹膜炎(secondary purulent peritonitis)常因腹腔髒器的急性炎症、急性穿孔、內髒破裂、手術汙染等因素引起。引起腹膜炎的細菌多係消化道的常駐細菌,最常見為大腸埃希杆菌,其次為糞鏈球菌、腸球菌、變形杆菌、銅綠假單胞菌以及厭氧菌等,故多係混合感染。葡萄球菌是手術汙染引起腹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在腹膜炎的初期,腹膜細菌侵犯或消化液刺激,一方麵動員機體的防禦功能,對細菌及
十二指腸部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形成十二指腸部的閉鎖或狹窄,發生率約為出生嬰兒的1/7,000~10,000,多見於低出生體重兒,閉鎖與狹窄的比例約為3∶2。在全部小腸閉鎖中占37~49%。合並畸形的發生率較高。
大網膜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多為轉移瘤,原發部位常在結腸、胃、胰腺或卵巢。原發性網膜瘤十分罕見,有良性、惡性之分。良性瘤包括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和神經纖維瘤等。惡性瘤有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血管外皮細胞瘤、纖維肉瘤和黏液瘤等。
胃腸道外瘺是胃腸外科嚴重並發症之一。由於創傷、手術損傷、嚴重腹腔感染、慢性腸道炎症及腫瘤等原因所致。臨床分為高位瘺及低位瘺;高流量瘺及低流量瘺;管狀瘺及唇狀瘺等。
腹壁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of abdomal wall)是發生在腹壁的一種壞死性軟組織感染。致病細菌有多種,感染主要累及腹壁深、淺筋膜,亦可侵及皮膚,但早期不累及肌肉。本病可發生於腹壁的任何部位(如腹前壁、側腹壁、腹股溝區及腹後壁等區域),尤其多發生於腹部創傷或手術切(創)口及鄰近區域,也可為臀部、會陰部的感染擴散而至,有時發生在小刺傷或蟲咬傷後。壞死性筋膜炎發病急劇、進展迅速、
胰腺分裂(pancreatic division,PD)是一種胰腺在發育過程中主、副胰管完全未融合或僅為細的分支胰管的吻合為特征的先天畸形,又稱為胰腺分隔,胰腺分離、胰管未融合、胰管融合異常等,由於胰液引流不暢而易導致胰腺炎。無症狀者無需特殊治療。 胰腺的發生出現在人胚胎發育的第4周,最初從前腸的尾端背腹兩側各伸一個芽突,分別稱為腹胰(ventral pancreas)和背胰(dorsal pan
腹直肌鞘的前、後層在腹直肌外側緣處愈合,形成半月狀、凸向外側的弧形腱性結構,即半月線。腹膜或腹腔內髒器經腹直肌外側緣半月線突出,稱為半月線疝(spigelian hernia),也稱側腹壁疝。Spige(1617)首先描述了半月線的解剖學,故又有spigelian疝之稱。
急性闌尾炎是妊娠期較常見的外科並發症。因妊娠期病程發展快,易形成穿孔和腹膜炎,因而是一種嚴重的合並症,早期診斷和處理極為重要。妊娠期間,隨著子宮的增大,盲腸和闌尾向上向外移位,臨床表現不典型,給診斷造成困難,常因延誤診療發生壞疽和穿孔,其穿孔率比非孕期升高2-3倍。又因增大的子宮把大網膜向上推,不能包圍感染病源,炎症不易局限而擴散、造成廣泛性腹膜炎,當炎症波及子宮漿膜層時,可刺激子宮收縮,發生流產
腹裂(gastroschisis)是先天性腹壁發育不全在臍旁留有全層腹壁缺損、有內髒自缺損處脫出,是一種罕見的腹壁發育缺陷畸形。過去曾有學者將本病與臍膨出子宮內破裂歸在一起,1953年Moore等根據腹裂的病理特點與臍膨出破裂不同,提出另命名為腹裂並得到公認。其發病率各家統計差別較大,但半數以上為低體重兒。
傷口肉毒症是肉毒梭狀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經汙染的傷口侵入機體引起的神經肌肉性中毒。臨床以下行性的運動神經麻痹為主要特征:始為腦神經病變症狀,繼而向下發展,出現頸部、軀幹、四肢等肌肉麻痹症狀。呼吸衰竭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徹底清創傷口是預防和治療本病的關鍵。發病後應用肉毒杆菌多價抗毒素,能降低肉毒梭菌症的病死率。
火器性異物(firearm foreign body)多發生於戰爭或槍戰中的盲管傷,80%以上為彈片,少數為槍彈。傷後早期患者可有出血、休克和窒息。異物周圍組織可發生炎症改變,亦可傷口不愈,形成膿腫或竇道。因部分異物移動或壓迫還可致周圍器官的損傷和壞死。因此應適時進行手術摘除。
室隔綜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指在一局限的間隙室內,壓力升高所引起組織功能和循環障礙的表現。室隔綜合征多發生於肢體筋膜間隙室,稱為骨筋膜室綜合征,若發生在眼球稱青光眼,發生於顱腔時稱為顱內高壓綜合征,發生於腹腔的室隔綜合征則稱為腹腔室隔綜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腹腔室隔綜合征是指腹內壓進行性急劇升高引起的器官衰竭或器官
淋巴結-膽道綜合征(Ganglic-Biliary Syndrome)為肝門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總管所致,我國自1980年以來有少數報道,本征又稱Derincentis綜合征。肝蒂的淋巴組織與腸係膜淋巴係統相連接,且腸係膜淋巴結發炎時多伴有肝門淋巴結炎,因此淋巴-膽道綜合征可能與腸係膜淋巴結炎為同一疾病。
Scarpa(1821)首先提出滑動疝的概念。腹股溝滑動疝(sliding inguinal hernia)係指腹腔的後位髒器連同被覆蓋的部分腹膜自腹股溝管脫出,構成部分疝囊壁的疝。腹股溝滑動疝中最常見滑出的髒器依次為乙狀結腸、盲腸、膀胱、子宮及附件等。此型疝臨床常無特征性表現,術前往往難以確診,多在術中才予以確診。
梭狀芽胞杆菌傷口感染可表現為局灶性蜂窩織炎,局部或擴散性肌炎,或最為嚴重的進行性肌壞死(氣性壞疽).感染可在受傷後數小時或數日後發生,常發生於嚴重擠壓傷或穿透傷後組織壞死的肢體,特別是有閉塞性血管病的病人.梭狀芽胞杆菌為一種抗生素相關偽膜性結腸炎的致病菌,近已證實為醫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
食管受壓性吞咽困難(dysphagia cause by esophageal compression)是因主動脈弓衍化血管的異常而至食管、氣管受壓,臨床出現以吞咽困難和(或)吸氣性呼吸困難為主要症狀的疾病。Bayford(1794)首先報道,描述了異位右鎖骨下動脈壓迫食管所發生的症狀。Sauder(1947)則在主動脈血管環(環繞氣管和食管)的分離上獲及成功。
嬰兒纖維瘤(fibroma)是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因纖維瘤內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種類,因纖維結締組織在人體內分布極廣,構成各器官的間隙,所以纖維瘤可以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膚和皮下組織最為常見,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處粘膜組織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腎髒等均可發生。大小不等,生長緩慢。
先天性腹壁肌肉發育不良是指前腹壁肌肉的發育不良,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最顯著的特征是皮膚極皺的大腹。該症患者往往同時存在泌尿生殖係統的先天畸形。1895年Parker始稱腹肌發育不良、隱睾及先天性巨膀胱為“三聯畸形”。因全腹壁肌肉缺如或發育不良時,腹壁鬆弛、皮膚形成皺褶,外形象梅脯,故稱梅幹腹。Osler(1901)將合並有膀胱擴張、肥厚、腎積水、輸尿管擴張、睾丸未降等畸形,形象地命名為梅幹腹綜
凍瘡在我國一般發生於冬季和早春,在長江流域比北方多見。因為長江流域冬季雖然氣候較高於北方,但比較潮濕,且防寒措施不及北方地區。兒童常不顧防寒,故患凍瘡者常見。故壕足和浸漬足過去多發生於戰時,前者是長時間站立在1~10℃的壕溝內所引起,後者是站在冷水中所引起。在平時這兩種冷傷也可在某種施工、水田勞動或部隊執勤等情況下發生。
小兒消化道異物引起的急性腸梗阻以糞塊堵塞為主。偶然也有誤吞異物或食用不能消化之食物引起。小兒特別是幼兒喜歡將其玩具及身邊的各種東西放入口內,可因逗笑哭鬧誤將異物吞入消化道內,因此小兒消化道異物較成人常見。
老年人因為不同原因引起上食管括約肌(UES)高壓、低壓和鬆弛異常,引起口咽部的咽下困難,稱為環咽肌功能障礙。
胰腺是一個具有內、外分泌功能的腺體,其位置深在,前有肋弓後有脊椎的保護,因而受傷機會較少,故常易誤診。直至1952年對胰腺損傷才有全麵的報道。胰腺損傷占人群的0.4/10萬,占腹部外傷的0.2~0.6%。戰時胰腺損傷多為穿透傷,往往因伴有大出血死亡率甚高。平均多由於腹部嚴重的閉合傷所致。有時為手術的誤傷。胰腺穿透傷與閉合傷之比約3:1。在一組1984例胰腺外傷中,穿透傷占73%,閉合傷占27%。
盲腸扭轉是指回盲部腸襻的扭轉。正常盲腸附著於後腹壁,不會發生扭轉。盲腸扭轉僅繼發於移動盲腸。隨著盲腸扭轉其附近的回腸和升結腸同時扭轉,是腸梗阻的罕見原因,約占腸梗阻的1%。盲腸扭轉屬閉襻性腸梗阻,可致較早的發生腸管血循環障礙,故危險性較大,未經手術的急性扭轉幾乎100%死亡。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均屬於APUD係統腫瘤,分為兩類即:有生物活性的腫瘤和無生物活性的腫瘤。無生物活性的腫瘤為非嗜鉻副神經節細胞瘤(也稱化學感受器瘤),有生物活性者為嗜鉻細胞瘤,二者均可以惡變。
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腹股溝疝術後複發率在4%~10%左右。最易複發的時間在術後6~12個月以內,腹股溝直疝術後複發是斜疝的4倍,複發疝修補術後再次複發率更高。
毛石腸梗阻綜合征即Rapunzel綜合征。本征罕見,早在1812年Jacob和Grimm首先報道1例少女患者,該患者名叫Rapunzel而得名。我國亦有胃腸毛糞石報道。
腹直肌位於腹白線(腹正中線)的兩側,被腹直肌鞘整個包裹在內。腹直肌有3~4個腱劃,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黏著,而與腹直鞘後層不黏著,腱劃處有血管。腹壁上動脈,是胸廓內動脈的終支,在腹直肌鞘內沿腹直肌後麵下降。腹壁下動脈,自髂外動脈發出,最後進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後麵與腹壁上動脈吻合。腹直肌後的血管在某種因素(外力或腹壓等)的作用下發生破裂出血時,腱鞘內極易形成的血腫,此損傷稱為腹直肌鞘內血腫。
腸係膜裂孔疝(mesenteric hiatal hernia)由腸襻穿過腸係膜裂孔而發病。Rokitansky(1826)屍檢時首次發現盲腸疝入回腸、結腸附近的腸係膜裂孔內。Loebl(1844)報道了第一例橫結腸係膜裂孔疝。Turel(1932)首次報道了1例乙狀結腸係膜裂孔疝。Marsh(1888)和Ackerman(1902)手術治療腸係膜裂孔疝病人並取得成功。本病臨床少見,多以腸梗阻為其
腹膜後出血(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和血腫(hematoma)是位於腹膜後間隙內的器官、血管、肌肉、附近骨組織外傷出血和形成的血腫。因原發損傷的器官不同,損傷的嚴重程度不同,故臨床表現各異。小量出血和血腫可被組織和器官損傷的症狀所遮蓋,大量出血和大的血腫主要可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腹部症狀常與胃腸道損傷相混淆。診斷錯誤可導致陰性剖腹探查,延誤手術搶救機會而導致病人死亡。
1972年Walker等人首先提出炎症性腹主動脈瘤(inflammatory abdominal aneurysm)的概念,其特征是伴有動脈瘤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和明顯纖維化,常與十二指腸、輸尿管、左腎靜脈、下腔靜脈等緊密粘連。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炎症、創傷後所形成的廣泛性腸粘連,粘連帶引起的腸管急性梗阻,是腸梗阻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大多數患者有腹部手術、炎症,創傷或結核病史,發作前有暴飲暴食或劇烈運動誘因;以往常有腹痛或曾有因腸粘連就診病史。少數為腹內先天性索帶者多見於兒童。
腹壁挫傷(contusion of abdominal wall)係指腹壁軟組織連續性受外傷作用而分離,並無解剖上完全中斷。若致傷力為螺旋方向,形成的腹壁挫傷稱為腹壁撚挫傷,其損傷更為嚴重。臨床診斷應注意排除腹內髒器傷。輕微的腹壁挫傷以保守治療為主,疑有活動性出血時及早手術。
手術後膈疝(postoperative diaphragmatic hernia)是指途經膈肌的手術,因術中對其修補不嚴密或術後裂開,腹腔內髒器(胃腸)突入胸腔並發的內疝。多發生於食管癌或賁門癌切除術後,賁門失弛緩症、食管裂孔疝或膈疝手術後比較少見。
橫結腸扭轉是指橫結腸襻的扭轉,臨床少見。常合並於其他先天性畸形。
頸部包含頸椎、咽、喉、氣管、食管及重要血管和神經,有下頜骨、胸骨、鎖骨、肩、頸椎等給予支撐保護,但其開放性損傷仍不少見。頸部開放性損傷(open injury of neck)常可致喉氣管、咽食管、頸脊等部分或完全斷裂,並引發頸部氣腫、氣胸、血胸甚至心包壓塞和大出血休克等。病情非常凶險,死亡率2%~10%。因此,必須立即現場急救處理。轉運中注意保護頸椎,防止再度操作損傷。
盲襻綜合征即小腸細菌過度生長(enteric bacterial overgrowth syndrome,EBOS),主要因為小腸淤滯,細菌在小腸過度繁殖從而造成吸收不良,又稱為小腸淤積綜合征、小腸汙染綜合征或盲襻綜合征。
畸形性吞咽困難(dysphagia due to vascular deformity)又稱為動脈先天畸形(arterial deformity),以後因主動脈弓及其主要分支的先天異常壓迫食管引起的吞咽困難綜合征,總稱為畸形性吞咽困難,又稱為頸部畸形性吞咽困難(dysphagia due to cervical deformity)。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部分腸管和(或)腸襻被包繞在十二指腸旁的腹膜後隱窩內,稱為十二指腸旁疝(paraduodenal hernias),亦稱腸係膜疝(mesenteric herniacongenital hernia of mesocolon)、先天性結腸係膜疝(congenital hernia of mesocolon)和腹膜後疝(retroperitoneal hernia)。因由胚胎期中腸
小腸及其係膜在腹腔內所占體積大、分布廣、又缺乏堅強的保護,易受損傷,約占腹部髒器傷的1/4,在戰時居腹內髒器傷之首位。鈍性傷由暴力將小腸擠壓於腰椎體造成,經擠壓腸管內容物急驟向上下移動,上至屈氏韌帶,下到回盲瓣,形成高壓閉袢性腸段。穿孔多在小腸上、下端的70cm範圍內。偶因間接暴力(高處墜落、快速行進中突然驟停),由於慣性,腸管在腹腔內劇烈震動,腸管內氣體和液體突然傳導到某段腸袢,腔內壓力驟增,致
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primary malignal lymphoma of esophagus)屬於淋巴結外淋巴瘤,較為少見,在全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不到4%。淋巴結外淋巴瘤在惡性淋巴瘤中的比例為24%~25%,其中15%見於扁桃體或發生於咽淋巴環(由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舌扁桃體和齶扁桃體共同圍成的Waldeyer環)。
由於妊娠子宮增大擠壓腸袢,使無症狀的腸粘連因受壓或扭轉而形成腸梗阻。
巨膀胱-小結腸-腸蠕動不良綜合征(Megabladder Microcolon Delayed Peristalsis Syndrome)可能係神經肌肉功能不夠成熟所致,機體能自行糾正,但過程緩慢,多因泌尿係感染、敗血症和長期營養不良而死亡。
小腸突入回盲部隱窩內所導致的內疝,稱盲腸旁疝(paracecal hernias)。是後腹膜疝的一種,大約占後腹膜疝的5%。
氣管閉合性損傷(closed injury of trachea)不多見,因為氣管前方有下頜骨及胸骨,後方有脊柱的保護。頸部氣管的上端較表淺,下端居於胸骨上切跡的深處,表麵還蓋有皮膚及頸部肌肉。又由於氣管本身的活動性,軟骨環的彈性和軟骨的空腔支架結構,亦使其不易受到外傷。但如氣管一旦遭受挫傷,則將危及生命,或形成氣管狹窄,影響呼吸功能。
Bergmann(1958)等首次報告此類畸形,也稱食管壁內實質性氣管支氣管剩體(Solid intramural tracheolbronchial rests in the esophagus)或葉芽瘤(choristomas)。食管與氣管均由胚胎前腸發育而來,在胚胎第3周時二者為一共同管形器官,至第6周氣管與食管分離過程中,食管壁內迷入氣管軟骨,食管壁內含有黏液腺體,多發生於食管下段。
臍膨出-巨舌-巨大軀體綜合征(Exomphalosmacro-Glossia-Gigantism Syndrome)亦稱新生兒低血糖-巨舌-內髒肥大-臍膨出綜合征、新生兒低血糖伴內髒肥大-巨舌-小腦綜合征。1963年首先由Beckwith描述本征,故稱Beckwith綜合征。1964年,Weidemann又報告了一家三兄妹均發生本病。因此,又稱Beckwith-Weidemann綜合征。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漿溫度降至4~20℃時,發生沉澱或膠凍狀,溫度回升到37℃時,又溶解的一類球蛋白。正常血清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當其濃度超過100mg/L時,稱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腎小球病變,稱之為冷球蛋白血症腎損害(renal damage due to cryoglobulinemia)。
良性陣發性腹膜炎綜合征(Benign Paroxysmal Peritonitis Syndrome)也稱家族性地中海熱綜合征(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 Syndrome),遺傳性家族性澱粉樣變性,Seigal-Cattan-Mamon綜合征。本病多見於地中海沿岸地區,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猶太人、阿拉伯人,以青少年發病多見,男性多於女性,小兒也可發病但較成人少見。
消化道重複畸形是指附著於消化道係膜側的,具有與消化道相同特性的球形或管形空腔腫物,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可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回腸發病最多,其次是食管、結腸、十二指腸、胃、直腸等,有文報告800例中,小腸占57.4%,胸腔占19.9%,結直腸占9.9%,十二指腸占7.1%,胃占3.8%,胸腹部占1.8%。每個髒器有其好發部位,如食管好發於右後縱隔,胃在大彎側,十二指腸在內側或後側,小
輸入袢綜合征(Afferent Loop Syndrome)係指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結腸前吻合術後,因輸入袢發生梗阻引起膽汁或胰液的淤滯。有急性、慢性梗阻兩種類型,前者多為完全性梗阻,後者為可複性、部分梗阻。
食管蹼(oesophageal web)和食管環(esophageal ring)易與食管肌肉收縮和狹窄相混淆。嚴格講,食管蹼是由食管腔內僅由黏膜和黏膜下層構成的薄(2~3mm)而脆的蹼狀隔膜,可見於食管的任何部位。食管環常指由食管黏膜層和肌層所組成的一層厚而韌的狹窄環。兩者X線表現難以區分,因此應依據症狀、體征、X線征象、食管測壓及內鏡下活檢等鑒別食管蹼和環。
膽總管T管引流或胃腸道用於導管造瘺後,其機體解剖發生改變,在橫結腸係膜上、下或裂口處形成異常間隙,腸曲鑽入引流管與側腹壁之間的間隙,就形成膽腸內引流術後內疝。臨床表現為急性機械性小腸梗阻的症狀和體征,需盡早手術治療。
盆腔腹膜及腹腔髒器或組織,突入直腸生殖陷凹(直腸與陰道之間,或直腸與前列腺之間),稱為盆底腹膜疝(peritoneocele hernia) ,亦可稱Douglas陷凹疝,或盆底腹膜膨出。疝內容物多為小腸、乙狀結腸,有時子宮甚至大網膜,可壓迫直腸並導致排空障礙,成為功能性出口處梗阻型慢性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女性較男性多見,且多伴有會陰下降、直腸黏膜內套疊、直腸前膨出症等。
遊離的小腸襻、偶為腸係膜過長的橫結腸,通過網膜孔(Winslow孔)進入小網膜囊內稱小網膜囊疝(hernia of lesser omental bursa),或網膜孔疝(hernia of epiplonic foramen)。因疝囊口的前壁為肝十二指腸韌帶,故多數病例會發生較窄,偶爾腸襻也可以從胃結腸韌帶或胃韌帶上的裂孔進入小網膜囊。臨床以急性腸梗阻為主要表現,上身前傾或屈膝位可減輕腹部疼痛是
慢性充血性脾腫大(chronic congestive splenomegaly)又稱門靜脈高壓症(portal hypertension)或班替綜合征(Bantis syndrome),是一種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進行性疾病,多見於年長兒。慢性充血性脾大症主要是由門靜脈高壓症引起的,臨床特點為慢性進行性脾髒腫大、進行性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和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晚期出現腹水、黃疸、肝功能障礙和
淋球菌性腹膜炎是由於淋球菌的上行感染導致的腹膜感染。
由於外傷使脾髒遭受強烈振動而破裂或撕裂,造成內髒出血,脾外傷是臨床常見急症之一。未得到及時救治,常造成休克、死亡。
自1844年Abercrombie報道首例與妊娠有關的肝破裂以來,共有100餘例有關肝髒血腫及破裂的文獻報道。該病來勢凶險,預後差,死亡率高。臨床產科醫師的早期懷疑和及時診斷為有效的處理提供寶貴的時機。但是由於肝髒血腫及破裂的發病率很低,臨床醫師有關的知識和經驗十分有限,給及時診斷帶來了困難。因此加強妊娠期肝髒血腫的理解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十分重要。
髂骨取骨手術後,因骨盆壁局部缺損和腹壁腱膜結締組織薄弱,在腹壓增高時致腹腔髒器由盆側腹壁突出的,稱髂骨取骨後盆、側腹壁疝(hernia of pelvic wall and lateral abdominal wall caused by removal of bone from ilium)。本病臨床罕見,多發生於老年人和多產婦女。
腹直肌自發性破裂(spontaneous rupture of musculus rectus abdominis)係指非直接外傷所引起的腹直肌破裂。與腹直肌纖維變性有關,常在腹壓增高時發生,縫合腹肌是主要治療方法。
熱帶巨脾綜合征(tropical splenomegaly syndrome)又稱熱帶巨脾病或特發性熱帶脾腫大。主要表現為慢性巨脾,並伴有肝大、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血清中IgM及瘧疾抗體明顯升高。
網膜原發性節段性梗死(Idiopathic Segmental Infarction)較為罕見,梗死的發生與創傷、扭轉、心血管病、粘連或其他腹內病理情況無關,是原因不明的網膜急性血管病,還有自發性大網膜梗死或大網膜出血性梗死之稱。
結腸造口是結直腸惡性腫瘤、外傷和新生兒肛門、直腸畸形等疾患的一種治療手段,做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後,腹腔內可形成了兩個孔隙:造口腸管與左側腹壁間的孔隙和盆底腹膜縫合不當或腹脹致盆底腹膜裂開形成的縫隙。小腸滑入此兩孔隙即形成乙狀結腸造口旁溝疝(postsigmoidostomic hernia)。乙狀結腸造口旁溝疝是結腸造口術後的一種並發症,可發生於術後早期,亦可在若幹年後發生。
自發性腹膜後出血(spontaneous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非常罕見,最早見於Barber(1909)報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可與腹腔內出血同時存在。發病因素複雜,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斷比較困難,需詳細追蹤病史。
胃大部切除後殘胃與空腸吻合,在吻合口後方遺留的間隙稱為吻合口後間隙(圖1,2,3)。其邊緣缺少彈性,類似一個疝環,若腸袢凸入吻合口後間隙,難以自然回複,就形成胃切除術後內疝(postgastrectomic inteRNAl hernia)。胃切除術後並發內疝臨床較少發生,多見於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後,可發生於手術後早期或後期。疝入部位以結腸後胃空腸吻合術後形成的下後間隙最
消化道重複畸形(duplication) 可以發生在咽部至肛門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食管重複畸形此畸形指的是附著於食管側壁的一個囊性或局限性管狀膨大的空腔結構,約占消化道重複畸形20%。
斜疝腹內髒器或組織經腹股溝管突出即為腹股溝斜疝,約占腹股溝疝的90%,是最常見的腹外疝。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發生嵌頓或絞窄,故應手術治療。從發生機製及發生時間來看,腹股溝斜疝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從疾病發展過程及程度來看,分為易複性疝、難複性疝、嵌頓疝及絞窄疝。腹股溝斜疝易發生嵌頓,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並發症。
肋骨共12對,平分在胸部兩側,前與胸骨、後與胸椎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腳廓。胸部損傷時,無論是閉合性損傷或開放性損傷,肋骨骨折最為常見,約占胸廓骨折的90%。不同的外界暴力作用方式所造成的肋骨骨折病變可具有不同的特點:作用於胸部局限部位的直接暴力所引起的肋骨骨折,斷端向內移位,可刺破肋間血管、胸膜和肺,產生血胸或(和)氣胸。間接暴力如胸部受到前後擠壓時,骨折多在肋骨中段,斷端向外移位,刺傷胸壁軟組織
胸腺是人體重要的免疫起源於胚胎時期第3(或第4)鰓弓內胚層,係原始前腸上皮細胞衍生物,隨胚胎生長發育而附入前縱隔,具有獨特臨床病理特點和伴有多種副腫瘤症狀的疾病。胸腺瘤是來源於胸腺上皮的腫瘤,約占前縱隔腫瘤的50% ,臨床表現各異,常伴隨很多自身免疫異常。近來對伴隨自身免疫性腸病的認識漸受重視,但其發病率無明確報道。
肋軟骨炎是指發生在肋軟骨部位的慢性炎症。無菌性肋軟骨炎是一種非特異性、非化膿性肋軟骨炎性病變。感染性肋軟骨炎又稱化膿性肋軟骨炎, 是一種較少見的外科感染, 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 種。文獻報道以繼發性占多數。
漏鬥胸是一種先天性並常常是家族性的疾病。男性較女性多見,有報道男女之比為4∶1,屬伴性顯性遺傳。主要表現為小兒前胸正中部位的胸骨、肋軟骨及部分肋骨向背側凹陷畸形,形成漏鬥狀,絕大多數漏鬥胸的胸骨從第2或第3肋軟骨水平開始向背側,到劍突上為最低點,形成船樣或漏鬥樣畸形,帶使胸腔內的髒器受到壓迫甚而移位,並導致小兒心肺發育及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閉鎖不全是由於反複風濕性炎症後所遺留的二尖瓣瓣膜損害,使瓣膜發生僵硬、變形、瓣緣卷縮,瓣口連接處發生融合及縮短,同時伴腱索、乳頭肌的縮短、融合或斷裂,造成二尖瓣的閉合不全,從而引起血流動力學的一係列改變。
肺部良性腫瘤比較少見,其種類很多,可起源肺和支氣管的所有各種不同類型細胞,以錯構瘤為最常見。
原發於支氣管-肺的癌,即原發性支氣管肺癌(Primary Broncho pulmonary Carcinoma),簡稱肺癌(Lung cancer)。工業生產中接觸與肺癌發病有關的特殊物質有石棉,砷,鉻,苯芘,煤焦油,三氯甲醚,煙草的加熱產物及鈾,鐳等放射性物質衰變時產生的氡和氡子氣,電離輻射和微波輻射等,這些因素可使肺癌的發生危險性增加3~30倍。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由於竇房結激動異常或激動產生於竇房結以外,激動的傳導緩慢、阻滯或經異常通道傳導,即心髒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髒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它可單獨發病亦可與心血管病伴發。可突然發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續累及心髒而衰竭。“心律紊亂”或“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於表示節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
肺腺癌 ( lung adenocarcinoma )是肺癌的一種,屬於非小細胞癌 。不同於 鱗狀細胞肺癌 ,肺腺癌較容易發生於女性及不抽煙者。起源於支氣管粘膜上皮,少數起源於大支氣管的粘液腺。發病率比鱗癌和未分化癌低,發病年齡較小,女性相對多見。多數腺癌起源於較小的支氣管,為周圍型肺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往往在胸部 X 線檢查時被發現。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腫塊,一般生長較慢,但有時早期即
縱隔位於兩側肺之間,以胸骨和胸椎為其前後界。內有許多重要器官,有大血管、氣管、主支氣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經和淋巴管等組織,因先天發育過程異常或後天性囊腫或腫瘤形成,就成為縱隔腫瘤。縱隔內腫瘤種類繁多,有原發的、有轉移的,原發腫瘤中以良性多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為惡性。為標明病變在縱隔所在部位,可將縱隔劃分為若幹部分,以胸骨與第4胸椎下緣水平分為上、下兩部,將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縱隔間隙稱
原發性胸腺癌是指具有惡性細胞結構特征的胸腺上皮腫瘤,在概念和實踐中,容易和惡性胸腺瘤和胸腺轉移癌相混淆。最常見的組織類型是鱗狀細胞癌和未分化癌,絕大多數患者有不同症狀。治療上以手術切除和放療為主,但療效和預後較差。
胸骨為堅韌扁骨,創傷性胸骨骨折僅占胸部創傷的110%~ 515%。多由直接暴力或作用於胸前的擠壓力量所造成,如汽車撞壓,房屋倒塌壓傷,鈍器打擊傷,身體運動中前胸被硬物撞擊等,脊柱過度屈曲亦可造成胸骨骨折。刀刺傷致胸骨不全骨折較少見。
氣管腫瘤有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兒童期的氣管腫瘤絕大部分(90%)為良性,成人者惡性占多數。 氣管腫瘤由於發病較少及醫者對本病的警惕不高和認識不足,常被誤診或漏診,能及時獲得正確治療者不多。本病不論良性或惡性均應手術治療。良性腫瘤切除後,完全痊愈,惡性腫瘤若能及時徹底切除,亦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胸廓出口綜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在胸廓上口受壓迫而產生的一係列症狀。又名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胸小肌綜合征、肋鎖綜合征、過度外展綜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處,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係列上肢血管、神經症狀的總稱。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見病因之一。
原發於身體其它部位的惡性腫瘤經血道或淋巴道轉移到肺的相當多見。據統計在死於惡性腫瘤的病例中約20~30%有肺轉移。惡性腫瘤發生肺轉移的時間早晚不一,大多數病例在原發癌腫出現後3年內發生轉移,亦有長達10年以上者,但也有少數病例肺轉移灶比原發腫瘤更早被發現。轉移到肺的原發惡性腫瘤多來自乳腺、骨骼、消化道和泌尿生殖係統。肺轉移性腫瘤大多為遍及兩側肺的多發性病灶,大小不一,密度均勻,對這些晚期癌腫病例,
膈疝(Diaphragmatic Hernia)係指腹內髒器經由膈肌的薄弱孔隙,缺損或創傷裂口進入胸腔所致。
感染性肋軟骨炎又稱化膿性肋軟骨炎, 是一種較少見的外科感染, 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 種。文獻報道以繼發性占多數。原發性者多為血源性感染,感染細菌多為結核杆菌、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綠膿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肺炎球菌等。而繼發性則多見於胸部手術後發生的感染性並發症。若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 常導致病情遷延、惡化及致殘。
氣管食管瘺(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係由於先天性胚胎發育異常形成氣管與食管間由瘺道相連通,約半數患者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心血管、泌尿生殖係統和肺發育不全。大多數為散發性,僅少數有家族史。
食管的良性腫瘤較為少見,平滑肌瘤是最常見的良性食管腫瘤,可為多發性,但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大多數原發性食管惡性腫瘤是癌。最常見食管惡性腫瘤是鱗狀上皮癌,其次是腺癌。其他的食管惡性腫瘤包括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轉移性癌。
空氣栓塞是一種起源於肺的氣體栓子阻塞腦血管引起的疾病,通常因在周圍壓力降低時(如從深水潛水上升時)膨脹的肺部氣體導致肺過度膨脹所致,其常見的特征為疼痛和/或神經係統症狀。
血氣胸是指胸部外傷所造成的胸膜腔積血積氣之疾患,中醫屬於"跌打損傷"範疇。血氣胸可單獨發生,也有合並發生,也有與骨折同時發生。
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血栓形成,致使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可發生於全身各主要動脈,多見於腹主動脈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動脈。發生在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與兩髂總動脈者稱為Leriche綜合征。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嵌塞物質進入肺動脈及其分支,阻斷肺組織血液供應所引起的病理和臨床綜合征。常見的栓子是血栓,罕見的還有新生物細胞團、脂肪滴、氣泡等。由於肺組織有肺動脈-支氣管動脈雙重血液供應,而且肺組織與肺泡氣體間還可以進行直接的氣體交換,所以大部分肺栓塞不一定形成梗死,而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在老年人中,肺栓塞是個常見多發病。
其他皮膚病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示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